三国演义中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北伐中原的故事,还有姜维兵败牛头山怎么回事

三国演义中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北伐中原的故事,还有姜维兵败牛头山怎么回事,第1张

诸葛亮临终之际,将自己以毕生所学撰述的兵书传给姜维,同时也将“恢复中原,重兴汉室”的宏愿交给了他。在诸葛亮死后,姜维遵奉丞相遗志,十四年中,九伐中原(实际上只写了八次),威震华夏。在邓艾偷袭成都,后主刘禅率众投降的情况下,姜维仍做了最后的努力,最终以身殉国。

姜维兵败牛头山:司马懿夺曹爽兵权并斩之。 曹芳封懿为丞相,加九锡。夏侯霸后,败于郭淮与陈泰后投汉中降秉维。姜维以霸为向导官伐魏,在牛头山被郭淮打败,飞奔阳平关,司马懿长予司马师欲夺关,姜维用武侯临终时所传“连弩”之法,一弩发十矢而败师。

扩展资料:

姜维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时候,在天水收降的并重点培养的。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和姜维是师徒相称的,但是在正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但是看诸葛亮给蒋琬的书信,可以明确的读出诸葛亮对姜维的器重和喜爱。

称其为『凉州上士』。说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比马良都要优秀;并且难得的是“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所以会专门带他参见刘禅。可以说,姜维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下属”。姜维最终没能完成北伐大业,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他不尽心尽忠,而是客观条件受到了制约。

三国演义中北伐中原赵云与韩氏父子大战。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于建兴七年寿终正寝。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刘禅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与众臣商议后建议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分为大致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诸葛亮出祁山的战略群方案,主要的思路就是“避其锋芒、取其软肋、步步蚕食、积小胜为大胜”。

兵出汉水谷的劣势

1蜀汉在失掉荆州的同时,东三郡(房陵、西城、上庸)也被魏国占领。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一旦诸葛亮沿汉江而下必然会遭到魏国的层层拦截,就算成功突破东三郡防线,襄阳方向的魏军以逸待劳,依靠坚固的城墙蜀军在短期内不一定能攻下。

2在东线由于处于魏、蜀、吴的交界处,所以魏国一直有重兵防守。加之许昌距离前线比较近,所以魏国可以随时派兵支援前线,趁蜀军立足未稳发起攻击。

3襄樊之战、夷陵之战蜀国的水军已经损失殆尽。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想要重新组建一支水军困难性比较大。

4夷陵之战后蜀汉和东吴虽然签订了和平条约,但是不能保证攻打魏国时,孙权从背后搞鬼。

5蜀汉的部队大部分为步兵,荆州一带又属于平原地带。魏国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骑兵,在平原上骑兵打步兵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6根据《汉书》的记载,公元186年,陇南一带发生地震,武都的山体崩裂,山体滑坡,导致汉水改道。所以当时的汉水可能不具备航行条件。

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杀760人,地震至八月乃止。—《汉书》

兵出祁山的优势

1对于魏国来说,西部边陲是老少边穷地区,这里少数民族混杂,驻守的兵力也比较薄弱,在这里诸葛亮用主力打魏国的偏师,胜算要大一些。

2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骆谷道都可以作为出兵的路线,这样魏国就难以得知诸葛亮的真实进军路线,所以就需要分兵把守,从而形成蜀军在局部的兵力上的优势。

3魏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政策并不好,所以在第一次北伐时,很多郡都临阵倒戈。

4大山之中虽然行军困难,但是由于人烟稀少,很难被侦察兵发现。

5一旦成功控制陇右,便可以此为根据地俯瞰关中,居高临下。

6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混乱,但是他们民风彪悍,作战勇猛,可用他们对抗魏军。

结语

诸葛亮是一个求稳的人,他深知蜀汉在经历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的失败后不能再败。所以他采取的战略方针就比较稳妥。

即使打不赢,也要保存实力。

然而无论走哪条路线,粮草一直是困扰诸葛亮北伐的最大问题。虽然刘备夺取了汉中,但是经过曹操的几次移民,汉中已经成为一座空城,前线的军粮都要从成都运出。

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兵平定南中叛乱,《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平定南中后,“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馀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抽调南中当地的精锐士兵,组成一支英勇善战的南蛮兵团。之所以没把这支南蛮兵团参与北伐中原之战,有着多方面原因。

一、这支南蛮兵团主力来自南方,难以适应北方气候水土

三国时期的南中,大致相当于如今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南中地区的云南等地具有典型的南方气候特点,气候湿热多雨,多山地丛林。而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地,则是位于西北的关中、陇右一代,也就是如今的陕西、甘肃一带。

西北关中陇右的气候,干燥少雨,冬季严寒,而且饮食习惯也与南中地区有着极大差别。让南蛮兵团到西北作战,会对当地的气候水土、饮食很难适应,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故而诸葛亮为让他们参加北伐之战。

二、南蛮兵团对蜀国的忠诚度不足,蜀国也不敢对他们委以重任

南中地区,历来是蜀国的多事之地。当地的民情极为复杂,不仅广泛分布着多个民族,而且地方豪强的势力也十分强大。这些地方豪强首鼠两端,“强则卑伏,弱则寇盗”,时刻寻找机会想自立为王,称霸一方,时刻想脱离蜀国统治。

刘备死后,南中地区的豪强势力曾掀起一场长达数年的大规模叛乱。诸葛亮亲自带兵出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重新平定南中。诸葛亮从南中抽调走大批士兵,也存在以此削弱南中豪强势力的考量。

因此南中对于蜀汉始终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忠诚度大可存疑。如果让他们参加北伐之战,万一在关键时刻倒戈反水,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基于上述原因,诸葛亮没有让他们参加北伐之战。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演义中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北伐中原的故事,还有姜维兵败牛头山怎么回事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国演义中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北伐中原的故事,还有姜维兵败牛头山怎么回事、三国演义中北伐中原谁与韩氏父子大战、三国时蜀汉北伐中原,为何总是兵出祁山,而未沿着汉水河谷东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109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