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怎样解释

欧风美雨2023-04-28  11

解释:

司马光评论这事说:“君主圣明臣下忠直。裴矩在隋炀帝面前是个佞臣,在唐太宗面前忠于职守,不是裴矩性格有改变。而是君主不愿臣下提缺点,则忠臣化为佞臣;君主喜欢臣下提批评意见,则佞臣变化为直言忠臣。可见,君主是表率,好像华表,臣下是影随。根子还在君主身上”。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裴矩(547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北魏荆州刺史裴佗之孙,北齐太子舍人裴讷之之子。隋唐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

扩展资料: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特别的人物。他不但以自己出众的智慧、谋略、经验尽显经营国家的才华,而且其表现还因所侍主子性情的不同而变得前后判若两人,大失水准。他既迎合昏庸君主加速了一个腐朽王朝的覆灭,又在唐太宗手下成为与魏征齐名的诤臣良相。

成为历史上“君明则臣贤,君昏则臣佞”的著名标本。他,就是隋唐时期先后侍侯过多位君主的一代名臣:裴矩。隋文帝时,他因受命平定南陈和广州叛乱,颇具武功,才干突显受文帝赏识而得以重用,迁吏部侍郎,后受命经略西域十余年之久,至隋炀帝时继续被倚重,加官至右光禄大夫。

在经略西域时,他几乎遍历西域,不辞劳苦,往返奔波,殚精竭虑,充分发挥了一个外交家和战略家的才智,用计使突厥内部互相攻杀分裂,从中笼络、分化,严重削弱了突厥实力,消除了对隋王朝的最大威胁。

他文武并用,开展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西域四十国臣服朝贡于隋,“拓疆数千里”,“交通中西,功比张骞”。他对西域地理山川民族物产人情了然于胸,并付于著作《西域图记》和地图中。裴矩经略西域之功甚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裴矩

裴矩(?~627)出身于名门河东闻喜裴氏,字弘大,是隋朝有名的奸臣。他在大业年间历任民部侍郎、黄门侍郎,参预朝政。他见隋炀帝好大喜功,就处处逢迎,为炀帝摆排场,耍威风,而不管朝政和国家的安危。裴矩先撰《西域图记》三卷进献,引诱皇帝西巡。他事先用厚利游说西域各族酋长,安排他们都来朝见炀帝,让炀帝过足了古代名画宗主国皇帝的瘾;又让武威、张掖的士女盛装打扮,迎谒路旁,队伍绵延几十里,制造了西域一带百姓富足的假象,使炀帝很高兴。这次西巡,不仅使朝廷花费了巨额资财,动用了大量民夫,也给河西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时间“中国骚动”。大业六年(610),炀帝巡幸东都,裴矩以边疆部族朝贡者众多,就劝炀帝盛饰街市以夸富,胡人来往吃饭都不要钱。片面追求表面的繁荣,为隋朝的败亡埋下了祸根。裴矩还一味以谄媚皇帝为能事,总是揣摩炀帝心思,事先奏闻,为炀帝所宠信。隋炀帝骄矜自负,裴矩从来不向他进谏,唆使炀帝纵欲乱行。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就是在裴矩的建议下进行的。这场战争致使国内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爆发,隋朝统治崩溃。炀帝在江都时,士兵逃亡严重,裴矩又向炀帝献计,掠取民间女子配军士为妻,以防止继续逃亡,致使江淮一带百姓妻离子散,民怨沸腾。

就是这样的一位佞臣,在贞观时期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在太宗即位之初,太宗因中央各司官吏受贿现象严重,遂密令左右试探,结果刑部司门司的一位小吏收了一匹绢,太宗就下令处死。当时裴矩任民部尚书,知道此事后认为太宗处置不当,于是向太宗进谏说:“官吏受贿,罪本处死,但陛下派人送礼物给他,是故意诱使人犯法,有违为君之道啊!”太宗听后很高兴,为此专门召集五品以上的官员,告诉他们:“裴矩能当面力争,不屈从,如果大家都像裴矩一样,那么天下何忧不治?”太宗此言是对裴矩的谏诤最好的褒奖。裴矩活到八十岁,生前多用古代旧事劝谏太宗,为时人所重。

裴矩在隋唐两朝前后的表现判若两人,主要是隋炀帝和唐太宗两个截然不同君主的素质和提倡的风气不同所致。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裴矩前后不同变化,正好生动地证明了这个道理。

翻译:裴矩此人在隋炀帝时期是个佞臣,在唐太宗时期忠于职守,这并不是裴矩的性格有所转变。而是因为君王不喜欢做臣子的指出其缺点,那忠臣就会变成佞臣;反之如果君王喜欢做臣子的提出批评意见,那佞臣就会变成直言进谏的忠臣。由此可见,君王即是表率,就像华表,臣下是影随,根子还在君主身上。

原文

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文言文出处及典故

“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一语出自北宋时期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文言文描写了一位特别的人物——裴矩。

裴矩此人不但以自己出众的智慧、谋略、经验尽显经营国家的才华,而且其表现还因所侍主子性情的不同而变得前后判若两人,大失水准。他既迎合昏庸君主加速了一个腐朽王朝的覆灭,又在唐太宗手下成为与魏征齐名的诤臣良相。

原文: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译文:唐太宗担心官吏受贿,秘密派左右向官吏行贿,以试验其是否受贿。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的贿赂,唐太宗要杀他。民部尚书裴矩提出:“受贿当死。然而行贿呢?恐怕不符合以德教化、以礼规范行为的准则吧!”唐太宗很高兴,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对他们说:“裴矩当官力争,不看我脸色行事,都这样,何愁国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呢。”

以上就是关于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怎样解释全部的内容,包括: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怎样解释、裴矩为什么在隋炀帝时为佞臣,在唐太宗时却为直臣、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文言文翻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371078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