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民国北洋军阀割据势力的历史

求民国北洋军阀割据势力的历史,第1张

袁世凯去世后,中国开始了长达13年(另一说15年)的军阀割据时期。北京中央政权连续被北洋军阀系统控制,但此时没有一个人具有足够能力单独控制整个北洋系统的军队和政权,各不同派别的***以省为单位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形成了地方的军阀和实际上的割据局面。军阀们展开了相互的混战以夺取北京北洋政府的政权。名义上各势力仍受北京中央政府(即北洋政府)支配,但北洋政府实际上在不同时期也由不同派别军阀统治。大大小小的战役不断,如“中原大战”估计有二十万士兵死亡。

1916年6月7日,作为前革命党人的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袁氏亲信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二者争执不断,史称府院之争。两人的第一次矛盾发生在中华帝国崩溃之后,恢复中华民国是依据1912年的《临时约法》还是依据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这一问题。作为前革命党人的黎元洪支持前者,而作为袁世凯亲信的段祺瑞则支持后者。经过争论,两方同意中华民国的恢复依据1912年的《临时约法》,解散1914年袁世凯设立的旧国会,并任命段祺瑞为新国会的总理。作为交换,革命党人同意解散军事委员会。

1917年,两人就中国是否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由发生矛盾。1917年5月14日,段祺瑞未经国会和总统的许可,便宣布中国对德国宣战,并利用他的亲信将领和军队要求黎元洪解散国会。作为反击,黎元洪解除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而段祺瑞就离开北京,拥兵对抗黎政府,使得众多省份宣布独立,并在决定向北京进军。这使得黎元洪不得不求助于安徽督军张勋。

1917年6月7日,张勋从徐州率五千辫子兵入京拥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即位,宣布复辟。黎元洪拒绝接受,并协请段祺瑞主持讨伐。复辟仅持续12天被段祺瑞讨平。黎元洪宣告辞职,由副总统冯国璋继任总统,而段祺瑞续任国务院总理。1918年8月12日重新选举的国会中,段祺瑞控制的安福派系通过贿选等手段获得330多席,成功得控制了国会,被称为安福国会。8月14日,国会通过了对德宣战的决议。

在此时,孙中山于1917年7月在广州设立军政府,拥护1912年的《临时约法》,开展了护法运动以反对北洋政府。对此问题,作为主和派的冯国璋与主战派的段祺瑞时有冲突。最后冯国璋总统任期结束,冯段二人相约共同下野,由袁世凯的老朋友,前清元老兼当过国务卿的徐世昌接任总统,而段氏的皖系在背后操纵政权。

此后皖系、直系、奉系和晋系四系军阀明争暗斗,中央政权频频易手,仅段祺瑞本人就三次组阁,更有曹锟贿选总统丑闻,奉系军阀张作霖也两次进入北京执掌政权,中央政府陷入混乱局面。

《四川近代史__民国简史》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宣布独立。

1911年11月,重庆成立蜀军军政府,张培爵为都督,夏之时为副都督。成都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蒲殿俊为都督,朱庆澜为副都督。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四川在成都统一成立“都督军政府”。尹昌衡任都督,张培爵为副都督。

1912年3月,奉节继续设夔关,徐堪接替卢作孚出任夔关监督。         

1912年4月,重庆设置镇抚府,夏之时任镇抚府总长。       

1912年7月,军民分治。胡景伊任护理四川都督,副都督张培爵改称民政长。

1912年8月,裁撤重庆镇抚府。

1913年1月,巴县新置重庆关,毛玉麟为重庆关监督。

1913年2月,赵一德任巴县川东道观察使、陈廷杰任成都川西道观察使、梁正麟任雅安上川南道观察使、裴钢任宜宾下川南道观察使、杨湘任阆中川北道观察使。(边东、边西两道民国三年另裁,地入川边特区)

1913年4月,颜锡庆接任重庆关监督。

1913年9月,陈廷杰署理四川民政长。新设重庆镇守使,周骏为首任重庆镇守使。

1913年10月,刘存厚署理重庆镇守使,朱芾煌出任奉节夔关监督。

1913年11月,倪焕奎接任成都川西道观察使。

1914年,四川“都督”改称“将军”、“民政长”改称“巡按使”。巴县川东道改巴县东川道、成都川西道改成都西川道、雅安上川南道改雅安建昌道、宜宾下川南道改泸县永宁道、阆中川北道改阆中嘉陵道,各道“观察使”改称“道尹”。泸县增设四川盐务稽核分所。

至此,四川军政府初步完成全省军事、政治、经济建制:

[军事上]:成都设将军(后改称督军)、重庆设镇守使。

[行政上]:成都设巡按使(后改称省长),下设成都西川道尹、巴县东川道尹、雅安建昌道尹、泸县永宁道尹、阆中嘉陵道尹。(注:民国四川军阀防区割据,“道”名存实亡,等同废止。)

[经济上]:奉节设夔关监督、巴县设重庆关监督、泸县设四川盐务稽核分所(后迁自流井)。

1915年,云南军阀蔡锷以反袁护国为名,北上占领四川成都之后,增设“成都关、雅安关、宁远关”,抢夺四川财源。

1916年6月,蔡锷在成都就任四川将军兼巡按使,独揽四川军、政大权。

1916年7月,将军改称督军、巡按使改称省长。云南军阀蔡锷遂成四川历史上首位省长。

1916年8月,熊克武接任重庆镇守使,开始登上四川历史舞台。

1916年11月,蔡锷病逝日本。

1917年,四川本土军阀发动驱逐滇军之战,云南军阀唐继尧以护法为名,组建“滇黔靖国联军”再次入侵四川,川军熊克武、但懋辛、石青阳等倒戈加入云贵靖国联军。

1918年,云贵军阀占领四川。熊克武在成都就任“四川督军兼省长”,任命王文华为“巴县的重庆镇守使”、叶荃为“奉节的夔万镇守使”、顾品珍为“宜宾的叙泸镇守使”。留存“奉节夔关、成都关、重庆关”,裁撤“雅安关、宁远关”。

熊克武下令主客各军实行“防区制”,按驻防地区就地划款,以充军饷。至此,各地驻军纷纷开始控制各自“防区内”辖县的财权,自行委任“防区内”的大小官吏,指挥“防区内”行政、司法、民事、教育等,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标志着近代“四川军阀”的最终形成!

1920年,四川爆发“靖川之战”,云贵军阀退出四川,刘存厚在成都就任督军。同年12月,民国北京政府任命熊克武为四川省长刘湘为重庆护军使(有督军之省,职同镇守使),以及四川其他9大镇守使:

泸县的泸永镇守使 杨  森

南充的顺遂镇守使 邓锡侯

乐山的嘉叙镇守使 陈洪范  

雅安的建昌镇守使 刘成勋 

奉节的夔开镇守使 陈能芳

合川的合川镇守使 陈国栋 

达县的绥定镇守使 但懋辛 

忠县的忠万镇守使 邱华玉

酉阳的酉秀镇守使 余际唐 

各路军阀以“防区制”割据四川。至此,近代史上,民国后期四川本土几个主要军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1891年,重庆被英国殖民者强迫开埠通商。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邓命辰(又名邓徽绩,清末四川省夔州府奉节县人,经济学家吴敬琏外曾祖父),“为挽回中国利源”,把在日本经营的火柴厂迁回中国,在今重庆渝中区大溪沟创办了西南地区第一家近代工厂“森昌泰火柴厂”,鼎盛时期超过1万人!开四川民族资本企业之先河,是重庆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第一个开拓者。邓命辰也由此成为“四川工业文明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资本家和首富!被尊为“近代四川民族工业之父”。

开埠后的重庆,因祸得福,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取代了“奉节夔府”在四川传统的商贸中心地位。到民国1917年四川军阀混战、防区割据之前,重庆以20余年的时间,就在经济和政治上开始与成都比肩争雄了。

据官方1916年3月《四川公报》载,当年民国财政部统计,经国家正式批准注册的四川银钱行号(银行)总共才38家。而其中,成都就有16家,巴县也有15家!其他,华阳、奉节、雅安、宜宾、泸县、自流井、打箭炉各1家。

四川地区由此开始出现“成、渝”双雄争霸的时代,一直到今天。

北洋军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袁世凯时期,即公元1912年到1916年;一个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是从1916年到1928年。袁世凯时期,袁世凯作为北洋军的缔造者,虽然其麾下也有“北洋三杰”等实力派,但是他们依然听命于袁世凯,所以当时的北洋军尚为一体。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

袁世凯因称帝众叛亲离并最终死去后,北洋军阀正式分裂。袁世凯的嫡系北洋军分裂为段祺瑞的皖系和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的直系,还有一支位于东北的北洋军阀旁系——奉系张作霖。皖系、奉系、直系也是北洋诸多军阀中,实力最为强大,所占地域最广的三大军阀。

1916年军阀割据图

此时,北洋军阀的三大派系,几乎占据了中国最精华的地域。段祺瑞的皖系占据了山东、安徽、浙江、陕西、福建数省,多个小军阀,如占据山西的阎锡山也投靠了段祺瑞,同时,段祺瑞还把控着北京政府;直系军阀据有直隶、湖北、江苏、江西等省;“东北王”张作霖则牢牢把控着关外的东北三省。

直系、皖系、奉系为了争夺中央大权,先后发生了多次混战,仅波及全国的大规模混战就有三次:分别为直系和皖系之间的直皖战争、直系和奉系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和第二次直奉战争。

直奉战争

直皖战争,直系取得胜利,段祺瑞的皖系灰飞烟灭,地盘儿也被瓜分。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再次取得胜利,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直系的势力也达到巅峰。第二次直奉战争,则是奉系取得胜利,北京政府被张作霖实际控制,奉军饮马长江,张作霖更是一度占据大半个中国。

与此同时,无论是袁世凯生前还是死后,北洋军和北洋政府从未真正统一全国,因此,在北洋军阀占据的地盘之外,全国依然活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军阀。这些军阀,有的出身北洋军或北洋政府,有的投靠了北洋军阀,有的对北洋政府不支持也不反对,有的则直接是北洋政府的反对者。

北洋军阀时期军阀割据图

例如:民国时期,始终占据着山西的山西军阀阎锡山;活跃于西北,在宁夏、甘肃、青海等地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西北诸马;占据云南、贵州数省,号称“西南王”的唐继尧;一度统治广东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占据湖南的湖南督军谭延闿;牢牢控制着广西,曾一度将势力扩展至广东的两广巡阅使陆荣廷等等。

这些难以数计的军阀,大的军阀,甚至能占据数省之地,小的军阀,也有上万大军。他们盘踞全国各处,或求自保,或为享受,或野心勃勃试图争霸天下。无论目的如何,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军阀混战

本就生活极端困苦的中国人民,不但需要供养这些庞大的军阀队伍,同时还需要忍受无时无刻不在的军阀混战和站在军阀背后的列强剥削,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

皖系军阀------段祺瑞

桂系军阀-------李宗仁

西北军------冯玉祥

晋绥军------阎锡山

滇军------唐继尧

辛亥革命成功后,清帝退位,建立民国,随后中国南北陷入军阀混战之中。

袁世凯的死标志着军阀混战时期的开始。北京接连处于几个军人的控制之下,各省的地方势力对这些军人的服从常常仅停留在口头上。袁世凯死后在北京政府掌权的是国务院总理段祺瑞。为了使他的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非法解散了的国会。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比上次顺利,因为1917年6月12日,保守派将军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企图拥护清废帝溥仪复辟。同年8月,南下的一百五十余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军政府"。

原因: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关。因当时的中国经济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各个地方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这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了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它们分别在中国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这样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也就促进了中国各派军阀的割据纷争。

评价:

军阀混战是民国时期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民国军阀派系众多,每个军阀都控制着一片固定的区域。军阀混战发生的社会原因:从主观上说,军阀想要获得更多的地盘和权力,所以开始发起争夺战争;从客观上说,中央政府缺乏威信,无法管制军阀,军队缺乏法纪,人民生活贫苦,国库财政空虚,列强对不同军阀的扶持,加剧了军阀之间的利益冲突。

影响:

北洋军阀统治的前几年,战争的规模已经不小。国民党上台后,军阀混战的规模更大了。军阀混战造成政局的动荡,军阀的割据、纷争乃至混战,使社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给广大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分别是:张作霖、冯国璋、段祺瑞。

1、张作霖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

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  。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

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2、冯国璋

冯国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河间县西诗经村人,直系军阀的首领,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

冯国璋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冯国璋任中央练兵处任军学司正使,后历任统制和第一军总司令。

其为人亦首亦尾,但聪明好学、勤奋刻苦。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后曾奉命率军进攻南京,镇压“二次革命”。

又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袁世凯称帝后曾任命他为参谋总长,后来又让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总司令,他均未上任。并联合五将军发出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的通电。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经过国会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在南京办公。后黎元洪与段祺瑞爆发“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

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民国七年(1918年)8月13日,冯国璋通电辞去副总统,于民国八年(1919年)返回河间故里。

民国八年(1919年)10月,冯国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终年60岁。

3、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扩展资料:

北洋军阀:袁世凯建立的封建买办军事政治集团。军阀的起源可上溯到湘淮军阀。1885年(光绪十一年)李鸿章在天津办北洋讲武堂,为后来的北洋军阀集团准备了班底。

清政府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所依恃的湘军和淮军,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全面崩溃。李鸿章新建的北洋海军也全军覆没。为了支撑危局,镇压人民革命,清政府于1894年冬任命淮系官僚胡燏棻到天津附近小站训练新式陆军。

1895年,清政府又任命袁世凯为新建陆军督办,接统这支军队,归兼北洋大臣的直隶总督节制,这就是北洋军建立的开始。北洋军是按照德国的营制和操典来进行训练的,与旧式军队有所不同,故称编练新军。北洋军阀就是随着北洋军的建立和发展而产生的。

袁世凯为了控制北洋军,一开始就注意搜罗党羽,拼凑班底。其中最重要的有袁世凯老朋友和号称“北洋三杰”的、由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此外还有曹锟、张勋等人,构成了后来北洋军阀的基干,成为北洋军阀各派系的首领。

1898年袁世凯依靠北洋军,出卖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得到西太后和直隶总督荣禄的信任,袁世凯及其北洋军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因此,1899年12月,清政府便派袁世凯率领北洋军到山东镇压义和团,得到了中外反动派的赏识。

1901年,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担任举足轻重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清政府改革军制,成立练兵处,袁世凯受任会办大臣,又负责编练新军。他利用职权,竭力扩充自己的实力,并将新军改名为“北洋常备军”。

1905年,北洋六镇全部建成,兵额达6~8万人之多,其中五镇都由袁世凯统制。几年中,北洋军的势力由直隶扩展到山东、河南、江苏及东三省等地。随着北洋军的扩充,袁世凯及其亲信结成死党,逐渐形成一个以袁世凯为头子的能左右朝政的武装政治集团——北洋军阀集团。

北洋政府: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府的通称。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3月10日在北京就职,又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标志着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

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对内主要代表国内封建势力,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镇压人民,排斥异己,在全国建立起军事化的统治。

北洋政府与北洋军阀各个派系的兴衰关系很密切,以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皖系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四个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大军阀

以上就是关于求民国北洋军阀割据势力的历史全部的内容,包括:求民国北洋军阀割据势力的历史、谁能讲解一下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割据、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各个军阀的地盘分别是什么样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0978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