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的创作特点

阿瑟·米勒的创作特点,第1张

在阿瑟·米勒的社会剧创作中,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的美国文化观念占据着主导地位。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成为阿瑟·米勒社会剧创作的主要关注点。《推销员之死》和《美国时钟》 试图再现的是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对贫困的恐惧;《萨勒姆的女巫》再现的则是对巫术的恐惧等。由此也形成了阿瑟·米勒十分突出的美国本土戏剧的内在精神特征,那就是对自由的不懈的追求精神。

阿瑟·米勒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手法的悲剧作品,对于戏剧的理解鲜明而具有个性,他将普通人推向戏剧的主角,用平凡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情人生来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阿瑟·米勒的作品中,小人物不能主宰世界,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去不断挣扎,往往陷入痛苦的泥沼。阿瑟·米勒用独到的视角去审视小人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他对“人的生态意识”的理解。

阿瑟·米勒作品中的主角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他们有的是小商人、士兵、农民、女仆、歌星、职员,从社会伦理角度上他们大多是家庭成员、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情人关系等。这些人作为社会的底层,社会组织的最小细胞,往往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的社会环境出现的各种危机,最先在家庭中表现出来。往往越是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也就越大,所产生的矛盾也最先表现出来。阿瑟·米勒的成名作《全是我的儿子》,描写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商人,这是一个发战争财的故事,以父子的悲剧来表现小人物对社会的责任感。父亲为了赚钱,将有问题的配件卖给政府,导致21名飞行员丧生,他的小儿子知道事实真相以后,毅然驾机替父赎罪自杀。多年后当儿子的死因大白后,这个曾经贪图钱财的父亲,认识到自己的自私、残忍,他因愧对鲜活的生命而自杀。小人物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惜用战争来发财,这是多么无奈的一种举动,贪婪泯灭了人性。多年后的事实又让他看清了自己的罪孽,这是多么深刻的一种道德审判,是战争时期人价值观混乱的表现。另一部阿瑟·米勒的巅峰之作《推销员之死》同样是具有深刻社会背景的小人物命运的故事,美国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获得成功甚至是可以成为富翁,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抓住机会,成为时代的强者。《推销员之死》也同样运用了父子关系来作为人物关系的主线,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父子关系也随着破败的社会经济而不堪一击。推销员威利·洛曼年过60岁,他认为通过自己大半生的努力,可以依靠自己的魅力和努力会获得成功。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关爱自己的孩子,忠实于自己的老板,可以说是一个很完美地兼顾了事业和家庭的男人,就这样一个善良的老人却在残酷的经济危机中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儿子对他的爱戴,残忍地被社会和亲人所抛弃。在这样难以接受的打击之中,他没有想到仇恨和报复,而是仍然在为自己的儿子着想,想用自己的死来获得最后一笔保险金留给自己的家人。小人物难以抗拒社会大环境的危机,难以挽回事业和家庭的危机,只有用死来挽回他所期望的一切。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对人性的历练是如此深刻,这个故事让人们感受到死亡不是最可怕的,导致人死亡的深刻社会背景才是最可怕的。

但是,米勒认为社会不是唯一的悲剧制造者。他赞赏他笔下的主人公执着地要求一定的“权利”,但也为他们的失败感到惋惜。

首先,米勒认为“极端自负可能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尖锐对立,从而产生悲剧性的对抗,因为‘不可改变的社会环境’经常‘压制人类,使他流露出来的爱和创造性误入歧途”。此外,米勒还认为,“极端的自私自利会导致彻底的失败,‘良心’如果不经谦逊的调节和理智的指导,可能退化为野蛮的破坏性官能”。

米勒对于人争取自我尊严是给予肯定并赞扬的,同时他也告诫人们:人应当避免自我毁灭,个人必须明白并适应自己在社会中的处境,而不是过度自负或固执地追求个人主义的野心。人无法改变蛮横无理的社会,那么追求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伦理关系的可行方法,也许只有用现实主义的自知之明去引导、调节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进而发挥人的才能。 阿瑟·米勒的戏剧被称之为社会剧,而且主要以悲剧形态呈现,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被称之为“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社会剧创作的基本特色是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人生哲理,探究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把人的良心、良知、责任感和公正、正直看做是戏剧魅力的主要源泉。

阿瑟·米勒的社会剧大多呈现为悲剧的审美形态。尽管他所创作的这种类型的悲剧与现代悲剧意识密切相连,但阿瑟·米勒却一再强调它与古希腊悲剧具有内在一致性,即悲剧精神的具有内在联系。阿瑟·米勒将古典形态的悲剧精神与现代悲剧意识进行了有效的嫁接和融汇,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也是属于当代世界戏剧的独特的悲剧审美形态。

阿瑟·米勒戏剧创作中存在着古代与现代、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外来之间多重的内在矛盾的冲突和融合,有时颇令人费解,但也因此显现出他所创造的社会剧的独特魅力。阿瑟·米勒戏剧的魅力就在于它与古希腊戏剧艺术内在血脉联系中所产生的全新的现代悲剧意识,也在于它既吸收了世界戏剧艺术的精粹,又充分显现了美国本土文化色彩,从而形成了继奥尼尔之后又一座美国本土戏剧的高峰。

往事重演即将往事以直观的场面呈现于观众面前,类似于**中的“闪回”技巧。这是米勒戏剧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对表现主义手法的实践。剧中人物常常受现实中某一因素的激发,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此时仿佛时光倒转,人物从现实回到了过去。舞台上开始上演过去的情景,人物完全沉浸在其中。往事重演的第一种情形是,现在与过去交替进行,运用舞台技巧,使现在情景很自然地转入过去,或从过去场景中自然地回到现实,在同一时间,舞台上只呈现现在或过去一种场景。第二种情形则是过去情景与现实情境混杂在一起,同时呈现在舞台上,这可以说是米勒戏剧的创造与革新。往事重演尤其是过去与现实共存共现的艺术手法在米勒的多部戏剧中都有所体现,这一手法对于伦理主题的表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中,某些往事只为剧中某个或某些人物所知,这时往事往往由剧中人物讲述出来,给另外的人物和观众听,也可以在剧中人物的谈话或讨论中被交代出来。有时,往事为剧中人物所共知,引发人物之间的讨论、争论—这便是米勒戏剧中往事戏剧化的重要手法—“讨论问题”和“追溯往事”相结合。

米勒剧中的人物大都因打破伦理禁忌或触犯了伦理准则而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主人公渴望改变现状,但又被现状所困,无法自拔。剧中人物不仅仅认识到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还试图走出伦理困境,解开自身的伦理结。主人公努力对一个个伦理结的打破和消解过程便形成了一条或数条伦理线,伦理线又将伦理结连接起来,形成了米勒戏剧完整的伦理结构。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美国“垮掉派”作家,1891年12月26日。

代表作自传性三部曲:《 北回归线 》(1934年)、《黑色的春天》(1936年)、《南回归线》(1939年)。

由于有许多露骨的性描写,所以很多出版社都予以拒绝,称为*秽禁书。这三部作品后于法国面世。直到1961年才被解禁。被六十年代的反正统文学运动者称作“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1930—1939年生活在法国,因此对欧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他不仅立足于美国,还立足于欧洲。他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者。他的作品洞察力十分有深度,实际的创作也非常卓越。得到许多名家的称赞。当然也存在非议。

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自称“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

有一部关于“亨利•米勒”生平的**,叫做《亨利和琼》(港译名《情迷六月花》)。

(Henry Miller,189l-1980)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琼的鼓励下开始写作。1930年迁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穷困潦倒的侨民和放荡不羁的巴黎人混在一起,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了《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1940年米勒回到美国,住在加州的大瑟尔。在那里他创作厂“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和《春梦之结》,但由于被当做写“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国出版。1961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出版,米勒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亨利•米勒的境遇让人联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但艾略特认为《北回归线》的深刻洞察力远远胜过劳伦斯,艾兹拉•庞德显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与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和伍尔芙相提并论。

(Henry Miller,1891—1980)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琼的鼓励下开始写作,1930年迁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穷困潦侧的侨民和放荡不羁的巴黎人混在一起,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自传体小说《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出版《空调噩梦》

1940年米勒回到美国,住在加州的大瑟尔。在那里他创作了“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和《春梦之结》,但由于被当做写“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庄美国出版。1961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出版,米勒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亨利•米勒的境遇让人联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但艾略特认为《北回归线》的深刻洞察力远远胜过劳伦斯,艾兹拉•庞德显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与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和伍尔芙相提并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代表作《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他的著名的《马洛西的大石像》(1941)是一部近于游记的作品,颇受评论家的赞赏。他的其他作品还有《黑泉》(1936)、《在玫瑰色的十字架上受刑》(三部曲,1949、1953、1960)等。

阿瑟·米勒的作品有《推销员之死》、《炼狱》、《不合时宜的人》、《堕落之后》和短篇小说集《我不再需要你》等。其中《推销员之死》是其代表作,描写推销员威利·洛曼勤恳工作,希望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却因年老体衰被辞退,重击之下,深夜开车自杀。作品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死,影射了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摧残和扼杀,是对“美国梦”的有力批判。

《播种者》 (1850年);101×825 CM;收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着希望的种子。飞鸟在空中盘旋,寻觅食物,掠夺播下的种子--正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壮丽图景。

这幅画招到了“高等市民”的不安,他们在播种者那充满韵律感和强有力的动作中看到了类似六月革命时巴黎街头人民的形象。但当时的进步人士却有不同的反映。作家雨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文艺评论家戈蒂叶说这个形象是用播下种子的土地的泥土画成的,太真实了。画家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所以荷兰画家梵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米勒从来没有画过农民反抗的场面,这也许是由于他的温厚的人道精神中含有宗教情绪的缘故。但他画的胼手胝足,粗衣陋食的劳动者的形象,实际上对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就是一种抗争,虽然这种抗争是较温和的。这幅《播种者》即是如此。 《牧羊少女》 (1864年);画布油彩;巴黎奥赛美术馆

在这幅画中,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

其实融合了《拾穗》和《晚钟》的长处:低头祈祷、感谢上苍赐予她工作机会的牧羊女,和其他画作同样都包涵着农民单纯的心与虔诚的宗教情怀。牧羊女站在落日余辉里,虽然因为逆光,脸部和身体比周围的景色、羊群都要昏暗一些,但是,米勒流畅沉静的色彩,把因为生活压力而不得不微微伛偻的牧羊女身躯,描绘得像是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雕像,让人们很难不多看几眼;尽管她的衣衫褴褛,神情也很疲惫,但在米勒眼中,她和其他的农民都是「日复一日劳动,来养育这伟大民族、来缔造这美丽国家」的英雄,有一种平凡的诗情画意。

有人说那个虔诚的牧羊女就是米勒,或者说是他的精神化身,贯穿终身的是作者自己对大地、对自然的虔诚。忧郁悲切的牧羊女,在夕阳的余辉中,站立在旷野上,似乎在默默的祷告着。米勒由于自身的体验,感受到贫苦劳动者的辛酸与痛苦,所以他以悲悯和同情的心态创作了这幅画。

“农民画家”米勒从小就看着农民在近乎不人道的严格劳动中求生存,因此,当他在眺望自然时,也毫不忽略在自然中与大地结合为一的人类。与荷兰风俗画相比较,在这幅画中毫无任何戏剧性的偶发事件,唯有暮色中成群的羊儿和低首祈祷的牧羊女。乍看之下显得随意的构图法,透过深沉的暮色实更加深了画面的静谧气氛。这幅画意外地让米勒在官方展览中获得一致的好评,也许正因为画面上所捕捉到的“真实”,米勒的作品也超越时代深深地感动我们。 一八六四年米勒以这幅<;牧羊女>;参加法国巴黎沙龙美展,获得极高的赞誉。这幅画无论就色彩,还是牧羊女形象都处理得比较细致、统一、和谐。抒情的忧郁,加强了全画的感人力量真实感加强了全画的乡土气息。 《拾穗者》时间:1857年;油画;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幅画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迷人的乡村风光。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也正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 《晚钟》时间:1859年;布画;巴黎卢浮宫

1858~1859年间,米勒创作的杰作《晚钟》。一个叫《晚钟》,另一个是《晚祷》,常常引起混乱。这两个名字,一个虚,一个实,无论哪个名字,都不能够高度概括绘画的内容,但既然大家约定俗成,那就两个都叫吧!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农民精神生活:画面上,夕阳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便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虔诚。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这个恩惠就是农妇身旁小车上的两小袋马铃薯!这样的恩惠竟是他们一天劳动的报酬?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 他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

色调上,暮色沉沉,农夫脱帽**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尔曼用来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样的情怀后来我们只能在凡.高的《食土豆者》和大大小小关于农鞋的描绘中遥遥感应了,他们同是伟大的农民画家,在日常劳动与俭朴生活中感受诗意。 《扶锄的男子》时间:1863年;油画;旧金山私人收藏

1862年米勒完成《倚锄的人》,强烈地表现出生活痛苦的分量。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一个青年农民正在扶锄喘气。这个人从早到晚难以直腰,只能偶然停下来,喘一口气。锄地的年轻人在暑热的田间倚锄而立,仰首喘息,抬头远望。似乎生活和劳动沉重的分量已经耗尽了他精力,而眼前还有大片的麦田等待着耕耘,远方则是城市朦胧的身影,那是不属于他的另一种生活。这无疑是一幅向社会挑战的作品,他描绘的是一个庄严的劳动者形象,画家在这里发出了一声凄厉的呐喊。

米勒《扶锄的男子》是美的虽然,在画面上那一片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的贫瘠土地上,他扶着锄头,喘着粗气,疲惫得直不起腰来但是“美不是用脸上的形和色所能表现的”,他那抬起的头,那遥望远方的双眼,流露着内心的悲苦和命运的艰辛,表现着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喂食》时间:1872年;巴黎卢浮宫

《喂食》上这依次大小坐在门槛上的三个孩子,显得十分天真,在等待母亲一勺一勺地轮流给他们喂饭。石头屋墙的尽头,也是画面的最右侧,可以看到孩子的父亲在地里劳动,那是个养家活口的主人。此情此景凡在农村里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能亲身感受到的。所以米勒的油画在我国广大观众中会有更强的共鸣性。这幅画的尺寸不大,仅74厘米高,这不免使人联想到米勒在巴比松村所作的那些小幅油画。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他无力购置足够的油画材料,往往在农村就地取材,而且有时只得多画素描。 《嫁接树木的农夫》时间:1855年;布 油彩;巴黎卢浮宫藏

米勒的作品突出的风格特点是厚重粗拙,他似乎不特别注意细节的描绘与刻划,更为注重粗犷强悍与整体感的塑造;画面中农夫、妻子与婴儿的人物关系、色彩关系、油画技法,都显得自然质朴,平实亲切,传达出一种亲和的家庭气氛。这是一幅现实主义的风情画。 《沐浴的放鹅少女》时间:1863年 规 格:38cm×465cm 材 料:布 油彩巴尔的摩沃尔特斯美术馆藏

米勒在这幅作品中,表现了纯真的乡土气息。画面表现了河畔丛林中的牧鹅少女,正欲下水洗浴,少女的裸体,被画家表现得丰满结实,青春健美,浓密的丛林,衬托出少女躯体的优美曲线,远处的鹅群,平添了画面的生机。画家以写实技巧及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丛林的光、影,并将**的裸体运用光、影效果加以突出,使画面显得统一和谐。 《祭品》1845年 52cm×292cm 布 油彩 蒙彼利埃 法布尔博物馆藏

画家以神秘的色彩基调,描绘了纯情少女正在向偶像献祭的情节。画面充满了戏剧性,米勒以他惯用的厚重造型,体现少女奉献祭品的姿态。画面富于抒情浪漫气息和神秘性。

主要创作戏剧,也写过小说、剧本等。 阿瑟·米勒 代表作时间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1940年戏剧《福星高照的人》1944年报告文学《情况正常》1945年小说《焦点》1947 年 戏剧《我的儿子们》 All my sons 1949 年 戏剧《推销员之死》 Death of a Salesman 1953 年 戏剧《萨勒姆的女巫》 The Crucible 1955 年 诗体戏剧《桥头眺望》 A View from the Bridge 1961年诗体戏剧《格格不入》1964年戏剧《堕落之后》1964 年 戏剧《维希事件》 Incident at Vichy 1967年文集《我不再需要你》1968 年 戏剧《代价》 The Price 1969年纪实文学《在俄国》(与妻子英格合著)1977年纪实文学《在美国》(与妻子英格合著)1979年纪实文学《中国奇遇》(与妻子英格合著)1980 年 戏剧《美国大钟》 The American Clock 1987年自传体小说《时移世变》1993年《最后的杨基人》1994年《打破的玻璃》

阿瑟米勒创作的两幕剧是《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一部两幕剧。作品描写的主人公是有三十余年推销经历的威利,一直被美国商业文化虚幻的光晕所笼罩,盲目估计自己的能力。

幻想通过商品推销得到名望以及并不现实的美好前景,以至他常处于吹嘘、夸耀、谎言连篇的心态,直到临死都以为一定能达到功成名就,而对自身毁灭的原因却浑然不知。该书刻画了一个小人物悲剧性的一生,揭露了美国富有神话的欺骗性。

艺术手法:

《推销员之死》在艺术的构思和表达上同样显示了它的独到之处。剧作是一部两幕剧,舞台表现的时间是两天一夜,剧作虽设计出一些直观的现实场景。

如推销员威利的厨房、后院,威利·浴曼夫妇的卧室,比夫兄弟就寝的阁楼,纽约的一家饭店,威利的老板霍华德的办公室,以及波士顿的一家旅馆房间等。

但剧作所表现的又不仅仅是这些实际场景中的内容。作品通过回忆、幻想、讲述等手段和视角,设计出一个具有开放意义的舞台空间,在现实和虚拟的游走移动中,展示了威利及其家人的生活全景,着力表现的是他一生的希望、忧愁和苦恼。

以上就是关于阿瑟·米勒的创作特点全部的内容,包括:阿瑟·米勒的创作特点、亨利 米勒、米勒的作品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0950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