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7)

《明史》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7),第1张

顺宁府(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洪武十五年三月庚戌因之。己未降为州,属大理府。十七年正月仍升为府。(西北有乐平山。南有把边山,中有把边关。东北有澜沧江,又有黑惠江,即样备江也,又名墨会江,南流至府东泮山下,合於澜沧江。又城东有顺宁河,源出甸头村山箐,流入云州之孟祐河。南有宝通州,又有庆甸县,元俱与府同置,洪武十五年省。又西南有矣堵寨,万历三十年置右甸守御士千户所於此。北有锡铅寨、又有牛街、又有猛麻、又有锡蜡寨、董瓮寨、蟒水寨、亦壁岭七巡检司。)领州一。东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里。

云州本大侯长官司。永乐元年正月析麓川平缅地置,直隶都司。宣德三年五月升为大侯御夷州,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五年更名,来属。(旧治在南。万历三十年移於今治。南有澜沧江,东有孟祐河流入焉。有腊丁乡巡检司,后废。)西距府百五十里。领长官司一:

孟缅长官司(州西南。宣德五年六月以景东府之孟缅、孟梳地置,属景东府,后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五年来属。有大猛麻、又有猛撒二土巡检司,与猛缅称为“三猛”。)

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元车里路,泰定二年七月置,即大彻里。)洪武十五年闰二月为军民府。十九年十一月改军民宣慰使司。永乐中废。宣德六年复置。(东北有澜沧江,与九龙江会,达於交址,为富良江,而入於海。又有沙木江。东有小彻里部,永乐十九年正月置车里靖安宣慰使司,宣德九年十月省入车里。又有元耿冻路,至正七年正月置,又有耿当、孟弄二州,亦元末置,洪武十五年俱省入车里。)西北距布政司三十四程。

缅甸军民宣慰使司本缅中宣慰司。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置,寻废。永乐元年十月复置,更名。(北有大金沙江,其上流即大盈江也,源出青石山,自孟养境内流经司北江头城下,下流注於南海。东有阿瓦河,自孟养流入境,下流入大金沙江。又北有江头城、太公城、马来城、安正国城、蒲甘缅王城,谓之“缅中五城”。元后至元四年十二月置邦牙宣慰司於蒲甘缅王城,至正二年六月废。至元二十六年置太公路於太公城,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后废。)领长官司一。东北距布政司三十八程。

东倘长官司(宣德八年九月置。)

木邦军民宣慰使司(元木邦路,至顺元年三月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后废。三十五年十二月复置。永乐二年六月改军民宣慰司。(北有慕义山。西有喳里江,即潞江,自芒市流入境,又西南入缅甸界。又北有蒙怜路、蒙来路,俱元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俱为府,后俱废。又西北有孟炎甸,有天马关。)东北距布政司三十五程。

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元八百等处宣慰使司。)洪武二十四年六月改置。(东北有南格剌山,下有河,与车里分界。有八百者乃军民宣慰使司,永乐二年四月分八百大甸地置,后废。又有蒙庆宣慰司,元泰定四年闰月置,至正二年四月罢,洪武十五年三月复置府,后废。又有孟绢路,元元统元年置,属八百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后废。又有木按、孟杰二路,俱元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俱为府,后俱废。)北距布政司三十八程。

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元云远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十七年改为孟养府,后废。三十五年十二月复置。永乐二年六月改军民宣慰使司。正统十三年废。万历十三年改置长官司。(东有鬼窟山,又有茫崖山。又有大金沙江,其上流即大盈江,南流入於缅甸。又南有密堵城,有速送城。又南有戛撒寨。西有猛伦,西南有孟拱、戛里、猛别、盏西诸部。)东北距布政司三十七程。

老挝军民宣慰使司永乐二年四月置。(东南有三关,与安南界。)西北距布政司六十八程。

南甸宣抚司(元至元二十六年置南甸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后废,属腾冲守御千户所。永乐十二年正月置州,直隶布政司。正统三年五月改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九年六月升宣抚司,仍直隶布政司。(东有丙弄山,又有蛮干山。南有沙木笼山,上有沙木笼关。西有大盈江。东北有小梁河,西南经南牙山下,曰南牙江,入干崖境内。又东南有孟乃河,即腾越州之龙川江。又南有黄连坡关。东北有小陇川关。)东北距布政司二十二程。

十崖宣抚司(元镇西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后废,属麓川平缅司。永乐元年正月析置干崖长官司,直隶都司,后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宣德五年六月复属都司。正统三年五月复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九年六月升宣抚司,直隶布政司。(东有云笼山。西有大盈江,又南有槟榔江,自吐蕃界流合焉。东有安乐河,即小梁河,下流经云笼山下,曰云笼江,经司治北,折而西,合於槟榔江。又西北有南赕,元置,洪武中废。又西有雷弄、盏达等部。)东北距布政司二十三程。

李景隆(?-1424年),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袭父爵封曹国公。喜读兵书,多次赴湖广、陕西河南练兵。靖难之役时,李景隆奉命讨伐朱棣,结果屡战屡败,直至朱棣逼近南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敌,致使南京失守。永乐时加封太子太师。永乐二年,李景隆被副都御史陈瑛、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告发“在家坐受阁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多立庄田,蓄童仆成千,意叵测。”明成祖于是褫夺其爵位,与弟李增枝、妻儿等数十名家人一起被软禁家中,家产遭收,景隆绝食十日不死。约卒于永乐末年。

中文名: 李景隆

别名: 李九江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369年

逝世日期: 1429年

职业: 太子太傅,光禄大夫、左柱国

外号: 白面书生

爵位: 曹国公

相关事件: 金川门之变

画像

李景隆(1369--1429)小字九江,明太祖朱元璋姐孙、曹国公李文忠子。建文帝即位,甚被重用。洪武十九年(1386年)袭爵,曾掌管左军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反朝,长兴侯耿炳文与燕兵作战失利,他代为大将军,率兵五十万与燕兵交战。不懂兵法,妄自尊大,许多功臣老将弃而不用,结果兵败而回。帝认为委任他的权力还轻,又让他统率大军六十万,复大败。燕军渡过长江,他奉命出使燕军,请求割地讲和。燕兵进驻金川门,他开门迎降。成祖即位。封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朝廷有大事,以他为首主议,诸功臣都愤愤不平。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及大臣一再弹劾他图谋不轨。被软禁家中,永乐末死。

靖难之役

画像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不久,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 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绔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芦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布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人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 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编辑本段大事记

燕王起兵反朝,擅长防守的长兴侯耿炳文与燕兵作战失利,退守真定城,以残兵又坚守三日。朝廷撤换耿炳文,召炳文还京师。黄子澄建议由李景隆担任主帅,齐泰反对,皇上仍以李景隆接任,并增兵至五十万人。景隆乃纨绔子弟,不懂兵法,妄自尊大,除挑选先锋平保儿外,于许多功臣老将弃而不用。景隆率军进驻河间,令江阴侯吴高围攻水平(今河北卢龙),九月初五日,吴高不战而走,燕军连下水平、山海关,直指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复大败李景隆军于郑村坝(今北京东),毙敌十万,李景隆退还德州。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初一日,李景隆约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合军60万人自德州分兵两路,大举北伐,两军会战于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李军又大败,燕师克德州。李景隆退守济南。九月,以盛庸代李景隆,景隆兵败还京,方孝孺骂他“坏陛下事者,此贼也。”众臣怒拳相向,要求就地正法,帝不忍加诛。 最初当朱棣知道李景隆的布署时,就说他有五败,“军纪不明,威令不行,一也;北平严寒,南卒柔脆,不能犯霜冒雪,二也;士无嬴粮,马无宿藁,不量险易而深入,三也;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智勇俱无,四也;刚愎自用,不听忠直,专喜佞谀,部曲离心,五也。”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师自瓜洲渡江,十三日,直逼南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金川门降燕,兵部尚书茹瑺等数十人亦降。此时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史称“金川门之变”。成祖即位,封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朝廷有大事,以他为首主议,诸功臣都愤愤不平。永乐二年(1404年),李景隆被副都御史陈瑛等告发“在家坐受阁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景隆弟)多立庄田,蓄童仆成千,意叵测。”上藉其家产,下李景隆於狱。后削爵。景隆绝食十日不死,约卒于永乐末年。

编辑本段官场沉浮

洪武十九年(1386年)袭父爵封曹国公,喜读兵书,多次赴湖广、陕西河南练兵。曾掌管左军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燕王起兵反朝,长兴侯耿炳文与燕兵作战失利,他代为大将军,率兵五十万与燕兵交战。不懂兵法,妄自尊大,许多功臣老将弃而不用,结果兵败而回。帝认为委任他的权力还轻,又让他统率大军六十万,复大败。燕军渡过长江,他奉命出使燕军,请求割地讲和。燕兵进驻金川门,他开门迎降。成祖即位。封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朝廷有大事,以他为首主议,诸功臣都愤愤不平。

编辑本段生活与家庭

夫妻像

年少时曾十分风流,后娶妻袁氏。

编辑本段评价

不懂兵法,妄自尊大

1 明史金幼孜文言文翻译

译文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新淦人。建文二年(1400)中进士。后被授予户科给事中。成祖即位后,改任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同在文渊阁当值,再升为侍讲。当时,翰林院和坊局之臣在东宫讲书,都先要准备所讲的经义,由阁臣阅正后,呈皇上批览,然后才得进讲。解缙讲《书经》,杨士奇讲《易经》,胡广讲《诗经》,幼孜讲《春秋经》,幼孜借此呈上《春秋要旨》三卷。

永乐五年(1407),进升幼孜为右谕德兼侍讲,并传谕吏部,说在内阁当值的胡广、金幼孜等人已任满,不要改作他任。七年,幼孜随从皇上到北京。第二年北征,幼孜与胡广、杨荣随行。圣驾驻扎在清水源,有泉水涌出。幼孜献上铭,杨荣献上诗,皇上都以最高等级给予慰劳。皇上敬重幼孜的文学才华,所过山川要害,总命他加以记载。幼孜就在马鞍上当场起草。使者从瓦剌来,皇上召幼孜等人傍车舆而行,谈论敌方之事,对他很亲信和倚重。他曾与胡广、杨荣和侍郎金纯迷路陷在山谷中。天黑时,幼孜从马上掉下来,胡广、金纯去而不顾,杨荣为他结鞍再行,走了一会儿幼孜又掉下来,杨荣便将自己的马让给他骑,第二天才到达行在所。那个晚上,皇上派出十几名使者追寻杨荣和幼孜,但都没有找到。他们回来后,皇上非常高兴。此后每次北征,幼孜都随从,他还写下了《北征前录》和《后录》。十二年他受命与胡广、杨荣等人编纂《五经》和《四书》、《性理大全》,升为翰林学士,十八年他与杨荣一起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二十二年(1424)幼孜随从皇上北征,途中士兵疲惫,皇上向群臣问对策,没有人敢回答。只有幼孜说不宜深入,皇上不听。到达开平时,皇上对杨荣、幼孜说“:朕梦见神人两次说上帝好生,这是什么兆头?”杨荣、幼孜回答说:“陛下此举,固在于除暴安民。但火烧昆仑,玉石俱焚,望陛下留意。”皇上同意他们的意见,当即命他们起草诏书,诏谕各个部落。军队回到榆木川时,皇上驾崩,秘不发丧。杨荣到京师报丧,幼孜护梓宫返回。

仁宗即位,幼孜被任为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加封为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这一年十月命幼孜、杨荣、杨士奇在承天门外一起审查并记录囚犯的罪状。皇上还下诏给法司,审查重案囚犯必须会同这三位学士一起办,皇上对他们的委任更重了。皇上御临西角门阅览廷臣的制诰,对三学士说:“你们三人和蹇义、夏原吉两位尚书,都是先帝旧臣,朕正靠你们来辅佐。朕曾见前代君主不喜欢听直言,虽是一向所亲近的人,也因为惧怕君主之威而顺从君主的旨意,缄默不言以讨好君主。贤良之臣,所言不被采纳,便会退而闭口。朕与诸位爱卿应当引以为戒。”幼孜等人叩头致谢。洪熙元年(1425)幼孜进升为礼部尚书,仍兼大学士、学士,并支给三职俸禄。幼孜不久请求回家探母。第二年,他母亲去世。

宣宗即位后,诏令幼孜出来任职,修撰两朝实录,充任总裁官。宣德三年(1428),幼孜持节到宁夏,册封庆府郡王妃。他所经过的地方,都询问士兵和百姓疾苦,回来后上奏皇上,皇上都嘉许并采纳了。随从皇上巡边,度过鸡鸣山时,皇上说“:唐太宗仗着其英武征辽时,曾经过此山。”幼孜回答说“:太宗不久便后悔这一战役,所以修建了悯忠阁。”皇上说“:此山在元顺帝时崩塌了,成为元朝灭亡的征兆。”幼孜回答说“:顺帝是亡国之主,就是山不崩,国也必亡。”宣德六年(1431)十二月幼孜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赠少保,谥文靖。

幼孜为人平易,沉默寡言,心胸开阔。虽很受皇上宠信,但他自己更加谦虚。他给自己起居之室命名为“退庵”。他病重时,家人嘱咐他请求身后之恩,但幼孜不听。他说“:这种做法是君子所耻的行为。”

2 杨文敏从文庙北征,蚤发凌霄峰

杨文敏从文庙开始向北出征,早晨起来从凌霄峰出发,杨文敏与学士胡广、金幼孜迷失了道路,太宗就命令中官去追寻,找到了他们。

当时天已经昏黑,中官骑马离开,杨文敏等人又迷路进入穷谷当中。金幼孜从马上掉下来,胡学士、金侍郎不回头就离去。

杨文敏下马,为他整理鞍辔,没走几步,金幼孜又从马上掉下来,马鞍全部裂开了。杨文敏就用自己所乘的马让他骑,自已骑着没有鞍子的马,从晚上到早晨,特别疲劳。

第二天出山的时候,远远望见左掖,就快速地去那里,到中午,才到了中军。皇上非常高兴,慰问了好长时间,表彰了杨文敏的义气。

杨文敏感谢说:“同僚朋友的情分,情谊应该这样做。”皇上说:“胡广不是同僚朋友吗,为什么连头也不回就离开呢?”。

3 杨士奇宽以待人的文言文翻译

《杨士奇宽以待人》原文: 帝(1)之初即位也,内阁臣七人。

陈山、张锳以东宫旧恩入,不称,出为他官。黄淮以疾致仕(2)。

金幼孜卒。阁中惟士奇(3)、荣(4)、溥(5)三人。

荣疏闿(6)果毅,遇事敢为。数从成祖北征,能知边将贤否,厄塞险易远近,敌情顺逆。

然颇通馈遗,边将岁时致良马。帝颇知之,以问士奇。

士奇力言:“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7)介意。”帝笑曰:“荣尝短卿及原吉,卿乃为之地(8)耶?”士奇曰:“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

帝意(9)乃解。其后,语稍(10)稍闻,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帝亦益亲厚之,先后所赐珍果牢醴(11)金绮衣币书器无算。 (出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参考注释 (1)帝: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数度随成祖征讨。

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址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2)致仕:辞去官职。 (3)士奇:杨士奇(1365年-1444年),名寓,字以行,号东里,明朝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

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前后侍奉过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代皇帝。 (4)荣:杨荣,建安(今福建省建宁县)人,字勉仁,是明朝时代名臣。

杨荣办事敏捷,谋划政事,果敢决断,经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皇帝,都受重用,与杨士奇、杨溥并入内阁,号称三杨。 (5)溥:杨溥,明朝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字弘济,授以翰林编修,后为当朝首辅,以有雅操、质直廉静而出名,被后人誉为一代贤相。

(6)疏闿(音楷):疏,开通。闿,欢乐。

(7)小眚(音省):小过失。眚,过错。

(8)地:事理的依据,引申为理由,说情。 (9)意:心思。

(10)稍:略微。 (11)醴(音理):甜酒。

参考译文 宣宗刚即位时,内阁大臣只有七人。陈山、张锳因为宣宗做太子时在东宫的旧情入阁,但是不称职,调出去做别的官。

黄淮因为生病辞官。金幼孜死了。

内阁中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个人。杨荣个性开通乐观果敢刚毅,遇事能勇敢去做。

屡次跟从成祖北征蒙古,能够知道边境将领是否贤能,据守要塞的险峻平易和道路远近,敌人对朝廷的依顺和叛逆。但常接受礼物,边将年节都送给他良马。

宣宗也知道这些事,并询问杨士奇。杨士奇极力说:“杨荣通晓边境事务,我们这些人都赶不上他,不应当把这些小过失记在心上。”

宣宗笑说:“杨荣曾经说你及夏原吉的坏话,你怎么给他说情呢?”杨士奇说:“希望陛下像委曲宽容我那样去宽容杨荣。”宣宗的心思才消除。

后来,这些话杨荣略微知道了,杨荣因此感到愧对杨士奇,此后,两人相处甚欢。宣宗也更加亲近厚待杨士奇,先后赐给他珍果、牲牢、甜酒、金子、花丝衣服、币帛、书籍、器具等无数。

参考分析 自古圣人古来稀,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小缺点,只要这些小缺失,不影响大局,倒不见得一定要吹毛求疵,要求阁员都是完美之人。如杨荣原本宣宗皇帝对他喜欢接受礼物,有些不好的观感,转而询问杨士奇,却告知以其优点是别人无可取代的。

其出发点完全站在用人专业的角度去考量,不但没计较杨荣曾说过他的坏话进行报复,反而劝宣宗皇帝要去包容他这些缺点,遂解了宣宗皇帝疑虑,而且更为厚待他。更难能可贵的是,化解杨荣心结,让他觉得惭愧,此后两人和谐相处。

可见人与人相处,只要能打开心扉,做个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就可以互相包容,即使没成为知心好友,也不会恶言相向,或推向对立面,这一切的转变,端看每个人的思维与器量罢了。

4 仁宗讳高炽文言文翻译

明史仁宗本纪 原文 仁宗昭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母仁孝文皇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帝。

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稍长习射,发无不中。

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

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又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

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之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而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

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

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

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永乐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平?”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北征还,以太子遣使后期,且书奏失辞,悉徵宫僚黄淮竺下狱。十五年,高煦以罪徙乐安。

明年,黄俨等复谮太子擅赦罪人,宫僚多坐死者。侍郎胡濙奉命察之,密疏太子诚敬孝谨七事以闻,成祖意乃释。

其后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于榆木川。

八月甲辰,遗诏至,遣皇太孙迎丧开平。丁未,出夏原吉等于狱。

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址采办。戊午,复夏原吉、吴中官。

己未,武安侯郑亨镇大同,保定侯孟瑛镇交址,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复设三公、三孤官,以公、侯、伯、尚书兼之。

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兼大学士如故,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杨溥为翰林学士。辛酉,镇远侯顾兴祖充总兵官,讨广西叛蛮。

甲子,汰冗官。乙丑,召汉王高煦赴京。

戊辰,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己巳,诏文臣年七十致仕。

九月癸酉,交址都指挥方政与黎利战于茶笼州,败绩,指挥同知伍云力战死。丙子,召尚书黄福于交址。

庚辰,河溢开封,免税粮,遣右都御史王彰抚恤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

癸未,礼部尚书吕震请除服,不许。乙酉,增诸王岁禄。

丙戌,以风宪官备外任,命给事中萧奇等三十五人为州县官。丁亥,黎利寇清化,都指挥同知陈忠战死。

戊子,始设南京守备,以襄城伯李隆为之。乙未,散畿内民所养官马于诸卫所。

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冬十月壬寅,罢市民间金银,革两京户部行用库。

癸卯,诏天下都司卫所修治城池。戊申,通政使请以四方雨泽章奏送给事中收贮。

帝曰:“祖宗令天下奏雨泽,欲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积之通政司,既失之矣,今又令收贮,是欲上之人终不知也。

自今奏至即以闻。”己酉,册妃张氏为皇后。

壬子,立长子瞻基为皇太子。封子瞻埈为郑五,瞻墉越王,瞻墡襄王,瞻堈荆王,瞻墺淮王,瞻垲滕王,瞻垍梁王,瞻埏卫王。

乙卯,诏中外官举贤才,严举主连坐法。丁巳,令三法司会大学士、府、部、通政、六科于承天门录囚,著为令。

庚申,增京官及军士月廪。丁卯,擢监生徐永潜等二十人为给事中。

十一月壬申朔,诏礼部:“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言事谪戍者亦如之。”

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阿鲁台来贡马。

甲戌,诏群臣言时政阙失。乙亥,赦兀良哈罪。

始命近畿诸卫官军更番诣京师操练。丙子,遣御史巡察边卫。

癸未,遣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丙戌,赐户部尚书夏原吉“绳愆纠缪”银章。

己丑,礼部奏冬至节请受贺,不许。庚寅,敕诸将严边备。

辛卯,禁所司擅役屯田军士。壬辰,都督方政同荣昌伯陈智镇交址。

是月,谕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金幼孜曰:“前世人主,或自尊大,恶闻直言,臣下相与阿附,以至于败。联与卿等当用为戒。”

又谕士奇曰:“顷群臣颇怀忠爱,朕有过方自悔,而进言者已至,良惬朕心。”十二月癸卯,宥建文诸臣外亲全家戍边者,留一人,余悉放还。

辛亥,揭天下三司官姓名于奉天门西序。癸丑,免被灾税粮。

庚申,葬文皇帝于长陵。丙寅,镇远侯顾兴祖破平乐、浔州蛮。

是年,丁阗、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满剌加、苏禄、瓦剌入贡。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

乙亥,敕内外群臣修举职业。己卯,享太庙。

建弘文阁,命儒臣入直,杨溥掌阁事。癸未,以时雪不降,敕群臣修省。

丙戌,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太宗配。

壬辰,朝臣予。

5 求古文言文,杨士奇的《翠筠楼记》的全文翻译

杨士奇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於世,泰和人。

很早就失去父亲,母亲改嫁,他随母亲到罗家,不久恢复本宗。家中十分贫困。

他努力学习,教授学生以维持自己的生活。经常出游湖、湘之间,在江夏设立书塾最久。

建文初年,朝廷召集各地儒士修纂《太祖实录》,杨士奇已因推举召为教授正要出发,王叔英又以有治史之才推荐,於是被召进翰林院,充任编纂官。不久,朝廷命吏部考核评定史馆的各位儒士。

尚书张鱿得到杨士奇的策论,说:“这不是经生所能说的话。”上奏为第一。

授官吴王府审理副,仍旧在史馆供职,成祖登位,改任编修。不久,被挑选进入内阁,主管机要事务,几个月后晋升为侍讲。

永乐二年,挑选太子属官,任命杨士奇为左中允。永乐五年,晋升为左谕德。

杨士奇任职十分谨慎,在私人居室从不谈公事,即使是最亲密交厚的人也从来听不到。在皇上面前,举止恭敬谨慎,善於应答,论事总是合乎皇上意旨。

别人有小过失,曾经为之掩盖。广东布政使徐奇装载着岭南的土特产馈赠给朝廷的大臣,有人得到他准备送人的捆目名册进呈皇上。

皇上看上面没有杨士奇的名字,就召见询问他。杨士奇回答说:“徐奇去广东时,各位大臣作诗歌文章送行,臣正值生病没有参加,所以只有我没上名单。

现在各位大臣接受与否还不知道,况且礼物轻微,应当没有其他的意思。”皇上急忙下令烧毁了名册。

永乐六年,皇上出巡北方,命杨士奇与蹇义、黄淮留下辅助太子。太子喜爱文章词采,赞善王汝玉以作诗之法进呈。

杨士奇说:“殿下应当留心《六经》,有空闲可看两汉的诏令。诗歌是雕虫小技,不值得去做。”

太子称好。当初,皇上起兵的时候,汉王多次奋力作战有功,皇上许诺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

后来没有得到册立,就怨恨失望。皇上又怜惜赵王年纪轻,十分宠爱他。

於是两位亲王就联合起来离间太子和皇上的关系,皇上很是心动。永乐九年,皇上返回南京,召见杨士奇询问太子代理国事的情况,杨士奇回答说很孝敬,并且说:“殿下的天资高,即使有了过失一定会知道,知道了一定会改正,一心爱人,决不会辜负陛下的托付。”

皇上很高兴。永乐十一年正月初一,出现日食。

礼部尚书吕震请求不要免去朝贺。侍郎仪智坚持说不行。

杨士奇也引用宋仁宗的事竭力论说。於是免去了朝贺。

第二年,皇上出征北方。杨士奇仍然辅助太子驻守京师。

汉王暗中攻击太子更加急迫。皇上返京,因太子接驾慢了一步,将太子属官黄淮等人全部关进监狱,杨士奇后到,原谅了他。

召见他询问太子的事。杨士奇叩头说:“太子还和原来一样孝敬。

拖延接驾的事,都是臣等人的罪过。”皇上怒意缓解了。

随皇上出征的各大臣纷纷上奏章弹劾杨士奇不应当被单独宽宥,於是被关进锦衣卫的监狱,不久释放。永乐十四年,皇上返回京师,稍微听说了一些汉王争夺嫡位的阴谋以及各种越轨的行为,以此事询问蹇义,蹇义不回答,於是问杨士奇。

回答说:“臣与蹇义都侍奉太子,外面人没有敢对我们两人说汉王事情的。但是汉王两次被派去藩地,他都不肯动身。

现在知道陛下将要迁都,就马上请求留守南京。希望陛下深入地观察汉王的意图。”

皇上沉默,起座还宫。过了几天,皇上全面了解了汉王的事情,削减了两个护卫,将他安排在乐安。

第二年,晋升杨士奇为翰林学士,兼任原来的官职。永乐十九年,改任左春坊大学士,仍然兼任学士。

第二年再次以辅助教导太子有差错而获罪,关进锦衣卫监狱,十天后被释放。仁宗登位,提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皇上驾临便殿,蹇义、夏原吉奏事还没有退下。皇上远远看见杨士奇,对两人说:“新任华盖殿大学士来了,一定有正直的言论,我们试着一起听他说。”

杨士奇入殿说:“皇上下恩诏减去每年宫廷用度才二天,惜薪司就传下旨意徵收红枣八十万斤,与前面恩诏相抵触。”皇上立即下令减少一半。

朝廷中穿丧服守孝二十七天期满,吕震请求马上换成吉服。杨士奇认为不可以,吕震厉声地斥责他。

蹇义兼取双方意见奏进。第二天,皇上穿戴着白帽和麻衣麻带临朝听政。

朝廷大臣中只有杨士奇及英国公张辅的衣服和皇上一样。朝见结束,皇上对左右的人说:“灵柩还停留在宫中,换下丧服难道是臣子所忍心说的?杨士奇坚持是对的。”

晋升为少保,与同僚杨荣、金幼孜一起被赐予“督察过失纠正谬误”的银质徽章,准许密封奏章论事。不久晋升为少傅。

当时布政使、按察使、知府、县令等地方官员来京朝见皇上,尚书李庆建议发派军队中多余的马给这些官吏,每年向他们徵收产下的马驹。杨士奇说:“朝廷选择贤才授予官职,却让他们去养马,这是重视畜生而轻视士子,用什麽给天下后世的人树立榜样呢?”皇上同意并亲自颁发圣旨取消这一做法,旋即又没有声息了。

杨士奇再次竭力上言,又没有答覆。过了一段时间,皇上驾临思善门,召见杨士奇对他说:“朕以前岂是真的忘了这件事?听说吕震、李庆等人都不喜欢你,朕是担心你孤立,恐怕被他们所伤害,不想是因为你的上言而取消这件事罢了,现在有托辞了。”

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论养马不便利的奏疏,让杨士奇起草敕令并实行之。杨士奇叩头谢恩。

群臣练习。

明朝永乐二年没有叫陈仪的进士。

下面是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殿试金榜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3人)

曾棨、 周述、周孟简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93人)

杨 相 - 宋子环 - 王 训 - 王 直 - 秦政学 - 徐 安 - 吾 绅 - 彭汝器 -独孤乐善- 周 忱

陈士启 - 刘子钦 - 周 文 - 余学夔 - 李 宁 - 张 彻 - 章 朴 - 陈 满 - 欧阳俊- 萧 清

卢 翰 - 吴 旭 - 梁 任 - 萧 宽 - 熊 直 - 王 道 - 杨永芳 - 杜 钦 - 李昌祺 - 罗汝敬

阎 真 - 沈 升 - 曹景辉 - 刘 灏 - 李永年- 陆孟良- 孙子良 - 萧省身 - 贝秉彝 - 王彦修

褚 让 - 黄 应 - 刘孟铎 - 柴广敬 - 张 英 - 王 英 - 吴 惇 - 林 政 - 魏 骐 - 江 贞

刘 绍 - 虞 京 - 戴同吉 - 卢 遂 - 张宗琏 - 林 凤 - 余 贞 - 田 忠 - 余 鼎 - 李复观

汤 流 - 张 宪 - 曾与贤 - 蒋敏完 - 张得中 - 冯 吉 - 洪 钟 - 陈 贞 - 程 春 - 洪 顺

曾 慎 - 周 祐 - 王 恺 - 殷 晘 - 严光祖 - 邵 翼 - 涂 顺 - 喻则成 - 谢 惠 - 仲 昌

孙 奉 - 郑 澜 - 程文表 - 罗亨信 - 涂 敬 - 陈宗孟 - 邹惟宗 - 张 翼 - 刘 嵩 - 段 民

花润生 - 王必宁 - 彭 辉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374人)

徐 观 - 李 贞 - 杨 勉 - 章士浡 - 曾子荣 - 黄 谦 - 叶 生 - 潘 中 - 吴廷用 - 白 瑜

毛肇宗 - 龚 篪 - 张 安 - 张永隆 - 戴文麟 - 容 善 - 曹 鼎 - 吴文华- 周文源 - 胡 忠

汪 银 - 李 约 - 张 侗 - 谢 敏 - 章以善 - 孔泰初 - 陈资善 - 江 銕 - 钱 常 - 许 森

曹 润 - 章 敞 - 陈 纲 - 李时勉- 曹彦昌 - 胡 敬 - 黄仲珤 - 高 陪 - 倪维善 - 陈 旭

唐 观 - 湛 礼 - 胡 均 - 郭守愚 - 韩 庸 - 王 槐 - 沈 达 - 锺 旭 - 刘永贤 - 李 显

陈安泰 - 潘 性 - 金 辉 - 刘 隆 - 周 远 - 文 彬 - 李子英- 叶 贞 - 胡 澄 - 李 衡

张 庸 - 叶士宁 - 王 宅 - 韩 中 - 吴 渊 - 庄观生 - 叶铭臻 - 殷 继 - 姜 焕 - 袁 迩

周 益 - 黄本固 - 曹 睦 - 张 新 - 陈 阳 - 朱光才 - 黄 阳 - 陈重器 - 刘志学- 彭 斌

杨 灿 - 李仕华 - 熊本诚 - 卢 垣 - 唐 舟 - 黄 珏 - 范 进 - 赵 理 - 徐与聆 - 蔡惟溥

李 让 - 谢 升 - 龙 仪 - 李文凤 - 吴 福 - 封孜昶 - 徐 迪 - 汪景明 - 叶奇贵 - 马 忠

赖 礼 - 何 清 - 张 政 - 吴 同 - 苏 谦 - 冯 高 - 张 昌 - 刘 鉴 - 萧 荣 - 王 定

吴 渊 - 许 瑢 - 吴 谦 - 王 哲 - 陈伯恭 - 杨 宣 - 胡 钦 - 李 镡 - 刘 刚 - 周 冕

周 楫 - 倪文质 - 陈 颖 - 汤以安 - 林 森 - 张 忠 - 高 暐 - 宦 绩 - 吴 铎 - 史 彬

邓时轨 - 邢 郁 - 白 贲 - 朱 贵 - 况 琛 - 吴 褆 - 李 远 - 高 才 - 冯 吉 - 王 礼

阳仪凤 - 孟 瑄 - 邓 谦 - 殷 序 - 杨 纪 - 魏 暹 - 谭原信 - 黄惟正 - 顾本得 - 林 要

俞士真 - 吕文质 - 俞 用 - 蔡 庸 - 曾 敬 - 漆 霁 - 林 泰 - 李贵昌 - 刘 澄 - 傅 璇

陈敬宗 - 滕 友 - 程希偃 - 杨 旻 - 赖生启 - 彭 礼 - 郎 庆 - 张 敬 - 刘孔礼 - 张 信

李仲芳 - 潘 帱 - 梁致恭 - 王仲寿 - 邢 旭 - 陈文友 - 李 祐 - 陈 昺 - 刘子敬 - 胡 谧

丁 璿 - 杜秉辉 - 武 楫 - 李学初 - 殷 瓒 - 王 原 - 游 亨 - 王 恪 - 曹 福 - 周 贵

方 豊 - 蓝道立 - 董 镛 - 黄直芳 - 赵 琰 - 刘 濬 - 宋 蓁 - 戴弘寅 - 黄克修 - 王 升

邓 钺 - 樊 静 - 周 英 - 戴 新 - 刘志道 - 黄 嘉 - 陈季芳 - 陈 善 - 杜 忠 - 刘 琼

聂 ■ - 王 玭 - 胡 钊 - 何 滪 - 王 中 - 王 槐 - 刘 庸 - 王 观 - 陈 忠 - 胡 俊

洪 溥 - 杜宗晦 - 林 现 - 曹 舆 - 舒 同 - 楚 鉴 - 毛 毅 - 侯 仪 - 翟溥福 - 陈 河

潘 赐 - 乐用才 - 范 彬 - 叶 祥 - 邓 友 - 张 翺 - 张 侃 - 汪 渊 - 孙 升 - 刘子渊

庞 埙 - 曹 广 - 後 敏 - 祁 宁 - 乌 濬 - 王汝霖 - 车 清 - 宋兴文 - 陈 佛 - 方 昶

冯 谨 - 王 韬 - 周 玉 - 陈立本 - 胡 智 - 郑道通 - 曾 恕 - 张 谦 - 熊 诚 - 姚兼善

赵 进 - 萧 显 - 刘 阜 - 梁 瑶 - 叶 林 - 罗处富 - 周 霖 - 田 琼 - 杨廷方 - 王 讷

李 纲 - 刁 鹏 - 琼 宝 - 洪 清 - 陆普任 - 李 鉴 - 贾 真 - 辜敏道 - 牛 肄 - 仵 钦

刘 登 - 伍 玉 - 田 堉 - 何均平 - 袁舍兴 - 张 庸 - 王 泽 - 萧 绍 - 黄 锐 - 杨 瓛

叚 永 - 徐善庆 - 杨 庸 - 刘文林 - 陈 节 - 陈 哲 - 徐子玉 - 汪彦纯 - 周尚义 - 张 艺

刘 荣 - 李 瑄 - 朱 庄 - 张 贵 - 李 廸 - 严 润 - 赵 曾 - 郭景暄 - 杜 春 - 郭 庆

吴 景 - 周 英 - 林文亨 - 陈文昌 - 汪良仕 - 吴志盛 - 曾希贤 - 孙确通 - 童 寅 - 晏文铭

杨 彝 - 高 朗 - 刘 宏 - 张 贞 - 沈 忠 - 吴文郁 - 萧九成 - 林 良 - 柳 昌 - 黄 埜

王秉彝 - 林 寿 - 袁添禄 - 查 孚 - 彭 福 - 彭尧成 - 郭道源 - 罗 弘 - 赵 登 - 罗 英

陈 兴 - 袁 杰 - 俞 益 - 许 祯 - 熊 进 - 钱 贵 - 石 祐 - 李 本 - 张循理 - 余 斌

邓 汶 - 张文礼 - 赵濬恭 - 刘 英 - 赵伯贵 - 翟彦荣 - 靳 勉 - 聂 聪 - 王 用 - 赵 济

祝 文 - 周文郁 - 邓复荣 - 何 振 - 杜 芳 - 高 中 - 王 彬 - 黄 用 - 余 礼 - 邓得麟

陈 泰 - 李 勉 - 谢 芳 - 汪 献

杨士奇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於世,泰和人。很早就失去父亲,母亲改嫁,他随母亲到罗家,不久恢复本宗。家中十分贫困。他努力学习,教授学生以维持自己的生活。经常出游湖、湘之间,在江夏设立书塾最久。建文初年,朝廷召集各地儒士修纂《太祖实录》,杨士奇已因推举召为教授正要出发,王叔英又以有治史之才推荐,於是被召进翰林院,充任编纂官。不久,朝廷命吏部考核评定史馆的各位儒士。尚书张鱿得到杨士奇的策论,说:“这不是经生所能说的话。”上奏为第一。授官吴王府审理副,仍旧在史馆供职,成祖登位,改任编修。不久,被挑选进入内阁,主管机要事务,几个月后晋升为侍讲。永乐二年,挑选太子属官,任命杨士奇为左中允。永乐五年,晋升为左谕德。杨士奇任职十分谨慎,在私人居室从不谈公事,即使是最亲密交厚的人也从来听不到。在皇上面前,举止恭敬谨慎,善於应答,论事总是合乎皇上意旨。别人有小过失,曾经为之掩盖。广东布政使徐奇装载着岭南的土特产馈赠给朝廷的大臣,有人得到他准备送人的捆目名册进呈皇上。皇上看上面没有杨士奇的名字,就召见询问他。杨士奇回答说:“徐奇去广东时,各位大臣作诗歌文章送行,臣正值生病没有参加,所以只有我没上名单。现在各位大臣接受与否还不知道,况且礼物轻微,应当没有其他的意思。”皇上急忙下令烧毁了名册。永乐六年,皇上出巡北方,命杨士奇与蹇义、黄淮留下辅助太子。太子喜爱文章词采,赞善王汝玉以作诗之法进呈。杨士奇说:“殿下应当留心《六经》,有空闲可看两汉的诏令。诗歌是雕虫小技,不值得去做。”太子称好。当初,皇上起兵的时候,汉王多次奋力作战有功,皇上许诺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后来没有得到册立,就怨恨失望。皇上又怜惜赵王年纪轻,十分宠爱他。於是两位亲王就联合起来离间太子和皇上的关系,皇上很是心动。永乐九年,皇上返回南京,召见杨士奇询问太子代理国事的情况,杨士奇回答说很孝敬,并且说:“殿下的天资高,即使有了过失一定会知道,知道了一定会改正,一心爱人,决不会辜负陛下的托付。”皇上很高兴。永乐十一年正月初一,出现日食。礼部尚书吕震请求不要免去朝贺。侍郎仪智坚持说不行。杨士奇也引用宋仁宗的事竭力论说。於是免去了朝贺。第二年,皇上出征北方。杨士奇仍然辅助太子驻守京师。汉王暗中攻击太子更加急迫。皇上返京,因太子接驾慢了一步,将太子属官黄淮等人全部关进监狱,杨士奇后到,原谅了他。召见他询问太子的事。杨士奇叩头说:“太子还和原来一样孝敬。拖延接驾的事,都是臣等人的罪过。”皇上怒意缓解了。随皇上出征的各大臣纷纷上奏章弹劾杨士奇不应当被单独宽宥,於是被关进锦衣卫的监狱,不久释放。永乐十四年,皇上返回京师,稍微听说了一些汉王争夺嫡位的阴谋以及各种越轨的行为,以此事询问蹇义,蹇义不回答,於是问杨士奇。回答说:“臣与蹇义都侍奉太子,外面人没有敢对我们两人说汉王事情的。但是汉王两次被派去藩地,他都不肯动身。现在知道陛下将要迁都,就马上请求留守南京。希望陛下深入地观察汉王的意图。”皇上沉默,起座还宫。过了几天,皇上全面了解了汉王的事情,削减了两个护卫,将他安排在乐安。第二年,晋升杨士奇为翰林学士,兼任原来的官职。永乐十九年,改任左春坊大学士,仍然兼任学士。第二年再次以辅助教导太子有差错而获罪,关进锦衣卫监狱,十天后被释放。仁宗登位,提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皇上驾临便殿,蹇义、夏原吉奏事还没有退下。皇上远远看见杨士奇,对两人说:“新任华盖殿大学士来了,一定有正直的言论,我们试着一起听他说。”杨士奇入殿说:“皇上下恩诏减去每年宫廷用度才二天,惜薪司就传下旨意徵收红枣八十万斤,与前面恩诏相抵触。”皇上立即下令减少一半。朝廷中穿丧服守孝二十七天期满,吕震请求马上换成吉服。杨士奇认为不可以,吕震厉声地斥责他。蹇义兼取双方意见奏进。第二天,皇上穿戴着白帽和麻衣麻带临朝听政。朝廷大臣中只有杨士奇及英国公张辅的衣服和皇上一样。朝见结束,皇上对左右的人说:“灵柩还停留在宫中,换下丧服难道是臣子所忍心说的杨士奇坚持是对的。”晋升为少保,与同僚杨荣、金幼孜一起被赐予“督察过失纠正谬误”的银质徽章,准许密封奏章论事。不久晋升为少傅。当时布政使、按察使、知府、县令等地方官员来京朝见皇上,尚书李庆建议发派军队中多余的马给这些官吏,每年向他们徵收产下的马驹。杨士奇说:“朝廷选择贤才授予官职,却让他们去养马,这是重视畜生而轻视士子,用什麽给天下后世的人树立榜样呢”皇上同意并亲自颁发圣旨取消这一做法,旋即又没有声息了。杨士奇再次竭力上言,又没有答覆。过了一段时间,皇上驾临思善门,召见杨士奇对他说:“朕以前岂是真的忘了这件事听说吕震、李庆等人都不喜欢你,朕是担心你孤立,恐怕被他们所伤害,不想是因为你的上言而取消这件事罢了,现在有托辞了。”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论养马不便利的奏疏,让杨士奇起草敕令并实行之。杨士奇叩头谢恩。群臣练习正月初一朝贺的礼仪,吕震请用音乐,杨士奇与黄淮上疏制止。没有答覆。杨士奇又上奏,在庭中一直等到夜漏下十刻,答覆说同意。过了一天,皇上召见杨士奇对他说:“吕震每件事情都耽误朕,不是你们上言,后悔也来不及了。”命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同时领取三种职务的俸禄。杨士奇辞掉了尚书的俸禄。皇上代理国事时,怨恨御史舒仲成,到这时候想加罪於他。杨士奇说:“陛下登位,下诏说从前违逆过皇上意旨的都将得到宽宥。如果治舒仲成的罪,那麽诏书就失去信用,害怕的人就多了。如汉景帝那样对待卫绾,不也很好吗”皇上立即作罢,不治罪了。有人议论说大理寺卿虞谦上言论事不机密,皇上发怒,将他降了一级。杨士奇为他辩白其中的冤屈,得以恢复原来的级别。又,大理寺少卿弋谦因上言论事而获罪。杨士奇说:“弋谦响应皇上的诏令陈述自己的意见。如果加罪於他,那麽各位大臣从此就不敢说话了。”皇上立刻晋升弋谦为副都御史,并下敕令承认自己的过失。当时有上书歌颂天下太平的人,皇上把它拿给众大臣看,都认为确实如此。只有杨士奇说:“陛下虽然是恩泽遍布天下,然而流离失所的人还没有返回家乡,满目疮痍还没有恢复,人民的生活还十分艰难。再休养生息几年,也许太平盛世就可以期待了。”皇上说:“是这样的。”因此回头看着蹇义等人说:“朕以至诚对待你们,希望得到匡救辅助。只有杨士奇曾五次上奏章。你们都没有一句话。难道果真朝廷中没有错误的政事,天下太平了吗”众大臣惭愧谢罪。这一年的四月,皇上赐给杨士奇诏书说:“从前朕受命代理国事,你侍奉左右,同心同德,为了国家而舍身,多次经历艰难险阻,从不改变志向。一直到朕继位以来,有好的建议就入宫禀告,期望朕治理好国家,坚贞而没有贰心,这些都刻在朕的心中。现在制作‘杨贞一印’赐给你,希望能继续尽心匡辅,以成就君主贤明臣下良善的美誉。”不久修纂《太宗实录》,与黄淮、金幼孜、杨溥一起充任总裁官。不多久,皇上病了,召杨士奇与蹇义、黄淮、杨荣到思善门,命令杨士奇起草敕令去南京召回太子。。宣宗登位,修纂《仁宗实录》,仍然充任总裁。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反叛。皇上亲自征讨,平定了叛乱。军队返回,驻扎在献县的单家桥,侍郎陈山迎接觐见皇上,说汉、赵二位亲王其实是同一条心,请求乘此机会袭击彰德拿下赵王。杨荣竭力赞同。杨士奇说:“事情应当有实据,天地和鬼神是可以欺骗的吗”杨荣厉声说:“你想阻挠大计吗!现在逆党说赵王其实参与了阴谋,怎麽说没有理由”杨士奇说:“太宗皇帝有三个儿子,当今皇上只有两位叔父。有罪的人不可赦免,而其无罪的应当厚待他,怀疑就防着他,只要不出事就行了。怎麽能突然使用军队,伤害皇祖在天之意呢”当时只有杨溥与杨士奇的意见相同。正要入宫谏诤,杨荣先进去了,杨士奇跟在他后面,守门人不放他进去。不久皇上召蹇义、夏原吉进去。二人将杨士奇的意见告诉皇上。皇上当初就没有加罪於赵王的意思,发兵的事得以平息。等到返回京师,皇上考虑杨士奇的意见,对他说:“现在议论的人大多上言论赵王的事情,怎麽办”杨士奇说:“赵王是皇上最亲的人,陛下应当保全他,不要被群臣的言论所迷惑。”皇上说:“我想把群臣的奏章加封后给赵王看,让他自行处理怎麽样”杨士奇说:“太好了,再得到一份诏书那就更好了。”於是派使者出发带着诏书抵达赵王的藩地。赵王得到诏书大喜。哭泣着说:“我有生路了。”立即上表谢恩,并且献上王府护卫,那些言官才不说了。皇上对赵王日益亲近而疏远陈山。对杨士奇说:“赵王之所以能保全,是你的功劳。”赐给金银彩帛。当时交阯几次叛乱。朝廷多次发大部队征讨,都战败覆灭。交阯的黎利派人来京假意请求册立陈氏的后裔。皇上也厌倦了打仗,想准许这一请求。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下的人,都说给他封号没有名义,白白地向天下人示弱。皇上召见杨士奇、杨荣谋划,二人竭力说:“陛下体恤百姓的生命所以安抚荒远的边地,不是没有名义。汉代放弃珠匡,前朝史书以此作为美谈,不算作示弱,准许他只会带来便利。”不久皇上下令选择出使交阯的人,蹇义推荐伏伯安有口才。杨士奇说:“说话不符合忠信,即使是蛮荒之地也不能让他去。伏伯安是小人,出使将会玷辱国家。”皇上赞同他的意见,另外派遣使者。从这以后放弃交阯,停止出兵,每年节省军事费用成千上万。宣德五年春季,皇上侍奉皇太后拜谒祖先陵墓,召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在皇太后所住的临时宫殿中朝见太后。太后慰劳了他们。皇上又对杨士奇说:“太后对朕说,先帝在东宫做太子时,只有你不怕违忤,先帝能够听从,因此没有坏过事。又教诲朕应当接受直言进谏。”杨士奇回答说:“这是皇太后具有美盛品德的话,愿陛下记住。”不久皇上敕令鸿胪寺,杨士奇年老有病,赶着上朝有时落在后面,不必论罪上奏。皇上曾经改装出行,夜晚驾临杨士奇的宅邸。杨士奇慌忙出来迎接,叩头说:“陛下怎麽能不珍惜自己关系到国家社稷命运的身体呢”皇上说:“朕想与你说句话,因此就来了。”过了几天,抓获二个盗贼,有不轨的企图。皇上召见杨士奇,告诉他这件事,并且说:“从今以后知道你爱护朕了。”皇上因各地频频发生水灾旱灾,召见杨士奇商议下诏令宽大体恤,免除受灾地区的租税和养官马所亏空数额的事情。杨士奇因而请求一并免除拖欠的赋税以及徵收柴火乾草的税钱,减少官田赋税的定额,清理滞留的冤案,淘汰到京城服役的工匠,以扩大皇上布施恩德的意愿。百姓非常高兴。过了二年,皇上对杨士奇说:“体恤百姓的诏令下达已久,现在还有什麽可以抚恤的吗”杨士奇说:“上次诏令减免官田的租税,但户部仍然按以前的定额徵收。”皇上不高兴地说:“现在开始执行诏令,违反规定的人将依法定罪。”杨士奇又请求安抚逃荒的人民,纠察贪官污吏,推举有辞章修养的文人和勇猛果敢的武士,让被判极刑人家的子孙都能够在仕途上进升。又请求朝廷大臣三品以上的以及都察院和六科的官员各自推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以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人选。都答覆同意。在那一阶段,皇上励精图治,杨士奇等辅臣同心辅助,四海之内号称为政治修明,社会安定。皇上就效仿古代君王和臣子巡游的事,每当一年的开始,赐百官休息十天。皇上的车驾也时常驾临西苑、万岁山,众学士都随从左右,赋诗唱和,皇上安详地询问民间的疾苦。有什麽论事上奏,皇上都虚心地倾听接受。皇上当初登位的时候,内阁大臣有七人。陈山、张瑛因为是皇上当太子时的旧臣而蒙恩入阁,不称职,调出内阁任别的官职。黄淮因病退休。金幼孜去世。内阁中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杨荣爽朗果断,遇事敢作敢为,几次随从成祖出征北方,能够知晓边疆将帅是否贤良,要塞的险阻平坦和距离远近,敌国的归附情况。但是他经常接受迹赠,边疆的将帅每年按时送他好马。皇上很清楚这事,就问杨士奇。杨士奇竭力上言:“杨荣精通边塞事务,臣等人不如他,不应当以小毛病耿耿於心。”皇上笑着说:“杨荣曾经揭你和夏原吉的短处,你还要为他设想吗”杨士奇说:“愿陛下能像宽容臣那样宽容杨荣。”皇上的怒气才缓解。这以后,杨士奇所说的话渐渐传出,杨荣因此愧对杨士奇,两人相处得十分愉快。皇上也更加亲近厚待杨士奇,先后赐给杨士奇的精美果品、祭品美酒、金绮衣、钱币、书籍器皿多得无法计算。宣宗崩,英宗登位,才九岁,军事国务大事禀告太皇太后后作决定。太后一心任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有事就派遣宦官去内阁咨询商议,然后作出决策。三人也都很自信,从容不迫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杨士奇首先请求训练士兵,严守边防,设置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别派遣文武官员镇守巡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取消侦事校尉。又请求按照次序免除租税,慎重用刑断案,严格考核各部门工作。都批准实行。正统的开头几年,朝廷政治清明,是杨士奇等人的功劳。正统三年,《宣宗实录》修成,晋升为少师。正统四年,请求退休。不批准,敕令准他返乡扫墓。不久,返回朝廷。当时宦官王振得宠於皇上,逐渐开始干预内庭之外的事务,引导皇上用威严管理下属,大臣往往被关进监狱。靖江王佐敬私下赠金子给杨荣。杨荣已先返乡扫墓,回来后不知道这件事。王振想藉此机会扳倒杨荣,杨士奇竭力缓解这件事,得以平息。杨荣不久去世,杨士奇、杨溥更加孤立。第二年就大规模发兵征伐麓川,库银耗费巨大,士兵马匹死去达几万。后年,太皇太后崩,王振的势力更是大盛,大肆作威作福,文武百官稍有抵触,就遭执拿并拘禁。朝廷大臣人人恐惧不安,杨士奇也无法制止。杨士奇已经年老,儿子杨稷傲慢暴戾,曾经施暴杀人。言官纷纷上奏章弹劾杨稷。朝廷商议不立即定罪,将这些奏章封送给杨士奇看。又有人揭发杨稷横行暴虐的几十件罪状,於是将他关进监狱。当时杨士奇因年老有病正在休假。皇上恐怕伤了杨士奇的心,降旨慰劳劝勉。杨士奇感激流泪,忧伤得不能起床。正统九年三月去世,年八十。赠官太师,谥号文贞。有关部门於是论罪诛杀了杨稷。当初,正统初年,杨士奇上言瓦剌渐渐强大,将成为边疆的祸患,而边疆军队缺少马匹,恐怕无法抵御。请求在附近的太仆寺马群登记处领取马匹,西番进贡的马匹也全部发给军队。杨士奇死后不久,也先果然入侵,发生了“土木之难”,有识之士想起了杨士奇的话。又一直善於识别人才,喜欢推荐清贫的读书人,他推荐的人中有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于谦、周忱、况钟等人,都是因为杨士奇的推荐,做官达一二十年,清廉和才干为天下之首,成为当代的名臣。第二子杨樋,以上代余荫的资格被任命为尚宝丞。成化年间,晋升太常寺少卿,掌管太常事务。

以上就是关于《明史》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7)全部的内容,包括:《明史》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7)、明朝李景隆的档案、文言文金幼孜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0791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