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有哪些皇子

乾隆有哪些皇子,第1张

皇长子永璜,母哲悯皇贵妃。追封定亲王。 皇次子永琏,母孝贤纯皇后。 皇三子永璋,母纯惠皇贵妃,追封循郡王。皇四子永珹封履亲王,母淑嘉皇贵妃。皇五子永琪,封荣亲王,母愉贵妃。皇六子永瑢,封质郡王,母纯惠皇贵妃。皇七子永琮,母孝贤纯皇后。皇八子永璇,封仪亲王,母淑嘉皇贵妃。皇九子未命名幼殇,未封,母淑嘉皇贵妃。 皇十子未命名幼殇,未封,母舒妃。 皇十一子永瑆,字镜泉,封成亲王,母淑嘉皇贵妃。皇十二子永璂,母皇后那拉氏。 皇十三子永璟,幼殇,未封。皇十四子永璐,幼殇,未封,母孝仪纯皇后。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皇十六子未命名,幼殇,未封,母为孝仪纯皇后。皇十七子永璘,母孝仪纯皇后。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

清朝所封的亲王(追封的不算,只要是封过亲王的,包括后来曾被革爵或降爵过的都。铁帽子王下面另述)

敬谨亲王尼堪(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第三子),成亲王岳托(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长子)、安亲王岳乐(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第四子)、端重亲王博洛(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第三子)、英亲王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皇太极第十一子)、裕亲王福全(顺治第二子,其子保泰、孙广宁、广禄相继袭亲王)、恭亲王常宁(顺治第五子)、纯亲王隆禧(顺治第七子)、理亲王允礽(康熙次子,其子弘晳曾袭亲王)、诚亲王允祉(康熙第三子)、雍亲王胤禛(即雍正)、恒亲王允祺(康熙第五子,弘日至袭亲王)、淳亲王允佑(康熙第七子,子弘袭亲王)、廉亲王允禩(康熙第八子)、履亲王允祹(康熙十二子)、果亲王允礼(康熙十七子)、諴亲王允秘(康熙二十四子)、和亲王弘昼(雍正第五子,子永璧袭亲王)、荣亲王永琪(乾隆第五子)质亲王永瑢(乾隆第六子)、仪亲王永璇(乾隆第八子)、成亲王永瑆(乾隆十一子)、嘉亲王永琰(乾隆十五子,即嘉庆)、庆亲王永璘(乾隆十七子,其孙奕劻时爵晋为铁帽子王)、定亲王绵德(乾隆长子永璜次子)、敦亲王绵恺(嘉庆第三子)、瑞亲王绵忻(嘉庆第四子)、惠亲王绵愉(嘉庆第五子)、敦亲王奕谆(道光第五子)

礼亲王系:承序:代善、满达海、常阿岱、杰书、椿泰、崇安、巴尔图、永恩、麟趾、全龄、世铎、诚厚,历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硕礼烈亲王

满达海:代善七子,和硕巽简亲王(改号,后追降为贝勒)

常阿岱:满达海子,和硕巽亲王(后降为贝勒)

杰书:代善孙,和硕康良亲王(改号康)

椿泰:杰书子,和硕康悼亲王

崇安:杰书子,椿泰弟,和硕康修亲王

巴尔图:杰书子,椿泰、崇安弟,和硕康简亲王

永恩:崇安子,和硕礼恭亲王(复号礼)

昭梿:永恩子,和硕礼亲王(后革爵)

永諲: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硕礼亲王

麟趾:永諲子,和硕礼安亲王

锡春:麟趾子,追封和硕礼亲王

全龄:锡春子,和硕礼和亲王

世铎:全龄子,和硕礼恪亲王

诚厚:世铎子,和硕礼敦亲王

郑亲王系:承序:济尔哈朗、济度、德塞、喇布、雅布、雅尔江阿、神保住、德沛、奇阿通、丰讷亨、积哈纳、乌尔恭阿、端华、承志、庆至、凯泰、昭煦,历十代二十六王

济尔哈朗:显祖孙,太祖三弟舒尔哈齐六子,和硕郑献亲王

济度:济尔哈朗二子,和硕简纯亲王(改号简)

德塞:济度三子,和硕简惠亲王

喇布:济度二子,和硕简亲王(后追革爵)

雅布:济度五子,和硕简修亲王

雅尔江阿:雅布长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费扬武:济尔哈朗八弟,追封和硕简亲王

傅喇塔:费扬武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德沛:福存子,和硕简仪亲王

巴尔堪:济尔哈朗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巴赛:巴尔堪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奇阿通:巴赛子,和硕简勤亲王

丰讷亨:奇阿通长子,和硕简恪亲王

积哈纳:丰讷亨子,和硕郑恭亲王(复号郑)

乌尔恭阿:积哈纳子,和硕郑慎亲王

端华:乌尔恭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经讷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伊丰额:经讷亨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西朗阿:伊丰额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松德:积哈纳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庆至:松德子,和硕郑顺亲王

凯泰:庆至子,和硕郑恪亲王

昭煦:凯泰子,和硕郑亲王

睿亲王系:承序:多尔衮、多尔博、淳颖、宝恩、瑞恩、仁寿、德长、魁斌,历十一代十二王

多尔衮:太祖十四子,和硕睿忠亲王

多尔博:多铎五子,出为多尔衮嗣,和硕睿亲王(后削爵),追封

苏尔发:多尔博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塞勒:苏尔发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淳颖:如松子,出为多尔衮嗣,和硕睿恭亲王

宝恩:淳颖子,和硕睿慎亲王

瑞恩:淳颖子,宝恩弟,和硕睿勤亲王

仁寿:瑞恩子,和硕睿僖亲王

德长:仁寿子,和硕睿 亲王

魁斌:德长子,和硕睿亲王

豫亲王系:承序:多铎、多尼、鄂扎、董额、德昭、如松、修龄、裕丰、裕兴、裕全、义道、本格、懋林,历九代十七王

多铎:太祖十五子,和硕豫通亲王

多尼:多铎长子,多罗信宣和郡王(改号信,原亲王)

鄂扎:多尼子,多罗信郡王

董额:多铎三子,多罗信郡王

德昭:鄂扎子,多罗信郡王

多尔博:多铎五子,追封信郡王

苏尔发:多尔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苏尔发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功宜布子,多罗信恪郡王

修龄:德昭子,和硕豫良亲王(复号、爵)

裕丰:修龄子,和硕豫亲王(后革爵)

裕兴:修龄子,裕丰弟,和硕豫亲王(后革爵)

裕全:修龄子,裕丰、裕兴弟,和硕豫厚亲王

义道:裕全子,和硕豫慎亲王

本格:义道子,和硕豫诚亲王

懋林:本格子,和硕豫亲王

庄亲王系:承序:硕塞、博果铎、允禄、永献、绵课、奕镈、绵护、绵深、奕仁、载勋、载功,历八代十一王

硕塞:太宗五子,和硕承泽裕亲王

博果铎:硕塞长子,和硕庄靖亲王(改号庄)

允禄:圣祖十六子,出为博果铎嗣,和硕庄恪亲王

永献:允禄孙,和硕庄慎亲王

绵课:允禄曾孙,和硕庄襄亲王

奕镈:绵课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绵护:允禄曾孙,和硕庄勤亲王

绵深:绵护弟,和硕庄质亲王

奕仁:绵深子,和硕庄厚亲王

载勋:奕仁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载功:奕仁子,载勋弟,和硕庄亲王

肃亲王系:承序:豪格、富绶、丹臻、衍潢、蕴著、永锡、敬敏、华丰、隆勤、善耆,历九代十王

豪格:太宗长子,和硕肃武亲王

富绶:豪格子,和硕显懿亲王(改号显)

丹臻:富绶子,和硕显密亲王

衍潢:丹臻子,和硕显谨亲王

蕴著:富绶孙,和硕肃勤亲王(复号肃)

永锡:丹臻孙,和硕肃恭亲王

敬敏:永锡子,和硕肃慎亲王

华丰:敬敏子,和硕肃恪亲王

隆勤:华丰子,和硕肃良亲王

善耆:隆勤子,和硕肃忠亲王

怡亲王系:承序:允祥、弘晓、永琅、奕勋、载坊、载垣、载敦、溥静、毓麒,历七代九王

允祥:圣祖十三子,和硕怡贤亲王

弘晓:允祥七子,和硕怡僖亲王

永琅:弘晓子,和硕怡恭亲王

奕勋:永琅孙,和硕怡恪亲王

载坊:奕勋子,和硕怡 亲王

载垣:奕勋子,载坊弟,和硕怡亲王(后革爵)

载敦:允祥五世孙,弘皎四世孙,和硕怡端亲王

溥静:载敦子,和硕怡 亲王

毓麒:溥静子,和硕怡亲王

恭亲王系:承序:奕欣、溥伟,历三代二王)

奕欣:宣宗六子,和硕恭忠亲王

溥伟:奕欣孙,载滢子,出为奕欣长子载溦后,和硕恭亲王

醇亲王系:承序:奕譞、载沣,历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硕醇贤亲王

载沣:奕譞子,和硕醇亲王

乾隆年间亲王列于下,并无“恭亲王”。

和亲王弘昼:雍正五子,十一年正月封,乾隆三十五年卒。

和亲王永璧:弘昼子,初封辅国公,乾隆三十五年十月晋封,三十七年卒。

定亲王永璜:乾隆长子,乾隆十五年三月追封。

履亲王永珹:乾隆四子,允祹嗣后,原袭郡王,乾隆四十二年卒,嘉庆四年三月追封亲

王。

循郡王永璋:乾隆三子,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卒,追封循郡王。

荣亲王永琪:乾隆五子,三十年十一月封,三十一年卒。

质亲王永瑢:乾隆六子,五十四年十月封,五十五年卒。

哲亲王永琮:乾隆七子,嘉庆四年三月追封。

仪亲王永璇:乾隆八子,嘉庆四年正月封,道光十二年卒。

成亲王永瑆:乾隆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封,道光三年卒。

嘉亲王颙琰:乾隆十五子,即仁宗嘉庆,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封。

庆亲王永璘:乾隆十七子,嘉庆二十五年三月封,寻卒。

定亲王绵恩:永璜二子,原袭郡王,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晋封,道光二年卒。

--摘自新知社《清朝亲王、郡王一览表》

01 胤禔 康熙11年02月14日 直郡王 雍正12年 惠妃纳喇氏

长华 康熙13年04月06日 ------ 出生日即殇 荣妃马佳氏

02 胤礽 康熙13年05月03日 理密亲王 雍正02年12月 孝诚仁皇后

长生 康熙14年06月21日 ------ 康熙16年03月 荣妃马佳氏

万黼 康熙14年10月08日 ------ 康熙18年正月 贵人纳喇氏

03 胤祉 康熙16年02月19日 诚隐郡王 雍正10年 荣妃马佳氏

04 胤禛 康熙17年10月30日 清世宗 雍正13年08月 孝恭仁皇后

胤禶 康熙18年02月20日 ------ 康熙19年02月 贵人纳喇氏

05 胤祺 康熙18年12月04日 恒温亲王 雍正10年05月 宜妃郭络罗氏

06 胤祚 康熙19年02月05日 ------ 康熙24年 孝恭仁皇后

07 胤佑 康熙19年07月25日 淳度亲王 雍正08年 成妃戴佳氏

08 胤(示异) 康熙20年02月10日 (复)廉亲王 雍正04年09月 良妃卫氏

09 胤(示唐) 康熙22年08月27日 (复)贝子 雍正04年08月 宜妃郭络罗氏

10 胤(示我) 康熙22年10月11日 (复)敦郡王 乾隆06年09月 温禧贵妃钮祜禄氏

胤(示禹) 康熙22年11月23日 ------ 康熙23年06月 贵人郭络罗氏

11 胤(示兹) 康熙24年05月07日 ------ 康熙35年07月 宜妃郭络罗氏

12 胤祹 康熙24年12月04日 履懿亲王 乾隆28年07月 定嫔万流哈氏

13 胤祥 康熙25年10月01日 怡贤亲王 雍正08年05月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14 胤(示题) 康熙27年正月09日 恂勤郡王 乾隆20年正月 孝恭仁皇后

胤禨 康熙30年正月26日 ------ 康熙30年03月 平妃赫舍里氏

15 胤(示禺) 康熙32年11月28日 愉恪郡王 雍正09年02月 顺懿密妃王氏

16 胤禄 康熙34年06月18日 庄恪亲王 乾隆32年02月 顺懿密妃王氏

17 胤礼 康熙36年03月02日 果毅亲王 乾隆03年02月 纯裕勤妃陈氏

18 胤祄 康熙40年08月08日 ------ 康熙47年09月 顺懿密妃王氏

19 胤(示畟) 康熙41年09月05日 ------ 康熙43年02月 襄嫔高氏

20 胤祎 康熙45年07月25日 简靖贝勒 乾隆20年正月 襄嫔高氏

21 胤禧 康熙50年01月11日 慎靖郡王 乾隆23年05月 熙嫔陈氏

22 胤祜 康熙50年12月03日 恭勤贝勒 乾隆08年12月 谨嫔色赫图氏

胤禐 康熙52年02月 ------ 出生日即殇 贵人陈氏

23 胤祁 康熙52年11月28日 镇国公 乾隆50年07月 静嫔石氏

24 胤秘 康熙55年05月16日 (言咸)烙亲王 乾隆38年10月 穆嫔陈氏

第一代—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第二代

第二代—爱新觉罗·弘昆:爱新觉罗·胤祹第五子,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卒,照世子例殡葬。

第二代—爱新觉罗·永珹:清高宗乾隆帝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祹嗣子,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袭履郡王,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薨,谥曰端,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追封履亲王。

第三代

第三代—爱新觉罗·绵惠:爱新觉罗·永珹第一子,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袭封多罗贝勒,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薨,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追封多罗履郡王。

第四代

第四代—爱新觉罗·奕纶:爱新觉罗·绵懃子,爱新觉罗·绵惠嗣子,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袭固山贝子,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晋多罗贝勒,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因事降固山贝子,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卒,追封多罗贝勒。

第五代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鋙:爱新觉罗·奕纶第六子,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封一等辅国将军,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卒。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鈖:爱新觉罗·奕纶第十子,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袭固山贝子,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卒。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华:爱新觉罗·奕纶第十一子,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袭爱新觉罗·奕绮之固山贝子,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因事革退,归宗。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鹤:爱新觉罗·奕纶第十二子,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封奉恩将军,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卒。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蔼:爱新觉罗·奕纶第十三子,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封奉恩将军,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卒。

第六代

第六代—爱新觉罗·溥森:爱新觉罗·载鋙子,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袭奉国将军,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卒。

第六代—爱新觉罗·溥楙:爱新觉罗·载钢第三子,爱新觉罗·载鈖嗣子,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袭奉恩镇国公,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卒。

第六代—爱新觉罗·溥植:爱新觉罗·载鹤子,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袭爱新觉罗·毓昌之镇国公,后事不详。

第六代—爱新觉罗·溥泉:爱新觉罗·载蔼第一子,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袭奉恩将军,后事不详。

第七代

第七代—爱新觉罗·毓存:爱新觉罗·溥森第四子,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袭奉恩将军,同年卒,无子嗣。

第七代—爱新觉罗·毓昌:爱新觉罗·溥楙子,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袭镇国公,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卒。

乾隆把永珹过继出去是为了让他继承履亲王的爵位,因为在古代社会中长久以来认为不孝有三,其中无后为大。所以不管是民间还是在皇室,将同一宗族里的孩子过继到自己名下抚养都是解决这一支系没有香火继承的办法。

所以乾隆将自己的儿子永珹估计给履亲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履亲王没有子孙可以继承他的爵位。尽管此时的永珹已经二十多岁,是一个成年的皇子。而对于过继出去的皇子并不是意味着不受皇帝的宠爱,相反以四皇子永珹为例子,他反而很受乾隆宠爱。即使被过继出去,但是依然能够参与到朝廷各项政治中且一直保留着阿哥的称呼,对于各项礼制规格仍然与皇子同等。所以,乾隆将自己喜爱的皇子过继出去,还有一层考虑是避免了皇子参与到皇位的争夺当中。历史上往往参与皇位竞争的都是长子或有实力,再者就是较为受宠的皇子,所以他将永珹过继出去,也避免了他参与到这场纷争。 

除此之外,永珹过继给了履亲王,这也意味着,在履亲王身后永珹可以继承他名下的爵位财产。在这方面,或许一般的皇子在兄弟继位之后再被分封,反而得不到如此的厚待。同时将皇子过继出去,但在血缘上仍然是皇帝的儿子,但是与之前旁系继承爵位来说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所以在事实上是削弱了宗室对皇室权力的分割,在者皇子过继给宗室,也意味着皇室对于宗师的看重,也拉近了皇室与宗室之间的关系。

综合以上观点,乾隆会将自己的儿子永珹过继出去也就不奇怪了。尽管在名义上是履亲王的后代,但是在事实上是让自己的皇子去继承宗室手上的爵位和财富。

以上就是关于乾隆有哪些皇子全部的内容,包括:乾隆有哪些皇子、求清朝所有亲王,郡王的后辈有哪些人、乾隆年间恭亲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056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