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地球能承载人类的生态足迹

几个地球能承载人类的生态足迹,第1张

据科技日报报道,国际环保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正在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恶化。

这份《2006地球生命力报告》是WWF发布的关于地球自然状况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每两年发布一次。报告指出,假设资源不会被耗尽的前提下,如果人类按照目前速度消耗资源,到2050年人类将消耗掉相当于两个地球才能提供的全部自然资源量。该报告也同时验证了以前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中所指出的生态多样性下降的趋势。

报告显示,从1970年到2003年的33年间,脊椎物种种群已经减少了近1/3与此同时,人类的“生态足迹”,即人类对自然世界的索取,已经增加到地球无法依靠再生能力来满足的地步。

这份在北京发布的《2006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将各方面数据综合为反映地球生态状况的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叫做“生命地球指数”,该指数根据地球上1300种、种群数量达3600多个的脊椎动物的变化趋势来衡量生物多样性。这1300种脊椎动物总共包括695种陆生动物、344种淡水动物以及274种海洋动物。其中,陆生动物种群下降了31%,淡水动物下降了28%,而海洋动物下降了27%

另一个指数叫做“生态足迹”,该指数反映了人类对于生物圈的索取程度。报告显示,2003年人类的“生态足迹”是1961年的三倍多。在2003年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了地球生态承载力达25%,在前一本基于2001年数据的报告中,这个数字还只是21%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足迹成为全球生态足迹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从1961年到2003年已经增长了九倍多。

以人均全球公顷数来衡量,世界上生态足迹数排在前列并且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国家包括阿联酋、美国、芬兰、加拿大、科威特、澳大利亚、爱沙尼亚、新西兰和挪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中国为第69位,但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度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方法。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等设计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定量研究。 生态足迹(EF)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来的比较成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之一。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Rees等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Wackemagel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其定义是: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

生态足迹方法自1992年提出以来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在短时期内就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尺度和不同社会领域进行了运用和实践。目前,已有近20个国家利用生态足迹计算各类承载力问题,WWF和RP世界两大非政府机构自2000年起每两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资料。在国外,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得到了广泛积极的开展,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全球、国家、区域和城市3个空间尺度开展。

该方法通过估算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空间面积大小,并与给定人口区域的生物承载力(BC)进行比较,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以面积作为其计量单位,易于为广大民众和决策者接受,计算简单,重现性好,其结果也易于交流,能够唤起广大民众和决策者的环境意识,备受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决策者的关注。现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已经成为计算国家及地区之间物质和服务贸易的重要工具。十几年来,一些组织和学者已经对不同尺度的生态足迹进行了研究,有国家水平上的、国家水平、地区和城市水平、组织及个人水平的。研究表明,目前存在着全球性的生态赤字,人类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自然资源将逐渐枯竭。

报告分析地球能撑多久人类生存需16个地球

广义的资源是用不完的,一个资源枯竭后,会有替代资源出现,或者社会退回到与之想适应的社会形态。理论上根据E=MCC这个公式,能量是用不完的。至于材料方面,也有新型替代材料如果是环境方面,那确实让人担心

本报综合报道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2006年度生命地球报告》中称,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恶化,而且生态多样性减少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假设人类按照目前速度消耗资源,到2050年将消耗掉相当于两个地球才能提供的全部自然资源。

WWF主席詹姆士·利普在发布年度报告时说:“20多年来,我们维持这种生活方式所需的消耗已经大大超出了地球所能承受的程度。我们再继续下去的话,将会负担不起……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像美国人一样生活,我们得消耗掉5个地球。”

这份报告将各方面数据综合为反映地球生态状况的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叫做“生命地球指数”,该指数根据地球上1300种、种群数量达3600多个的脊椎动物的变化趋势来衡量生物多样性。报告显示,在1970年至2003年间,由于人类行为——包括污染、乱砍乱伐和捕捞过度,从鱼类到哺乳类的脊椎物种种群已锐减三分之一。

WWF报告使用的另一个指标叫做“生态足迹”。研究人员用“生态足迹”的指数来表示地球上平均每人所需的陆地和海洋面积,该指数反映了人类对生物圈的索取程度。报告显示,人类的“生态足迹”已增加到地球无法依靠再生能力来满足的地步。以人均全球公顷数来衡量,2003年全球“生态足迹”平均每人为22公顷,而地球所能提供给每个地球居民的土地为18公顷。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就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在2003年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了地球生态承载力多达25%。另外,由于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幅度最大,40多年来已经增长了9倍多。

据报道,在1961年至2003年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翻了三倍,主要原因是世界人口在这40多年间从30亿增加到了65亿。联合国发布的相关数据更显示,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

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4日宣称,人类目前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消耗着大自然的资源,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50年,人类即便有两个地球的自然资源也可能不够花。若想扭转这种状况,必须立即做出重要抉择。

WWF表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拯救地球,例如减少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渔业等的管理。

许月卿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与管理系,北京,100094)

摘要: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京津冀三省市1996~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1990~2003年,天津、河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均呈增大趋势,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呈减小趋势,GDP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均呈减小趋势。1996年和2003年,三省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均小于生态足迹,出现生态赤字,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已超过三省市的生态系统承受能力。从横向比较看,三省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均超出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三省市生态发展均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实现京津冀地区生态持续发展,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必须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单位面积资源生产量和效率,提高生态承载能力;改变生活消费和生产方式,建立节约、集约、高效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京津冀都市圈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是近年兴起的一种以土地为度量单位的定量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最早由加拿大学者William Rees和Wackernagel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6年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1,2]。由于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直观明了、具有区域可比性,自1992年其概念和研究方法问世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计算方法得到广泛应用[3~8]。

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沿海地区三大都市经济圈之一,同时,京津冀都市圈也是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协调好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而京津冀都市圈的土地生态承载力到底有多大?经济可持续性如何?本文根据生态足迹原理和计算方法对京津冀三省市1996~2003年的生态足迹动态演变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其土地生态承载力,并与其他省市和国外进行了对比,旨在揭示京津冀三省市土地生态承载力和资源利用强度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探讨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

11 生态足迹概念和原理

生态足迹模型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6]。生物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物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主要包括6种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和化石燃料用地。人类为维持生存所消费的各种产品、资源和服务的量都可追溯到提供生产该消费所需的原始物质与能量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这是人类对生态足迹的需求。而自然所能提供的为人类所利用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则为生态足迹的供给即生态承载力。若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则出现生态赤字,说明该地区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若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则出现生态盈余,说明该地区发展模式处于相对可持续性状态。

12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生态足迹的计算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前提:①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②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分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两部分。在计算生态足迹时,引入均衡因子的概念。均衡因子是指一个使不同类型的生物生产性土地转化为在生物生产力上等价的系数,它将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从而使各类土地之间具有可比性。在计算生态承载力时,Wackernagel 引入产量因子(yield factor)的概念,即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态生产力与同类土地的世界平均生态生产力之间的比率,从而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同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实际面积进行标准化。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公式为: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式中,aai 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hm2);ci 为i种商品的人均年消费量(kg);Pi 为 i 种消费商品的年平均生产能力(kg·hm-2);N 为人口数(人);Oi为第i种消费品的年生产量;I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进口量;Ei 为 i 种消费项目的出口量;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ef 为人均生态足迹;r j 为第j类生产性土地均衡因子;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EF为区域生态足迹,N 为区域总人口数。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步骤公式为: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EC=N×ec

式中,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rj为均衡因子;yj 为产量因子;aj 为人均占有的第j类生物生产土地面积(hm2/人),EC 为区域生态承载力(hm2) N 为区域总人口数。

2 京津冀都市圈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21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与过程

根据上述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利用《河北省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1991~2004年统计数据,对京津冀三省市近十几年来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进出口明细表,而且能源数据采用的是实际消费量,所以京津冀三省市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两部分: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生物资源消费主要包括农产品、动物产品和林产品;能源消耗部分主要包括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气、电力等。在生物资源消费的计算中,生物资源折算面积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1993年计算的有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4,9],将京津冀不同时期的生物资源消费量统一转化为提供这类消费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计算能源消费足迹时,以世界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4,9],将京津冀三省市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型生产面积。将河北省、北京、天津不同年份各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分类汇总,并进行均衡因子的修正,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8,林地和化石燃料用地为11,草地05,水域02[2,4],得到各地区1990~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表1、表2、表3)。为了查明资源利用的效益,本文计算了三省市GDP万元产值的生态足迹(图1)。

22 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与过程

根据河北省、北京、天津199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对人均拥有的各类生物生产型面积乘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后,得到河北省、北京、天津1996年和2003年人均生态承载力(表4、表5、表6)。计算中产量因子采用Wackernagel 等对中国生态足迹计算时的取值[4],耕地、建筑用地均为166,草地019,林地091。

在上述计算基础上,将1996年和2003年河北、北京、天津三个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计算各地区的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表7)。此外,本文还将河北、北京、天津三省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GDP万元产值生态足迹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中国及东南沿海一些省份进行了对比,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河北、北京、天津三个地区的生态状况(表8)。

表1 河北省1990~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单位:hm2/人

表2 北京1990~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单位:hm2/人

表3 天津 1990~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单位:hm2/人

图1 京津冀三省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生态足迹变化趋势

表4 河北省1996年和2003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单位:hm2/人

表5 北京1996年和2003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单位:hm2/人

表6 天津1996年和 2003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单位:hm2/人

表7 河北、北京、天津1996年和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单位:hm2/人

表8 京津冀三省市多年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与国外及中国比较

注:国外和其他省份的数据来自文献10。

23 结果分析

从表1、表2、表3可见,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最大,达25377hm2/人,天津和河北分别为23989hm2/人和1807hm2/人。河北、天津的人均生态足迹均呈增大趋势,而北京市在1990~1995年人均生态足迹呈增大趋势,在1996~2003年呈逐渐减小趋势,说明北京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占用逐渐减小。在各类生态生产型土地面积中,三省市的化石燃料生态占用面积均最大,其次是耕地,二者均占三省市人均足迹的90%以上。从各类生态生产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看,河北、天津的各类人均生态占用面积均呈增大趋势,其中以化石燃料用地增加幅大最大,分别达05946hm2/人和0802hm2/人。北京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人均生态占用面积均呈增大趋势,其中以草地增加幅度最大,其次是建筑用地;而耕地、化石燃料用地人均生态占用面积在1995年以前均呈增大趋势,而1995年以后呈减小趋势。

从万元产值生态足迹看(图1),河北省最大,达42797hm2/万元,其次是天津,为25215hm2/万元,北京最小,为24382hm2/万元。说明河北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产出率较低,而北京资源利用效益最高。从变化趋势看,三省市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河北下降幅度最大,达45387hm2/万元,北京和天津分别为28994hm2/万元和28907hm2/万元。说明三省市经济发展由粗放、耗能型向节约、集约型发展。

从生态承载力看(表4、表5、表6),三省市耕地和建筑用地生态空间供给面积均较大,即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较大,其他地类较小,这是由这三省市的土地资源特点和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所决定。其中河北省耕地生态空间供给面积最大,1996年和2003年均在均在04hm2/人以上,其次是天津,两年均在02hm2/人以上,北京最小。建筑用地生态空间供给面积以天津最大,其次是河北,北京最小。从总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看,河北最大,两年分别为 05942hm2/人、06060hm2/人,其次是天津,分别为04111hm2/人和03487hm2/人,北京最小,分别为02183hm2/人和02648hm2/人。

将1996年和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两年人均生态占用均出现赤字(表7)。1996年北京市生态赤字最大,达25129hm2/人,其次是天津,河北最小。2003年天津生态赤字最大,达27884hm2/人,北京生态赤字为20336hm2/人,河北为17979hm2/人。

将三省市多年平均生态足迹和承载力与其他国家和省份进行比较,结果见表8。从人均生态足迹看,美国最大,达103hm2/人,是全球平均值的37 倍;其次是新加坡和新西兰,分别达72hm2/人和76hm2/人,分别是全球平均值的257倍和271倍,高于全球平均值的还有香港、日本、台湾、澳门。可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北京、天津、河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06%、856%、645%,是中国平均水平的191 倍、181 倍、136 倍。从生态赤字/盈余看,全球平均生态赤字为08hm2/人,美国、新加坡、香港、日本的生态赤字均在3hm2/人以上。北京、天津、河北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均小于全球平均水平,且低于中国平均水平,因此,其生态赤字较大,分别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87倍、252倍、15倍,是中国平均水平的 356 倍、313 倍、2339 倍。从 GDP 生产足迹看,全球平均 GDP 生产足迹为1103hm2/万元,美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不到04hm2/万元,而中国GDP生产足迹为2037hm2/万元,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 倍。北京、天津、河北GDP生产足迹分别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21 倍、228 倍、388 倍,是中国平均水平的119倍、124倍、21 倍。可见,京津冀三省市必须建立起资源高效型、消费生态型、观念环保型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3 结论与讨论

(1)1990~2003年,天津、河北的人均生态足迹均呈增大趋势,北京市在1990~1995年人均生态足迹呈增大趋势,在1996~2003年呈逐渐减小趋势;三省市GDP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均呈减小趋势,说明三省市区的资源消耗量和生产效率都在提高。但在1996年和2003年,三省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均小于生态足迹,出现生态赤字,说明三省市的生态足迹严重超出区域所提供的生态空间供给,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已超过三省市的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呈现不可持续性。因此,三省市必须改变消费和生产方式,树立科学发展观,社会经发展必须走集约、节约、高效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从横向比较看,北京、天津的人均生态足迹均超出全球平均水平,三省市均超出中国平均水平,无论在全球尺度还是国家尺度上,三省市生态发展均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从万元产值生态足迹看,三省市均超出全球和国家平均水平,反映三省市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3)实现京津冀地区生态持续发展,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必须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生态服务意识;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资源生产量和效率,提高生态承载能力;改变生活消费和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消费,建立节约、集约、高效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

(4)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以上三省市生态足迹的计算分析,只是统计和计算了人们消费的部分生物和能源消费项目,水资源、木材、化工产品等其他资源的消费未能计算在内。同时,由于统计年鉴的局限性,目前无法获得人类消耗的所有生物和能源统计数据,计算的人均生态足迹是三省市生态足迹的最小值。

参考文献

[1]REES W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 - mics leaves out [J]Environmental Urban,1992,4:121~130

[2]Wackernagel M,Rees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M]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61~83

[3]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 (6):776~782

[4]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 (3):375~390

[5]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 (10):8~10

[6]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 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 (5):607~616

[7]徐中民,陈东景,张志强等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土壤学报,2002,3 (3):441~445

[8]卢远,华璀广西1990~2002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 (3):49~53

[9]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l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nations [M]Commissioned by the earth council for the rio5forumToronto: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1997,4~12

[10]高长波,张世喜,莫创荣等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时间维动态分析生态环境,2005,14 (1):57~62

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

为什么营养级越多,能量利用率越高:

一、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能量的去向一般有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三是死亡的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掉;四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营养级越多,能量的呼吸作用越强;营养级越多,生物有机物贮存量越大;营养级越多,为分解者提供的物质越多;营养级越多,为下一个营养级输送的能量越高。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与碳循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碳是营养级的最后储备。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这是由于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确定的。如狼捕食羊,但羊不能捕食狼。逐级递减是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后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即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

三、生态系统中的能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的。

生态足迹方法作为度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36]。生态足迹理论认为,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和排放相应数量的废弃物,而提供这些自然资源并消纳相应废弃物则需要一定面积的土地予以支持;在给定人口和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越多,所需要的土地面积则越大,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也就越大。生态学家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象地以“生态足迹”来表示。换言之,生态足迹是支持一个地区的人口所需的生产性土地及水域和吸纳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之总和,简称生物生产性土地。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的最大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其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992年,加拿大生态学家Rees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思想,认为区域生态足迹是为生产特定区域人口消费所需的资源和同化这些人口消费所产生的废物,需要生态系统提供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和水体面积[37]。1996年,Wackernagel和Rees出版了专著《生态足迹:减少人类对地球的影响》,系统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及其计算方法[38]。Wackernagel等于1997年提出了国家与全球尺度的生态足迹评价框架,并对52个国家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39]。此后,生态足迹方法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研究与应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自2000年起每两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爱尔兰、澳大利亚、菲律宾、韩国等国开展了长时间序列的生态足迹核算与分析。1999年生态足迹的概念被引入我国,随后有关生态足迹的研究在国内迅速展开。在WWF的支持下,有关研究部门自2008年起每两年发布一次《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区域、城市开展了生态足迹实证研究,推动和丰富了生态足迹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40]。

由于生态足迹方法具有的概念清楚、计算方法简便、涵盖信息量大、所需数据易于获得等优点,该方法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评估、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用地规划、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能源生态足迹、地区的生态适度人口、水资源生态足迹以及国家的大型工程建设评估等。但是,一些研究者认为生态足迹方法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只能对区域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实际中土地功能具有多重性质,而生态足迹方法对土地的功能进行了简化,造成了计算误差等。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足迹方法在政策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1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

2积极开发宜农耕地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单位面积产量

4适当输入和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与生活需要

5提高农作物物价

6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留守农民的社会福利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7完善相关法律,加大打击非法占用耕地的力度

以上就是关于几个地球能承载人类的生态足迹全部的内容,包括:几个地球能承载人类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分析法可以应用在哪些研究方面、报告分析地球能撑多久人类生存需1.6个地球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0270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