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民间小吃:红团的来历

莆田民间小吃:红团的来历,第1张

红团是中国汉族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是一款年节食品,过年的时候南方的家庭大多数都会吃这点心,红团是发源于福建莆田的地区。那么你知道这款有名的红团的来历吗?本期我就带你去小吃文化大全了解红团的来历。

浦江吴氏《中馈录·甜食》“煮沙团方”:“沙团入赤豆或绿豆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成或滚汤内煮,亦可”。这蒸成的沙团,其原料和作法与红团相同。只不过红团是用木印印成球冠状,表面着上大红色。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里谈到“澄沙团子”,归在“饭后饮食”内。

现在我国北方仍有澄沙馅心,如北京澄沙包。其馅心“澄沙”的做法:把红小豆或红云豆煮熟烂成泥,加糖。今莆仙红团馅心有绿豆、糯米、地瓜干三种,但主流是绿豆(俗说“红团绿豆馅”),是用绿豆加糖煮成的澄沙,可以捏成球状。与《中馈录》中的沙团一样。

除过年外,逢结婚、谢天地等重大喜庆节日才做。在这种情况下,红团不但是供品,而且又是馈赠的礼品,如婚、嫁、喜庆等,贺喜的亲戚朋友离开时,都要馈赠红团一双或二双,以示感谢,受礼者亦视此为吉物。

红团不但礼重,而且是一种可口的小吃。它不但甜,而且香,特别是糯米馅或糯米绿豆馅的红团更香、更软。冷却后的红团,表面硬梆梆的,但只要稍微加热,即可变软,口感仍十分好。

过年是辞旧迎新的节日,不管在旧的一年中生活过得红火的、一般的中不顺意的,都希望来年过得好,于是大家都想图个吉利,而“红”是吉利的象征,如贴春联、挂红灯、穿红衣等,当然供品也要来个红的,红团红红的圆圆的,寓全家团团圆圆,大吉大利之意。

历史起源红团在莆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的起源却很难考证,不过从几本宋代笔记可以略知一二。

浦江吴氏《中馈录·甜食》“煮沙团方”:“沙团入赤豆或绿豆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成或滚汤内煮,亦可”。这蒸成的沙团,其原料和作法与红团相同。只不过红团是用木印印成球冠状,表面着上大红色。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里谈到“澄沙团子”,归在“饭后饮食”内。

现在我国北方仍有澄沙馅心,如北京澄沙包。其馅心“澄沙”的做法:把红小豆或红云豆煮熟烂成泥,加糖。今莆仙红团馅心有绿豆、糯米、地瓜干三种(糯米又有甜咸之分),但主流是绿豆(俗说“红团绿豆馅”),是用绿豆加糖煮成的澄沙,可以捏成球状。与《中馈录》中的沙团一样。

吴自牧《梦粱录》“除夜”条下有澄沙团,归入“市食”类;“夜市”条有澄沙团子,十色沙团;“诸色杂货”条有沙团,归入“沿街叫卖小儿诸般食件”。“分茶酒店”下有麝香豆沙团子,归入“干果子”类。《西湖老人繁胜录·食店》有澄沙团子。周密《武林旧事·果子》有澄沙团子。按杭州旧称武林,果子即餜子,指点心。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食店》有沙团子,与“春饼、旋饼、羊脂韭饼”等归入“夜间顶盘挑架者”类。

作者接着写道:“遍路歌叫,都人固自为常,若远方僻土之人乍见之,则以为稀遇”。以上几则宋代笔记资料说明在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浦江(在今浙江省金华以北)一带,“沙团”(即澄沙团子)是饼饵类市食点心,在食店或市场上卖,或沿街叫卖。可能有各种颜色(如上述“十色沙团”)。今莆仙市场上也卖不着色的点心类的红团。 今上海苏州一带,民间在清明节有做青团的风俗。青团也是用糯米粉包豆沙,然后蒸煮成的。制作时在糯米粉中加入了一种可食用的青草汁,表面是青色的。这与莆仙清明节家家户户做的“清明龟”相比,原料做法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清明龟”是龟状的(这也是它同红团的唯一不同)。

红团的皮一般是以糯米粉为原料,制作时先将糯米粉拌上食红,然后加入适量的温水,揉成糯米面团,再从中撮出一小部分,用手捏成薄饼状,就成了“红团皮。”馅一般有红薯(实心)糯米馅、红豆馅,绿豆馅、糯米绿豆馅、猪五花肉馅(较少)五种:是一种粘食,加了馅料热量就更高了。至少要226-250 大卡(100克)

红色的可食用色素

莆田红团加的是红色可食用色素,莆仙乡话称作“粉仔红”,也可以用红心火龙果肉代替。

红团,又称粉团、圆团,是一种广泛流行于莆田民间的一种特色美食。红团是莆仙最有特色的传统喜庆节日食品,按照莆田民间习俗,春节、元宵或者结婚、满月、祝寿、乔迁等喜事都会做红团。

以上就是关于莆田民间小吃:红团的来历全部的内容,包括:莆田民间小吃:红团的来历、介绍红团的作文、红团热量高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0239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