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红军的战斗力那么强

为什么中国红军的战斗力那么强,第1张

红军之所以称为红军,是南昌起义10个月以后的事。1928年4月间,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此后不久的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至此,“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就成了“红军第四军”。值得注意的是,有了第四军,前面还有没有第一、二、三军?后面还有没有第五、六、七、N军?当时还不清楚。福建文史专家傅柒生在《军魂》一书中解释说,因为南昌起义的主体来自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这支部队“北伐”时期战功赫赫,被誉为“铁军”,朱、毛部队沿用“铁军”番号,表明继承“铁军”的传统基因。发扬“铁军”优良的战斗作风,是红四军战斗力旺盛的精神基础。

1、1929年,朱德、毛泽东率主力离开井冈山,实施外线作战,途中打了一个大胜仗,在长汀制作了四千套军服,这也是中国红军第一次统一着装,“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当时,周边都是国民党军和军阀部队,相继投入兵力数十万人“会剿”。奇怪的是,红四军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打越强,先后击毙反动军队的旅长郭凤鸣,活捉国民党军师长张辉瓒,抵抗了刘和鼎、蒋光鼐、金鼎汉等部接踵而至的进攻。1928年8月下旬,国民党军趁红四军外线作战欲归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会剿”。朱、毛红军下山时,带走了主力部队,惟一的迫击炮因为打不响留给了看家的部队。后来彭德怀做过一个保守的比较,当时敌我兵力对比大概是三十比一。8月30日晨,敌军两个团加强一部,向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留守部队以区区两个连的兵力,凭险据守,连续打退多次攻击。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最后关头,战士们把那门破炮找出来了,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两发都是哑炮。就在绝望之际,一个战士不甘心,又把第三发炮弹填入炮膛,奇迹就在这个瞬间发生了,第三发炮弹不但响了,还正好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以为红军大部队杀回来了,连夜逃之夭夭。解读这个战例,我们不难看出,人少不是问题,枪破不是问题,天寒地冻也不是问题。那么,红军为什么能打胜仗,为什么能以少胜多,为什么能以弱胜强?事实上,毛泽东在战斗结束之后写的那首诗词,就给出了答案: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众志成城,就是红军能打胜仗的根本原因。不仅众志成城,连那门破炮在关键时刻也幽了一默,真是恰到好处,有如神助。

2、红军初创时期,打了很多胜仗,也打了一些败仗。当然,若依实力对比和伤亡对比论成败,红军即使打了败仗也是胜仗,用俗语说,干掉一个够本,干掉两个赚一个。但是,在毛泽东的眼里,这个“赚”要不得,够本不行,小赚不行,大赚也不行,要特别大的赚才行。星星之火,必须燎原,这就要求年幼的红四军,必须尽快成为一支比纯金还要纯、比钢铁还要硬的队伍。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了解麾下这支刚刚从农民和旧军队脱胎的军队,虽然名称变了,但是很多旧的习气还有待改造,拢到一起就是一块钢,拢不到一起就是一盘沙。早在秋收起义之后不久,部队就进行了三湾改编,克服大而无当,把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把手掌攥成拳头。当然,最重要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对官兵进行组织管理和思想教育,逐步建立主动革命的思想基础。或许,就是从三湾改编开始,一个课题就在毛泽东的脑海里酝酿了,培养信仰,首先就要解决为谁打仗,为谁扛枪的问题。三湾改编的另一个原则就是官兵一致,建立士兵委员会,内部实行民主。官兵很快就有了感情认同,这支部队是自己的,为自己扛枪,为老百姓打仗,为子孙万代打天下。这个认识激活了强大的战斗力。

1927年8月1日,在中国***的领导下,爆发了“南昌起义”。1928年4月,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

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中央主力红军进行长征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保存革命火种。作用是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背景:

1933年9月,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

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

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红军是1927年成立的。

1927年黄安县(今红安)农民政府大门两旁写对联出现的“红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红军”一词称呼中国***领导的革命武装。1928年5月25日,中国***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

扩展资料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采用广东省委扩大会议军事问题决议案内容)》。

大纲规定:“建立红军已成为的要务,不一定要等到一省或一国暴动成功,只要能建立一割据区域,便应当开始建立红军的工作。

在割据区域所建立的红军,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红军中政治工作,必须特别注意”。“红军应由苏维埃派政治委员监督军官,并负责进行政治工作。政治委员应即为党代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工农红军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中国红军的战斗力那么强全部的内容,包括:为什么中国红军的战斗力那么强、中国红军是哪年成立的最初是谁领导是谁、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0212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