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解释是什么

《心经》的解释是什么,第1张

《心经》是一本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书,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历来注释很多,各出手眼,发挥妙义,有以唯识理论解释的;有以华严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观融会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论的。

心经》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故称《心经》。

《心经》的不同译本

在玄奘译出前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旧传为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

1、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心经》是佛教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部。“因为六百部的般若经可以浓缩为一部《金刚经》五千字;五千字的《金刚经》可以浓缩为一部《心经》二百六十字。所以这一部《心经》就代表了六百卷的般若,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精华,摄无不尽。”可见《心经》在佛教中的地位。 《心经》对于不同地区有各种译本,我国广泛流传的,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没错,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啊)。而值得一提的是,玄奘在翻译这部经的时候,采用了不同寻常的方式,什么方式呢?通常,佛经都具备通用的“三段”格式,即前面一段,要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这样的开头,这是一个“序分(证明分),而玄奘所翻译的版本,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译本的不同,只有正文的二百多字。 能够这样前无古人地处理翻译《心经》这样重要佛典,足见玄奘法师的开拓与革新精神,他没有按照成规全文翻译,为了突出心经的核心思想,抛却经文固有的格式,使得这一部《心经》成为流传下来的佛学精要。传说玄奘得到这部《心经》的原文,还有一段传奇:他和唐太宗李世民很相知,李世民很敬重他,他感到有些经典翻译不够好,他想再去印度找原本对证一下,但是李世民觉得大师是国宝,不愿他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不肯放他出国。用现在的话,他就偷越国境,私自出国的。出发时约有三百多人随从,但因他又没有得到国家的批准,所以困难重重,回国时跟著的人几乎死光了。可见是十分困难的。途中走到一个地方,他正赶路,突然听到有人呼叫的声音,他找到一个庙,看到一个人生病了,长了一身癞,正在呻吟,他就给他医治。本来他要赶路去取经,但有人要死,不救不符合本心,就把自己取经的事暂时搁下,照顾这病人。这个病是传染的,他也不管,一直照顾他,他把这个病人照顾好了,病人感谢他,就送他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大师就一路念这个经。念经免难有很具体的实况。一次走到一个河边上看到很热闹,正是外道婆罗门举行祭祀的时候。婆罗门有九十五种外道,有很高的,也有很低的,有很原始的,甚至是很野蛮的。这种外道就是野蛮的,他们相信河神,并且每年拿一个活人扔到河里,就象中国河伯娶妇一样,都是极端迷信。这时玄奘大师碰到他们,正是他们举行祭祀,而且已经指定了一个人,要把这个人扔到河里去。这个人有家眷,他要与家里人死,自己也哭,家里人也哭。正在这极度悲伤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个外国人(玄奘大师)来了,就决定把这个外国人送到河里祭祀。家属都很高兴,把玄奘大师用绳子捆起来,要把他往河里丢。他这个时候看到大众无理可喻,也就无话可说了。只是有个要求说:「我们出家人都要修行,要念经的,你们送我祭神,我也没有办法,你们让我念念经好不好?我死之前想念念经。」大众说:「好吧!你念吧!」他拿起《心经》就念。念到第三遍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这些人害怕了,忙说,这样的人我们不能得罪,赶快把他放了,并且给他磕头。于是玄奘大师非常感谢给经的和尚,等他取经回来,循原路去找;不但这个和尚没有了,就是当初那个庙也找不到了。于是就感觉当初所遇不是世间的凡人,这是《心经》到玄奘大师手里的经过。玄奘大师翻的是这部经,我们念的也就是这部经。玄奘大师得到神僧传授本经,一路消灾免难,证明《心经》威力无穷。 从《心经》认识玄奘大师,还真是与西游中的形象有很大出入: 1玄奘大师应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感觉翻译的不好,就千里寻经); 2具有冒险和叛逆精神:皇帝大哥不同意,他就偷渡出国(看来小说里描写他吃的苦比现实的还要差多了); 3敢于革新:不拘于传统格式要求,翻译经文勇于革新。 ◆◆2 《心经》的白话文翻译 >

心经

(佛教经典)

《心经》也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佛典,是修学佛法者日常修诵的佛经。

《心经》著名的版本有:一,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经》为略本。二,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为略本。三,唐三藏法师法成翻译存本为敦煌石室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成译本为广本,因法成精通梵藏汉三门语言,也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和价值。玄奘翻译的略本和法成翻译的广本都是修学者可以研学修诵的最佳版本。

道家心经是指《太上老君说了心经》(简称了心经)。一卷。南北朝著作。不著撰人。《了心经》全文一百多字,重点在于说明“修道要修心”的道理。指出“心为神主,动静从心。修心就是修道”要在“观心”中做到觉悟,“了心”,方能得道。

原文如下:

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心动无静,不动了真。心为祸本,心为道宗。不动不静,无想无存,无心无动,有动从心。了心真性,了性真心;心无所住,住无所心;了无执住,无执转真;空无空处,空处了真。

老君曰: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有何所得?为诸众生,强名得道。

老君曰:吾观众生,不了其心。徒劳浩劫,虚役其神。与心无了,永劫沉沦。依吾圣教,逍遥抱真。

译文如下

如果想修道就先从关照自己的念头开始吧。原神是心念的主人,我们躁动,我们清静都跟念头有关;念头不停就谈不上清静,什么时候念头彻底止息了,我们才能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性。

念头是祸患的根源,同时又是成道的依凭。不要躁动,也不必安静,只要不去特别思考杂念,不让念头附着任何一物,这样就不会产生念头;

没有念头六根就不会波动,我们贪嗔痴等烦恼忧苦就是由念头造成的。只有让念头止息,我们才能见到清净智慧,清净智慧常驻就会自动止息念头;当没有念头要止息时,不起心念;没有任何执着,杂念也就不会自己产生了;

明白不依靠念头我们照样可以生存如常,没有什么执着可坚持的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复我们的本性不染于心;

只有把念头空到无处不空,最后连空都没了。才可以昏镜重明,显现智慧。指明道路,成为真正的觉者,我们才能真正与自己的清静智慧真性合一。

老君说:我经历数不清的岁月,关照心念而得道,乃至虚空无为。其实无所得,因本虚无;为让众生明白,而明曰得道。

老君说:我观察众生,没有止息心念。白白地经历一世痛苦灾难,徒然役使自己的元神。众生贪心妄念未了,永远沉溺于痛苦中而不知自拔。按照我通达事理之教化去做,则会清净逍遥地保持真性。

扩展资料

道家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它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诸领域,融生态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等门类学科为一体,深刻揭示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身与心相统一的终极理论,体现了人类思想和智慧的高度。

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

2、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

3、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

4、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

5、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了心经

《心经》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观 自 在 菩 萨, 行 深 般 若波 罗 蜜 多 时, 照见 五蕴 皆空,

dù yī qiē kǔ è 。 shè lì zǐ, sè bú yì kōng ,kōng bú yì sè,

度一 切苦 厄。舍利 子,色不 异空, 空不 异色,

sè jí shì kōng ,kōng jí shì sè。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yì fù rú shì

色即 是空, 空即 是色。 受想 行识, 亦复 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bù shēng bú miè, bú gòu bú jìng,

舍 利子, 是诸 法空 相, 不生 不灭, 不垢 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wú yǎn ěr

不增 不减, 是故 空中 无色, 无受 想行 识, 无眼 耳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鼻舌 身意, 无色 声香 味触 法, 无眼 界,乃 至无 意识 界,

wú wú míng, yì wú wú míng jìn,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无无 明, 亦无 无明 尽, 乃至 无老 死,亦无 老死 尽。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yǐ wú suǒ dé gù

无 苦集 灭道, 无智 亦无 得,以 无所 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wú guà ài gù,

菩提 萨埵,依 般若 波罗 蜜多 故,心 无挂 碍。无 挂碍故,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无有 恐怖, 远离 颠倒 梦想, 究竟 涅槃。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 诸佛, 依般 若波 罗蜜 多故, 得阿 耨多 罗三 藐三 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 般若 波罗 蜜多, 是大 神咒, 是大 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néng chú yí qiè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 无上 咒, 是无 等等 咒。 能除 一切 苦, 真实 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jí shuō zhòu yuē

故 说般 若波 罗蜜 多咒。 即说 咒曰:

gā dì gā dì,bō luó gā dì,

揭 谛揭 谛, 波罗 揭谛,

bō luó sēng gā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波罗 僧揭 谛,菩提萨 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中最短的一部经典,它的意思是说,众生通过无垢清净的智慧可以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即三界六道)到达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心经是借著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法的现量的描述,据说,玄奘大师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危难,就靠这部经获得精神的力量,突破险阻艰辛,才能达成伟大历史使命的。

主要思想:

此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一至卷四○五)。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

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故称《心经》。

以上就是关于《心经》的解释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心经》的解释是什么、佛教中 心经 讲的是什么、心经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0203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