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第1张

夏商与西周 (指夏朝、商朝、西周)

东周分两段 (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

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比较强大的有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

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

一统秦两汉 (指秦朝、西汉、东汉)

三分魏蜀吴 (三国鼎立: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西晋、东晋)

南北朝并立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北齐、北周等)

隋唐五代传 (隋朝、唐朝、五代十国)

宋元明清后 (指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皇朝至此完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原诗)

夏朝 前2100-1600 启 阳城

商朝 前1600-1100 汤 亳→殷

西周 前1100-771 武王 镐

东周 前770-256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476

洛邑

战国 前475-221

秦朝 前221-206 秦始皇 咸阳

西汉 前202-公元8年 汉高祖 长安

新朝 8-23 王莽 长安

东汉 25-220 光武帝 洛阳

国 魏 220-265 曹操 洛阳

蜀 221-263 刘备 成都

吴 229-280 孙权 建业

西晋 265-316 司马炎 洛阳

东晋 317-420 司马睿 建康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420-581

隋朝 581-618 杨坚 大兴

唐朝 618-907 唐高祖 长安

五代十国 907-960

宋朝 北宋 960-1127 赵匡胤 开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 临安

辽朝 916-1125 耶律阿宝机 上京

西夏 1038-1227 李元昊

兴庆

金朝 1115-1234 阿骨打 中都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

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朝 1644-1911 努尔哈赤 北京

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是后人。

实际上在历史上,当时的王朝统治者和老百姓,都不会这么称呼自己的。

周王东迁,当然还是自称“大周”,但是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都到洛阳,为了区分周朝的两个历史时期,同时周朝一脉正统,并没有发生变更,所以只是因为洛阳在镐京东边,后人以平王东迁这一历史事件作为判断标准。镐京时期的周王朝,称为“西周”,迁都洛阳后的周王朝,称为“东周”。这和后来的西晋、东晋的成华来由是一样的,不过东晋还是皇帝死了,王爷上位继承大统,和平王东迁还是有区别的。

而西汉、东汉是以王莽事件作为标记。但是也是以都城位置为判断标准的,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定都长安,所以史称“西汉”,王莽篡位之后,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这都是以都城和天子的地理位置来进行时代区分的,不像“先秦”、“后秦”、“南汉”、“后汉”、“蜀汉”等等,统治阶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只不过是表示时代的先后不同。

以上称呼,都是后人为了厘定时代区分的,与当时人的自称无关。立国号,是不会带上“东西南北”、“先后”这些词的。

东西周的分界是源于周平王东迁。历史上将周平王东迁视作是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线,也是开启春秋战国诸侯纷争时代的标志事件。

由于都城镐京数次历经战乱已残破不堪,且接近戎、狄等地,长期受到外患的威胁,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周平王在即位的第二年决定迁都雒邑。平王迁都的举动不仅给周王室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给众多诸侯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不少诸侯从迁都中得到好处,护送平王东迁的三大诸侯则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周王室在实行分封制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够维持天下共主的身份,所依靠者无非两条,其一是周王室与诸侯们之间的紧密关系,毕竟当时分封的大部分诸侯都是周朝宗室和功臣;其二则是“礼乐制度”的强大影响力,然而这两点随着平王东迁烟消云散。

周朝应该是离我们最久远并且有出土古物作证的朝代了,从西周开始算距离我们现在也超过了3000多年。不过周朝为什么要分成西周和东周呢实际上东周可能大家更熟悉,因为分成了春秋和战国,而春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百家齐放的时代,各种儒家、道家开始涌现,也是文化上的首个顶峰。而西周能留下的东西可能就是为东周留下好的铺垫吧。

文王拉车八百步,每一步都奠定了周朝的天下,步履稳健则天下太平,反之则社会动荡不安。

历史上将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东周这一名称的来历,是由于周平王迁都成周(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在这以前,周朝的王都在镐京(即今陕西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东岸)。成周地理位置在镐京的东边,故称“东周”,而王都在镐京的一段时间,就被称为“西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那么“东周”和“西周”究竟有何差异呢文王拉车的八百步到底是如何走的呢

西周时期,在政治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周王的地位高,权利大,他是凌驾于诸侯国之上的,诸侯国只是周天子中央政权下的地方政权,权利高度集中于中央手上。当东迁后的周王朝,他本身已降为一个诸侯国,政治形势大变。东迁后的周王室经济,军事实力大减,王室微弱,逐渐形成了齐,秦,晋,楚争霸的局面。司马迁说:齐,秦,晋,楚在西周时甚微弱,封地或百里或五十里。到春秋时“四海迭兴,更为霸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春秋时代,就成了霸主的天下。周王朝只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存在。

春秋200多年间的政治,就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以及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霸主政治。而这时的国家,从周王室来讲,是从西周的统一走向分裂。

战国时期的各国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和"吃掉对方",以达到中国的重新统一的政治。春秋时的政治是"争霸",战国时的政治则是"兼并"。

为了在争霸权和兼并他国或不被他国兼并,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国都进行了图强的改革运动,以适应新的形势。这些改革运动,成为各国的重大政治事件。它既使该国富强,又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前进,像对赋税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封建地主经济的成长;用人制度上的改革,促进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成文法的公布,促进了"明法审令"的封建法律制度的确立;郡县制的设置,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等等,最终形成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强国,称为"战国七雄"。

与西周相比,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政治上风雷激荡的大变革时代,对中国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推动了历史的飞速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全部的内容,包括: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为什么周朝分西周和东周,汉朝分西汉和东汉、东周是怎么分界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0198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