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是指什么

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是指什么,第1张

婵娟月亮

婵娟是中国神话中嫦娥的另外一个称谓,通常代指“月亮”或者“月光”“但愿人长久,千里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此处的意思是“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在这首词的序中,就明确表达了苏轼的初衷:“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由此可见,这首词的初衷是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苏辙而作,不过后来,引用的人越来越多,词的寓意也就越来越广,扩大到情侣、朋友之间了!

一、苏轼的“婵娟”表达了什么?

中秋节渐近,不由想起苏轼的那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也成了民俗中中秋节最诗意最美好的祝福。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把这“婵娟”解释为月亮,这仅仅是最浅显的解释。

那么,这“婵娟”两字到底表达了什么?

苏轼这首词小序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也就是说,这首是苏轼于1076年被贬往密州,政治上失意,恰逢中秋节,晚上醉后,情绪低沉,望着一轮明月,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借酒力写下了这首词。

开篇就是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让整首词围绕思念与月亮展开思考与想象,把人间的悲欢离合紧密地与月亮的圆缺阴晴结合到一起,极富浪漫色彩,又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似乎在说:人的荣辱悲欢就如同这亘古的月亮,阴晴圆缺是自然而又现实,我们没必要总是想到团圆,虽然我们彼此分离,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中秋的月亮,在这节日里,共同的思念也就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

通常人们都认为苏轼用“婵娟”比喻月亮,而笔者认为,苏轼词中的“婵娟”,不会是单指月亮,更该是美好的寄托与象征。

二、“婵娟”溯源

追溯“婵娟”这两个字眼亦写作“蝉蜎”,较早是出现在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中:“嚼清商而欲转,增蝉蜎以此豸。”蝉,知儿,蝉通婵,又可解释为姿态美好;蜎,虫子爬行时屈曲蠕动的样子。“豸”,古书中指没有脚的虫子。所以,这“蝉蜎”是“姿态美好”的意思,李善解释说:蝉蜎,烟艳飞腾之貌,也是说的这重意思。

后来人们逐渐用“蝉蜎”(婵娟)代指美好的事情逐渐演变成代指美人,形容美人曼妙优雅的举止。

唐代方干歌曰:“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这里的“婵娟”是说美人。解释为姿态柔美静雅的妙龄女子,曲线玲珑,举止典雅。

用以形容美人还有南北朝的刘绘:“出没不易期,婵娟似惆怅”。

而司空图的“蛾眉新画觉婵娟,斗走将花阿母边”,这“婵娟”是形容美妙的姿态;到了陈陶的诗中“丘壑谁堪话碧鲜,静寻春谱认婵娟”,这“婵娟”又成了美好的意思。

在民间传说中月亮上有一座月宫叫广寒宫,住着一位仙女嫦娥,所以诗人们看到月亮,便产生美好的联想,用婵娟代指月亮。

由此可以看出,婵娟有多重意思,代指美好、代指姿态、代指团圆,代指美人,也可用于比喻月亮,寄托了人们心中美好的期盼。

三、苏轼的“婵娟”来自何处

从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开始,西晋成公绥的《啸赋》、唐代李商隐的《霜月》、孟郊的《婵娟篇》等,多次出现“婵娟”一词。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分明化用了唐代诗人许浑的“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唐代诗人张诂的“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苏轼在词中已经描述过月亮,所以这“婵娟”两个字,不会是单纯代指月亮,这在古诗词中最忌讳的,由之,这“婵娟”有着更广阔的内涵,寄意美好与团圆,如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只要亲人长久健康快乐,就是相隔千里万里,心音也是相通的。

静谧如水的月华,洒向大地,照见我的情肠,许多时间,思念胜似团圆。

1、婵娟的婵应该是指美丽的女子,而娟更指的是秀丽秀美的样子;然而加在一起,它们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指的是美丽曼妙的女子。

2、其次它作为词句中表面的意思,婵娟应该是指月亮(圆月);古时候中国对于月亮有着关于嫦娥的传说,嫦娥的美丽也让无数文人墨客做足了美丽幻想。

3、本来神话故事就应该是美好的,尤其是出现在其中的正面女子,皆应是曼妙婀娜,英姿卓绝的美好形象。月亮(明月,圆月)是美好的。人长久,共婵娟,皆是对美好的遐想。

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代指明月。

1、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解释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4、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婵娟指的是明月,“婵娟”有三种意思:闭掘

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

2美女、美人;

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婵娟。

古时候中国对于月亮有着关于嫦娥的传说,嫦娥的美丽也让无数文人墨客做足了美丽幻想。本来嘛,神话故事就应该是美好的,尤其是出现在其中的正面女子,皆应是曼妙婀娜,英姿卓绝的美好形象。月亮(明月,圆月)是美好的。人长久,共婵娟,皆是梁弊对美好的遐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言尽了自己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以及对他们最美好的祝愿。婵娟,表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更是对美丽人生的期盼;婵娟不仅是美女,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婵娟,不仅圆月高空悬,更是我们轿渣核心里对团圆最深的牵念。

以上就是关于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是指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是指什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名句中的婵娟指的是什么、婵娟指什么 婵娟的解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0186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