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栖息地是(  )A.沙漠B.高山竹林C.海洋D.热带雨林

大熊猫的栖息地是(  )A.沙漠B.高山竹林C.海洋D.热带雨林,第1张

解题思路:大熊猫属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常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常在大树下或竹林内卧睡.视觉较差,行动锾慢,但能快速而灵活地爬上高大的树木,并能泅渡湍流的河溪.主要以竹类的竹笋、竹叶为食,偶尔也捕食小动物.较为基础.

A、沙漠不适合大熊猫生殖和生长,故A错误;

B、大熊猫属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常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故B正确;

C、大熊猫是陆生动物,不能生活在海洋中;故C错误;

D、大熊猫不耐高温,不适合生活热带雨林,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点: 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考点点评: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大熊猫以竹笋、竹叶为食等为食.

由于地质、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分布仅限在102°00'~108°11'E,27°53'~35°35'N之间,四川、甘肃和陕西的崇山峻岭(从长江上游到青藏高原边沿,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

在秦岭主要分布在其南坡山麓,包括陕西的佛坪、洋县、太白、宁陕、周至等;在岷山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文县,四川省的平武、青川、北川、南坪、松潘、茂汶、绵竹、朋西、什邡、都江堰等;

在邛崃山分布在四川省的宝兴、汶川、天全、大邑、芦山、邛崃、崇庆、康定、泸定等地;在大小相岭分布在洪雅、冕宁、石棉和九龙县;在大小凉山主要分布在四川的马边、美姑和越西等地。大熊猫适宜分布要有竹林分布和充足水源条件。

化石记录它过去曾经分布在东南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北及北京周口店,南达越南、泰国和缅甸北部,是中国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主要成员。

扩展资料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现在的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

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现在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美国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关于这个写过一篇散文,后来又用《熊猫的拇指》作为一部散文集的名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熊猫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分布于中国甘肃,陕西,四川(区域灭绝:湖北、湖南 )。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甘肃,陕西,四川(区域灭绝:湖北、湖南),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

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

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

扩展资料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

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

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再创新高,全球圈养数量达到548只,2019年5月25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外发布全球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

大熊猫起源

从已发现的化石表明,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枝叫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goaci),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绝灭。

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为大熊猫类,其中一种叫小型大熊猫,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像一只胖胖的狗,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ailuropodamicrta)。

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牙齿推测,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这些小型大熊猫又经历了约200万年,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

以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在更新世中期化石的大熊猫,包括武陵山亚种和巴氏亚种,其中武陵山亚种是小型大熊猫到巴氏亚种的过渡型。

而以巴氏亚种在我国华南一带分布最普遍,但现生种仅在青藏高原的东缘高山深谷中才残存着,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ailuropodamilanoleucawulishansis)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

到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milanoleueadaconi)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熊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始熊猫

 全国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部分山区。在大熊猫分布区域内,大熊猫栖息地包括占有区和潜在区两大部分。占有区为大熊猫在一年生活中占有的地理范围;潜在区为资源调查时尚未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但有其生存的环境条件,并与占有区相连、以后可能有大熊猫迁去活动的地理范围。

其中四川省栖息地面积1165513平方公里,占全国栖息地总面积的837%,大熊猫数量(内业综合统计数,下同)909只,占全国大熊猫总数的816%;陕西省栖息地面积113454平方公里,占全国栖息地总面积的82%,大熊猫数量109只,占全国大熊猫总数的978%;甘肃省栖息地面积113185平方公里,占全国栖息地总面积的81%,大熊猫数量96只,占全国大熊猫总数的862%(见表525)。

从有大熊猫分布的六大山系来看,栖息地面积和种群数量最大的是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其次是凉山山系和秦岭山系(见表5-2-6)。大、小相岭的大熊猫栖息地和大熊猫种群都已经很少。调查得知,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的大熊猫种群在分布上比较集中,有利于其种群发展;凉山山系和秦岭山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栖息地被分割现象严重。

我国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个省。

截至2019年,我国已开展了4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最后一次调查于2011年启动,2014年结束,调查内容包括大熊猫野外种群、栖息地、同域分布动物、干扰因素、保护管理、圈养种群和分布区经济社会状况等七个方面。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的特点:一是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平均种群密度每平方公里0072只。其中,四川省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二是栖息地范围明显扩大。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共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县(市、区)数量比第三次调查增加4个,栖息地面积增长118%,潜在栖息地面积增长63%。三是圈养种群规模快速发展。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211只,增加了12866%。其中,育龄大熊猫占比上升,种群结构更加合理。并启动了野化放归工作,先后将3只经野化培训的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自然。四是保护管理能力逐步增强。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大熊猫分布区新建保护区27处,新增面积118万公顷,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已达67处,总面积达到336万公顷。已有668%的野生大熊猫和538%的大熊猫栖息地纳入了自然保护区网络,种群和栖息地保护率不断提高。

以上就是关于大熊猫的栖息地是(  )A.沙漠B.高山竹林C.海洋D.热带雨林全部的内容,包括:大熊猫的栖息地是(  )A.沙漠B.高山竹林C.海洋D.热带雨林、熊猫生长在哪里、大熊猫栖息地在中国的哪一个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0183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