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冠之年是多大岁数

及冠之年是多大岁数,第1张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 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字”,又称“表字”,是根据幼时取名的原意,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

这个是古代的说法,现代是成人礼,一般是18岁。

及冠意思指男子年满二十岁。

及冠也叫加冠,男子在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娶妻,并且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也可以取“字”。“字”,又叫“表字”,是根据幼时的名字取的,例如苏轼,字“子瞻”。

而“及冠”之礼就是由氏族长辈根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简单地说,举行冠礼就是要给行冠礼者警示,从此将不再是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而是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履行孝、悌、忠、顺的责任,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

古代年龄的称谓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韶年——男孩八岁。

4、总角——幼年泛称。

5、垂髻之年——指儿童。

6、黄口——十岁以下。

7、幼学——十岁。

8、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9、志学——十五岁。

10、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11、弱冠——二十岁。

12、而立之年——三十岁。

13、不惑之年——四十岁。

14、知天命——五十岁。

15、耳顺——六十岁。

16、古稀之年——七十岁。

17、杖朝之年——八十岁。

18、耄耋——八十到九十岁。

19、期颐——百岁之人。

寿称

襁褓:初生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碧玉年华:女子16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 岁

不惑之年:男子40 岁

知命之年:男子50 岁

花甲之年:男子60 岁

古稀之年:男子70 岁

喜寿:男子77岁

杖朝: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米寿:男子88岁

鲐背之年:90 岁

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

期颐之年:男子100

茶寿:男子108岁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1]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二八年华:16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八十岁。"八十杖于朝。"谓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唐韩偓《乙丑岁九月在萧滩镇书四十字》诗:"若为将朽质犹拟杖于朝。"

耄耋:八十 ~ 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0--20岁为夭折或殇

21--30岁为短寿/福

31--40岁为强寿/福

41--50岁为艾寿/福

51--60岁为周寿/福

61--70岁为稀寿/福

71--80岁为耄寿/福

81--90岁为耋寿/福

91--100岁为期颐寿/福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下菜园村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在这里,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人瑞指由于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儿孙赡养她。

及冠之礼是20岁。

“及冠之礼”意思是男子年满二十岁,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礼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戴上成年人的戴的帽子。

冠礼表示男子成年了,可以婚娶,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可以参加各项活动。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呼

总角:代指儿童时代。在古代少男未冠,女未笄时疏的发型,就是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好像头顶两角。

垂髫:指童年。等到儿童年龄稍大,不再能札发髻,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及笄:特指女子15岁。“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结发用笄贯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岁。

二八:16岁。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

及冠,20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耄耋

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扩展资料

及笄(jī)之年 出自《礼记·内则》。 指女子满了16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女子许嫁,笄而醴(lǐ)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及笄之年

以上就是关于及冠之年是多大岁数全部的内容,包括:及冠之年是多大岁数、及冠是多少岁、古代人怎么记年龄像及冠这等这些都指多少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0169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