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第1张

一、先秦时期

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时期标准语的前身。

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古代的雅言(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夏言。

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

二、秦汉两朝

秦朝具体用什么语言无法考证。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

三、两晋与南北朝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四、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

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

五、宋朝

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

六、元朝

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七、明朝

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

八、清朝

清初开始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

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1909年清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

中国这么多朝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官方语言。语言看似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但是却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这选官方语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扩展资料:

汉语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中国汉民族的共同语,中国除占总人口9151%的汉族使用汉语外,有些少数民族也转用或兼用汉语。

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

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徽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平话土话。

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可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八种次方言。

除汉族外,我国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9%。

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许多人转用或兼用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有些民族内部不同支系还使用不同的语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语言文字

当时的官话是吴语,也就是南京一带的话。不过不是现在的南京话,那时候叫做洪武正韵。

现在的下江官话,这个是比较接近明朝官话的方言。下江官话现在分为两个亚区,一个是洪巢片,以扬州话为代表;一个是通泰片,以泰州话为代表。在北大中文论坛的方言版上,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扬州话是相对最理想的国语。因为扬州话声音好听,保存了汉语的重要特征入声,而且使用范围较广——这证明扬州话可能最接近明代的官话,因为只有官话才可能以一个统一的标准被推广。今日的南京话,已经很难再代表那曾经的国语了,好在我们还有扬州的幸存。

如果穿越到明朝,能否听懂明朝人的语言?这个要看具体情况了。明朝人的语言不等于明朝的官话,和现在一样、各地各方言,甚至十里不同音,您怎么可能听懂所有明朝人的语言?这就好比现在的北京人听普通话没问题,可是您让他去听江苏的吴语试试?别说是北京人了,本人一个土生土长的江苏人,都听不懂吴语!还有粤语、闽南语……等等等等,谁能都听得懂。更何况,明朝的疆域还包括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那就更加听不懂了。请问,如果不是壮族人,您能听懂壮语吗?可广西地区在明朝早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土上千年了!

明朝的官话不是北京话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明朝虽然定都北京两百余年,但明朝的官话却不是北京话!自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明朝的官话便逐渐形成了,大体以江淮方言洪巢片为基础,融合了周边地区的一些方言最终形成的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跟现在的南京话非常相近。这也是为什么南京人在江苏谁都不待见的原因所在,他们说的既不是吴语、也不是苏北人普遍使用的那类江淮方言,口音听起来非常“奇怪”……“阿是滴呀?”

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在南京的大量贵族、官僚都迁往了北京。同时,这些人也把明朝的官话带到了北京。换言之,在明朝的二百多年里和清初的一段时期,北京人居然说着今天的南京话!而不是“吃了嘛您嘚?”

虽然明朝的官话与现在的南京话多少存在一些差异,但大体上还是比较接近的。去过南京的人想必都有这样的感受,南京话虽然不好听,但除了一些土语之外、想听懂还是不太困难的。因此,现而今普遍掌握了普通话的中国人如果穿越到明朝,听懂明朝的官话难度应该还不是太大的。即便是一些土语,配合相关解释,交流应该不会存在太大障碍。**《金陵十三钗》看过的人想必应该不少,那里面的南京话虽然经过了修饰、更加接近现在的普通话,但大体和日常使用的南京话还是有很大程度接近的,您一句都听不懂吗?恐怕还不至于吧?

古人说官话并不是现代人说普通话

虽然南京话相对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但问题是,古人说官话并不是现代人说普通话。现代人大多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普通话教育,除了少数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中国人说的普通话都是非常接近的,充其量也就是烧后鼻音、卷舌平舌不分之类,并不影响日常交流。

但古人不同,古代虽然有官话,但教育普及率并没有现在的普通话这么高。很多人还是先学会了方言并长期使用之后,再从头开始学习的官话。因此,古人所说的官话经常带着非常浓重的方言口音。远的就不去说了,就举近代的例子,老蒋和汪大汉奸,二人虽然都说着“官话”,却都带着浓重的浙江口音和广东口音,仔细听、听懂还是问题不大的,但听起来着实费劲儿!

古人所说的官话大体就是这么一个样子。简单说,明朝的广东人说官话差不多就是用粤语的发音说南京话,听起来是怎样酸爽的味道可想而知!著名的“海青天”海瑞所说的,就是这种带着浓重广东口音的南京话!

综上所述,现代人穿越去明朝,只要稍微有些普通话基础,听懂明朝的官话问题应该不大,尤其是苏北人和皖南人,更加容易。即便是带着浓厚口音的官话,要听懂问题还是不大的,充其量就是费点劲儿罢了。但明朝与现在一样,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方言,不属于同一个方言区的人想听懂明朝人的语言,跟现在的北京人去听吴语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什么“回到明朝当王爷”的,还是先学好南京话吧!“阿晓得啊?”

福建的“闽南话”为什么说是唐朝的“官话”呢?原来,与唐代的福建漳州“开漳圣王”陈元光有关。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代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幼聪敏好学,又喜骑射,及长通儒学,精韬略,文武双全。总章二年(669年),其父归德将军陈政率中原子弟兵入闽平乱。隔年,其祖母魏敬率援军南下,陈元光随之。陈政逝后,陈元光袭父职,继以功授岭南行军总管,于相继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峒之后,拓土开疆,创立漳州,为首任漳州刺使。随着中原子弟来到漳州,唐朝的“官话”也传播到闽南,形成唐代汉语的“活化石”——“闽南话”。据资料记载:说闽南话方言区除福建闽南外,还有台湾、广东的潮汕、海南的雷州话(闽南语系)、浙江的平阳、苍南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均有民众使用。 台湾地区称闽南话为河洛话,即从今天河南的黄河的河洛一带带来之意,是古代中原普通话(中原官话)。在华南东南的方言里,还保存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言音因素。学唐的日本人的话也残留了一些河洛语音,所以中国各个地方的方言里,都能找到与日本发音相似的音素,特别是闽南,还有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从中原南迁)等等。现在北方的同学听见宿舍里南方同学打电话回家,都说像是在说日本话。日本发音是最为完整地保存了中国中古时代的古音,此外,韩语学唐音,也有很多地方与闽南语发音相似。 像“世界”的发音,熟悉刘德华的《世界第一等》的人就知道,闽南语和日语的发音都是seigai。 像“日本”发音,日语和闽南语等南方方言,都是“nippon”(日本人用“nippon” 做日本的英语音译) 日语中的音读汉字都是中国的古音,南方六大方言都不同程度的和古汉语变化不大,所以南方人学日语这方面要有利些。一个汉字如果在普通话中是前鼻音n,在日语中发拨音。后鼻音ng,则在日语发长音。日语中的促音是从汉语中的入声来的,它们以前是没有促音的。南方人和古汉语变化不是很大,是有入声的,就是辅音+元音,后面还加个辅音。这个后面的辅音不发出音,只做口形变化。如yad,又如粤语中的“一”“七”“十”,都是如此。这点有点类似于英语中的不完全爆破的闭音节,后面的辅音不发出音,做做样子。 现在的南方方言和古代话变化得不是很大,但是在北方,自北宋亡以后,语音变化很大。以北京话为例:公元936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幽州地区从此脱离中原汉族的统治,历经辽金元,北京话既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不断产生交流,也和各地的汉语方言有频繁的接触,一千多年来,北京话就是始终处在这种十分开放的环境之中的。现代的北京话和汉语其他方言比较,语音结构最简单,保留的古音成分最少,可以说是发展最迅速的汉语方言。在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利马窦曾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大量的当时的北京话,即明朝官话(考证为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这些记录至今尚保存着。利马窦的记录同时也彻底否定了所谓的入声在明代以前就已经消失的谎言。从利的记录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当时的北京话是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的语言。这说明了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因为无论北京话还是普通话都不具备这些特征,同时也说明了现在的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历史都超不过400年。满人入关进驻北京后,为了社区的安全及其它的政治目的,满人把紫禁城周围10里之内的汉人全部赶走而专属满人居住,这个范围称为北京的内城,而10里之外称为外城。于是,北京城出现了两个社群:满人社群和汉人社群,这是阶级、语言和居住地域等都十分分明的两个社群,北京城也就出现了两种语言:明朝官话和满语。内城说满话(从东北带来的汉语方言,源头是辽金时期以当时的北京话为中心的幽燕方言),外城说明朝官话。经过三百多年来内外城人口结构完全不同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融合,第三种北京话出现了,即现代北京话——普通话的基础。 从语音考证上来看,有语音记录的标准普通话可以考证到清朝末年的爱新觉罗溥仪,远东军事法庭审判的记录片,里面有对溥仪的质问,他说的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不是老北京话。那么,普通话设计出来的时间应该是在溥仪生活年代之前。在《康熙字典》中的语音跟今天的普通话的语音还是一定的差别的,但是跟其它汉语方言相比已经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话了,《康熙字典》的出现标志着普通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方言的成熟。这些说明了普通话是在满人入关到《康熙字典》完成这段时期形成的。“满清官话”形成后,随着满清政权在地域上的延伸,操着“满清官话”的八旗贵族也就从北京的皇家内城走向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各地的第一行政长官的口音又成了当地的标准口音。并在当地的上流社会向平民社会不断地渗透壮大,最终使“满清官话”成为中国的“国语”。民国成立后,1913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读音统一会”,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1919年9月编辑出版了《国音字典》。1932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表示尊重,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1955年10月相继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定将规范的现代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并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其中“普通”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从地域上来讲,中国的北方是满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也是满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而南方的个别地区,象两广、福建等地则由于“山高皇帝远”而受到较少的影响,这也是南方诸语言读唐诗宋词比普通话更压韵更亲切的根本原因。不光是语言还有南音(台湾称南管音乐),是隋唐古乐,中国的音乐活化石,被满清康熙皇帝誉为御前清音。满清为灭"明郑"汉民族意识将唐朝时期的中原话称为闽南语,自此闽南语形成。 由此看来,古时候的官话演变的过程大概是:秦汉时期用的是关中话,后来五胡乱华,汉政权南迁,金陵音也就成了正统官话。后隋唐统一中国,定都长安,此时就出现了长安音和金陵音南北两大正统音系。唐末,中国又出现混乱,大量中原居民南迁,北宋定都开封,开封音就成为宋元明所称“宋音”、“中州音”。后来南宋南迁杭州,大量的中原人又南迁至杭州、南京、扬州等地,与当地吴语融合出现了“下江官话”(江淮官话)。后来明朝赶走蒙古人,朱棣迁都北京,也一直用“下江官话”官话做为正统官话,即明朝的北京话。然后满清攻占北京,学说明朝的官话,此时他们口中的汉语,已经完全丧失了入声,并且有了翘舌和儿化音。最后被定为满清官话(mandarian满大人,满清官话),也是现在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明朝人说什么话、如果你穿越到明朝,能否听懂明朝人的语言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0141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