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是指几点到几点

午睡是指几点到几点,第1张

 午睡 ,有益健康并可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据专家研究分析 ,每天下午 6- 8时脑溢血发病率较高。而中午 12时至午后 3时脑溢血发病率较其他时间低。英国科学家特别研究了午睡的长远效果及其对心脏病的影响后发现 :坚持午睡半小时至一小时能使心脏冠状动脉得到休息 ,可减少心脏病的发作。另有学者研究显示 :成人睡眠不足 4小时者 ,其死亡率是正常睡眠 (每天睡眠 7- 8小时 )者的 180%。

俄罗斯学者基洛托夫对人体 24小时生物节律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为 :13时正是肝脏休息时间 ,只有少部分糖元进入血液 ,上半天的最佳工作时间即将过去 ,人会感到疲倦 ,需要休息 ,此时如果午睡 1小时 ,就能消除疲劳 ,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如坚持下去 ,可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

午睡对健康大有裨益。但如果不注意正确的午睡方法 ,也会出现种种不良反应。

一、坐着入睡 :常常看到有人坐着打盹代替午睡 ,这样做很不利于消除疲劳。因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 ,全身肌肉放松 ,血液循环减慢 ,如果坐着入睡 ,因体位关系 ,供给大脑的血液会减少 ,醒后易出现头昏、眼花、乏力等一系列大脑缺血缺氧症状。

二、伏案入睡 :有的人喜欢用双手当枕头伏案而睡 ,岂不知这样做会使眼内压力增高 ,久之容易诱发眼部疾病。有的人在午睡后出现暂时性视力模糊、“黑蒙”等症状 ,就是因为眼球变压引起角膜、晶体变形、弧度改变而致。先天性青光眼 ,也是因为长期眼压过高 ,使眼球胀大、眼轴增长而形成高度近视。因此 ,长期伏案午睡 ,眼压过高 ,视力定会受到损害。

三、午睡时间太长 :有关专家认为 ,最佳午睡时间是人体警觉自然下降期内 (中午 12时 - 13时 )。在此期间 ,午睡一小时即可恢复精力。因为人们在睡眠中大脑皮层抑制加强,并且在一定时间内有兴奋抑制周期 ,白天睡眠时间过长 ,大脑抑制会逐渐加深 ,人体会感到极不舒服、更加困倦、头脑沉重、浑身乏力、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所以 ,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为保证午睡质量 ,午餐不宜饮酒、不喝咖啡和浓茶 ,以免引起兴奋不安难以入眠。此外,餐后不要马上入睡 ,应轻微活动 10- 15分钟。

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两个小时,阳气最盛的时候是午时,阴气最盛的时候是子时

先来说阳气最盛的午时。

午时是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十二生肖中对应的动物是马,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顶点。

太阳挂在天空正中间,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古人把这看着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古代人们认为杀人是“阴事”,他们迷信地认为:无论被杀的人是罪有应得,还是冤屈,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

古人认为阳气能够抑制鬼魂的出现,阳气越重,鬼魂越是害怕,所以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阳光瞬间就可以收走鬼魂,也充分说明午时是阳气最重的时候。

为什么午时就属马呢,因为午时太阳离我们最近,阳气达到极点,然后阳气回落,阴气登场,在阴阳互换的时刻,所有事物都稍显疲累,都想躺下休息,唯有马,还站着,甚至睡觉都站着,所以这个时候就是马的主场了。

再来说阴气最重的子时。

子时是晚上的11时到凌晨的1时,十二生肖中对应的动物是鼠,这个时候没有阳光,万物休息,很多不干净的东西出现,阴气达到顶点。

子时是一天中最为黑暗的时间,在这个时候阴气最为旺盛。古人认为此时是鬼魂出没的时间,人不应该在外面走动,子时之后阳气就会慢慢的生发。所以,这个时间也是阴阳大交汇的时间点,也就是中医方面所说的合阴。

为什么子时属鼠呢,因为子时夜深人静,唯有老鼠最活跃,所以这个时候就是鼠的主场。

阴盛阳衰,阳盛就阴衰,但物极必反,在午时阳气达到最顶点时,也是阴阳互换之时;在子时阴气最盛之时,也是阳气入场的时候,子时是一天的最后时刻,也是新的一天的起点。

编辑于 2020-09-13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时辰排列顺序为:子 、丑 、寅 、卯 、辰、巳 、午、未、申 、酉、戌、亥。

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按照现在的24小时制,每个时辰代表的时间如下:

子时:23:00~24:59

丑时:01:00~02:59

寅时:03:00~04:59

卯时:05:00~06:59

辰时:07:00~08:59

巳时:09:00~10:59

午时:11:00~12:59

未时:13:00~14:59

申时:15:00~16:59

酉时:17:00~18:59

戌时:19:00~20:59

亥时:21:00~22:59

扩展资料:

时辰与养生

在中医理论中,不仅四季的变换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有一套相应的养生理论,一天24小时也是如此。由于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因此这套养生之法又被清代养生家尤乘称为“十二时辰无病法”。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经气就像潮水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且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经脉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亥时(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令。“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丑时(凌晨1时~3时)为肝经当令。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寅时(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

卯时(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

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令。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

巳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令。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

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令。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

未时(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申时(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时(午后5~7时),肾经当令。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宜采取右侧卧位。

总之,这种养生法的核心就是顺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重点睡好子午觉,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时辰

人民网-中医有个十二时辰养生法

辰时指的是七时至九时,别称食时。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以上就是关于午睡是指几点到几点全部的内容,包括:午睡是指几点到几点、子午觉是什么时辰睡好呢、中国的时辰是怎么排列的子时代表几点到几点亥时代表几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9954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