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梁惠王(上二)

《孟子》二:梁惠王(上二),第1张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jiào)。”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tǐng)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piǎo),此率(shuài)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wù)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wū)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yǒng)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zhǎng)子死焉;西丧(sàng)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bì)死者一洒(xǐ)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wàng)。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bó)税敛,深耕易耨(nòu)。壮者以暇(xiá)日修其孝悌(tì)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zhǎng)上,可使制梃以挞(tà)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nì)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yù)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cù)然问曰:‘天下恶(wū)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shì)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gǎo)矣。天油然作云,沛(pèi)然下雨,则苗浡(bó)然兴(xīng)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齐宣王问曰:“齐桓(huán)、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chuán)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矣?”曰:“保民而王(wàng),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hú)觫(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yú)?’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wàng)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páo)厨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孟子见了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真象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么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孟子说:“能够。”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宣王说:“是有这件事。”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宣王笑着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如下: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

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被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

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因此说:‘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孟子梁惠王上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白话译文: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

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孟子谒见了梁襄王,退出来后,对人说:“在远处看,他不像个国君,走到跟前也看不出他的威严。他突然发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道:‘天下统一了就会安定。’(他问:)‘谁能使天下统一?’我答道:‘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使天下统一。’(他又问:)‘谁会归顺服从他呢?’我回答道:‘天下的人没有不归顺服从的。大王了解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遇到天旱,禾苗就枯蔫了。

(假如这时候)天上忽然涌起乌云,降下大雨来,那么禾苗就又能蓬勃旺盛地生长起来了。果真这样,谁又能阻止它生长呢?当今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好杀人的。

如果有不好杀人的,天下的老百姓必然都会伸长了脖子期望着他了。果真这么做了,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浩浩荡荡,谁又能阻挡得住呢?’”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梁惠王上》。

全句为: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翻译为:梁惠王说:“我乐意接受您的教诲。”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这句话出自孟子的文言文《孟子答梁惠王》。

《孟子答梁惠王》全文为: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答梁惠王》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意接受您的教诲。”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和施行暴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跟梁惠王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很多故事流传至今,还被大家津津乐道,他们之间的故事也非常有借鉴意义,也非常有教育意义,他们之间的对话也是很多管理者的圣经。那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一切都有一个义字参与。

一、孟子与梁惠王相见

这一切都要从孟子跟梁惠王相见的时候说起,梁惠王是一个直接的人,说话也不会拐弯抹角,面对孟子,梁惠王上来就问孟子,孟子能够为他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跟梁惠王讲了一个道理。梁惠王听到之后大为震惊,孟子跟梁惠王说,无义说利是要不得的,这种想法也非常危险。面对梁惠王,孟子丝毫没有退缩。

二、他们之间的对话感人

从此之后,这段对话就在民间流传,孟子的这番话,对以后的礼仪教化有了很深远的影响,甚至到了现在,不仅治国修身齐家,无论对于多大的团队来说,都是以仁义道德为先,再谈利益,才能获得长远发展。不然空谈利也是万万不可的,孟子这句话可以说是完全不留情面,而梁惠王也虚心接受。

三、君主要做臣民的榜样

一国之君应该是百姓的榜样,君主要给人做好榜样。在无限的利益下,人很有可能会丧失本性,利欲熏心就不行了。孟子看梁惠王看得非常透彻,说得话也非常危险,全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用来提醒梁惠王治国理政。所以说梦子是有仁爱之心的,可以说孟子的这番话对世人后来都很有意义。

孟子有圣贤之心,是难得看得透彻的古人,他的事迹也被千古流传,非常有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参透。而正因为孟子的这番话,让梁惠王成为一代明君。

以上就是关于《孟子》二:梁惠王(上二)全部的内容,包括:《孟子》二:梁惠王(上二)、《孟子·梁惠王上》翻译、孟子梁惠王上中的翻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9825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