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礼

什么是三礼,第1张

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该书大致形成于春秋后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乐之邦。礼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人们的素质修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说到 "礼",就不得不提儒家的 "三礼 "经典。三礼指的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它们表达的是礼节、礼仪教育,是各种社会礼仪理论和礼仪制度的总和,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道德体系典范。

周公旦写的《周礼》是三礼之首。它主要记录了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包括周朝和各诸侯国的制度,并从儒家的政治角度考察国家制度。西周时期是礼乐文化的形成期。为了在政治上维护封建制度,周公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对礼乐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包括日常生活和祭祀礼仪。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西周的礼乐制度是统治者等级制度中政治和道德标准的总称,后来发展为等级制度中的区分和等级规则,形成了西周独特的文化。周礼》之所以能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因为在礼乐制度设计的背后有一个社会正义的原则。

"伊犁 "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礼仪书,讲述了古代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阶级差异明显。古代王朝非常重视礼制,每个朝代都会制定一套礼制。礼仪制度在巩固阶级对立的秩序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 "伊犁",我们可以了解到贵族生活的礼仪,并且还保留着古代的礼仪和习俗,对古代封建社会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伊犁》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内容可靠,学术价值高。它还保留了丰富的词汇,为文字学和语言学提供了历史材料。"易理 "是封建宗法制的理论形态,把握住了古代的特点,记载的礼法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礼制,阐述了民间行为的规范和国家制度,包括社会、宗教、政治等各个方面。它是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制度的一部重要著作。大量记录了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礼仪习俗、教育、家教、敬老、服饰等方面的内容。礼记》在儒家经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它完整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对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规范做出了理解,形成了独特的家庭规范。礼记》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儒家礼乐文化》的精神和意义,体现了儒家的政治和伦理思想。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3礼即 周礼》、《仪礼》、《礼记》

“三礼”指儒家经典著作《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原名为《周官》,亦叫《周官经》。传说周公旦所作,清代康有为等人认为出于刘歆伪造,郭沫若先生以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官制和《周礼》比较,证明《周礼》不是西周作品、而是战国著作,盖超人荀卿之弟子所为。杨向奎先生从《周礼》中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学术思想分析,也认为这是战国时代儒家作品。《周礼》分述各级官职及其相关的典章制度。共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篇。西汉时,河间献王得到它时已缺《冬官司空》,后用《考工记》补上。《考工记》是讲有关工商业之事,周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工商业由政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商业的头目也是国家的官吏,故以《考工记》补入《周礼》中。该书保留不少有价值的古代史料,有助于研究古代史。王莽改制便是采取了该书所阐述的制度进行的。该书的注本有东汉郑玄《周礼注》、唐贾公彦《周礼正义》、清孙治让《周礼正义》等。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有人认为这书为周公制作,有人认为是孔子订定的,近人以今天考古发现的器物、制度和《仪礼》所载丧葬制度比较,认为《仪礼》上的制度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成书应在战国初期到中叶。《仪礼》共17篇:《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聘礼》、《飨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性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仪礼》详尽地叙述了奴隶主贵族各种主要礼节仪式,其中主要是士一级贵族所用的礼节,所以此书又称《士礼》。在古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宗法制度、典章制度及贵族的等级秩序就是依靠各种礼节、仪式的举行来确立、维护的,所以这些礼节、仪式是奴隶主贵族用来巩固贵族内部组织及规范贵族行为举止的手段。进入封建社会后,封建贵族对这些礼加以改造,以维护封建的宗法制度、等级秩序、巩固专制主义。关于的义礼》的注解有东汉郑玄的《仪义礼注》、唐贾公彦的《仪礼义疏》、清胡培翚的《仪礼正义》等。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相传汉代儒生戴圣编纂。《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大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其中一些篇章所记孔子的言论,其价值可能不在《论语》之下,反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

1、《周礼》——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

《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2、《仪礼》——保存中国古代礼仪最完备的书

《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该书大致形成于春秋后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

《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原则的礼仪,以《仪礼·丧服》最为详细明确。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读了可以明白封建贵族的繁文缛节,可以考见古代宫室、舟车、衣服、饮食等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和外交方式等。

3、《礼记》——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的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扩展资料:

三礼,是古代社会礼仪制度和礼仪理论的总汇。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奴隶主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的礼已逐渐废除。

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着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文化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生活当中,作为道德准则对人们的素质修养起了重要作用。说到礼,不得不提儒家经典三礼,三礼是指《周礼》、《仪礼》、《礼记》,表达的是礼仪、礼节教育,各种社会礼仪理论和礼仪制度的总和,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道德制度典范。

《周礼》是三礼之首,为周公旦所著,主要记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等制度,包含了周王朝以及各个诸侯国的制度,从儒家的政治角度考察国家制度。西周是礼乐文化的形成时期,为了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进行全面的创新,将礼乐大规模整理,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把起居、祭祀等方面都放进礼的范围。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西周的礼乐制度是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总称,随后发展成为别贵贱的等级规则,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的独特文化。《周礼》之所以能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因为在设计礼乐制度背后有着社会正义原则。

《仪礼》是中国古代礼仪最完备的书,讲述古代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有明显的阶级之别。古代王朝非常重视礼制,每个朝代都会制定一套礼仪,礼制对巩固等级,阶级对立的秩序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仪礼》可以了解贵族生活的礼节,以及还保留着远古礼俗,对古代封建制社会有着更具体的认识。《仪礼》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内容可靠,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保存了丰富的语汇,对文献学和语言学提供了史料。《仪礼》是封建宗法制的理论形态,把握这古代的特质,记载的礼制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礼记》主要记载先秦的礼制,对民间行为规范和国家制度的阐述,包括有社会、宗教、政治等方面,是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制度的重要著作。大量记载礼俗、教化、家教、尊老、服饰等古代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礼记》在儒家经典中占有重要位置,非常全面、系统讲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完整反映出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还对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规范作出了解读,形成独特的家庭规范。《礼记》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儒家的礼乐文化精神以及意义,体现了儒家的政治和伦理思想。

三礼就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和《礼记》的合称。这三部经典大多数编撰于战国时期,少数是西汉的。在很早以前三礼就被视为官方正史的儒家典籍,这也是后来的《十三经》包括三礼的一个重要原因。三礼对西周时期各种礼仪活动和制度,以及“五礼”都有着详细的叙述和记载,也是后世的王朝制定礼仪制度提供了非常可靠和充分的依据。这些描述还能与后来的考古发现的情况相一致,这就说明了三礼的史料来源是非常早的。作为礼仪之邦的古代社会,学习三礼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有不少类似的注解和解释。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指《周礼》、《仪礼》和《礼记》。皮锡瑞在其《经学通论》中有论述:“三礼之名,起于汉末,在汉初但曰礼而已,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许慎卢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又以周官经为周礼,合称三礼,盖以郑君并注三书,后世盛行郑注,于是三书有三礼之名。”

《周礼》,原称《周官》,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周礼》传说为周公旦所作,近人定为战国时作品。“周”字或以为指“西周”,或以为指“周天之官”。《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想。汉时冬官篇已亡,汉儒取《考工记》补之。《周礼》内容极为丰富,主要讲述各种名物、典章、制度。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晋代始称《仪礼》。旧说《仪礼》为周公制作或孔子订定,近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成书应在战国初期至中叶。先秦、西汉所谓“五经”之《礼》皆指《仪礼》。《仪礼》分《士冠礼》、《士昏礼》等十七篇,详尽地叙述了上古贵族生活各种主要礼节仪式。

《礼记》,一般指西汉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礼记》是秦汉以前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大率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有《曲礼》、《檀弓》、《王制》、《礼运》等四十九篇,其中《中庸》、《大学》两篇后被朱熹列入“四书”。《礼记》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亦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但也有个别篇章为秦汉儒生所撰。唐以后,《礼记》地位愈隆,逐渐超越《周礼》和《仪礼》。此外尚有戴圣之叔戴德所编的《大戴礼记》。

“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三礼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三礼、儒家经典中的“三礼”,具体是指什么、十三经中的三礼指的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9808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