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名言:从来如此,便对吗

鲁迅先生的名言:从来如此,便对吗,第1张

“从来如此,便对么?” 这句话是整个小说集最点题的,这部小说集的文眼。那句话表现出“呐喊精神”了,这句话就表现出了。

因为“从来如此”这几个字压迫了多少人。就因为这是习惯、这是传统就不能变。我们从来是如此的,惯例、规矩、规定……我们从来就生活在这些东西之下。所以从“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最简明的表达出了“五四”精神。这是最响亮的一个变革的呼声。

“从来如此,便对么?” 在我们学过现代逻辑的人来看,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可是在那个时候,在公元1918年,这是石破天惊的一声呐喊。如果说鲁迅这部小说集叫《呐喊》,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和迹象,那么这句话是整个小说集最点题的,这部小说集的文眼。那句话表现出“呐喊精神”了,这句话就表现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我想当时有很多青年人看到这句话会非常激动,甚至可能有潸然泪下的。因为“从来如此”这几个字压迫了多少人。就因为这是习惯、这是传统就不能变。我们从来是如此的,惯例、规矩、规定……我们从来就生活在这些东西之下。所以从“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最简明的表达出了“五四”精神。这是最响亮的一个变革的呼声。你原来想不到这句话的时候,很多问题你都感到郁闷、想不清楚,一旦你明白了、听到了这句话,一下子豁然开朗,就像房顶被掀开一样,说:啊!从来如此的事未必是对的。很多问题都随着这句话解决了。这句话其实就是“五四”精神的一个核心,叫做“怀疑精神”。“五四”的一个重要命题是怀疑。什么叫科学?如何避免把科学变成一种新的迷信?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怀疑”而不是“肯定”,不是崇拜,不是人为什么东西是科学的就是对的,而是怀疑,连“从来如此”都可能是错的。太阳每天都是从东方升起来,但是没有任何人可以证明明天太阳一定还是从东方升起来。我们只是根据习惯,推测太阳明天还从东方升起来,而已。你不能证明明天太阳还是从东方升起来。所以有了“从来如此便对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句话给了我们后人无数的恩德,因为有了鲁迅的这句话,我们今天的青年、中年、老年,我们很多的人,今天做很多事就不必循规蹈矩了。我们的母亲父亲再也不会那样教育子女说:哪有小孩子那样的,哪有大闺女家的那样的?这些话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反驳他了,不是说“从来如此便对么”,你可以说:我们现在就时兴这样。你可以有很多话来反驳老人,反驳领导。可是当时说这句话的人本身他是“孤独者”,他要遭受迫害的。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鲁迅 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bqn2

书名: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

作者:鲁迅 著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年份:2018-10

页数:392

内容简介: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是一本十多万字、撷取鲁迅著作精华而成的集子,由著名学者、资深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选编完成。全书共包括“论中国人”“论旧中国”“辩证法”“论文化”“论人物”“谈人生”这六个相对独立而内在联系紧密的主题。它比语录周全,比文章浓缩,就如同置身于鲁迅著作的巅峰绝顶,能将其中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确能收顷刻之间,借一斑而略知全豹之效。尤其适合当下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里,亲近充满睿智、富于哲理的鲁迅经典著作,充实自我。

作者简介:

鲁 迅

1881-1936

浙江省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文学家、思想家。1918年发表首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震动文坛。此后18年,笔耕不缀,在小说、散文、杂文、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翻译及古籍校勘等方面贡献卓著,创作的众多文学形象深入人心。他的作品有不朽的魅力,直到今天,依然拥有众多读者。

代表作品丨《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

陈漱渝

1941年生于重庆,祖籍湖南长沙。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

资深鲁迅研究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著名学者,原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

曾参加 1981年版《鲁迅全集》及 1992年版《郭沫若文集》的部分注释工作,著述颇丰。

代表作品丨《搏击暗夜——鲁迅传》《鲁迅在北京》《扑火的飞蛾:丁玲情感往事》等。

参考例文: 剔除存在的不合理万千世界,往往无法单一而论。万物似乎都有其两面性,如印度的“双面佛”。由是,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无可否认,一个事物的存在有其因果必然,但由此片面得出“存在即合理”便是正确的吗?恐怕并非如此。众所周知,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曾经的事物往往迅速消失,“存在”也是瞬息万变的。譬如曾经的封建思想在今日已经难以理解。若认可“存在即合理”,那么无疑将导致评判标准的朝令夕改与价值观的瞬变。更为严重的是,如此观点极易导致相对主义,认为没有绝对对错,只要存在便是合理,如三岛由纪夫所说“一切都在事先被原谅”——沽名钓誉是合理的,社会上存在的出卖良心以求利益也是合理的,为自我实现而祸害众生也是合理的,因为它们是客观存在,有其因果必然的。相对主义将必然导致伦理价值的模糊化与价值观的缺失。但相对主义是错误的,“存在即合理”也是错误的。千百年前柏拉图已为我们证明了这点。他说,理念是客观存在的,即便拥有这一理念的事物并不存在。千百年后,索尔仁尼琴又向我们重申了这一点。他说:“我绝不认为不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真理、一个对正确与良善的评判标准,它不仅存在,而且不是朝令夕改的。”绝对真理的存在便否认了仅以事物存在与否来判定是否合理的诡辩的价值观。并且,正因为认识到这点,认识到“存在不等同于正确,只要存在的事物不符合真理与正义,它便是错误的”,鲁迅才对存在着的非正确事物提出了质疑:“从来如此,便对么?”也正因为如此的质疑,使他觉醒而致力于将存在了千年的封建思想与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麻木与懦弱的人性劣根作纠正。否认“存在即合理”,进而选择用真理与永恒的善与正义的标准,来将存在的不合理事物剔除,才能逼近真理。米兰昆德拉说:“人类的历史不是循环的圆,而是一条飞速向前的直线。”正是在不断剔除当下存在的非合理事物的过程中,人类得以进步。如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对神权束缚与非理性的剔除,人类价值与理性得以显现。因而,梁文道说:“每个时代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的时代是最糟的,由是批驳,由是进步。”因为对存在事物的不断质疑,并在质疑过程中始终以善与正义的价值观与真理贯穿,人类才得以进步。批驳,并将真理一以贯之,人类才得以逐渐逼近真理,而对真理的追求过程,便是在对存在的不合理的剔除中体现的。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名人名言式的材料作文。黑格尔的话充满思辨色彩,可肯定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也可否定。鲁迅先生的反问“从来如此,便对么”就是很好的切入口。行文有理有据,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要敢于挑战成规 林 雅

鲁迅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中借狂人之口向封建社会吃人的制度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掷地有声的质询,彰显了“五·四”时代思想启蒙的光芒;无独有偶,某博客率性直言,“大家都这样,就对吗”,它体现了一种拒绝从众随俗,不甘循规蹈矩的可贵的怀疑精神。“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古往今来,正是由于有无数敢于质疑定见、挑战成规的人,才推动了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才有“江山代各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富有蓬勃活力的新局面。

挑战成规,需要有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毅然决然的勇气。成规往往是新知的藩篱,是创新的锁链,它对一切新生事物本然地具有令人窒息的排斥力。它处处设下罗网、关卡、高压线,对一切与之格格不入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实施围堵、封锁、打压、铲除等种种手段。面临这样的桎梏与压迫,如若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铁骨铮铮的斗志,就只能屈服于陈规陋矩的*威。正是因为布鲁诺面对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无所畏惧,坚持真理,才最终使“日心说”得以传遍欧洲。正是因为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凛然大义,才让世人真正看到变法革新之于拯救一个国势衰颓的老大腐朽帝国的迫切性。为了守护真理的明灯,为了冲决旧制度的城堡,而敢于挑战、不畏阻挠、不惧失败、不怕牺牲的勇气,是一切创新家和改革家不可或缺的精神。

挑战成规,需要有慎思明辨、勤学笃行的严谨专注的态度。胡适有言:“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这就是说,挑战成规,仅仅有大胆怀疑的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严谨的智慧、科学的理性。指出旧制度的弊端,阐明旧思想的危害,靠的是认真深入的研究、去伪存真的批判;而不是不明就里、浅尝辄止地下结论。实践出真知,只有扎实深入仔细谨慎地探索、研究、发现,才能真正发现真理,才能革故鼎新。李四光不迷信传统的地质理论,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地质实践和前人的经验教训,深入思考反复研究,最终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全新的找油理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河南油田、江汉油田等大型油田,终于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袁隆平不盲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勇于挑战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格特和邓恩等人的定论——“稻麦等白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杂交无优秀”,他从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开始,经过长期艰苦的实验,孜孜不倦的探索,终于诞生了一整套培育人工杂交水稻的方案,改写了某些遗传学权威的结论。“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严肃的态度,勤勉的作风,知行合一的理念,是推翻定论、突破成规的不可或缺的基石。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腐朽落后的成规是新生事物的大敌,尽管它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但就像乌云,它是永远无法长久地遮蔽太阳的光辉的。年轻人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就不能匍匐于权威脚下而不思进取,拘囚于成规的牢笼而不能自拔,而应敢为天下先,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脚踏实地地努力耕耘,才能推陈出新。

从来如此,便对么?

这句话是鲁迅说的。

小时候,我很喜欢思考,每次想通一件事情,或者顿悟某件事情,都会觉得醍醐灌顶,浑身舒畅。随着年龄增长,我变得不会思考了。因为好多次我都觉得自己是个三观不正的人,每次出现这样的想法我虽然不会自责,但却有些害怕。

有很多过于偏激的想法,与主流观念格格不入。然后我会有些迷茫,再然后我会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心理和思想出了问题。庆幸的是我的行为很正常,在主流观念的规则中,表现得平平常常,没有像个异类。

但我还是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鲁迅这句话:“从来如此,便对么?”短短七个字,我如同小时候醍醐灌顶的那种感觉。百年前鲁迅先生就这样觉得了,而我现在才知道,其实还好,毕竟我还是知道了。看看两千年前诸子百家也出现过方方面面的思想,我到现在还是一无所知,不知道还有多少思考陷阱。

原来我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就是因为“书读得太少了”。

这个自我思考产生的伤口,就这样完成自我愈合。

“从来如此,便对么?”这句话字面意思都不用解释,却饱含深意。就像我们在学生年代总是反感鲁迅的课文,生涩毫无意义,长大后却会亲手来剖析他的文章一样。甚至,还能用此来疗伤。这个从来就不喜欢鲁迅文章的行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如此,但就真的是对的吗?鲁迅先生的文章有很多批判、统治、人性方面的东西,现在想来确实值得一学。课本上一直都有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这些年也变得越来越少了,难道是因为……

这个就不展开说了,烧书警告。

关于传统,我有很多话想说,但我不敢说,也有很多事想做,但我不敢做。

有很多东西是我极不喜欢也想不明白的,我也只能在主流观念范围内,做些不痛不痒的改变,顶多打打擦边球。 科技 和经济的发展会使很多传统沦为形式主义,观念的转变却要花好几代人的时间。矛盾也将随之而来。

每次听到“这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这件事从来都是这样做的”这种类似的话,我都感到压抑,这意味着我接下来的决定已经没有选择了,若有改变便是大逆不道。要是“一意孤行”,就会被众人口喷汽油猛烈炙烤。所以如果一件事情跟我的想法有冲突,我通常会选择符合主流的选择。就像是被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我虽然有能力挣脱开,但我挣脱开了也打不过旁边的一群刽子手。

我写了很多抽象而不具体的东西,不是因为没有具体的事情,反而是因为事情过于具体而不敢多说。这种话说出来,搁以前是要杀头的,搁现在是要被众人用嘴杀掉的。

你,是众人吗?我希望你不是。

文明进步,有些“从来如此”的传统只适合成为过去,留在该有的年代,然后记录在案,成为典籍。当后人翻阅前世故事的时候,会感叹文明进步的阻碍就是当时的人们如何如何。我也不曾想过我会以这样的形式被记载在 历史 长河中,无名无姓,叫“当时的人”。

关于跟风,这个实质上是一些不经思考的行为,但凡仔细想想,也不会做出盲目跟风,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这个倒可以说说实际的例子。

我很讨厌一个词“中年油腻男”,虽然我自己也会说这个词,但我通常只是调侃而不是拿来骂。这个词看似很贴切形容了一个种类型的人,人过中年,不重打理,举止随意。只有那种干净整洁,有钱有地位的人,才没有这样的称呼。

我们不妨透过现象看一看是什么情况。中年男人三十多岁,已经成家。有几个不是上面养老人,下面养孩子,维持家庭。工作上还得面对下面人做不好的事情,上面人任务压下来。其实想想都活得很累,没有自我。闲暇之余上上网,不是遍地的中年危机新闻,就是铺天盖地“中年油腻男”的嘲讽。若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是那副模样,谁心里还不是个追风少年了。

说这些东西的都是咱们部分年轻人,一穷二白,靠父母结婚,生孩子都不敢,调侃一下也就罢了,不知道哪来的勇气非要硬怼。损了别人,自己是得到了什么好处吗?非要别人再跳个楼给你看看,添点谈资?

我还想说一说“明学”和“六学”,以表达我对于跟风的观点。一个明星在镜头面前很多年,应该是很在意自己在节目上的形象塑造。明在节目上的败人品行为,我认为是一场有预谋的安排,不料引发了明学讨论。真实人品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屏幕面前如此“大放厥词”还不剪辑,明显是节目组懂得群众心理,而利用跟风行为。可以看看后面几期,剪辑得又像换成了一个好人。六学与之不同,六是在无数次发言中,表现对某件事情的一手遮天,反复无常。后来遭到六学大师们的疯狂攻击,变得谦逊和蔼。总结一下,明星展现的都只是想展示给你看的东西,真实的品行需要在平时的表现中来看。如果作为调侃,我觉得明星得利大众同时应该让利给大众,调侃可以。如果真要上纲上线,我觉得明学需要考量下再跟风,六学可以稍稍跟下,但是毕竟又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没有必要。如果你只是盲目喷,就是被背后团队利用了。我也不是太想说这两个字,因为说着说着也像是被利用了一样,心里膈应。

就这件事情跟风的也不多,但都是显性,没跟风的很多很多,但都是隐性。这个显性很容易带了隐性的节奏,反之,隐性很难带动显性。被带节奏之前花几秒想一想:我不假思索想这么做,是闲得慌吗?别人都这么说,就是对的吗?从来都这么做,就是对的吗?

凡事都是需要先通过自己的内心,再对外界规则做评估,最后再做出行为。

我很喜欢一句话:“一次谈话,没有说话的空隙也是这次谈话的一部分,别人喜欢滔滔不绝,我独爱静默。一幅画,没有上色的空白也是这幅画的一部分,别人爱色彩斑斓,我独爱留白。”

这句话是《心经》的衍生品,不是字面上说得清高、标新立异之类的意思。而是说的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希望你买苹果是因为喜欢它的硬件和设计,而不是因为跟风。

希望你买华为是因为喜欢它的硬件和设计,而不是因为爱国。

希望你做自己是因为想做自己,而不是别人觉得你应该做自己。

关于反抗精神。以上很多都是关于人性思考,人性有很多面,不论是说的人性在传统中的抉择和在跟风行为中的抉择,都是关于反抗精神的。

我说的反抗精神不是一味去否定某些东西,而是去质疑。我自认为是一个很具有反抗精神的人,能有很多不一样的想法。但我缺乏勇气,我觉得有些想法要付诸实际,需要的勇气超出我的负荷。如果有一天我能真正放下很多东西变成如此,那应该真的是一次蜕变吧。

历史 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真的轰轰烈烈。敢质疑,质疑的是对的,并且付诸了行动,为我们如今和平年代奠定基础。学术上,牛顿被苹果砸引发的力学革命。相比之下,我连那些仅仅是改变自身及周边的勇气都没有,我感到很惭愧。

这块我说得很含蓄,想法不成熟也的确是不敢乱说。说多了可能就都是马赛克了。很多人其实心里也有想过,通过实际行动改变一些事情,但是很难踏出这一步,最大的阻碍往往是别人的观念。我也一样,仔细想了想,是因为自己的观念不够坚定,动力不足,无法冲破阻碍。从而对外界的评论显得尤为看重。

就像我写这么一篇东西,我也是思量许久才敢写。我也考虑过文中的观点过于讽刺可能会引起不适,也可能会遭到别人从心里的鄙视。没什么,说不定更多的人是不屑一顾吧。甚至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但万一也会有人觉得这些说得很好,从此有所改变呢?

这是件小事,也能引申为大事。

孔子的君子是一个很好的行为准则,《论语》中有句话说得很好:“人不知而不欲,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别人不懂我,而我并不会因此而生气,不也算得上是君子吗?

从来如此,便对么?

从来不如此,便不对么?

我很感谢这句话,让我感觉到胡思乱想的东西其实是有章法可循的。大家的思维很多都是相通的,只是碍于表现形式和眼界,让人觉得思想是玄乎的东西,难以共通。其实冥冥之中,总有人和你想得一样。

金句:爱情从来都纯真,不纯真的只是人

出自:i也暖

感悟:现代人都在说“钱”不好,“婚姻”是坟墓。“爱情”像游戏,“社会”则可以用“罗生门”来形容。

但仔细想想它们真的有错吗?没有的,它们本身都是美好的存在,只不过是有了越来越贪婪的人类,帮它们贴上了一个叫“不是好东西”的标签

大部分人类都有一个从众心理,当很多人都认为是对的,他们就会觉得事情该是这样,但人类也不乏有思想的人,比如我们的“鲁迅”先生,他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从来如此,便对么”

这是质疑的口气,他是想让这些人们都问问自己,是不是一直这样,就只能这样……

生而为人,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懂得分辨的能力,而看待一样事物,也要学会“抽身而出,返观自身”,试着从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冷静公正,不抱偏见的观察以及评价……

以上就是关于鲁迅先生的名言:从来如此,便对吗全部的内容,包括:鲁迅先生的名言:从来如此,便对吗、鲁迅在《狂人日记》说:从来如此,便对么”该怎么理解这句话、《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鲁迅锦言录》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9606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