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线建设什么时候结束

大三线建设什么时候结束,第1张

1978年。

1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日趋紧张。1964年五六月间,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问题,随后三线建设开始启动。

2三线建设出现两次建设高潮。1965年和1966年间,国家集中了大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西南为重点,以铁路、冶金和国防工业为骨干,形成三线建设的第一次高潮。1969年至1972年,是第二个高潮。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三线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投资。各地区建设全面铺开,各行各业齐头并进,在不长时间里,初步建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战略后方基地。1973年,国际局势缓和,中国经济发展由备战型经济逐步转向正常的经济建设轨道,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基本结束。

3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加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贡献。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空前壮举。

当时,我国的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

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局势越发严峻。1956年之后,中苏由于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分歧,引起了苏联极大不满,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逼还抗美援朝时期购买军备所欠下的债务,并且苏联还策动新疆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

随着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两国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台湾海峡,他又挟迫我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

1962年后,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针对***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

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挑起并夸大与北越的武装冲突。美国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5日,美国悍然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轰炸,开始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导致越战全面升级,并将战火延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

1969年,中苏边境陈兵54个师、近百万人,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要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

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有的还要进洞。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

扩展资料

三线建设是一种发展封闭的内向型经济。国家是惟一的投资主体,所有制结构是单一的国有经济,调节机构是国家计划和行政命令,动力是单一的精神动员,格局是依靠国内自有资金、自有资源。

党和政府一声令下,几百万建设大军就浩浩荡荡地向西部转移,一大批工厂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就纷纷内迁,一批批建设物资就源源不断地调往三线,三线建设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

三线建设是出于国家战备国防考虑的。正面意义是除了国防外,拉动落后地区经济和人才提高,同时集中一批产业发展。反面意义是强行推动经济并不因地制宜,导致大量破产和关停并转,造成极大损失。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线建设

大三线建设是指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军事工程,它主要涉及到一系列工程项目,包括公路、铁路、电力、通讯、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国的国防建设,提高中国在军事上的应对能力。

大三线建设主要是为了调整中国国防的布局。在当时,中国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如美国和苏联的联合威胁、台湾的分裂势力、印度的领土争端等,因此中国政府认为必须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些威胁。大三线建设可以使中国的国防布局更加合理,将中国西南地区的工业和军事基础设施与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相连,使中国有更好的应对和战略部署能力。

此外,大三线建设还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建设过程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投入其中,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大三线建设也促进了国内的区域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以上就是关于大三线建设什么时候结束全部的内容,包括:大三线建设什么时候结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三线建设的背景有哪些、大三线建设旨在调整中国的什么布局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9544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