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丙戍年是哪一年,丙戌是什么时间

同治丙戍年是哪一年,丙戌是什么时间,第1张

同治丙戍年是哪一年

同治帝师尹萧怡家乡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群山层峦迭障,交通极为梗阻。离历朝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都比较远,在时代,科举是中国古代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其改变了门第门阀郡望观念,直接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学而优则仕一直是文人们的追求。云南文人要想出人头地,上京赶考是唯一的途径。所以,云南文人除了有才华外,还要有个好身体。否则,上京赶考的路上风餐露宿,水土不服就会送了命。在现代交通工具没有发明以前,清朝滇人赴京,关山万里,盗匪出没,险情横生,大约要4个月左右才能到达北平。

但是,这些赶考路上的艰难困苦并没有动摇云南人上京赶考的决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赶考路上的磨砺,反而成了云南文人人生路上的垫脚石。云南文人的才华和赶考路上的阅历,为云南人赢得了“滇人擅联”“擅策问”的美誉。

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宝华镇兔街村委会腊苦村的尹萧怡,是晚清时期在南涧、弥渡、景东、蒙化(今巍山)等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是清朝第十位皇帝穆宗(同治)爱新觉罗·载淳的老师。

同治帝师尹萧怡生平

尹萧怡(1827-1889),曾用名尹绍甫、尹炳甲,字吉芬,号文浦、别号壬,1827年道光(丁亥)七年出生在南涧彝族自治县宝华镇兔街村委会腊苦村,1887年光绪(丁亥)十三年举家迁至弥渡前街,1889年光绪(己丑)十五年在贵州安顺知府辞世,享年63岁。系今滇南尹氏第八代祖。因为人刚直不阿,对同僚和豪绅们的趋炎凑势或为富不仁之举,常常嗤之以鼻或给予顶撞,对上司也不善逢迎,更不吹捧拍马,得外号尹干阁。因其曾在翰林院任翰林,被南涧人尊称为尹翰林。

同治帝师尹萧怡出生地

1827年(清道光七年),尹萧怡生于今南涧县宝华乡兔街村委会腊苦村,系今兔街村委会尹氏的第八代祖。尹萧怡排行老大,其二弟名尹萧忻、三弟名尹萧恺,四弟名尹萧愉。在仕途中因为人刚直不阿,对同僚和豪绅们的趋炎凑势或为富不仁之举,常常嗤之以鼻或给予顶撞,对上司也不善逢迎,更不吹捧拍马,而得外号尹干阁。尹萧怡的出生地腊苦村,地处哀牢山首端,背靠山,一条丫丛河(即现在的兔街河)从村脚流过,群山怀抱,关山阻隔,坡陡箐深,地处偏僻,有“鸡鸣三地”之称谓,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后来撰写尹氏家谱的尹郁云这样评价尹萧怡:“萧怡公幼而敏学,长而忠君,身居词林,官为太守,于丫丛取名曰太史河……”。说的是尹萧怡从小就酷爱学习,虽然做了太史官,但依然为人谦和、尊老爱幼,后人为纪念从丫丛河走出去的太史尹翰林,将此河更名为太史河,这正是兔街河曾被称为太史河的由来。

同治帝师尹萧怡大事记

据《弥渡县志》记载:“尹萧怡1855年(清咸丰五年)乡试中试第十名,以优贡联捷举人”,此次考试的考题,据其后裔珍的《聚奎堂》原刻为:“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当时,太平天国与清的矛盾日益激化,太平军时常克城池,败清军,各地农民也是此起彼伏。南涧的李文学也在招兵买马,几度邀请尹萧怡做秘书,但尹萧怡都没有答应。

1857-1858年,尹萧怡选择了以举人的身份加入驻云南的清军行列做文职的道路,以图报效。

1859年文宗咸丰(己未)九年,尹萧怡借以滇西战乱为由,只身回滇西并秘密调查情况。既定尹萧怡已身居军营,却时常担心着族人的疾苦,对族人的磨难依然历历在目,于是尹萧怡借以滇西战乱为由,只身回滇西并秘密调查的情况。经过缜密调查,尹萧怡意识到滇西的态势已经大大超出了朝廷可控的预期,时下已经不再是解救一个族人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这是尹萧怡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无法承受的局面。尹萧怡作为一名清军,却无法为、为族人排忧,常常令其无地自容。

1860清咸丰(庚申)十年尹萧怡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认为,报定从仕途扶朝纲,求振兴之道的决心。认为只有通过会试在京城占据一席之地,报定从仕途扶朝纲,求振兴之道,才能缓解滇西局面、解救族人之急。尹萧怡决定弃剑从文,于是毅然离开了军营,一心继续博览古代群书,重温“四书”、“五经”及“八股文”,积极筹措资金,准备进京参加戊戌年会试。据尹际孔说,尹萧怡从军时随身佩戴一把宝剑,在离开军营后便把这把宝剑留给了族人,现在这把宝剑就存放在尹明祥家中。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尹萧怡辗转北上,历时约四个月,于年1862年临考前三天到达。

1862-1885 京城供职。时间节点为尹萧怡于1862年春闱抵京城应试。

1862年同治(壬戌)元年,尹萧怡于春闱前三天抵达京城,一篇篇锦绣 ,潇洒飘逸的书法,中会试第十三名、殿试二甲第四十七名、朝考第十二名,尹萧怡如愿以偿,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于是回浙江萧山城东朱家坛娶夫人入京。《弥渡县志》稿载:“尹萧怡,字壬,少时文名噪甚,以1855年文宗咸丰(乙卯)五年优贡联捷举人,1862年同治(壬戌)元年中第十名进士,选庶常,历官翰林院编修、左春坊、右中允、充国史馆纂修官,外擢安顺府知府,以清廉著称,卒于官,年六十三”。

1863年同治(癸亥)二年,尹萧怡又经考试,以优于文字书法,俱著授为翰林院编修。

1864年同治(甲子)三年,五经考试录为会魁,中会试第十三名、殿试二甲第四十七名、朝考第十二名,中壬科第十三名进士。

1865年同治(乙丑)四年,入詹事府,修国史,录会要,被选为太子馆官,先后任开坊、左春坊、右中允,充国史馆篡修官。入弘德殿教授同治帝,担任帝师十余年。据《聚奎堂原刻》记载,举人考题是:“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春闱考题是:“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殿试考题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尹萧怡始终廉洁自持,才学出众,累次在三年一次的京察中一等,深得慈禧太后赏识,势有备位台阁之意。

据《聚奎堂原刻》记录,当时的考题为“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考取进士以后,照当时的清廷规定,还要先后进行复试、殿试和朝考,据几次考试成绩、才能,综合权衡后,由皇帝,分别选任不同的官职。以文学、书法优秀者选在宫中为翰官,直接为皇帝、朝廷服务,其他则派往礼部、吏部等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州县知府优先选用,名为散馆(官)。尹萧怡经复试得之一等第十九名,复试的题目内容与会试题目内容相近。然后又参加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更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殿中,由皇帝亲自。据《聚奎堂原刻》记录,当时的考题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殿试后,由皇帝赐一甲第十名进士,因文学书法、文采秀美选为翰林,在翰林院任侍讲学士,练习办事、撰拟朝廷机要文书。尹萧怡不久又进行朝考,得一等第十二名。朝考也是殿廷的考试,特派大臣阅卷,然后由朝廷按朝考的成绩,结合殿试等成绩、名次,由皇帝分别酌情授予官职,皇帝见尹萧怡优于文字书法,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又经考试,以文学书法优秀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修国史、录会要等。不久又被选为太子馆官,先后任开坊、左春坊、右中允,后又赐为奉政大夫。

1871年同治(辛未)十年辛卯月戊子日2月吉旦,尹萧怡敬题腊苦尹氏谱序:谱者系也,系者志也,志历代祖宗之本,源以使子孙见而知之也。孰为远祖,孰为鼻祖,昭穆历有可知;孰为大宗,孰为小宗,支派自有可考,遂使一目了然;返本寻源哉,想吾祖系少昊之第九子,封于洛邑,姓氏之同由此始矣。迄于今乃天水郡人氏,自吉甫公辅相周室偃武修文入而为相,即出而为将者勋猷莫亚于是矣。至大宋焞公黄卷青灯名列,先贤著书立说,永世无穷。还原返本诚哉,继往必开将来,承先启后无徘徊,百世可知先代。

1873年同治( 癸酉)十二年2月,奉旨以五品京堂用(大清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四十九)。据弥渡县志记载:“尹萧怡在京城经几次考试,先后被选为进士、学士,选为庶常,授国史编修,充开坊、左春坊、右中允,(穆宗)帝师,任清宫属官十有余年,势有备位台阁之意。可惜穆宗皇帝逝。尹萧怡也不得大展经论”。

1875年光绪(乙亥)元年尹萧怡携其三个兄弟修其母亲诰封宜人尹母石太人宜人墓冢。碑联是:“凤诏五花露湛,龙従万叶云祥。”碑文为:经筵讲官礼部尚书世侍生万青藜、赐进士及第壬戌榜眼年侄何金寿《1862年清同治元年壬戌科殿试金榜名录》之一甲进士及第二名顿题。

1876年七月光绪(丙子)二年,授为奉政大夫,1876年光绪(丙子)二年七月,授尹萧怡为奉政大夫,被光绪皇帝嘉奖特发一道旨。清廷发出诰命称,尹萧怡“学通载籍,品著圭璋,珥笔西清,曾预窥乎四库分藜,东观雅坛,誉夫三长”,授为奉政大夫,妻石氏封为宜人。

据弥渡县文史馆珍的文物记载:登基一年的光绪皇帝为嘉奖尹萧怡的学业成就,和肯定做(穆宗)帝师的功绩,授尹萧怡为奉政大夫,特发四道旨。

奉天诰命

修加七级尹萧怡学通载籍,品著圭璋珥西清,曾预窥乎四库分藜,东观雅坛,誉夫三长,兹以覃恩;授尔奉政大夫,锡之诰命于戏,和澡称论,思之选疏,荣及清切之帮渥泽,宜承素修加励。

制曰:丕绩奏于,端赖闲家之助,宠章颁乎庆典,宜分济体之荣。尔翰林院编修加七级尹萧怡之妻石氏,早习女仪,克修妇职,鸡鸣交儆,既砥节于素丝蚕、绩执劳用,邀恩于紫绋,兹以覃恩,封尔为宜人于戏巾褂,彰和顺之风,鸾书诞责,廷陛焕褒嘉之命,象服茂膺。

光绪二年(1876年)柒月初四日。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宠渥朝章锡类不遗于一命祥开家庆貤恩爰及夫重闱尔尹舟乃翰林院编修尹萧怡之祖父,弓裘衍泽瓜瓞绵庥作述相承再世式彰其祖武渊源有自一经早裕夫孙谋兹以覃恩貤赠尔为文林郞,锡之勅命于戏旧德维昭用广显掦之志新纶时贲允增泉壤之光。妣石氏诰封宜人。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礼由义起宏孝治于中国命自天申贲荣施于大母尔石氏乃翰林院编修尹萧怡之祖母,德懋闱仪光生槐里珩璜作则式垂淑慎之荇藻流芬芳,振光昌之绪,兹以覃恩恩貤赠尔为宜人,于戏鸾书焕彩合彤史,以扬庥象管境辉,荷云章而锡庆。

光绪二年(1876年)柒月初四日。

1876年光绪(丙子)二年冬,尹萧怡告假回到家乡,与文友吟诗作对、品茶论史,这也许是尹萧怡最为惬意的一段时光。

1877年光绪(丁丑)三年春,尹萧怡游弥城镇西壁王母阁,为弥城镇西壁王母阁题书“福佑云津”匾,悬挂于弥邑更大之丛林,祈求弥邑生民不再受离乱之苦,表达为弥川生民祈福之意。在风景名胜天生桥西峙壁春秋楼,尹萧怡题联:“百战固荆州,关西义勇无双士;三分成汉鼎,天下英雄之一人”,表达对忠义神武关大帝之无比崇敬。

1877年光绪(丁丑)三年重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尹萧怡为其二叔尹廷杰六十大寿,特题寿联二联,说的是二叔一生清白,公道正直,深深表达了翰林对二叔的敬意和愧疚:“山水钟情图书养性,烟云绘像草木知名。”“白莲雅调开诗社,清尊练酒军。”这两联征集于南涧县宝华镇兔街村委会腊苦村,现均收在南涧县文化馆。

1879年光绪(己卯)五年再次于“京察”中获评一等,被光绪皇帝留用原职。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 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七。

1882年光绪(壬午)九年仲秋,南涧大军庄文昌宫木刻抱柱联:“涤笔瓜江一钩山月,寻梯桂万朵溪云。”

1886年光绪(丙戌)十二年,据说通过尹萧怡岳母的向西太后(慈禧)斗胆说情,于是“西太后念了旧情”,觉得尹萧怡有功于大清朝廷,年届花甲的尹萧怡终于被“特旨外放任贵州安顺知府”。被“特旨外放,任贵州安顺知府”。安顺位于贵州省中西部,曾经是古代西南地区夜郎、牂牁之首邑,因其地理位置显要,素来被称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且“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尹萧怡当时虽已年近花甲(59岁),但勤于职务,始终秉承“泽加于民”、“兼善天下”理念,以“清正廉洁”著称。一心为政,力图干一番事业报效朝廷,尽忠职守。

1887年光绪(丁亥)十三年,尹萧怡携家落籍弥渡前街。相传尹萧怡和云贵总督岑毓英是挚友,常常邀请云贵总督岑毓英到家中做客。由于志趣相投,二人在一起时,常常谈古论今,吟诗作对,岑毓英知晓尹萧怡也酷爱书法,遂将自己心爱的梅根砚赠送给尹萧怡,尹萧怡得到梅根砚后如获至宝,倍加珍惜。一来二往,二人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尹萧怡也常常为岑毓英起草一些奏折和文书,岑毓英也不含糊,尹萧怡回乡探友也常常作陪,特别是1887年,岑毓英还为文献楼题联为:“地足中和,人敦礼让;名联解亚,秀毓甲科”。

1888年光绪(戊子)十四年孟春,年过花甲的尹萧怡特别想念家乡,家乡的山水和家乡的亲人都令他非常牵挂,于是择日重返腊苦故里。在这不复的三十年,变了的只是时间,腊苦那美丽的山水和族亲浓烈的情怀一直没有变,尹萧怡看到那了曾经相依相伴的山、山神、泽旁郎、龙宫、祠堂及以他的官名命名太史河,看到了至亲情义和不舍,尹萧怡和他的族亲相依相伴、共叙衷情,并为山三官殿题书“上下同流”一匾。尹萧怡在腊苦的时光是短暂的,也是极为幸福的,在一段惬意的短暂停留之后,尹萧怡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作别腊苦的山水和族人,毅然回安顺知府供职,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远。

1889年光绪(己丑)十五年可惜天不假年,积劳成疾,终因一场大病,于安顺府辞世,享年63岁。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夫人朱太太携孙尹炳钧扶柩归葬入兔街腊苦祖茔。

尹萧怡墓位于南涧县山镇毡帽山,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左起青龙,右止白虎,占地面积约5000多米

从南涧走出的帝师尹萧怡,因其自幼喜欢学习,博通群书,才思过人,历次考试,一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成为生长于南涧,死葬于南涧,而又胸怀天下的大儒。

一代帝师尹萧怡作品

一代帝师,可谓才高八斗,可惜尹箫怡至今留下文学作品不多,仅见《大理县志稿》收录其诗《天生桥不谢梅》,写的是大理洱河水至天生桥激水跳珠,宛如梅树的自然奇观,录出共赏:“激水跳珠万朵融,横斜疏影挂玲珑。天青自坠瑶台雪,江静仍吹玉笛风。鹤桥头抬欲下,美人月底梦难同。唐花岁岁闲飘落,争似长开碧海中。”

以上就是与同治丙戍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光绪的分享。看完丙戌是什么时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代官职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经历 一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

三公

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三孤

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东宫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武英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东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右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平章政事 一人 从一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右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参知政事 一人 从二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左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 一人 正六品 中书省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检校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照磨

管勾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参议 一人 正三品 中书省参议府 吴元年革参议府

参军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断事官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断事官

断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中书省

都镇抚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都镇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考功所 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 十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旧名直省舍人

吏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吏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吏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增设

户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户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四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 宣德以后主事 七人 正六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户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户部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副提举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钞纸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钞纸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嘉靖中革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广积库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赃罚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赃罚库 嘉靖中革 ,

大使 五人 正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副使 六人 从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丁字库二人,嘉靖中革一人,并革乙字、戊字二库副使。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盈库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户部广盈库 嘉靖中革

大使二人 正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副使二人 从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大使一人 正九品 户部承运库

副使一人 从九品 户部承运库 嘉靖中革。行用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嘉靖中革 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御马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军储仓 后革副使 四人 未入流 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

仓旧 二人 未入流 户部东安门 万历八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礼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礼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礼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精膳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礼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万历九年革一人

兵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兵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万历九年并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 四人 正六品 职方武选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兵部会同馆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兵部会同馆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刑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刑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其属

司务 一人 从九品 刑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刑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刑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刑部

司狱 六人 从九品 刑部司狱司

工部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工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营缮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虞衡清吏司

郎中 五人 正五品 工部 都水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屯田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

员外郎 二人 从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

主事 五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 一人 正七品 工部营缮所

所副 二人 正八品 工部营缮所

所丞 二人 正九品 工部营缮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文思院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文思院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皮作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皮作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宝源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宝源局 嘉靖间革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颜料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军器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军器局 后革一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节慎库 嘉靖八年设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织染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织染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杂造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杂造局

大使 各一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副使 各一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大通关提举司,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万历二年革。

副提举 二人 正九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柴炭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工部柴炭司

都察院

左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右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左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左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右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察院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察院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务厅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都察院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都察院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狱

监察御史 一百十人 正七品 都察院

通政使司

通政使 一人 正三品 通政使司

左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誊黄右通政 一人 正四品 通政使司

左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右参议 一人 正五品 通政使司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通政使司经历司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通政使司

大理寺

卿 一人 正三品

左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右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左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右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大理寺司务厅。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右寺 后革

评事 四人 正七品 大理寺

詹事府

詹事 一人 正三品 詹事府

少詹事 二人 正四品 詹事府

府丞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詹事府主簿厅

录事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

通事舍人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左春坊

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庶子 一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谕德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中允 二人 正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赞善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直郎 二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清纪郎 一人 从八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谏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右春坊

洗马 一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司经局

校书 二人 正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正字 二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翰林院

学士 一人,正五品 翰林院

侍读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讲学士 二人 从五品 翰林院

侍读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侍讲 二人 正六品 翰林院

五经博士 九人 正八品 翰林院

典籍 二人 从八品 翰林院

侍书 二人 正九品 翰林院

待诏 六人 从九品 翰林院

孔目 一人 未入流 翰林院

史官修撰 无定员 从六品 翰林院

编修 无定员 正七品 翰林院

检讨 无定员 从七品 翰林院

庶吉士 无定员 未入流 翰林院

国子监

祭酒 一人 从四品 国子监

司业 一人 正六品 国子监

监丞 一人 正八品 国子监绳愆厅

五经博士 五人 从八品 国子监博士厅

助教 十五人 从八品 国子监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

学正 十人 正九品 国子监

学录 七人 从九品 国子监

典簿 一人 从八品 国子监典簿厅

典籍 一人 从九品 国子监典籍厅

掌馔 二人 未入流 国子监掌馔厅

衍圣公 正二品 孔氏世袭

教授 从九品 教授司 孔、颜、曾、孟四氏

太常寺

卿 一人 正三品 太常寺

少卿 二人 正四品 太常寺

寺丞 二人 正六品 太常寺

典簿 二人 正七品 太常寺典簿厅

博士 二人 正八品 太常寺

协律郎 五人 正八品 太常寺

赞礼郎 三十一人 正九品 太常寺

司乐 三十四人 从九品 太常寺

奉祀 一人 从七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

祀丞 二人 从八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二人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太常寺牺牲所

提督四夷馆

少卿 一人 正四品 提督四夷馆

光禄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光禄寺

少卿 二人 正五品 光禄寺

寺丞 二人 从六品 光禄寺,

典簿 二人 从七品 光禄寺典簿厅

录事 一人 从八品 光禄寺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

署正 一人 从六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丞 四人 从七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

监事 四人 从八品 光禄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牲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司牲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牧局 嘉靖七年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银库

太仆寺

卿 一人 从三品 太仆寺

少卿 三人 正四品 太仆寺

寺丞 四人 正六品 太仆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太仆寺主簿厅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常盈库

监正 一人 正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监副 一人 从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录事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群长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群 后革

鸿胪寺

卿 一人 正四品 鸿胪寺

左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右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左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右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主簿 一人 从八品 鸿胪寺主簿厅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仪署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宾署

鸣赞 九人 从九品 鸿胪寺

序班 四十八人 从九品 鸿胪寺

尚宝司

卿 一人 正五品 尚宝司

少卿 一人 从五品 尚宝司

司丞 三人 正六品 尚宝司

六科

吏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吏科

户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户科

礼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礼科

兵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兵科

刑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刑科

工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工科

吏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吏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户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户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礼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礼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兵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兵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刑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刑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工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工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吏科

给事中 六人 从七品 礼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户科

给事中 十人 从七品 兵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刑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工科

中书科

中书舍人 二十人 从七品 中书科

行人司

司正 一人 正七品 行人司

左司副 一人 从七品 行人司

右司副 一人 从七品 行人司

行人 三十七人 正八品 行人司

钦天监

监正 一人 正五品 钦天监

监副 二人 正六品 钦天监其属,主簿厅,

主簿 一人 正八品 钦天监主簿厅 春、夏、中、秋、冬

官正 五人 正六品 春、夏、中、秋、冬各一人

五官灵台郎 四人 从七品 钦天监

五官保章正 一人 正八品 钦天监

五官挈壶正 一人 从八品 钦天监

五官监候 二人 正九品 钦天监

五官司历 二人 正九品 钦天监

五官司晨 二人 从九品 钦天监

漏刻博士 一人 从九品 钦天监

太医院

院使 一人 正五品 太医院

院判 二人 正六品 太医院

御医 十人 正八品 太医院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上林苑监

左监正 一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右监正 一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左监副 一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右监副 一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左监丞 一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

右监丞 一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

典簿 一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典簿厅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

典署 一人 正七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署丞 一人 正八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录事 一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

五城兵马指挥司

指挥 各一人 正六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副指挥 各四人 正七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吏目 各一人 未入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顺天府

府尹 一人 正三品 顺天府

府丞 一人 正四品 顺天府

治中 一人 正五品 顺天府

通判 三人 正六品 顺天府

推官 一人 从六品 顺天府

儒学教授 一人 从九品 顺天府

训导 一人 未入流 顺天府

经历 一人 从七品 顺天府经历司

知事 一人 从八品 顺天府

照磨 一人 从九品 顺天府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未入流 顺天府

武学

教授 一人 从九品 京卫武学

训导 一人 未入流 武学

僧录司

左善世 一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右善世 一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左阐教 一人 从六品 僧录司

右阐教 一人 从六品 僧录司

左讲经 一人 正八品 僧录司

右讲经 一人 正八品 僧录司

左觉义 一人 从八品 僧录司

右觉义 一人 从八品 僧录司

 

罗伦是罗开礼的后代。罗伦的后代没有查到。

罗伦(1431—1478),明代理学家、状元。字应魁,一字彝正,号一峰, 翰林四谏之一。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家贫好学。

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 , 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钻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

学术上笃守宋儒为学之途径,重修身持己,尤以经学为务。为文有刚毅之气,诗作磊落不凡,著有《一峰集》等。

本名

罗伦

应魁,一字彝正

一峰

所处时代

明代

出生地

江西

相关星图

明朝成化年间状元

共8个词条

6362阅读

罗伦

罗伦(1431—1478),明代理学家、状元。字应魁,一字彝正,号一峰, 翰林四谏之一。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 , 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钻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学术上笃守宋儒为学之途径,重修身持己,尤以经学为务。为文有刚毅之气,诗作磊落不凡,著有《一峰集》等。

张升

张升(1442—1517)明代中叶著名学者和大臣,人称尚书状元。字启昭,号柏崖,江西南城株良镇城上村人。成化五年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修撰。任东宫讲读官、左赞善、右谕德、左庶子。后因历数大学士刘吉十大罪状,反被诬陷,贬任南京工部员外郎。刘罢官后复原职。后历官礼部左、右侍郎,迁礼部尚书。又因得罪擅权宦官刘瑾,谢病乞归。诏加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僖。著有《张文僖公文集》。

吴宽

吴宽(1435年-1504年8月19日),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生。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名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吴宽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曾侍奉太子朱佑樘(明孝宗)读书。孝宗即位,迁左庶子,参与编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吴宽的诗深厚醲郁,自成一家,著有《匏庵集》。又擅书法,作书姿润中时出奇崛,虽规模于苏,而多所自得。(概述图来源:《五同会图》卷)

查看更多

明朝翰林四谏

共4个词条

2386阅读

黄仲昭

江西提学佥事

庄昶

南京吏部郎中

罗伦

翰林修撰

查看更多

明代状元榜(文)

共88个词条

95万阅读

吴伯宗

字明善

丁显

字彦伟

任亨泰

字古雍

查看更多

人物简介著述名录为政业绩民间传说相关文献诗作选摘TA说参考资料

人物简介

罗伦,家贫好学,樵牧挟书,诵读不辍。十四岁即授徒于乡,以资养亲。成化二年(1466)会试,对策万言,指切时弊,擢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名震京都。三月,会大学士李贤(李文达)丁忧夺情,罗伦诣其私邸,告以不可。数日,上书疏谏,陈起复之非,“为君者当以先王之礼教其臣,为臣者当据先王之礼事其君。”得罪宪宗,夏五月被贬官,谪福建市舶司(泉州)副提举。在任两袖清风,以代人书写以补家用不足。

未几,李贤卒。因大学士商辂举荐,成化四年四月改之南京翰林院修撰。寻以疾辞归,隐于家乡金牛山授徒讲学,四方从学者甚众。又与胡居仁、张元祯、娄谅等于戈阳圭峰、余干应天寺等地讲学,开明代书院会讲之先声。强调教育作用,认为唯有发展教育,使人皆有学,才能达到士有定习,民有定志,官有定守,国有定制。教育学生务实,认为成才多途,非必经科举,故凡来求学之士,欲研习性学者纳之,务举业者辞之。罗伦为人刚正,义之所在,毅然必赴,视富贵名利如浮云。里居倡行乡约,人们不敢违犯。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年)卒,年仅48岁。嘉靖初年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

著述名录

著有《五经疏义》《一峰集》《周易说旨》。其著述后被整理收入《四库全书》,各类文字十四卷,包括:策、疏、状、序、记、传、墓志、谣、文、哀辞、说、铭、祭文、书等十卷,另有诗集、梦稿及歌四卷均被收入,是有明一代的状元名儒。

为政业绩

罗伦任福建市舶司副提举的时间虽不足两年,却为泉州地方做了一件本职内的大好事,就是反对将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当时朝贡事宜除有市舶司主管,同时交由市舶太监办理,因市舶太监驻于福州,而市舶司设在泉州,于是有迁司之争。

罗伦半身像

成化二年(1466年),巡按御使朱贤提出迁移舶司的建议,加上税监高宷等人的操纵,朝廷准备将福建市舶司迁往福州的柏衙。时任福建市舶司副提举的罗伦拒理上疏反对,“成化丙戌(二年),巡抚御使朱公贤奏请迁(泉州市舶司于)福之柏衙,制从之。提举罗公伦云:‘衙门设立自有其地;迁移亦有其数。盖以柏衙僻陋,非可设之地;岁数未穷,非可迁之时’,遂寝其事”(王纰编:《福建市舶提举司记》,转引自沈玉水《泉州掌故録粹》)。虽然明代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贸易已开始走下坡路,但福建市舶司设在泉州,对繁荣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贸易,乃至推动泉州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罗伦在泉州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为促进泉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被受泉州人民的景仰和爱戴。明·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先生(罗伦)刚介绝俗,生平不作和同之语,不为软巽之行。”罗伦也曾自言:“予性刚,见刚者好之,若饥渴之于饮食不能自喻也。求之不可得,则友其人于古,相与论其世,如侍几杖而聆謦欬也,而欷嘘企羡,至为泣下。予之好刚,盖天性然也。……孔、孟之所谓刚,固予之所好者也。”罗伦不仅天性醇正耿直,淡泊名利,在性格上刚正不阿,其文也是“刚劲之气,形于楮墨,诗亦磊砢不凡”(《四库全书·<一峰集>提要》)。黄宗羲评论道:“先生之学,刚而正。或拟之孔融,非是”(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罗伦充分利用自己渊博学识,在公余聚众收徒,讲学郡北净真观。四方士人从学如流,连府学和县学的教谕,也来听课受教。同治《福建通志·明宦迹》载:“伦至泉日,有司率诸生从之,讲明正学。”罗伦非圣贤之说不讲,因人施教,“与人子言依孝,与人臣言依忠,与居官者言民所疾苦”,收效甚好。陈献章称其“洞彻不欺之心,炳中天之杲日;轰劲出群之气,发百蛰之春雷”(明·何乔远《闽书·文莅志》)。

讲学之余,罗伦还不断创作积累,以提高自己。据黄宗羲记载,他“注意经学。《周易》多传注,间补己意。《礼记》汇集儒先之见,而分章记礼,则先生独裁。《春秋》则不取褒贬凡例之说,以为《春秋》缘人以立法,因时以措宜,犹化工焉,因物而赋物也,以凡例求《春秋》者,犹以画笔摹化工,其能肖乎?”(《明儒学案·文毅罗一峰先生伦》)如此便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讲学内容。

罗伦任职福建市舶司期间,还关心福建各地文化教育的发展,曾先后作《闽县治重修记》、《邵武县学复地记》、《福州府学重正诸书序》等文。

罗伦在泉州任职期间为民造福,赢得泉州各界的广泛钦敬与爱戴。“明嘉靖八年,巡按御使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祀市舶司提举罗文毅公伦”(清·周学曾纂修:《晋江县志·学校志》)。因书院近旁有石若梅花,所以一峰书院又称梅石书院,其址在今泉州一中,至今泉州人仍称一峰书院遗址为“一峰书”。至清代,仍有不少人仰慕罗伦。“(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市舶司提举高某(字季风)钦仰罗伦,令福建盐运司同知李人龙撰文勒石。

人龙因捡张汝弼送伦谪官诗刻碑,又为自序,刻于张诗之后。(明)张汝弼《送罗应魁调官福建市舶提举》诗云:‘江右衣冠此丈夫,才于枫陛听传胪。百年事业丹心苦,万古纲常赤手扶。郭隗台前折谏檄,考亭祠下扫寒芜。问渠荣落升沉事,天际浮云自有无。’” (转引自清·郭柏苍、刘永松《乌石山志》)。此中泉州后人对罗伦的赞美、钦仰之情清晰可见。“李人龙撰此碑之时,上距罗一峰谪闽之时已八十九年,下距耿定力废提举司合祀罗伦、舒芬(明代与罗伦同籍同官,所贬地方和官职又相同的名宦)之时又三十二年”(《乌石山志》)。可见罗伦对后人的影响力之深远,不仅泽被当世,而且名垂千古。

民间传说

有关罗伦的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民间旧有“‘梅石开,状元来’之谶。先生至,石适开,香闻数里,而本邑乡先正庄羹若际昌殿试第一应之”(清·周学曾《晋江县志·学校志》)。说的是,罗伦之后一百五十多年的明·万历十七年(1619年),晋江人庄际昌会试、殿试连魁,成为明代晋江籍的又一状元。明代后期,泉州又先后出了几位状元,其中应有罗伦的一份功劳。

不仅如此,何氏九仙祈梦胜地泉州双髻山俗称仙公山,至今仍广泛流传着一则罗伦祈梦高中状元的传说:罗伦赴京赶考前,特地到泉州仙公山祈梦,求问前程,他在“丰山洞”里一连住了九天九夜,却一梦无成。第十天清晨,他向庙祝借来文房四宝,气忿地在洞壁上题诗一首:“千里路途来求梦,九霄无梦是无缘。神仙不管凡间事,回去江西中状元。”题毕掷笔而去,归至山下,天上响起一阵雷,当他返回洞中取匆忙间落下的雨伞时,突然发现墙上的诗被改动了两个字:“无缘”改为“有缘”,“不管”改为“专管”,且墨汁未干。后来罗伦果然蟾宫折桂,一举夺魁(李佳福主编:《双髻仙山志》)。

罗伦逝后,泉州士人在他讲学处建造祠堂纪念他,并与宋代泉州名太守王十朋、真德秀合祀。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御史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等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张岳作《一峰书院记》。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晋江知县黄昌遇重建,改名梅石书院(旧址在今泉州一中校门内)。

相关文献

明史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始食盐酪。

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逾二月,大学士李贤奔丧毕,奉诏还朝。伦诣贤沮之,不听。

因为魏征的缘故,很多人对太子洗马这个官职都不陌生,但对于这个官职究竟是干什么的,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却是专门负责给太子洗马的。

其实呢,太子洗马中的“洗”,正确读法是xiǎn,而非xi,它是专门负责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秦汉始置,最初叫“太子先马”,即在太子马前驰驱之意,后来随着文字的变迁,才被写作“洗马”。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知道彻底弄清楚太子洗马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职位,就必须要全面了解下东宫的职务详情。

在很多人印象中,所谓的东宫,主要就是太子和他的一帮太子们构成的一个草台班子,但其实呢,东宫系统,完全是中央政府组织的复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宫就是另一个小而化之的中央朝廷,就拿魏征所在的唐朝举例,唐朝中央政府主要是由三省六部构成,所谓三省就是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这三个省的主事官员分别是尚书令、侍中和中书令,他们都是大唐正儿八经的宰相,官阶均为正三品。

与之对应的,东宫系统也有他自己的“三省”,分别是詹事府、左春坊和右春坊,它们就小而化之的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至于詹事府、左春坊和右春坊的主事官员,分别是太子詹事、左庶子、右庶子,它们可以称之为小而化之的尚书令、侍中、中书令。

因为,东宫这三大机构的主事官员,级别待遇与中央政府宰相基本是一模一样,其官阶都是正三品;更主要的是,太子当了皇帝,他们通常都有机会当宰相的。

最简单而言,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入主东宫后,担任左庶子一职的分别是长孙无忌和杜如晦;担任右庶子一职的分别是高士廉和房玄龄。另外,和中央政府的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一样,詹事府、左春坊和右春坊也都有自己的下属机构。

詹事府的下属机构为三寺和十率,三寺分别为家令寺(主管东宫饮食仓储) 、率更寺(主管东宫礼乐刑罚) 、仆寺 (主管东宫车骑仪仗),其主管官员都是从四品;十率则是专门护卫太子的军事单位,主管都是正四品将领,副主管都是从四品将领。

左春坊的下属机构主要为“六局”,分别是司经局、典膳局、药藏局、内直局、典设局和宫门局。其中,司经局的主事官员正是太子洗马,通常情况下会有两人同时担任,主要负责管理太子的图书,官阶为正五品。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太子洗马在东宫之中,只能算是个中级职位,在他之上的官员,至少有近三十名以上,所以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将来太子继位后,担任太子洗马职位的人,通常最多只能在六部(吏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户部)中混个正职或副职当。

以上就是关于同治丙戍年是哪一年,丙戌是什么时间全部的内容,包括:同治丙戍年是哪一年,丙戌是什么时间、明代官职从大到小的顺序、明朝状元罗伦的后代是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9506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