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仅仅是为了一匹马,就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吗有什么记载

吕布仅仅是为了一匹马,就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吗有什么记载,第1张

吕布仅仅只是为一匹马,他是不可能杀丁原的。吕布抛下丁原,投靠董卓是由于董卓能给吕布所需求的东西。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张飞并没有冤屈吕布。吕布杀丁原的确没有底线,残酷而狠毒。即使是想要“图荣华富贵”,趋“权势”,入“权门”。也不至于投靠一个义父,而杀另外一个义父。

富贵,权势,权门,封王,位置这类东西全是丁原没有,而董卓有的,更何况董卓主动地向吕布外伸橄榄枝。董卓原来是有本事的,要不然也混不上凉州刺史,如雷贯耳名声传到杀猪匠何进之流的耳朵里的。丁原在并州,董卓在凉州。他们全是军阀。全是割据一方的家伙。丁原的底线要比董卓沉稳。董卓更显露。崇上战斗力,为非作歹。

他们都喜爱有战斗力的大将。吕布便是这样的人。因此先被丁原收容在手底下。董卓见过吕布后也念念不忘。说起来,丁原并没有器重吕布,一个是丁原并没有与他人作战,吕布没有展现战斗力的机遇而并没有战功,无法得到册封;二是丁原不器重吕布。总之便是吕布在丁原手底下干得憋屈,仅仅只是做了一个主簙。位置不高,油水也很小。因此让人非常容易钻空子,挖墙脚,遇上权势,位置,钱财,有趣,佳人易于被浸蚀。董卓要搞废立,丁原怒火冲天训斥董卓无君父母双亡,竟然如此恬不知耻。董卓大怒,要杀丁原。吕布站立在丁原身后,董卓就下不了手。

董卓觉得吕布是个角色,笼络过来就不害怕他人阻拦自己干重大事件了。董卓的手底下,也就是吕布的同乡李肃,他明显地知道吕布是个什么东西。因此,要了董卓的赤兔马,金钱和财宝,位置和官衔,把吕布给糊弄了。

吕布杀害丁原投靠董卓,读者都非常熟悉。不过,有一点需要声明的是,因为赤兔马而导致吕布杀了丁原的说法只是出自小说,而并非历史的真实。既然没了这匹赤兔马,那为什么吕布还要杀了丁原去投靠董卓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相关人员和当时的复杂背景。

吕布,五原郡九原人,早年因为骁勇在并州官府当差。并州刺史丁原担任骑都尉屯兵河内郡时期,吕布被任命为主簿,这是史料记载中吕布所担任的第一个较为高级的职位。这个职务对吕布来说显得比较有趣。主簿是东汉三国时期中央和州郡长官所属属官,其职为主管文书,协助处理事务,是个文职。而我们从吕布一生骁勇善战、缺乏政治头脑的表现来看,这个职务似乎专业不对口,在这个岗位上吕布能发挥多大的能力尚属疑问。

《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中是这样介绍丁原的:“原字建阳。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从这段记载看,丁原基本上属一介武夫,能否做到知人善任也是一个疑问。虽然《三国志·吕布传》说丁原对吕布“大见亲侍”,但吕布态度如何值得怀疑。但不管怎么说,吕布迈入仕途不久,就算对丁原有点什么不满,也不会过早表露出来,因此,吕布对于丁原的“大见亲侍”感恩戴德吗?

会不会存在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因为丁原没有重用吕布而导致吕布不满,最终在董卓的利诱之下杀害丁原呢?

献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乱政。为消灭异己,董卓指使吕布把时任执金吾的丁原杀死,开始控制朝政,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董卓用了什么手段离间了原本关系亲密的丁原、吕布呢?陈寿的解释非常含糊。《三国志·董卓传》中说:“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在《三国志·吕布传》中也只是说:“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

到后来南北朝范晔大概也没有相关资料作为佐证,因此在《后汉书·吕布传》也只能跟随陈寿的说法,写上了“董卓诱布杀原而并其兵”。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只能是说:“卓又阴使丁原部曲司马五原吕布杀原而并其众,卓兵于是大盛。”既然在正史中没有直接说明吕布诛杀丁原的直接原因,我们不妨通过这些正史和野史的记载中了解一下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寻找出一个大致的答案。

董卓接到大将军何进的命令赶至途中时,洛阳形势已非常混乱。何进遇刺、宦官被杀、少帝及陈留王刘协仓皇出逃。董卓是第一个找到少帝及陈留王刘协并把他们带回洛阳的。此时的董卓是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此次勤王有功,自然备受关注和推崇。面对洛阳的混乱局面(当时进京的部队共有八支之多),董卓展示了自己非凡的应变能力。《九州春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

董卓这个举动非常高明。虽然他暗藏祸心,但对稳定洛阳的局势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结果如何呢?何进、何苗的部下纷纷投靠董卓,丁原所率领的并州军队也随着吕布一起投靠了董卓。从表面上看,此时的董卓有功于社稷,并得到了部分朝廷官员的拥护。丁原被杀,固然有当时复杂背景的因素,同时也有丁原自己在这场混乱中的态度有关。

无论丁原还是袁绍,都是促成董卓进京的关键人物。只不过当时两人都没有察觉出董卓巨大的政治野心。董卓进京之后,杀死丁原,等于除去了这支听命于袁绍的军队。同时,董卓又掌握了驻扎京城的何进、何苗所部,实力大增。

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让吕布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真是难为了这个以武力见长而头脑拙劣的武夫,他的想法未必有袁绍、曹操等人那么清晰。更何况连大将军何进的部下都投靠了董卓,部分公卿也支持董卓。在吕布的心中,董卓很可能成为正义的代表,而丁原这个上司也就成为了叛逆,被董卓唆使去杀害丁原,自然变成了义举,属于弃暗投明。通过这次刺杀行动,吕布也获得了显著利益:受到董卓的重视,加官进爵,掌握了丁原的旧部。

总之,吕布的行为不论出自任何目的,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同时也避免了京城洛阳再次陷入战火之中。因此,他的行为或许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这是吕布为顺应复杂局面以自保而采取的选择。

吕布是三国时期的著名猛将,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因为“杀丁原、弑董卓”而成为反复善变小人的代名词。其实从吕布“杀丁原、弑董卓”事件上除了能看到吕布惟利是图和善变的本性之外,丁原和董卓在人才激励上的得失其实也是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人的行为和需求的关系是什么?现代行为科学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其实质是一系列心理过程的结果,人的行为根源在于存在需求。人为了需求的满足就会通过某种行为达到目标,在人的目标达到后,人的需求就会暂时得到满足,其行为就会消退,直到新的需求产生这就形成了一个“需求→行为→目标”的“需求循环”,而这个循环就始终贯穿在吕布“杀丁原、弑董卓”之中。 做一个伯乐只是人才开发的第一步 吕布是三国时期具有相当战斗力的猛将,他年轻的时候就因为”骁勇有力在并州当差”,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并州地区的一个警察。后来被荆州刺史丁原看中,被丁原收为义子,并且被丁刺史收到麾下担任主簿一职,实际上是挂着参谋的名担任丁刺史的家将,专门日常负责丁原的贴身保卫工作,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做了省主席的侍卫长。 到这里为止,丁原对吕布的激励更多的表现在一个伯乐“慧眼识珠”的方向上,这种激励在一个人才被埋没尚未有体现价值的机会的时候是非常有效的。站在吕布的角度来看:由一个普通警察突然被一个省主席收为干儿子,并担任贴身的侍卫长,一下子成了荆州地方的大红人。可以想象,当时这一切对吕布的激励有多大,他当时自然是尽心竭力的想要报答丁原了。 当荆州刺史丁原和西凉刺史董卓这两个当时都是非常有实力的封疆大吏在废帝问题上分歧严重时,吕布的价值开始体现出来了。在董卓安排的一个酒会上,丁原和董卓两个人差点动手打起来,要不是因为看到丁原背后“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的吕布,凶悍有力的董卓都想自己亲自动手杀了丁原了。当二人最终在京城外兵戈相见,吕布率军出战凭借其骁勇善战轻松取胜,董卓率军落荒而逃。 以上这些都是丁原对吕布这个人才的激励取得的丰硕成功。但是,做好一个伯乐永远只是人才开发的第一步而已! 人才争夺战的背后是激励手段的比拼 董卓初战被吕布大败后,被迫退到三十多里外安营扎寨。在寨中,董卓越来越觉得吕布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决定不惜代价来挖丁原的墙角。于是他派吕布的同乡李肃去吕布帐中当说客,李肃其实扮演的就是“挖墙脚”的猎头角色。 虽然丁原和董卓两人当时都是非常有实力的封疆大吏,但是董卓对人才的吸引和激励手段比丁原要高明的多: 社会地位给予方面 吕布在丁原那儿最大的“软肋”就是没有社会地位,因为在三国时期,“主簿”不是正式的朝廷官职,其实也就是官员们自己掏钱养的私人参谋,这也就是为何吕布日后经常被人耻笑为“家奴”的原因。而董卓对吕布的许诺则是非常有诱惑的,吕布在投靠到董卓门下后就被封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正式的职位、级别、爵位全都有了。 物质给予方面 因为董卓年轻时候就是个游侠型的豪爽人物,平时出手就大方,做事从来不吝啬钱物。董卓个吕布的见面礼就是“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特别是还有那匹著名的“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汗血宝马——“赤兔驹”。在物质激励方面丁原自然不是董卓的对手。 领导个人魅力方面 董卓本人就是个极其有才能和武力的人,他的体力更是很少有人能比的上,平时董卓身边都随身挂有弓箭袋,骑马时能左右开弓。这也就是为何吕布杀丁原时是“提刀径入,一刀砍下丁原首级”,而后来杀董卓时是“百余人持戟挺槊刺之,卓裹甲不入,坠车后吕布才一戟直刺咽喉”的原因。 而且董卓年轻的时候发迹成名也就是从并州开始的,那时候他随张奂讨伐并州立下了大功。吕布曾经在并州当过差,对这个在并州发迹的当红封疆大吏的事迹自然是有所耳闻,并且十分崇拜,这也就不难理解吕布对说客李肃所说的“欲从之,但恨无门”的感慨了。 人才争夺战的背后是激励手段的比拼,在吕布的心理天平上,丁原败给了董卓。“需求→行为→目标”的循环发挥出它的激励魔力,吕布当晚就杀了丁原投奔了董卓。 激励万万不能忽视“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 董卓虽然为人大方,但是却为人自大狂傲、脾气暴躁,愤怒的时候经常不考虑一切而做出过激的行为。 根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的记载:董卓曾经就因为小事而拔出手戟掷向吕布,吕布则跳着避开了,后来还向董卓赔礼道歉,董卓怒气消了也就忘了,而吕布则在心里暗暗的怨恨董卓;再加上吕布与董卓的侍婢私通,很害怕事情被董卓发现而内心十分不安。在《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是:司徒王允有意破坏董卓和吕布的关系,他先将自己家中的一个美貌小妾貂禅介绍给吕布,使吕布爱上了貂禅,后来王允又有意将貂禅送给董卓做了小妾,吕布没办法,只能经常偷偷在董卓府中和貂禅幽会,一次在凤仪亭两人幽会时被董卓逮个正着,董卓拿起吕布的方天画戟就掷,吕布赶紧溜了,从此两人开始面和心不和了。 无论是《三国志》版还是《三国演义》版的记载都能说明一个问题:到后来吕布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都已经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了。 就在吕布和董卓的关系日益不和时候,董卓的对头——司徒王允出现在吕布面前,他先对吕布在董卓手下混的窝囊表示理解和同情,他作为傀儡皇帝汉献帝的代表向吕布表示:“将军若扶汉室,乃忠臣也,青史传名,流芳百世”。也就是说劝吕布站到董卓的对立面来,并且许以“奋武将军,礼仪规格与司徒、司空、司马三司相同,进封为温侯,共同执掌朝政”。也就是说吕布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均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极大满足,王允的激励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何况董卓对吕布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都已经不能给予充分满足了。 “需求→行为→目标”的再一次循环结果就是,董卓在汉献帝、王允设计的圈套里被里应外合的吕布一戟刺中咽喉而死。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解读“吕布现象” “吕布现象”背后实际上伴随的是吕布面对激励抉择时的一系列心理过程的结果,人的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人的行为根源在于存在需求,而且人的需求有层次之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管理学上被引用较多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之所以表现出行为,其目的在于追求当时的某种需要的满足。 生理的需要 这是第一层次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如食物、水、住所等; 安全的需要 当第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则会产生第二层次的安全的需要,如保护身体免受伤害、追求经济的安定和对未来的保障等; 社交的需要 当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都获得一定满足后,人们都会产生社交的情感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和团体的认可; 尊重的需要 当上述三种需要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则会产生得到尊重的需要。人都是感觉自己是重要的,并且希望获得他人对这种重要的认可。如参加高层的活动、权利欲望的加强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将此类需要解释为“自我表现是最能表现出个人的特质以及达成个人期望的一切”,也就是能运用个人的最大潜力,以实现自我发展及自我创造。 丁原对吕布的伯乐式“慧眼识珠”在吕布被埋没尚未有体现价值的机会的时候是非常有效的,但相比董卓的更高需求被更好满足的激励诱惑还是有相当距离的,于是丁原在需求激励上败给了董卓。而后来当董卓使吕布感到自己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都已经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时,王允的出现使吕布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均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极大满足,于是董卓在需求激励上败给了王允。 激励从需求开始 世界上只有一种活动可以最有效的影响别人,那就是发现他的需求并引导他去获得。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的需求重点也是不同的,人才的激励管理应该根据人所处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来进行,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激励他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其实是伴随着被激励人一系列心理过程的结果:未满足需求→紧张→动机→寻找行为→需求满足→紧张减轻。 激励在管理中具有关键性的基础作用,是最能够表现出领导艺术的管理领域。人的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激励管理的方法运用要考虑众多变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董卓、丁原都曾经对吕布这个人才进行了适当激励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最后又都是因为激励管理的失败而掉了脑袋。 丁原、董卓两人的被杀是激励管理失败的典型案例,不得不承认,除了吕布的人品因素外,他们不能根据吕布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变化而进行需求激励重点转移也是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个原因:实力差距巨大;形势对并州军不利;没有其他亲信嫡系。

一、实力差距巨大

大将军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招外军进京给朝廷压力进而除掉十常侍。丁原和董卓就是在这一时期进京的。并州丁原离京城最近,他先一步进京,后来被封为执金吾。等董卓快到京城时,何进突然后悔了,他派人阻止董卓继续前进。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十常侍抢先动手,他们以太后的名义召大将军何进进宫,在宫内杀死何进。何进的手下不甘心何进就这么杀,于是杀进皇宫。其中部将吴匡遇到了何进的弟弟何苗,他认为是何苗勾结十常侍害死何进,于是斩杀了何苗。何进的军队一时群龙无首。

董卓也就是趁着这个机会率军进入京师洛阳的。一开始他的军队并不多,大概是有3000人。但董卓耍了一个手段,他让这3000士兵偷偷出城,白天再成建制的进城,如此往复给人以兵力充足的假象。另外董卓的弟弟董旻是何进军的一员,他和何进军另一个首领吴匡匡关系不错,这两个人为董卓收编军队起了很大的作用。等各军队大佬反应过来的时候,董卓的实力已经是最大一个。如果说一开始并州军的实力还能碾压董卓军,但随着董卓收编和后续部队的到来,双方实力对发生了逆转。

二、形势对并州军不利

董卓控制了军队之后,开始在朝堂上做大动作,他废掉了少帝刘辩,另立陈留王刘协也就是汉献帝。整个朝堂都在董卓的控制之下。一些军方大佬,一看形势不对,陆续出走,比如说袁绍、鲍信、以及后来的曹操。丁原则是选择了硬刚。在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丁原的这个选择明显不智。实力不占优势不说,只要董卓以皇帝的名义下个诏书,并州军就是叛军。这仗还怎么打?

三、没有其他亲信嫡系

丁原最信任的人是吕布,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亲信武将。如果按并州出身来看的话,张杨、张辽倒是并州丁原的手下。问题是公元188年,汉灵帝组建西园军的时候,张杨和张辽就作为军事人才支援给了西园军统领蹇硕。如果丁原早就是并州刺史还好说。可丁原也是公元188年调任到并州的,丁原对二人能有多少恩惠?

丁原当了执金吾,亲信如吕布都没有沾光高升一步,更别说其他将领了。丁原这个人要么太老实要么太寡恩。此外蹇硕虽然被杀,但他的军队应该没有解散,张杨和张辽很可能还在军中。即使二人回归到并州军能有多大作用呢?

张杨和吕布的关系可是最铁的。吕布后来被赶出长安,很多诸侯都不愿意接纳吕布,唯有张杨愿意。再后来吕布被困徐州,张杨也是二话不说出兵支援,虽然中途被部将所杀,但这份感情是真实的。吕布杀丁原,张杨不递刀子就算不错了。还想丁原死后,让张杨反吕布?快别闹了!

张辽后来一直跟随吕布,且在吕布军中地位不低,想来两人关系还是不错的。换一个角度来看,丁原已经被杀了,吕布就是并州军掌权人。反吕布能得到多少好处?成功率又能有多高?吕布杀丁原,既解除了并州军的危机,又给并州一众军中统领升了官,杀丁原的事谁还吱声?

吕布杀自己的义父丁原,就是为了递给董卓他的投名状,想要获得董卓的信任。

当年在汉陵皇帝死后,何进邀请丁原进入洛阳杀了十名侍从。然而,在他到达之前,何进就已经被太监杀死了。就在丁原和董卓发生矛盾之后,董卓先行一步掌握了实权,并想加强自己的权力。董卓偶然得知丁原的将军吕布之所以没有得到重用,是因为这个人唯利是图,所以他才会派使者去劝诱吕布杀死自己的义父。

在我们熟知的电视剧中,吕布是因为一匹赤兔马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事实上,这并不完全正确。额外的原因还有吕布这个人的性格原因,武将的性格大都比较刚烈,最初丁原收吕布当义子,吕布之所以会同意,也完全是因为当时的丁原实力雄厚。

拥有了吕布的丁原,可谓是如虎添翼,以至于董卓都对丁原心生胆怯,所以董卓自然也想要让吕布到自己的麾下来。董卓当时在朝中的权力非常大,那时他亲自点名要约见吕布,吕布自然不敢推掉。这次他们二人相见,改变了很多东西。

会面中,董卓告诉吕布,现如今他的义父丁原和他已经是实力相差巨大,就算你吕布英雄无敌,但是怎能与万军抗衡?当时,吕布和丁原率领的军队连董卓手下一半的兵力都没有。这点,吕布是清楚的,所以他把董卓的话也就听了进去。因此,在董卓三番五次的劝说与诱导下,吕布心动了,为了自己的前程,他杀死了自己的义父,并取下他的首级送给董卓。

公元189年,吕布杀丁原这个事件,史实与演义完全不一样。

一,吕布与丁原之间并无真正的父子情

吕布与丁原的关系并不亲密,虽然吕布喊丁原义父,但是双方并无真实感情。

吕布的出生和成长地,都是五原郡(现在的内蒙包头)。吕布的父亲是边地的一个小官,吕布因此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五原郡的独特环境,造就了吕布的骁勇善战。

并州刺吏丁原看上了吕布,毕竟吕布这样骁勇又有文化的人才很难得。丁原让吕布做了自己的主簿,主簿是帮助主官处理文件的秘书类的文官。事实上吕布却是丁原的保镖头子,平时负责丁原的安全,战时为丁原冲锋卖命。

为了笼络吕布,丁原让吕布做了义子。丁原与吕布的父子关系,也只是为了强化吕布对丁原的归属权而已。

在吕布眼里,“义父”丁原只是自己的老板而已。自己给丁原卖命,丁原给自己报酬,就这么简单。

所以当董卓找到吕布,提出给吕布更多的报酬时,吕布毫不犹豫的就答应跳槽。

二,吕布杀丁原的道德问题

吕布杀丁原,在名分上是吕布杀“义父”。而真正的道义方面,吕布没有不妥的地方。

吕布杀丁原这事情,要注意到一个重点:这件事不是吕布一个人决策的。

我们知道吕布不是个有主见的人,如果有主见也不至于在徐州兵败身死。决策投董卓这样的大事,吕布当然也是要听别人意见的。

我们往往认为丁原是文官,并州部队是吕布带的。事实上并州部队是丁原的,丁原是武将出身。丁原也是擅长骑射,每战都冲在最前面,吕布和张辽都是他发现或提拔的部将。

换老板这样的大事情,吕布当然要和张辽高顺等人商量之后才能决定的。否则,吕布投董卓时,也没有能力拉走所有的部队。毕竟换老板这事,关系到所有人的身家性命。

结果很遗憾,张辽和高顺等人一致同意杀掉丁原投董卓。连张辽和高顺这样的人,都同意投董卓,丁原的情商可见一斑。如果丁原对张辽和高顺等人足够好,相信也不会被手下背叛。

三,吕布是个重感情的人

刘备的团队,历经挫折而不散架,我们就说刘备重感情。那么同样的能让团队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吕布,重感情的程度不会弱于刘备。

吕布带着张辽、高顺等人投董卓,杀董卓,投袁绍,队伍从来没有散过。离开袁绍时,整个部队只剩下二百多人马,骨干将领都没有逃离过。直到199年在徐州的最后一刻,陈宫和高顺都没有背叛吕布。

总之,很明显,吕布无须为丁原之死负责什么。因为杀掉丁原,是并州军的集体意志,是丁原不得人心的结果。

丁原因阻止董卓废天子立陈留王为帝,矛盾越演越烈。次日,丁原与董卓发生军事冲突,两人各率大军于城外交战,吕布勇不可挡,董卓大败,退军三十余里。

董卓战事不利,得知吕布唯利是图,便派遣部下李肃去挑拨诱惑吕布,吕布果然中计,转投董卓,将丁原杀害。后丁原的大部分兵马随吕布转投董卓。英雄择良木而栖,吕布深知何进死后,丁原早已失势,而董卓才是一只潜力股,所以当夜便割下丁原的首级,向董卓献礼去了。

至于丁原手下的那些部将,没有一个人为丁原抱不平,更没有一个人找吕布拼命。可见,大家的意愿是共同的。

所以说,吕布投靠董卓,其实算不得背叛。

以上就是关于吕布仅仅是为了一匹马,就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吗有什么记载全部的内容,包括:吕布仅仅是为了一匹马,就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吗有什么记载、历史上的吕布到底是为啥杀掉董卓和丁原的、吕布杀丁原的时间,具体的时间几几年,最好精确到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9451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