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军二战潜艇的资料

关于日军二战潜艇的资料,第1张

日本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潜艇的使用是多样的,一些大的战役都有潜艇参加。其主要是战役侦察、袭击大型水面舰只、担任运输和参加破交活动等。但是,由于日本海军一味强调海上决战,而没有把破坏海上交通线作为首要任务来对待,因此潜艇的战绩平平。整个战争期间,日本海军潜艇的作战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

1、袭击大型水面舰只 由于潜艇很难以与警戒严密、机动与侦察能力优于自己的敌水面舰只周旋,因此战果不佳,且损失较大。如:马里亚纳海战时,参战潜艇36艘,损失20艘,却连一艘敌舰都没有击沉。

2、破交作战 使用潜艇破坏海上交通线,并不象德国海军那样定为潜艇的主要任务在珍珠港作战中,对潜艇的任务就明确规定了顺序:在夏威夷群岛及美国西海岸附近海域,对敌舰实施侦察、监视和袭击,并破坏敌人的海上交通线。中途岛作战中,派出的几个潜艇战队只有1个带有破交性质的任务。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潜艇共击沉147艘排水量在500吨以上的商船,总吨位776000吨,区区之数只相当于德国潜艇1942年内1个月的战绩。这一“战绩”,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影响了太平洋战争的整个阶段。

3、抗登陆活动 日本潜艇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抗登陆战役,其主要任务是:1、在敌人兵力可登陆的航线上进行侦察;2、对敌护航舰艇实施攻击。由于日本潜艇战术陈旧,加上对登陆点缺乏了解,往往派出的潜艇到达战位时已经太晚,加之敌兵力占优势,反潜力量又太强,致使日本潜艇在抗登陆作战中未发挥应用的作用。

4、运输活动 在瓜达尔卡纳尔争夺战中,开始动用潜艇参加运输工作。仅1942年12月就派出潜艇39艘次,运送人员645人,弹药、粮食568吨,尽管没有改变战局,但却显示了潜艇运输隐蔽性好的优点。

5、侦察活动 日本潜艇无论执行何种任务,都单独规定有侦察任务。日本很重视潜艇的侦察作用,为解决侦察距离小的弱点,有的潜艇还搭载一架小型侦察机,以扩大侦察视野。

6、袭岸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潜艇曾利用装备火炮和飞机,进行过数次袭岸活动。由于火炮数量有限,口径又小,还要随时规避敌反潜兵力,因此效果很差。

日本潜艇不太重视反潜作战,只在1943年和1945年各击沉过1艘美国潜艇,此外还有25次无结果的反击。

日本对袖珍潜艇的建造和使用比较重视,一些大的战役皆有潜艇参加,但战果不理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共损失潜艇130艘(不包括投降的),在其在列总数的677%。按其年度损失数为:1941年3艘,1942年18艘,1943年23艘,1944年57艘,1945年29艘。

一等潜水艇

型 号 舰 名

机潜型 伊-21型I-21 伊-21、伊-22、伊-23、伊-24

巡潜1型 伊-1型I-1 伊-1、伊-2、伊-3、伊-4、伊-5

海大1型 伊-51型I5-1 伊-51

海大2型 伊-52型I-52 伊-52

海大3型a 伊-53型I-53 伊-53、伊-54、伊-55、伊-58

海大3型b 伊-56型I-56 伊-56、伊-57、伊-59、伊-60、伊-63

海大4型 伊-61型I-61 伊-61、伊-62、伊-64

海大5型 伊-65型I-65 伊-65、伊-66、伊-67

海大6型a 伊-68型I-68 伊-68、伊-69、伊-70、伊-71、伊-72、伊-73

巡潜2型 伊-6型I-6 伊-6

巡潜3型 伊-7型I-7 伊-7、伊-8

海大6型b 伊-74型I-74 伊-74、伊-75

甲型 伊-9型I-9 伊-9、伊-10、伊-11

甲型改1 伊-12型I-12 伊-12

甲型改2 伊-13型I-13 伊-13、伊-14

乙型 伊-15型I-15 伊-15、伊-17、伊-19、伊-21、伊-23、伊-25、伊-26、伊-27、伊-28、伊-29、伊-30、

伊-31、伊-32、伊-33、伊-34、伊-35、伊-36、伊-37、伊-38、伊-39

乙型改1 伊-40 I-40 伊-40、伊-41、伊-42、伊-43、伊-44、伊-45

乙型改2 伊-54 I-54 伊-54、伊-56、伊-58

丙型 伊-16型I-16 伊-16、伊-18、伊-20、伊-22、伊-24、伊-46、伊-47、伊-48

丙型改 伊-52 I-52 伊-52、伊-53、伊-55

海大7型 伊-176型I-176 伊-176、伊-177、伊-178、伊-179、伊-180、伊-181、伊-182、伊-183、伊-184、伊-185

潜补型 伊-351型I-351 伊-351

潜特型 伊-400型I-400 伊-400、伊-401、伊-402

丁型 伊-361型I-361 伊-361、伊-362、伊-363、伊-364、伊-365、伊-366、伊-367、伊-368、伊-369、伊-370、

伊-371、伊-372

丁型改 伊-373型I-373 伊-373

潜高型 伊-201型I-201 伊-201、伊-201、伊-203

水中高速艇 71号型No71 71号

二等潜水艇

型 号 舰 名

F1型 吕-1型Ro-1 吕-1、吕-2

F2型 吕-3型Ro-3 吕-3、吕-4、吕-5

海中1型 吕-11型Ro-11 吕-11、吕-12

海中2型 吕-13型Ro-13 吕-13、吕-14、吕-15

海中3型 吕-16型Ro-16 吕-16、吕-17、吕-18、吕-19、吕-20、吕-21、吕-22、吕-23、吕-24、吕-25

海中4型 吕-26型Ro-26 吕-26、吕-27、吕-28

特中型 吕-29型Ro-29 吕-29、吕-30、吕-31、吕-32

L1型 吕-51型Ro-51 吕-51、吕-52

L2型 吕-53型Ro-53 吕-53、吕-54、吕-55、吕-56

L3型 吕-57型Ro-57 吕-57、吕-58、吕-59

L4型 吕-60型Ro-60 吕-60、吕-61、吕-62、吕-63、吕-64、吕-65、吕-66、吕-67、吕-68

海中5型 吕-33型Ro-33 吕-33、吕-34

中型 吕-35型Ro-35 吕-35、吕-36、吕-37、吕-38、吕-39、吕-40、吕-41、吕-42、吕-43、吕-44、吕-45、

吕-46、吕-47、吕-48、吕-49、吕-50、吕-55、吕-56

小型 吕-100型Ro-100 吕-100、吕-101、吕-102、吕-103、吕-104、吕-105、吕-106、吕-107、吕-108、吕-109、吕-110、吕-111、吕-112、吕-113、吕-114、吕-115、吕-116、吕-117

潜输小型 波-101型Ha-101 波-101、波-102、波-103、波-104、波-105、波-106、波-107、波-108、波-109、波-110、波-111

潜高小型 波-201型Ha-201 波-201、波-202、波-203、波-204、波-205、波-207、波-208、波-209、波-210

前一个的问题大家都回答了,俾斯麦级没有和美国海军的战列舰交战。一艘在美国海军参战前就被击沉了,另一艘被轰炸机炸沉了。

下面就俾斯麦级和美国战列舰的性能进行分析。因为美国海军的8艘旧式战列舰在日军偷袭珍珠港时被炸沉或重创,后来的战列舰基本是南达科他级、北卡来罗那级,以及开战后才服役的依阿华级。考虑到美国人一贯谨小慎微的特性,不可能把性能落后的战列舰用于和德国的新锐战列舰交战,所以下面分析比较俾斯麦级和依阿华级的性能:

俾斯麦级战列舰:首舰俾斯麦号,1935年动工,1940年8月24日服役;次舰提尔皮茨号,1936年10月30日开工,1941年2月25日服役。

标准排水量:俾斯麦号41,700吨,提尔皮茨号42,300吨

满载排水量:设计49,400吨,最大52,900吨

舰长:俾斯麦号251米,提尔皮茨号254米

舰宽:36米

设计满载吃水:102米

实际最大吃水:107米

动力:12台高压锅炉,3台蒸汽轮机,设计最大功率138,000马力,实际稳定最大功率150,170马力,实际极速最大功率163,026马力

最高航速:308节

续航力:8525海里/19节,9500海里/16节

武备:4座双联装380毫米/52倍径主炮,6座双联装150毫米/55倍径副炮,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2座四联装、12座单管20毫米高炮(提尔皮茨号为18座四联装、6座单管20毫米高炮)

装甲:主侧舷装甲320毫米;双层装甲甲板,上装甲甲板50-80毫米,主装甲甲板80-120毫米(布置在第三甲板位置,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在弹道上);主炮炮塔正面最厚处360毫米,顶部和侧面为150毫米和203毫米,炮座340毫米;司令塔360毫米;防雷装甲45毫米。防雷系统设计要求抵御250公斤TNT炸药,实际可抵御300公斤德国hexanite烈性炸药。装甲总重17450吨(不含炮塔旋转部分),舰体结构总重11691吨。

依阿华级战列舰:1938年5月确定设计方案,首舰依阿华号(BB-61)于1940年6月27号开工,1943年2月22日服役。

标准排水量44,560吨

满载排水量55,710吨

舰长:2704米

舰宽:33米

吃水:11米

动力:8台高压锅炉,4台蒸汽涡轮机,主机设计功率212,000马力

最高航速:33节

续航力:15,900海里/17节,20,150海里/15节

装备50倍口径406毫米主炮九门。

武备:3座三联装406毫米/45倍口径主炮;10门双联装127毫米/38倍径高平两用炮;40毫米高射炮60-80门,20毫米高射炮50-60门

装甲:水线307毫米(内倾19度);横向287毫米;水平222毫米;炮塔正面432毫米,顶部184毫米,侧面229毫米,背面241毫米,炮座439毫米;司令塔正面445毫米,顶部184毫米。装甲总重18466吨,舰体结构总重10252吨

战列舰的单舰战斗能力,取决于机动性、防护、火力,以下从这三方面来对两级舰进行比较。

首先比较机动性。俾斯麦主机功率可以达到15,000-16,000马力,最大航速308节,续航力8525海里/19节;依阿华主机功率212,000马力,最大航速33节,续航力15,900海里/17节。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速度还是续航能力,依阿华级都明显强于俾斯麦级,在海战中,依阿华的占位能力占优。

从防护性能上来看,俾斯麦沿用其一贯的“全面防护”思想。舯部轮机舱和主炮塔弹药库装甲最厚处为320毫米;主装甲带向艏艉方向逐渐变薄为240毫米;主炮炮塔装甲最厚处360毫米,顶部和侧面为150毫米和203毫米,炮座340毫米,副炮装甲80毫米;司令塔装甲360毫米;全舰覆盖50毫米装甲板,轮机舱上方和炮座周围增加到80-120毫米。

而依阿华级采用了“重点防御”思想。侧舷装甲带307毫米,其内侧还有一层厚22毫米的钢板,舷侧装甲带内倾19度,整体防护能力相当于439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在19千米距离上可防俾斯麦级主炮的800千克穿甲弹;其水平装甲带厚度222毫米;水下部分与南达科他相似,分四层防御区,装甲最厚达307毫米;主炮塔前装甲432毫米,顶部184毫米,背面241毫米,司令塔正面445毫米,顶部184毫米。

由于美、德两国在装甲钢技术水平上相差不大,其装甲质量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厚度决定防护能力——而厚度完全取决于工业能力和资源水平,这当然是美国佬的强项。经过装甲厚度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俾斯麦全面逊于依阿华,尤其是其水平防护能力,远逊于依阿华,在远战中,俾斯麦非常吃亏,其水平装甲最厚才120毫米——因为远战中落下来的炮弹,其着角几乎成直角,这就是为什么英国战舰在远距离能够有效的打击俾斯麦,而到了近距离反而无法击沉她,还要靠巡洋舰和驱逐舰用鱼雷帮忙——就俾斯麦的装甲防护来说,她很容易被击毁,但是很难被击沉。而依阿华和俾斯麦对决,无论远战近战,前者在装甲上都占有优势。

接下来对比火力。俾斯麦为380毫米52倍径主炮八门,单管射速26-3发/分钟,全舰最高射速 208-24发/分钟,对付敌战舰主要使用穿甲弹,俾斯麦的穿甲弹为800千克,最大射程36,520米,最大抛射能力为192吨/分钟,在火力频率上强于依阿华。

依阿华级为406毫米50倍径主炮九门,单管2发/分钟,全舰最高射速18发/分钟,在射速上稍逊于首相。但是依阿华的穿甲弹重达1225千克,最大射程38,720米,最大抛射能力达2205吨/分钟,在杀伤效果上强于俾斯麦。

俾斯麦的射速快,在单位时间里命中数目高于依阿华,但是依阿华也不是吃素的——俾斯麦更挨不起依阿华的重弹,尤其是在远距离上。

这里还要说一点,俾斯麦使用的基本是轻弹,而依阿华已经换用重弹。轻弹虽然在15公里之内的近战中可以更好的打击侧装甲,但是一旦距离拉开距离,轻弹会很快失速,其弹道会改变,加上远距离炮弹存速本来就低,所以更难打穿装甲。而重弹不存在这个问题,其弹道保持的很好,原本就是用于打击水平装甲的,更适合远距离交战。所以,俾斯麦如果远距离和依阿华交战,结局是相当凄惨的。远距离交战,不仅看炮弹,还要看火控雷达。

依阿华级没有舰队决战纪录,但是其前辈舰有,在瓜岛海战中,华盛顿(北卡罗来纳级)号就曾用雷达瞄准,在接近最大射程上,七分钟命中9发406毫米炮弹和大量127毫米炮弹,重创了日本战列舰雾岛号——其命中率至少为:9发/(18发/分钟7分钟)=00714(这里是以华盛顿以保持最大射速和最大射弹量来算的,实际上实战中达不到,因为还有测距、齐射等待、火力机动等额外占用时间,分母还应该小得多,如果将分母减半修正,命中率就达到014了)。

而俾斯麦,在丹麦海峡之战中,总共对战十分钟,共发射380毫米炮弹55发(如果按全射速算,要打出240发炮弹了,由此可证,华盛顿号的命中率计算中分母的修正还是保守的),第三轮齐射才命中胡德号一发,第四次齐射失的,一般认为是首相的第五次齐射击中了胡德,导致其沉没。但从胡德的受损状况来看,第五次齐射,最多也就是命中一发的样子(甚至有可能是欧根亲王203毫米炮的杰作),那么前五轮齐射的命中率,在20公里左右的射程上,最高也就是2发/(5轮8发/轮)=005到2发/(5轮4发/轮)=01之间——因为德舰有几轮齐射是双炮塔齐射。而此后俾斯麦和欧根亲王合力对付威尔士亲王,距离16公里左右,亲王被命中了七弹,其中臭弹三发。但是这七弹到底有几发是俾斯麦的,又实在查不出来,且距离较近,比较意义不大,故姑且不予计算。

之所以选择这两次海战进行比较,是因为前者能见度较低,而丹麦海峡之战虽然能见度略好,但是海况较差,对双方的火控系统要求都很高,具备可比性。

依阿华的火控系统是北卡罗来纳改进型,显然不弱于其前辈,而即便是俾斯麦的姐妹舰提尔皮茨,也没有在火控系统上有太大改进。所以即便是俾斯麦熬到了1943年,有幸和依阿华碰上,在火控系统上还是稍逊一筹。

综合两舰的火力来看,在相距30公里以外的战斗中,双方都不具有威胁性;在15-30公里的距离上,俾斯麦对依阿华有一定威胁,虽然距离越远,穿甲弹动能越少,但是着角越大,所以还是能够威胁一下美国佬的,但根本打不穿水平装甲;反过来,依阿华在这个距离上,只要命中,是绝对能够对俾斯麦造成有效杀伤的,而且威胁还不小,除非是在避弹区之内。到了15公里以内,俾斯麦总算有些扳回的机会了,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近距离交战,雷达的效果不是那么明显了,完全可以用光学仪器代替,而德国的蔡司镜片是最好的;二是俾斯麦使用轻弹,可以更好的打击侧装甲,而依阿华的重弹就要打一点折扣;三是俾斯麦的射速高,相对而言命中敌舰的机会也多。但是美国佬不是笨蛋,依阿华速度更快,一看事情不对,立马转身就跑,俾斯麦还追不上。一旦拉开了,俾斯麦就又要倒霉。所以不管怎样,都是俾斯麦吃亏。

事实上,这种单舰PK的情况是不存在的。首先,俾斯麦很难进入北海,一旦出来就会面临盟军大量飞机舰船的围攻,历史上的俾斯麦就是这么战沉的。其次,即使俾斯麦侥幸溜出来,交战海域超过了陆基飞机的作战半径,盟军还可以出动航母的舰载机,直接把他炸沉。再退一步,如果正好没有航母,那么美国佬凭借其数量庞大的军舰数目,完全可以围攻俾斯麦。先用驱逐舰追上去施放鱼雷,缠住俾斯麦,然后用大量的战列舰围攻俾斯麦一艘。就算真的单挑了,上面分析那么多,俾斯麦完全打不过依阿华,即使是南达科他级和北卡来罗那级,由于经过了改装,俾斯麦也不见得能打过。因为南达科他级和北卡来罗那级的火力和火控系统均优于俾斯麦级,在交战时可以占有先机;装甲和俾斯麦级相比,相差不大;只是速度慢了许多。所以,只要在远距离交战时获得先机,南达科他级和北卡来罗那级还是可以打过俾斯麦级的,至少可以打个平手。

为什么俾斯麦级的排水量和依阿华级差不多,但是相差那么多呢?这和德国人的造舰思想有关。前面已经提到了,俾斯麦级的设计沿用了德国军舰自一战之前就开始的“全面防护”思想,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其主装甲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于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强化。所以,德国人的战舰,其装甲的比重非常大,占用了大量的吨位,而火力却有所不足,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舰扛小炮”。(最突出的例子是“沙恩霍斯特”级)

而美国人则不同,其军舰设计很早就采用了“重点防护”的思想。因为美国人认为,战列舰传统防护体系的中等厚度装甲,已经无法防御战列舰不断加大口径的主炮穿甲弹,依靠传统思想设计出来的军舰是无法在未来海战中取胜的,必须改革。其主要设计特点是,战舰的非重要部位减少或没有装甲防护,而重要部位(主炮塔、轮机舱、司令塔等要害部位)则得到最大限度的装甲防护,省下来的装甲吨位,可以用来改善军舰设计,增加各种电子设备和火炮。事实上这是海军战列舰防护设计上的重大革新,后来被很多国家所采用。

为什么德国人会坚持采用过时的设计思想呢?这和德国海军的战术思想密不可分。德国海军的假想敌,是英国皇家海军,所有军舰的设计都针对英国的战舰。然而,德国战舰的数量实在太少,无法在正面对战中击败英国海军。于是德国人采用了“破交战”的战术思想,不进行正面交战,而是袭击敌人的海上交通线,打击其海运力量,最后瘫痪整个英国。所以,德国的战舰都是按破交舰的要求设计的。破交战中,遇到的最大的敌人是巡洋舰和驱逐舰,或者老式战列舰,这些战舰的共同点是火力不强,但火炮数量多。因此,德国人在设计战舰的时候,使其得到全面均衡的防护,以避免某一部位被重创,影响战舰的持续使用。

但是,这样的战舰,和英国海军的战列舰交战尚可,一旦和强大的战列舰正面交战,就明显不行了。一旦交战,其不薄不厚的装甲,反而成为致命的危险。如果装甲足够厚,那么穿甲弹就打不穿装甲,会被弹开;如果装甲很薄,甚至没有装甲,那么穿甲弹会直接穿透战舰,掉进海里。就怕装甲不厚不薄,穿甲弹撕开装甲,进入舰体内部爆炸。如果击中轮机舱,那么战舰就会失速;如果击中炮塔,就会损失火力;如果击中尾舵,就不能转向;如果打中弹药舱,那么整艘战舰甚至会直接报销。

恰恰依阿华级就是围绕战列舰交战的要求设计的,因此,俾斯麦级一旦碰到依阿华级,肯定吃不了兜着走。

PS: 楼主这个问题问的太大,我查了好多资料,引用了很多,自己还码了几千字,还是感觉没说清。还有这个问题不算历史类的,楼主以后到军事类去发,那里的哥们更懂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1年3月为了破坏英国人的海上命脉——大西洋航线,德国海军计划了大规模被命名为“莱茵演习”的海上袭击战。

德国海军原计划分成两线出击,驻扎在法国布勒斯特港“沙恩霍斯特”号和“格耐森诺”号战列巡洋舰将初先期出航破坏英国大西洋海上航运,同时吸引调动英国皇家海军舰队主力,之后,最新锐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也将投入作战,将利用时机突入大西洋执行破交作战。

但是沙恩霍斯特号与格耐森诺号先后因故障与受伤无法出击,1941年5月19日俾斯”号战列舰与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单独出航执行“莱茵演习”。

俾斯麦号出航的情报很快被英国海军得到并加强了戒备。5月24日在丹麦海峡遭到英国海军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拦截。在丹麦海峡海战中,双方交火六分钟后,“俾斯麦”号在15000米的距离上命中了胡德号,胡德号弹药库发生发生爆炸沉没。

随后五分钟威尔士亲王号受伤退出战斗,俾斯麦号则被威尔士亲王号击伤,导致一个锅炉舱进水航速下降为28节,燃油舱漏,水上飞机弹射装置损坏,被迫终止作战行动,驶往法国。

英国海军调集主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击沉俾斯麦号。当日夜间胜利号航空母舰起飞的鱼雷轰炸机攻击了俾斯麦号,一枚鱼雷击中了“俾斯麦”号舯部,但爆破威力被其鱼雷防御系统完全吸收,没有造成内舱伤害。

俾斯麦号曾一度甩掉了英国海军的跟踪,但26日重新被发现,遭到英国海军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起飞剑鱼式鱼雷轰炸机攻击。一枚鱼雷击中了俾斯麦号艉部,方向舵被卡死,迫使俾斯麦号以螺旋桨速差来保持航向,航速降为7节,为英国舰队追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5月27日,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为首的英国舰队追上了丧失了操控能力的俾斯麦号。经过数小时的激战,10时40分,俾斯麦号沉没于距法国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

在沉没前,俾斯麦号抵挡住了90发左右英国战列舰主炮炮弹和310发左右其它炮弹的直接命中,同时承受了6~8枚各型鱼雷的打击。再加上自行打开通海阀两小时后沉没。其强大的威力和防护性能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被丘吉尔誉为“造舰史上的杰作”。

苏德战争一开始,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就担负着破坏德国海上交通线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战争初期,由于整个舰队的主要任务是配合陆军作战,所以在波罗的海则以潜艇为主来实施破交作战。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日军二战潜艇的资料全部的内容,包括:关于日军二战潜艇的资料、请问二战时候,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和美军的战列舰交过手吗、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有哪些作战经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9377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