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午时是几点

古代午时是几点,第1张

古代的这些子时午时……,说明是几点? 中国古时用地支来计每天的时辰,相对应的是:子时(23-次日1),丑时(1-3),寅时(3-5),卯时(5-7),辰时(7-9),巳时(9-11),午时(11-13),未时(13-15),申时(15-17),酉时(17-19),戌时(19-21),亥时(21-23)。

一天分十二时辰

古人计时,只根据天色把一日划分为若干时段,如天将亮时为昧旦,日出为晨,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落之后为黄昏,夜晚叫宵或夕等等。后来,又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份,即十二个时辰。《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载有十二时辰的完整名日为:夜半、鸡呜、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i、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时辰始于何时?据考证所得,是始于漠代。汉武帝时,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时辰,代替了原先的夜半、鸡呜、平旦……。每一时辰又分为两个小时段,如子时为子初、子正,丑时为丑初、丑正……。这样,一昼夜十二时细分为二十四小时,和现在的用法完全一致了。例如:子时为夜间十一时至一时,丑时为一时至三时,寅时为三时至五时,馀此类推。不过十二时的概念,后世仍常沿用。人们又常提到五更天。究竟五更又是甚麽呢?古人常以五更为计时单位,将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为一个时辰。初更(一更)相当于戌时,二更相当于亥时,三更相当于子时,四更相当於丑时,五更相当于寅时。往时北京紫禁城中有更鼓楼,黄昏后鼓楼呜钟108声然后起更。南京、西安、天津等城市也建有鼓楼,每夜有更夫根据鼓楼上指示的时间打更报时,可说是保存旧习的表现。

十二时辰和现代时段对照表

夜半 鸡呜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i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十二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现代时段 23时 24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24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23时

古代的午时是什么时候 午时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攻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i、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古代的子时和午时是现在时间的几点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i(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时间 23 - 1时 1 - 3时 3 - 5时 5 - 7时 7 - 9时 9 - 11时 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时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i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今时间 11 - 13时 13 - 15时 15 - 17时 17 - 19时 19 - 21时 21 - 23时 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时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时辰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时辰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

子时是几点?午时是几点?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i,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古时一天分多少时辰?各相当于现在的几点?上午11点多称什么时? 12个时辰~对应十二生肖~上午11点叫做午时……11点到13点都叫午时~古代有午时三刻~处斩听过吧

古代午时三刻是现在几点 午时三刻是指如今的中午12点45分 午时是11~13时 一刻为15分,故三刻为45分 在字典里的午时三刻只说了它是指12点,却没说几分 于是再去找了找答案 看到以下解释 :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 (「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 (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 「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 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 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 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 (以24小时制回答)午时三刻大约是11点45分。 以一日一百刻来计算的话可知午时三刻是11点43分12秒。 (一刻为14分钟24秒,大约为15分钟。)

古时的午时三刻是指几点 40分 昔日未有时钟反映几点,各地区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达各地方的十二时辰;

若是在刑场上,阳光明媚,本地亦可 直接观察太阳正当空,照射一木桩之背阴临消失之时--是现在将 近正午十二点(11:44分)时,开始动刀了。

古代行刑为什么要在午时一刻?那是几点? 我国古代非常注意死刑执行的时间,除了重要罪犯或在非常时期应立即处决的,从古代一直到清朝都是定在秋后处决。因为秋季草木凋零,呈现一派肃杀之气,行刑顺应天道肃杀之威。在执行死刑的具体日期上也有一定限制,如大祭祀日、致斋日、朔日、望日、上弦日、断屠日、二十四节气、假日、闰月全月以及雨未霁、天未晴都不能施刑。行刑的具体时辰也有规定,白天行刑必须等到午时,夜间行刑必须等到天明,这是各代的通例。

“午时三刻”行刑并非古代法律的明确规定,而见于戏剧、小说。古代的时刻是两套计时单位,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划为一百刻。午时约合上午十一时至下午十三时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时,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在古人看来,此时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且,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其鬼魂总是会缠绕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与其有关联的人。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是习惯上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报应”和“因果轮回”,认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卦》)。作为法官、监斩官、刽子手个人来说,单靠法律护身还不足以避免杀人获得的报应,还必须靠“午时三刻”的阳气以及其他手段匡正怯邪。

午时约合上午十一时至下午十三时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时

中国古代的一刻是多长时间啊,午时三刻到底是几点啊? 古代一刻是半小时,一个时辰是四刻也就是两小时,午时是现在11时――13是,午时三刻也就是现在的12:30。一盏茶,一炷香当然会有长有短,茶杯有大有小,香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人为因素也有,但在古代一盏茶是10分钟,一炷香是15分钟,这一般只出现在小说中现实中人们常用日晷、滴漏的方式来计时

古人一天分十二个时辰,即

子:23――1

丑:1――3

寅:3――5

卯:5-7

辰:7-9

巳:9-11

午:11-13

未:13-15

申:15-17

酉:17-19

戍:19-21亥:21-23

酉时初中末各是几点 酉时是指下午5点钟到7点钟,初5点整,中540~620,末620~7 不是非常严格。古代计时方法主要有水漏 沙漏 和 阳光照射角度等,或者时香,所以并不是完全准确

酉时 是什么意思是几点 12个时辰:

子时是夜里23:00到凌晨1:00

丑时1:00到3:00

寅时3:00到5:00

卯时5:00到7:00

辰时7:00到9:00

巳时9:00到11:00

午时11:00到13:00

未时13:00到15:00

申时15:00到17:00

酉时17:00到19:00

戌时19:00到21:00

亥时21:00到23:00

已酉时到底是几点啊? 不是‘已酉’时,是 ;酉时 。酉时相当于 17:00 --- 19:00 。

天干地支里面有 “己” 、“巳” ,却没有 “已” 。

古代的酉时是现代的北京时间几点? 酉时,今之十九点古中国的时间单位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古时指一柱香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而现在的香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易燃的也有不怎麽快燃不能作为计时参考。

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 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古代的时间是怎么分的都是几点到几点是什么时候段 一天十二个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i,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

古代的时辰?分别是几点?(求全) 子时:午夜23点-凌晨1点。丑时:凌晨1点-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乙酉时 是几点钟? 过去农历干支表示人出生的时辰 一个时辰在农历记时中跨两个小时,故一天共十二个时辰每天的开始是现在晚上饥23点,从子时开始计算。

子时: 23点 --凌晨1 点前 丑时: 1 点 --凌晨3 点前

寅时: 3 点 --凌晨5 点前 卯时: 5 点 --凌晨7 点前

辰时: 7 点 --上午9 点前 巳时: 9 点 --上午11点前

午时: 11点 --上午13点前 未时: 13点 --上午15点前

申时: 15点 --上午17点前 酉时: 17点 --上午19点前

戌时: 19点 --晚上21点前 亥时: 21点 --晚上23点前

古人将一日等分为十二时辰, 即:

夜半者子也, 鸡鸣者丑也, 平旦者寅也, 日出者卯也,

食时者辰也, 隅中者巳也, 日中者午也, 日佚者未也,

哺时者申也, 日入者酉也, 黄昏者戌也, 人定者亥也

乙酉时 是生辰八字里的时柱,里面的“酉”是说为17到19点间,而乙是根据出生的那天――日柱推出来的,一般都有口诀。

凡日之天干为甲、己的、时之天干以子时配甲始,乙配丑、丙配寅直到乙配实为止。其它的是乙、庚、为日干时以丙配子时起。丙、辛为日干时以戊配子时起。丁、壬为日干时,以庚配子时始,戊癸为日干时,以壬配子时开始。

道教守庚申怎么守?时间是从几点到几点?有道士说庚申日酉时开始,辛酉日卯时结束。 “守庚申”一般从庚申日酉时开始,辛酉日卯时结束。守庚申日之法(一): 存头中有太上老君、泥丸真人二人,立共坐上,著远游冠子,服玄袍,坐於冥光帐中,下视口、目、耳、鼻清涤气,谓之上一抱部之魂。守庚申日之法(二):心中有太上帝、绛宫真人二人,立共坐,著九阳冠,服丹南逸景之袍,坐於朱陵帐中,下视四体情状,肝、脾、胆、肾,皆令清洁,如五色玉,谓之中一拘四肢之邪精。守庚申日之法(三):存脐内,有太黄老君,黄真人二人,载十灵之冠,服黄罗之袍,坐於黄锦帐中,下视脾肠之孔窍,皆令分明如素,谓之下一拘肠胃制骸魄。於是,三尸无从得动也。

上尸彭琚,在头上,伐人泥丸、丹田。令人头重眼昏冷泪,鼻中清涕,耳聋齿落,口见面皱。惑人好车马,慕声色,视恶垢同青虫。穿凿枯人真元,使人形悴,发白寿短。令人迷昧睡著,录人罪名,奏上上元天官。常以庚申之夜,不寐而杀之,及葱服朱砂芝草,阴尸自然消化也。

中尸彭踬,好惑五味,贪爱五色,在人心腹,伐人绛宫中焦。令人心迷健忘,少液气乏,随邪倒见,荒闷烦燥,口乾目白。穿凿人齿,日夜『θ宋逶嗔腑,成诸疾病。睡多恶梦,鬼交精脱,小便赤白。滑泄呕逆多痰,耳呜虚汗,为事恍惚。白日昏沉,每夜惊魇,催人早死。如能恬淡五情,服丹饵相,无能为害。

下尸彭矫,在人胃足,伐人下关,伤泄气海,发作百病。牵引意贼,慕恋女色,勇ナ扔,触事虚钉,不能禁制促命。令人夜与鬼通,背生向死,流浪精气。令人髓枯筋急,肉燃意倦,身虚腰重,脚膝无力,频度小便,与邪气波流,渐成大患。五劳七伤,惑乱染著,尸注不绝,要人死往鬼道,希期饮食祭祀也。

中国古时用地支来计每天的时辰,相对应的是:子时(23-次日1),丑时(1-3),寅时(3-5),卯时(5-7),辰时(7-9),巳时(9-11),午时(11-13),未时(13-15),申时(15-17),酉时(17-19),戌时(19-21),亥时(21-23)。

一天分十二时辰

古人计时,只根据天色把一日划分为若干时段,如天将亮时为昧旦,日出为晨,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落之后为黄昏,夜晚叫宵或夕等等。后来,又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份,即十二个时辰。《左传�6�1昭公五年》杜预《注》,载有十二时辰的完整名日为:夜半、鸡呜、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时辰始于何时?据考证所得,是始于漠代。汉武帝时,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时辰,代替了原先的夜半、鸡呜、平旦……。每一时辰又分为两个小时段,如子时为子初、子正,丑时为丑初、丑正……。这样,一昼夜十二时细分为二十四小时,和现在的用法完全一致了。例如:子时为夜间十一时至一时,丑时为一时至三时,寅时为三时至五时,馀此类推。不过十二时的概念,后世仍常沿用。人们又常提到五更天。究竟五更又是甚麽呢?古人常以五更为计时单位,将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为一个时辰。初更(一更)相当于戌时,二更相当于亥时,三更相当于子时,四更相当於丑时,五更相当于寅时。往时北京紫禁城中有更鼓楼,黄昏后鼓楼呜钟108声然后起更。南京、西安、天津等城市也建有鼓楼,每夜有更夫根据鼓楼上指示的时间打更报时,可说是保存旧习的表现。

十二时辰和现代时段对照表

夜半 鸡呜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十二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现代时段 23时 24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24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23时

子时和酉时都是什么时候啊? 中国古代十二个时辰,现在有二十四小时

古代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i,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具体的时间先后排列是正确的吗 排列时间顺序是正确的

每天晚上从11点开始就进入第二天的子时 是两天的分界点 到凌晨1点子时结束 就是11点到1点是子时 1点到3点是丑时 往下排3点到5点是寅时 5点到7点是卯时 上午7点到9点是辰时 9点到11是巳时 中午11点到1点午时 1点到3点是未时 下午3点到5点申时 下午5点到7点是酉时 晚上7点到9点是戌时 晚上9点到11是亥时 过了11点就又是子时了 过去有人争论以12点为子时分界点 经过这几年易经的发展已经认可11点为分界点

酉时初中末各是几点 酉时是指下午5点钟到7点钟,初5点整,中540~620,末620~7 不是非常严格。古代计时方法主要有水漏 沙漏 和 阳光照射角度等,或者时香,所以并不是完全准确

酉时 是什么意思是几点 12个时辰:

子时是夜里23:00到凌晨1:00

丑时1:00到3:00

寅时3:00到5:00

卯时5:00到7:00

辰时7:00到9:00

巳时9:00到11:00

午时11:00到13:00

未时13:00到15:00

申时15:00到17:00

酉时17:00到19:00

戌时19:00到21:00

亥时21:00到23:00

19时正是酉时还是戌时 时辰是戌时:19:00--21:00之前。

跟酉时相克的是什么时 就是“卯”时。

卯时

拼音:mo shí日晷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i、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上午 5 时正至上午 7 时正)。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正卯即上午6时整。

酉时――晚上17时―19时。

希望能够帮到你。

请问酉时右是什么时间 酉时为17-19点。

古人把酉时分为,左 正 右

酉时左:17:00-17:40

酉时正:17:40-18:2鼎

酉时右:18:20-19:00

已酉时到底是几点啊? 不是‘已酉’时,是 ;酉时 。酉时相当于 17:00 --- 19:00 。

天干地支里面有 “己” 、“巳” ,却没有 “已” 。

为什么刚好19时算命的说是酉时而有些又说是戌时到底哪个是正确的请大师高人解答!跪求 在古代是按照地方时计时的,现在按的北京时间,19点正是分界线,有的算者不讲究,就按北京时间了,讲究的更精准按地方时,也就是真太阳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扩展资料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午时是几点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午时是几点、正酉时是几点、古代的这些子时,午时……,说明是几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9260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