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的晴雨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西溪的晴雨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第1张

赏析1《西溪的晴雨》不仅写出了西湖边的西溪景色的野趣,而且捕捉到了这里晴雨变化中的美的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色,是作者善于从天气的变化中抓住山水景物一刹那间出现的神采,写出了山水的个性。

因此,山水景色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此外,作者写景物的个性,不是单就景物写景物,而是结合人来写的。

人有思想,有情绪,有个性,因而,景物也随之有神韵,有个性了。

文章从源宁游西湖失望开始写起,写到西湖的野趣和参观古墓的霉气和恐怖,又写了坐汽车快速变化的景观,再写了摇船少女的劳动,再追写了和老龙夫妇赏游西溪秋雪庵。

这一切,都在写人,都在写情,也都在写景,把景和人、和情结合起来写,写人和情的变化,配之景色的神韵起伏,因而景也个性化了。

赏析2微雨里的野趣——赏析《西溪的睛雨》的景物特点郁达夫在《西溪的晴雨》中,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文章首先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朦胧素淡的基调。

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而静莲庵堂的清茶洗涤了鬼气,这感情的跌宕之间,让人在氤氲的气息中感受了野趣。

作者在叙写乘车游览的乐趣时,先宕开一笔,说游西溪以游船为“正宗”,乘车游览为“俗”,接着笔锋一转,品谈“俗益”。

因为有雨,遥望则“一派空明”,斜平海上,“淡绿成阴”,而江南草长,美景集于沿山大道,更增添了微雨朦胧的意境。

乘船游赏西溪的野趣似乎更有灵性,更有情韵。

写景,则山环水绕之中,风景向你“点头”,又“匆匆”作别;记人,则“一伸一俯”之间,与橹声、水波相应和,合奏为“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至此,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2) 游赏中的诗情——赏析《西溪的晴雨》的文人雅趣作者在《西溪的晴雨》中,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一次在雨中,一次是晴日,而途中所见所为,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

文章开篇以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为铺垫,而应友人相约,在雨中游览西溪,可见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这正是文人的情趣。

而游赏路上,天色是“阴阴漠漠的”,呼吸的是“野草花的气息”甚或有些“霉灰的阴气”;高坐车上,所见“一派空明”,“渺渺茫茫,青青绿绿”;乘船游览,撇开风景,叙写摇船少女的风姿,回顾老人祠里的灵签,联想竹西歌吹的闲情,自有文人的浪漫情怀。

至于记叙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则更是用笔婉致。

晴明高照,便在弹琴楼上消磨时日;秋雪庵里赏景,“原不见秋,更不见雪”;报上有“芦花怒放”的消息,而所见却不尽然;就连寺庙的老僧也求字相邀,龙妇也洞箫歌吹,凡此种种,作者在文章中营造浓重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

西溪的晴雨答案

16.文章开头说“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了哪些“野趣”

(6分) 答: 17.文中第四自然段说“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

请简要概括文中“俗益”所包含的内容。

(4分) 答: 18根据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点。

(6分) (1)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答: (2)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答: (3)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答: 19.作者在文章收笔,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

请问,这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 答: 参考答案: 16 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的闲情。

郁达夫

郁文(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近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 生平

11 早年

12 留日

13 归国后的文艺与教学活动

14 抗战时期

15 遇害

2 家庭

3 文学

31 小说

32 散文

33 日记

34 旧诗

35 翻译

4 参考文献

生平

早年

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曾先后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杭府中学(与徐志摩同学)。

留日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11月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至1922年毕业回国。

他虽然修读的是经济,但文学活动不绝,在留学期间阅读了不少外国小说,以俄国、德国小说居多。1921年,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写作小说。该年10月15日,首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内容畅述留学日本时迷恋日本女人的故事,故事也刻画了主角因孤独、性压抑及对中国的矛盾情结所产生的复杂心理结构,内容香艳豪放,轰动国内文坛。

郁达夫在二十多岁时患了肺结核。

归国后的文艺与教学活动

1922年回国后,先在安庆法政专校教英语,翌年辞职。

1923年,任北京大学讲师,讲授统计学。1924年,转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任教,也只任职一年。

1925年起编辑《洪水》杂志。1926年与郭沫若一同任教于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年底辞职。

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为创始会员,但不久即退出。同年任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仅任教四个月。

1933年由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任浙江省政府参议。

1935年,担任《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之主编。

1936年应老友、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同年11月13日赴日本访问。12月17日离日回国途中,访问台湾,会见杨云萍、黄得时等文化界人士。

抗战时期

抗战初期,郁达夫曾担任《福建民报》副刊主编。1938年携眷至武汉,任政治部设计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曾赴徐州劳军,在各前线参访。同年底,又携眷前往南洋,宣传抗战。

1938年12月,郁达夫抵新加坡,任《星洲日报》文艺副刊《晨星》、《星洲晚报》文艺副刊《繁星》和《星光画报》文艺版的主编。郁达夫热心文化艺术事业,曾和当时旅居新加坡的画家徐悲鸿、刘海粟,音乐家任光经常来往。

郁达夫在星洲日报前后三年,共发表400多篇抗日政论,后经台湾学者秦贤次整理为《郁达夫南洋随笔》、《郁达夫抗战文录》二书(台北:洪范书店,1978)。

1940年郁达夫成为新加坡南洋学会创建人之一。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行委员,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新加坡失守后,郁达夫避难至苏门答腊。

遇害

1942年6月初郁达夫逃至苏门答腊西部市镇巴爷公务,化名赵廉,居于当地华侨蔡承达的房屋,并在当地人协助之下开设酒厂维生。

附近地区的日本宪兵队得悉赵廉是当地唯一懂日语的华侨,希望他当翻译。郁达夫不收日军薪金,但当时其自愿充当日军翻译一事仍然引起当地人的许多误解和不满。

1944年,日军已发现他的真正身分。日本投降后不久的某个晚上,郁达夫突然神秘失踪,其失踪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怀疑他被日本宪兵杀人灭口或被当地抗日民众作为汉奸秘密惩办的都有。虽然有日本学者铃木正夫经过研究得出了郁达夫是被日本宪兵下令杀害的结论(写成专书《苏门答腊的郁达夫》),但由于铃木拒绝公布据说私下承认参与此事之日本宪兵的具体个人资料,所以学术界还并不能把这种说法当成定论。郁达夫享年五十岁。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证书。

家庭

郁达夫跟王映霞的合照

1917年8月28日,奉母命与孙荃(1897年10月16日—1978年3月29日,原名孙兰坡,小字潜媞,浙江富阳人。大约在1917年10月16日之后,改名孙荃,字兰坡。郁达夫有七言绝句题为《为某改字曰兰坡名曰荃》)订婚,之后郁达夫前往日本留学。1920年正式结婚。

1927年1月14日,他认识了下一位妻子——杭州人王映霞(1908年1月25日—2000年2月5日,本姓金,小名金锁,学名金宝琴,大约在13岁时过继给外祖父做孙女,改名王旭,号映霞,后来以映霞为名)。不足半年后的6月5日,郁王两人订婚,孙荃和郁达夫分居。大约在翌年的3月中旬在上海结婚。

1938年7月4日,王映霞出走,郁达夫找到情书三封,证明她早已和浙江省官员许绍棣私通。翌年两人正式离婚。

郁达夫曾作诗《下堂妾王氏改嫁前之遗留品》一首:

凤去台空夜渐长,挑灯时展嫁衣裳;

愁教晓日穿金缕,故锈重帏护玉堂。

碧落有星烂昂宿,残宵无梦到横塘;

武昌旧是伤心地,望阻侯门更断肠。

及词《贺新郎》一首:

忧患余生矣,纵齐倾钱塘潮水,奇羞难洗。欲返江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耻说与,冲门墙茨。亲见桑中遗芍药,假作痴聋耳。姑忍辱,毋多事。

匈奴未灭家何恃?且由他,莺莺燕燕,私欢弥子。留取吴钩拼大敌,宝剑岂能轻试?歼小丑,自然容易。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倘亡,妻妾宁非妓?先逐寇,再驱雉。

忍辱负重,以国家为要,足见其气度和爱国之心。郁达夫在《毁家诗纪》详细记载了此事。

现在杭州仍保留有郁达夫故居,地址在杭州大学路场官弄63号,是1933年4月郁达夫为暂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时购置的寓所。

郁达夫与王映霞育有四子一女:飞(小名阳春,1928年-)、静子(1929年11月-1931年?)、云(小名殿春,1931年3月17日-)、亮(小名耀春,1933年5月-1934年?)、荀(小名建春,1936年9月?-)。

郁达夫到苏门答腊后,于1943年9月15日与当地华侨女子何丽有结婚,生有一子一女。

文学

小说

郁达夫的小说带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短篇小说,亦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当初出版时震撼了当时的文坛。他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懦弱的悲哀。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带有日本私小说风格。

著名小说:

《银灰色的死》

《沉沦》

《南迁》

《茑萝行》

《春风沉醉的晚上》

《离散之前》

《薄奠》

《迟桂花》

散文

郁达夫亦写游记、散文、政论、文学评论等,其中以游记与写景散文最为著名。

著名散文篇章: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光慈的晚年》

《杭州的八月》

《故都的秋》

《寂寞的春朝》

《春愁》

《江南的冬景》

《记风雨茅庐》

《怀四十岁的志摩》

《怀鲁迅》

著名游记:

《钓台的春昼》

《西溪的晴雨》

《超山的梅花》

《马六甲游记》

日记

郁达夫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已出版日记的作家,作品包括:

《日记九种》

《芜城日记》

《回程日记》

《沧州日记》(1932年10月6日—10月13日)

《水明楼日记》(1932年10月14日—11月10日)

《梅雨日记》(1935年6月24日—7月27日)

《秋霖日记》(1935年9月1日—9月20日)

《冬余日记》

旧诗

郁达夫自1910年起便作旧体诗,亦颇有声名。与王映霞失和后,将事情经过写成组诗《毁家诗记》,有诗十九首、词一阙。

台湾作家刘心皇编有《郁达夫诗词汇编全集》(台北:台湾商务,1982)。

翻译

郁达夫精通英、德、日三种外语,故亦有不少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秦贤次:〈郁达夫其人其文〉

郁达夫选集,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

郁飞:《郁达夫的星洲三年》

郁风:《一个真正的文人-三叔达夫》

郁达夫一生的婚恋,选自《燃烧的倾诉——郁达夫真情告白》(学林出版社)

鲁迅、郁达夫日记比较阅读,谢泳

王映霞:《我与郁达夫》,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ISBN 7-5435-1502-4/I·136

郁嘉玲:《我的爷爷郁达夫》,昆仑出版社,2001年。ISBN 7-80040-589-3/I·447

1、与作者前期的失望心情有关吧

2、野趣 郁达夫在《西溪的晴雨》中,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⑴文章首先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朦胧素淡的基调。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而静莲庵堂的清茶洗涤了鬼气,这感情的跌宕之间,让人在氤氲的气息中感受了野趣。

⑵作者在叙写乘车游览的乐趣时,先宕开一笔,说游西溪以游船为“正宗”,乘车游览为“俗”,接着笔锋一转,品谈“俗益”。因为有雨,遥望则“一派空明”,斜平海上,“淡绿成阴”,而江南草长,美景集于沿山大道,更增添了微雨朦胧的意境。

⑶乘船游赏西溪的野趣似乎更有灵性,更有情韵。写景,则山环水绕之中,风景向你“点头”,又“匆匆”作别;记人,则“一伸一俯”之间,与橹声、水波相应和,合奏为“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至此,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3、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游船在水中的荡漾和风景的宜人。

4、作者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一次在雨中,一次是晴日,而途中所见所为,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

5、拟题要紧扣文章内容,提示文章主题。

以上就是关于西溪的晴雨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全部的内容,包括:西溪的晴雨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希望获得关于「郁达夫」的任何信息,包括个人对他的评价,谢谢!'_'、西溪的晴雨 阅读答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909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