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约》拒绝签字的结果是什么

《巴黎和约》拒绝签字的结果是什么,第1张

巴黎和约》拒绝签字的结果是五四运动爆发。

背景:1918年11月11日,双方宣布停战,在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之后(也即巴黎和会,Paris Peace Conference)。

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这项条约得到了国际联盟承认,并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这也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谈判过程:

谈判于1919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开始。1870年德国取得普法战争胜利并统一德国后德皇曾在此举行加冕仪式。来自38个国家的70名代表参与了谈判。

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俄国因于1917年和德国单独媾和且布尔什维克取得国家政权也被排除在谈判之外。

从1919年3月开始,谈判由五个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委员会”主导,该机构组成复杂,矛盾重重,难以做出有效决定。

中国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是因为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合约。当时中国的北京政府是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的和谈,但是当中国提出要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各项特权,以及废除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归还德国抢占的山东胶州湾的时候,帝国主义的各个国家,非但没有接受中国的提议,而且明确的指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交给 日本人 接管,所以中国拒绝了在合约上签字,当时谈判那些人看来还是挺有骨气的啊。这件事传到国内了,然后就引发了相当有名的“五四爱国运动”。 至于美国,不是很了解的。不过一战时的美国还不是很屌的,和二战不可同日而语的。当时美国好像还是从同盟国跑到协约国的,两面派,要不一战是美国还是战败的国家了。

巴黎和会签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条约》(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又称:《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

背景:1918年11月11日,双方宣布停战,在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之后(也即巴黎和会,Paris Peace Conference),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这项条约得到了国际联盟承认,并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这也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中国代表因对会上欧洲列强处理中日青岛问题时故意偏袒日本,无视中国利益,愤而离席(转而与德国另签和约),这一事件进而引发了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美国在国会表决时多数反对,也未签署凡尔赛条约。

扩展资料

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希 腊、危地马拉、中国、泰国、海地、沙特阿拉伯、洪都拉斯、利比里亚、捷克斯洛伐克、乌拉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27个独立国家。

还有英国的自治的领地南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会议由美、英、法、意、日5国各出2名代表组成的最高理事会(“十巨头”会议)控制。

3月25日,决策的10人会议缩减为“四巨头”会议: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实际上,重大问题都由美、英、法三国代表决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凡尔赛条约

这是因为美国独立条约是在巴黎凡尔赛宫签署的。

(北美独立战争)美国和英国为结束美国独立战争而缔结的和平条约。又称《美英凡尔赛和约》。1783年9月3日签订于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和约共10条,主要内容有:英国正式承认美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国家,放弃对美国的统治和领土主权的一切要求;确认美国疆界东起大西洋沿岸,西止密西西比河,北接加拿大五大湖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两国人民从此永久和平,停止在海上、陆上的一切敌对行动并互释战俘;英从美境内所有港口、地区、港湾撤出全部军队和舰艇,该和约的签订使美国获得完全独立。

巴黎合约的主要内容有:

1、英国正式承认美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国家,放弃对美国的统治和领土主权的一切要求。2、确认美国疆界东起大西洋沿岸,西止密西西比河,北接加拿大五大湖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两国人民从此永久和平,停止在海上、陆上的一切敌对行动并互释战俘。

3、英从美境内所有港口、地区、港湾撤出全部军队和舰艇。

(克里米亚战争)Peace Treaty of Paris

结束克里木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的和约。1856年 2月25日起,克里木战争交战国英、法、撒丁、土耳其与俄国以及和议发起者在奥地利举行会议,后因讨论黑海海峡问题又邀请1841年《 伦敦海峡公约》签字国之一普鲁士参加。3月30日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欧洲列强正式承认土耳其为“欧洲协调”的一国,并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与完整”;俄国把多瑙河口及南比萨拉比亚归还给摩尔达维亚,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境内(包括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东正教教徒的保护权,由列强共同保障其利益。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仍处于土耳其宗主权之下,塞尔维亚自治但土耳其苏丹对塞尔维亚的最高权力仍保留;俄国将卡尔斯归还给土耳其,收复被英、法联军占领的塞瓦斯托波尔及克里木的其他城市;黑海中立化,黑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禁止各国军舰通行,俄、土在黑海都不得保有6艘以上800吨的轮船和4艘以上200吨的船只,也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立海军兵工厂和海军要塞。多瑙河上贸易航行完全自由,对一切国家开放,并由英、俄、法、奥、普、撒丁和土耳其组成“欧洲多瑙河委员会”来保证这一规定的执行。

《巴黎和约》的签订对俄国打开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是一个沉重打击。使英、法两国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土耳其则沦入由欧洲列强支配和摆布的境地。 Peace of Paris

不列颠和汉诺威与法国和西班牙于1763年签订的结束七年战争的和约。和约规定,不列颠取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原属法国的地区,不列颠用哈瓦那换取西班牙的佛罗里达,作为补偿,西班牙再从法国取得路易斯安娜,此外不列颠在印度、加勒比海和西非也有收获。 美国和西班牙为结束两国1898年战争而缔结的条约。1898年12月10日由双方代表在巴黎签订。和约共17条,主要内容有:

①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一切主权要求和所有权,由美国予以占领。

②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岛和西印度群岛中其他西属岛屿及关岛让与美国。

③西班牙将通称菲律宾群岛的各岛屿让与美国,在本条约互换批准书后3个月内美付给西2000万美元。

④双方互相遣返战俘。

⑤两国互换条约批准书后,西军撤离菲律宾和关岛,各处堡垒和海岸防御工事中的重型大炮(野战炮除外)在条约生效后6个月内仍置原地,美国可出资购买。

⑥美国承诺在互换条约批准书之日起10年内,允许西班牙船舶和货物以美国船舶和货物所得到的同样条件进入菲律宾群岛各港口;西班牙有权在已放弃或让与其主权的领地的港口和地方设立领事馆。

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同年7月,西战败求和,于8月12日被迫在华盛顿同美签订停战协定。10月1日,美西开始在巴黎举行和会,12月10日签订本和约。美国通过该和约夺得西属大片殖民地,增强了其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地位,揭开了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序幕。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和约之一。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郊凡尔赛宫签订,1920年1月10日生效。签字国有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尔、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汉志(今为沙特阿拉伯一省)、洪都拉斯、利比里亚、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暹罗(今泰国)、捷克斯洛伐克、乌拉圭等战胜国为一方,战败国德国为另一方。美国代表虽签了字,但因参议院未批准该和约,故签字无效。

参加和会的各国之间矛盾重重,经过激烈讨论的讨价还价,1919年6月,德国被迫与协约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内容:

①阿尔塞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

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

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④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Peace Treaty of Paris,1947

反法西斯同盟国与法西斯德国的盟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分别缔结的和约的总称。亦称《五国和约》。1947年2月10日订于巴黎,同年9月15日生效。同五国(其中一国或若干国)签订和约的国家主要有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中国、比利时、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波兰、乌克兰、南斯拉夫、印度、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巴西、埃塞俄比亚等。

《五国和约》分别包括序言及领土、政治、军事、经济和赔偿等条款。

序言宣布结束战争状态;战胜国承诺赞助意、罗、保、匈、芬加入联合国的要求。 领土条款宣布废止法西斯国家改划的欧洲版图,确定一些国家的新疆界:

①意大利疆界仍为1938年1月1日原有疆界,但在意法边界的4个地区作有利于法国的微小调整;意南边境的伊斯特拉半岛和尤利亚克拉伊纳一部分、阜姆城(今里耶卡)、扎拉(今扎达尔)及其附近岛屿、佩拉戈萨岛及其附近各岛划归南斯拉夫;的里雅斯特及其周围地区划作自由区;佐泽卡尼索斯群岛(今南斯波拉泽斯群岛)划归希腊。

②罗马尼亚疆界除与匈之间恢复到1938年1月1日的疆界外,仍维持1941年1月1日原疆界,罗因此应按1940年6月的“苏罗协定”,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割让给苏联;废止1938年11月和1940年8月的维也纳仲裁,从匈牙利收回特兰西瓦尼亚。

③保加利亚疆界仍维持1941年1月1日的边界。

④匈牙利与奥地利、南斯拉夫边界仍为1938年1月1日原有边界,并承认1945年6月捷把从匈收回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割让给苏联的“苏捷协定”;匈捷边界在匈、捷、奥三国交界处作少许有利于捷的变动。

⑤芬兰维持1941年1月1日原有疆界,但根据1944年9月的停战协定,应将苏联在1920年和1940年两次和约中自愿割让给芬兰的贝柴摩(今贝辰加)地区归还苏联。上述和约所规定的欧洲有关国家新边界,在1975年8月由3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正式签署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中得以肯定。 政治条款和约规定:

①意、罗、保、匈、芬五国须保证本国公民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取缔国内一切法西斯组织,今后不准此类组织复活、存在和活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保证逮捕犯有战争罪和违反和平与人道罪者,以及被控在战争期间因叛国或通敌之任何盟国或参与国国民,并交付法庭审判。

②意大利放弃在非洲前殖民地(利比亚、厄立特里亚、意属索马里)的一切权利,放弃由《辛丑条约》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放弃在阿尔巴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夺得的一切权利和特权。

③芬兰的奥兰群岛实行非军事化;苏联放弃租借汉科半岛的一切权利,作为交换,芬兰将波卡拉半岛之领土、领水租与苏联建立海军基地,租期50年。 军事条款和约规定:

①意、罗、保、匈、芬五国军队和军事装备只能是对内和纯防御性的;限期拆除边境和其他地区的一些永备工事和军事设施;禁止试验、生产或拥有任何类型的原子弹、导弹和远程火炮等武器;不得建造、获取、使用或试验航空母舰、潜水艇或特种攻击艇;不得装备任何类型的轰炸机。

②意、罗、保、匈、芬五国陆海空军人数限为这些国家防卫所需最低数额,其中陆军分别不超过25万人、12万人、55万人、65万人和344万人,海空军(含防空炮兵)分别不超过5万人、18万人、105万人、05万人和075万人。

③允许意海军保留2艘主力舰及其他舰艇43艘,各型舰只总吨位不得超过675万吨(不含2艘主力舰);罗、保、芬海军总吨位限额分别为15万吨、0725万吨和1万吨。

④意、罗、保、匈、芬空军各型飞机总数限额分别为350架、150架、90架、90架和60架。

⑤意陆军装备的重、中型坦克总数不得超过200辆。五国还承担与同盟和参与国完全合作,务使德、日不可能在其境外采取重新武装的任何措施。 赔偿和返还条款和约确认对侵略所造成的损失进行部分赔偿的原则,规定了意、罗、匈、保、芬五国向有关国家的赔偿数额,并要求在短期内返还从任何联合国家领土内移去的财产。

除上述共同条款外,对罗、保、匈和约还包括在多瑙河航行自由的一般规定;对意和约还包括关于战争罪行,关于联合国家在意的财产、权利和利益,以及解决争议等特别条款。除对芬(未被占领)和约外,其他和约都规定,自和约生效之日起90天内盟军从占领国撤出,但苏联有权在匈、罗领土上留驻维持与奥地利苏占区交通线所必需的武装部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罗、保、匈、芬五国曾与德日结盟参与侵略战争,但于1943年和1944年陆续退出,同反法西斯盟国签订停战协定,并程度不同地参加过反法西斯斗争。鉴于它们与德、日有所区别,美、英、苏于大战末期商定,在对德、日媾和前,先同它们媾和。1945年9月,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开始讨论和约条款。此后经同年12月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1946年7~10月巴黎和会及11~12月纽约四国外长会议,才完成了对和约文本的最后审定。

和约的缔结是同盟国在战后初期为解决战争遗留问题而取得的重要成果。它基本上是战争结束时的军事形势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反映,也是美苏等国相互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对战后欧洲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和约关于肃清法西斯势力和实现民主自由的条款,有助于巩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但和约中关于领土疆界变动的某些条款,对以后有关国家的相互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

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它们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会议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及苏俄等战败国,与此同时又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巴黎和约指一系列在巴黎或凡尔赛签订的战争和约。在七年战争、北美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美西战争、一战、二战等战争战后,都签订过以《巴黎合约》为名称的战争和约文件。

巴黎公社(法语: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由于评价者意识形态的不同,对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也有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更有被认为标志当代世界政治左翼运动崛起光辉起始里程碑,影响广大深远。马克思认为它是对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明,而俄罗斯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宁则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它既没有依赖于一个先锋队,也没有掌控国家或者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实际上还是无政府主义

首先要了解一下《巴黎和约》到底是什么,再来看顾维钧为什么拒绝签字。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年在巴黎战胜国协约国集团为了解决战争问题以及战后维护和平问题召开了巴黎和会,然而实质上则是由美、英、法三国操纵的瓜分世界利益的会议。当时的中国作为战胜国一方,也被邀请参加会议,中国的使命就在于商谈收回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占有的利益,阻止日本趁机侵吞山东半岛。

因为,日本当时出度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就是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和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以确立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优势。而当时的局势是,英法已经私下里与日本订立密约,支持日本。所以消息传开后,激起了国内爱国人士对此的抗议,引发了五四运动,当时的北洋政府也迫于压力放弃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不过,这同时也是当时的外交官陆徵祥以及顾维钧努力交涉,在巴黎和会上巧用外交技巧得来的成果。因为,当时中国即便属于战胜国,然而一直在外交上处于劣势。巴黎和会还没有开始,就将其在和会中的五个席位减为两个。此外就是突然通报要进行会议商谈。而当时日本已提出由它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并公布了一战期间日本与英、法、意等国签订的关于山东问题的秘密协定。

在会上,顾维钧承认中国的确在1915年和1918年签订协议,许诺日本将得到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但中国当时是被迫的,因此不应该履行。无论如何,任何有关德国所有权的问题都必须由和会解决。按大会所接受的民族自决和领土主权完整等威尔逊的原则,中国有权要求收回山东权益。并且不久后,顾维钧的辩词——“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出现在《费加罗报》等多家重要报纸上,轰动了整个巴黎以至欧洲。然而,山东问题并未因顾维钧的精彩演说,在和会上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即便是争取到了美国有条件的支持,最终美国为了避免和谈破裂阻碍他建设国际联盟的设想,所以宣布日本放弃它在山东的军事权力,而只保持经济权利。至此中国的和谈任务算是失败。6月28日清晨,在北京政府训令签字,陆徵祥犹豫不决,而国内舆论坚请拒签三座大山的重压下,顾维钧向生病的陆徵祥作出了拒签对德和约的报告。

历史背景 1783年9月3日,美国与英国在巴黎签署的和平条约,独立战争爆发后,北美殖民地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巧妙地利用了欧洲一些强国与英国的矛盾,同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先后结成联盟,争取俄国等国实行武装中立,增强了自己的力量。英国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失败,使国内反对派加强了对政府的攻击。在约克镇惨败以后,英国不得不与美国谈判。英国托利党内阁倒台,辉格党执政,促成了巴黎和谈。自1782年9月始,英国代表奥尔瓦德同美国代表J.杰伊、B.富兰克林、J.亚当斯等人正式谈判。此外,还有法国、西班牙的代表参加谈判。会谈中美国代表察觉西班牙、法国居心叵测,漠视美国利益,遂撇开法国与西班牙,直接与英国密谈。英国则想离间美、法,然后全力对付欧洲宿敌。美、英拟定了草约,并于1782年11月30日字。1783年9月3日正式签署和约。 内容根据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但只承认美国占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划定了美国与英、西在北美属地的边界;美国保有原来享有的在北美领海内捕鱼的权利;双方公民对债权人所负债务有效;邦联国会保证劝告各州议会,完全恢复效忠派的权利并发还其财产;停止敌对行动,英国撤出全部海、陆军。 意义这是美国以平等原则与英国缔结的和约,为争取国际上的承认创造了条件。

以上就是关于《巴黎和约》拒绝签字的结果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巴黎和约》拒绝签字的结果是什么、中美两国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原因是什么、巴黎和会签了什么条约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8941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