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的体形(外部)特征有哪些

蛇类的体形(外部)特征有哪些,第1张

众所周知,蛇类是一种较为原始(古老)的爬行动物。蛇体细长,体表被鳞片包覆,像盔甲一样保护着全身,不同种类的蛇各有其不同的体形特征。蛇类的体形大小相差十分悬殊,体重亦是如此。

蛇类的形体可分为头、颈(一般不明显)、躯干和尾。腹面的泄殖肛孔是躯干和尾的分界线。低等蛇类(如蟒)在肛孔两侧各有一呈爪状的、已经退化了的后肢残余(图1)。

图1 蟒蛇后肢残迹

蛇类的头较扁,躯干较长,尾部细长、侧扁或呈短柱状。蛇类没有四肢,它的四肢全部退化,依靠肋骨和腹鳞的活动、牵引及宽大的腹鳞来完成爬行和盘蜷。

蛇类的头部有一对鼻孔,位置在吻端两侧,只具有呼吸功能。有一对眼睛,没有上下眼睑和角膜,只有一层透明的膜。蛇类没有耳孔和鼓膜,但具有发达的内耳和听骨。蛇类的舌没有味觉功能,由于蛇舌的不停伸缩,可以把空气中的化学物质黏附在蛇舌面上,送进位于口腔顶部的锄鼻器而产生味觉。但蛇舌起触觉作用,有人误以为蛇舌有毒,其实无毒。

蛇类的头呈椭圆形和三角形两种。绝大部分无毒蛇的头呈椭圆形(图2),而大部分毒蛇的头呈三角形(图3)。雌蛇的尾部短而细,当用两手指紧捏肛孔后端时,雌蛇的肛孔显得平凸。雄蛇的尾略长且粗,藏着一对雄性标志——蛇鞭,亦称交接器(两根半阴茎),当用两手指紧捏肛孔后端时便会显露出来,这是正确区分雌雄蛇的主要区别点(图4)。

图2 无毒蛇头部

图3 毒蛇头部构造

图4 雄蛇的两根半阴茎(交接器)

蛇类表面的色泽因其种类不同而有差异。蛇类的鳞片色彩具有警戒作用。同时它又与蛇类所栖息的生存环境的主色调相近,从而又具有保护色的功能。

蛇可归纳为3亚目,即盲蛇亚目、原蛇亚目、新蛇亚目,下属18科,380余属。

(1)盲蛇亚目包括3科:细盲蛇科、异盾盲蛇科、盲蛇科。

(2)原蛇亚目有9科:蟒蚺科、岛蚺科、林蚺科、亚洲筒蛇科、筒蛇科、倭管蛇科、针尾蛇科、美洲闪鳞蛇科、闪鳞蛇科。

(3)新蛇亚目有6科:瘰鳞蛇科、游蛇科、穴蝰科、眼镜蛇科、海蛇科、蝰蛇科。

扩展资料

蛇的生活习性

蛇类以食鼠为主,蛇类形状色泽奇特、浑身披鳞,头颈高翘百、躯尾摆动、快速行进、寻偶鸣叫、泅水过渡、实在难以逗人喜爱。

蛇类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_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度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居、出没、繁衍的场所,也有的蛇栖居水中。

它们栖息于墓洞中,知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踞在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

蛇类中只有“蟒”属于国家保护动物。

中国蛇类216种,毒蛇65种。数量庞大,并未收入国家保护动物的种类。但是像眼镜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些很罕见的蛇,会被收入省级保护动物。

国家林业局、卫生部、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五部门于2007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赛加羚羊、穿山甲和稀有蛇类资源保护和规范其产品入药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停止野外猎捕蛇类活动,引导和规范蛇类人工繁育活动。

神经性毒蛇:金环蛇、银环蛇、海蛇

出血性毒蛇:烙铁头、尖吻蝮蛇(俗名五步龙)、竹叶青、蝰蛇

出血性混合神经性毒蛇:眼镜蛇、眼睛王蛇(俗名过山峰)、 蝮蛇

其中尤以眼睛王蛇的毒性最为剧烈,被咬伤后应紧急注射抗眼镜蛇毒血清和抗银环蛇毒血清,否则极少能够存活。以上十大毒蛇是我国分布最广、毒性最大、也最为常见的毒蛇种类。以皖南山区、武夷山、雪峰山、南岭、十万大山、云开大山等地密度最高。金环蛇 Bungarus fasciatus金环蛇 名] Bungarus fasciatus分类地位] 蛇目 眼镜蛇科形态特征]全长12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具较宽的金**环纹,体尾共有1~27+3~5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故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14~230,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29~39枚。

[分布] 我国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夜晚活动。吃蛇,偶尔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动物。卵生,5~6月产卵6~14枚于腐叶下或洞穴中,卵径45~54 mm×20~24 mm。估计数量] 野外已极稀少。眼镜王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眼镜王蛇 [学名]Ophiophagus hannah[分类地位] 蛇目 眼镜蛇科[形态特征] 具前沟牙的毒蛇。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区别是眼镜王蛇①体形较大,常长达3~4 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m②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③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④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成单。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橙**。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玟。分布] 在我国一般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贵州、东、海南、广西,向北可达浙江南部、四川米易及西藏墨on$2。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m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白昼活动。主要捕食蛇,偶尔吃蜥蜴等。卵生,7~8月产卵20~40枚于枯叶筑成的窝内,卵径655mm×332 mm。亲蛇有护卵习性。估计数量]估计国内野外已极少圆斑蝰 Vipera russelii圆斑蝰 [学名]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分类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态特征] 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生活习性]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分布] 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白眉蝮 Gloydius blomhoffi siniticus

白眉蝮 [学名]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分类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态特征] 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习性]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分布] 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原矛头蝮(龟壳花蛇) [学名]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分类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态特征] 体长一般在70--90厘米,尾长16--18厘米,体重50--70克左右头呈三角形,颈细,吻较窄,头顶具有细鳞,并有倒V形褐色纹斑体背面为棕褐色,在背中央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纹斑左右相连而成链状,在该纹斑下面还有不规则的小班纹腹部为灰褐色,有许多斑点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区灌木林,竹林溪边,住宅区附近阴湿的环境中,常盘踞在柴堆内多在晚上活动,尾有缠绕性,有时盘缠在树上或竹子上由于身体瘦长,捕食,攻击都比较灵活以鱼,蛙,蜥蜴,鸟为食小雪至次年清明为冬眠期,常利用树洞,竹洞作为越冬场所为卵生,每次产仔5--13枚,自然温度孵化,孵卵期一般在35--45天烙铁头系管牙类毒蛇

枚,自然温度孵化,孵卵期一般在35--45天烙铁头系管牙类毒蛇

[分布] 安徽、浙江、江西、福建、on$2、河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四川、甘肃、贵州;国外见于印度、缅甸、越南等地

舟山眼镜蛇 Naja atra

舟山眼镜蛇

[学名] Naja atra

[形态特征] 全长1000~20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没有颊鳞;上唇鳞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第四、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背鳞平滑,中段21(19)行;腹鳞162~182,肛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分布] 我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广西东北部、贵州、重庆东南部,包括on$2、海南及香港。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700 m左右的平原、丘陵与山区,见于灌丛、竹林、溪涧或池圹岸边、稻田、路边、城郊,甚至进入花园或住房。白昼与夜晚均见活动。捕食鱼、蛙、蜥蜴、鼠、鸟及鸟蛋、蛇等。每年5月前后出蛰,11月进入冬眠。卵生,5~6月交配,7~8月产卵7~19枚,卵径42~54 mm×26~31 mm;约经50天孵出仔蛇,全长约200 mm。

[估计数量] 无研究资料。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银环蛇[学名] Bungarus multicinctus[分类地位] 蛇目 蝰科[形态特征] 全长10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03~231;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37~55枚。本种有2亚种:指名亚种B m multicinctus Blyth 腹鳞203~218,背面白色横纹30~50个;云南亚种B m wanghaotingi 腹鳞213~231,背面白色横纹20~31个。

[生活习性] 息于从沿海低地到海拔1,300 m的山区,常见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近水处。夜晚活动,到水边捕食鱼、蛙或蛇类。白昼则隐匿于石下或洞中。4月出蛰,11月进入冬眠。卵生,6月产卵3~15(最高纪录为20)枚,卵径29 mm×165 mm~52 mm×19 mm;孵化期1~15月,刚孵出的仔蛇全长200~270 mm。

以上就是关于蛇类的体形(外部)特征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蛇类的体形(外部)特征有哪些、蛇的种类、国家保护动物有什么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8890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