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地质年代的划分有哪些

地球地质年代的划分有哪些,第1张

要研究物种和人类在地球上的起源时间,就离不开考古手段,这就必然与地质学上地层时代的分散有着密切关系。人类起源主要与洪积期、水川期、石炭纪、中新世、始新世等时期有关,而物种起源就在此之前更久的时期。那么,这样久远的古代时期是如何划分的呢为了便于研究,18世纪中叶,就有人按照地质年代(地层)形成的早晚把意大利北部的划分作“原始系”、“第二系”、“第三系”和某系地层相当的地质年代就叫作某“纪”。与此同时,又有人把德国舒尔茨山的岩层分成“原始岩系”,“第二岩系”,“冲积层”等,并认为“冲击层”就是“圣经”上的大洪水时期所生成的地层的佐证。以后又有多人多次对地球地质年代不同形成的地层进行更为详细地分系分统,起名方法,在时间上也与最初划分的不同。与“系”相对应的地质年代称为“代”,与“统”相对应的地质年代称谓“世”,这样系下有统(地质年代就是“代”下有“纪”,“纪”下分“世”)。划分的原则是某系不同层位里所含的现代还存在的海生软体动物的百分比多少来划分年代,地层里含的现代动物越少,绝灭动物越多,表明地层越古老。1833年,赖尔就根据这一原则将他在英、法盆地所作的工作总结后分“始新统”(意为近代黎明时期)“中新统”(意为略新时期)和“上新统”(意为比较新时期)三个统。“始新统”地层在下,始新世年代比较早;上新统地层在上,上新世年代比较近。后来又将上新统分成“新上新统”和“老上新统”。1839年,赖尔又把“新上新统”改叫“更新统”(更新意为最新),把“老上新统”改叫“上新统”。“更新统”指的是地层,“更新世”指的是这地层形成时的年代。更新统已属于第四条了。1838年~1841年间,根据地层里生物化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地质学家又把地球历史分成三个“代”:分别叫“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和相应代相对应的地层叫“界”。

19世纪中叶,地层划分基本定型,分为:原始系→过渡系→第二系→第三系→第四系。就地质年代而言,过渡系相当于古生代;第二系相当于中生代;第三系和第四系合起来相当于新生代。以后进一步研究决定把原始系,过渡系,第二系名称放弃不用。把相当于原始系的地质年代叫“太古代”或“元古代”,地层就叫“太古界”或“元古界”。又把相当于古生代的过渡系根据地层的岩石性质细分成几个系:最古老的叫寒武系,其次是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把相当于中生代的第二系依次细分成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这些地层的名称,有的是音译,有的是意译。比如“寒武”是英国南威尔士的古代名称,因为寒武系的地层在威尔士地方发育十分广泛。“奥陶”和“志留”是威尔士和英栏兰西部两个古代部族的名字。“泥盆”是英国的一个郡名,一般译音作“得文郡”,地质学上相沿译音成“泥盆”。“石炭”是译意,指煤,因为形成这一系地层的时期是许多大陆地区大煤田形成的时期。“二叠”原文音译是“彼尔姆”,因为这一系地层最早研究的是在俄罗斯北部彼尔姆地方;而在德国的这一地层明显地分成上下两部分,所以又叫它“二叠”。“三叠”也是译意,因为最早研究的中欧地区这一系的地层明显地分成三部分。“侏罗”是德法两国交界的一座山名。“白垩”的译意,因为欧洲西海岸这一系地层上部都有白垩层。就地质年代而言,最古老的是太古代或元古代;其次是古生代(下面分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六个纪);再其次是中生代(下面分三叠、侏罗、白垩三个纪);最近的是新生代(下面分第三、第四两个纪)。这一现代所采用的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的划分,到19世纪40年代已经基本上确定了。

为阅读方便,现将各地质时期的年代划分列表如下:

地球地质年代划分太古代(元古代)(6亿年以前)

—古生代寒武纪(57亿年前开始)

奥陶纪(5亿年前开始)

志留纪(43亿年前开始)

泥盆纪(39亿年前开始)

石炭纪(34亿年前开始)

二叠纪(28亿年前开始)

—中生代三叠纪(22亿年前开始)

侏罗纪(19亿年前开始)

白垩纪(13亿年前开始)

新生代第三纪

(6500万年前开始)古新世

始新世

渐新世

中新世

上新世

第四纪(150万—200

万年前开始)更新世(又称洪积世)

全新世(现代)(又称冲积世)6沧海桑田:谁在给地球变脸

跟人类起源有关的年代(地层)是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下面分的几个世(统),在19世纪30年代赖尔所提的基础上,1854年又提出,在始新世(统)和中新世(统)间插进一个“渐新世(统)”(“渐新”的原文意思是“稍新”);1874年又提出,把始新世(统)的下部(早期)单独作为一个世(统),叫“古新世(统)”(意思是新生界的最古地层或新生代的最古时期)。又把更新统之后的地层或更新世之后的现代时期,叫“全新统”或“全新世”。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又称“第四纪”为“人类纪”。把“更新统”叫“洪积系”,把“全新统”叫作“冲积系”。在地球的历史上,曾产生过“漂砾”,对“漂砾”解释不同,有人说是海水运送来的。另一种说是冰山搬来的。这一时期称“冰川时代”。1875年,经瑞典学者陶烈尔研究确定是由于地形和气温剧变而掩覆上大冰盖,故把第四纪又叫“冰川时期”。冰川时期发生过多次,与人类历史密切相关。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今)

Cenozoic Era

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代,显生宙的第三个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1760年,意大利博物学家G阿尔杜伊诺在研究意大利北部地质时,把组成山系的地层分为3个系:第一系为结晶岩,第二系为含化石的成层岩石,第三系为半胶结的层状岩石,常含海相贝壳。1829年,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时,把第三系之上的松散沉积层称为第四系。第一系、第二系的名称已废弃不用,第一系大致相当前寒武系,第二系相当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层。新生代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又可分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纪可再划分为几个世。

新生代(Cenozoic Era)约开始于六千七百万年前,延续至今。新生代时地球的面貌逐渐接近现代,植被带分化日趋明显,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和昆虫一起上统治了地球。新生代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又可分为老第三纪和新第三纪。

第三纪(Tertiary Period)可划分为古新世(Palaeocence Epoch),始新世(Eocene Epoch),渐新世(Oligocene Epoch),中新世(Miocene Epoch)和上新世(pliocene Epoch)。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合称老第三纪,老第三纪一直延续到二千五百万年前,那时的植被以森林为主,大地上漫步这一类巨大的食肉鸟类-不飞鸟,海洋中则以巨大的有孔虫为特征。哺乳动物中有很多现在已经灭绝的类群,旧大陆有踝节目,钝脚目,恐角目,裂齿目,肉齿目和奇蹄目的早期种类雷兽,古兽,跑犀和两栖犀等,新大陆有焦兽目,异蹄目和闪兽目等。还有很多现存哺乳动物的祖先类型也可以追溯到这时,如始祖马,始祖象等。新第三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当时海洋中大型的有孔虫已经灭绝,六射珊瑚大量发展,形成大型珊瑚礁。陆地上则开始出现大草原,适应以禾草为食的新型食草动物开始繁盛,大地的面貌更加接近现在。新第三纪时的动物种类是历史上最多的,各种犀牛和古象等在这时候达到全盛,森林中还有各种古猿。

第四纪(Quatrernary Period)可划分为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和全新世(Holocene Epoch),开始于大约二百万或三百万年前,具体时间并未确定,现在也是第四纪。第四纪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发生大规模的冰期,一件是人类和现代动物的出现。更新世大约就是全球范围出现冰川作用的时期,又有“冰川时代”之称,冰期和间冰期不断交替,对应气候寒冷和温暖时期的交替。没有冰川的地区,则有潮湿和干旱时期的交替,称为“洪积期”和“间洪积期”,更新世又称“洪积世”。亚马孙广袤的热带雨林在干旱时期曾经退缩成岛状。更新世时动植物受到巨大的影响,许多现在的动物地理和植物地理现象皆源于次,而在我国南方动物群则一直比较稳定,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持续了很长时间。在大约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消退之后,就进入了全新世,或称“冰后期”,又称“冲积世”。全新世开始时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对自然的影响日趋扩大,进入工业文明以后,更是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重。

新生代开始时,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部分绝灭,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为哺乳动物大发展和被子植物的极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的进一步演化,适应于各种生态环境,分化为许多门类。到第三纪后期出现了最高等动物——原始人类。原始人类起源于亚洲或非洲。

1ZK1中的变化

ZK1上部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环境参数变化见图5-45。

pH在Qh3c为碱性环境,Qh2t下段为中性,pH为7左右,Qp3a偏碱性;TOC在Qh3c与Qp3a为低值,而Qh2t下段为高值,说明Qh2t下段时植物生长状况好,有更多的TOC富集,TOC与pH呈负相关,表明中性环境下更适宜植物生长与腐殖物的保存,同时TOC也与沉积物中石英成分的高低为负相关,当砂质成分占主导时,TOC就表现为低值。磁化率在Qp3a与Qh2t下段均为低值,说明磁性矿物相对较少,而在Qh2t上部和Qh3c磁化率升高表示磁性矿物增多,可能说明物源有变化,即长江物源的进入。TFe2O3从Qp3a至Qh3c总体呈上升趋势,表示TFe2O3的逐步增加,反映的是物源环境与气候环境的综合作用。ba值在Qp3a与Qh2t下段均相对较低,说明其沉积物中Al2O3高,是富铝化的表现,而在Qh2t上段和Qh3c ba值升高,则表示碱土元素丰度增高,物源中碱土金属含量增高。Sa值与Saf值的高值均出现在沉积物石英砂粒成分较高的时段,而低值在粘土粉粒特别淤泥质成分较高时段,说明两值均受石英含量影响。C值在Qp3a由低升高后又降低,反映亲铁元素的丰度变化,其在似网纹**土中较高,应是弱红土化作用对亲铁元素的富集,表示沉积物后期受到湿热气候的影响,而Qh2t上段和Qh3c的C值低说明碱性元素的增高占主导,是长江物源进入的影响。MWPI值的变化在 Qp3a与 Qh2t下段为低值,而Qh2t上段和Qh3c为高值与ba值和磁化率有较好的相似性,说明上下段物质来源及组成有明显的差异性,即Qh2t上段和Qh3c为长江物源,而Qh2t下段和Qp3a物源为洞庭湖区流域物源为主。Qp3a与Qh2t及Qh2t与Qh3c之分界处也有环境参数的变化梯度,说明该时段气候环境及地壳活动均导致地球化学环境参数发生变异。相对暖湿环境在Qh2t下段,温湿环境在Qh2t上段和Qh3c时期,而干凉期则在 Qp3a时期,弱红土化表现在似网纹状**土的形成。ba值、Sa值、Saf值、MWPI均为低值,而C值为相对高值,特别在Qp3a的上部更明显,应是后期变化的表现。

图5-44 ZK1更新世早、中期元素比值变化

从ZK1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的元素比值变化来看(图5-46),CaO/MgO在Qp3a与Qh2t下部为低值,Qh2t上部与Qh3c为高值;Ca/Sr、Sr/Ba与CaO/MgO值有相似的表现,说明物源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可能反映水流量与活动性加大,碱性增加。Rb/Sr、K/Na值与CaO/MgO、Ca/Sr、Sr/Ba三者呈相反表现,反映强流水下Rb和K的不稳定,相对于Sr、Na有显著流失。Ca/Cd在Qp3a为低值和Qh2t下部为低值,而Qh2t上部和Qh3c为高值应是Ca含量增大幅度大于Cd的影响,与物源关系密切;Br/I 总的在Qp3a较低,而Qh2t与Qh3c较高但波动大,与相对暖湿和温湿有关系,或与水流活动强度变化有关系。说明Br随水流活动性更强,迁移量大;Al/Zr在 Qp3a为低值,而Qh3c相对高,可能与相对温暖气候下源区的矿物解离量有关;TOC/N 与TC/N从Qp3a至Qh3c有升高趋势,两者具明显相似性,一方面与沉积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相关,间接反映气候,另一方面,可能反映水体化学环境;Ti/Si 由Qp3a到Qh3c呈升高趋势变化应是与石英在沉积物中的含量相关,也许与物源的相关更密切,长江物源中可能有更多Ti从上游分离后搬运至湖中沉积。

图5-45 ZK1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环境参数变化

图5-46 ZK1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元素比值变化

总之,上述元素比值表现在 Qp3a 与 Qh2t下段变化特征基本一致,而实际上 ZK1 孔中Qp3a与Qh2t之间是一个不连续的沉积时段,其中缺失了Qh1y之冷期沉积和Qp3a最后时段的冰期沉积,故Qp3a与Qh2t并非连续时段。Qh2t上部与Qh3c具有更多的一致性,CaO/MgO、Ca/Sr、Sr/Ba、Ca/Cd、Br/I、Al/Zr、TOC/N、TC/N、Ti/Si在Qp3a与Qh2t下段的低值表现,而在Qh2t上段和Qh3c为高值表现,Rb/Sr、K/Na恰好与之相反。这种上下沉积时段的显著变化可能与气候环境的变化有一定关系,但从本区沉积物特点分析,则更有说服力的变化因素应是长江从北部分流进入洞庭湖后,所携带的物质中地球化学组分差异性较大的表现。物源组分的表现更大程度地控制了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成分及相对比值。而气候环境因素影响则不明显。

2ZK2中的变化

图5-47表示ZK2孔环境参数的变化。

图5-47 ZK2环境参数变化

pH由Qp3a的中性向Qh3c的碱性变化;TOC在砂层中值较低,而在粘土中特别是淤泥质粘土中多为高值;磁化率在Qp3a为低值与TOC呈负相关,而Qh3c为高值;TFe2O3主要为低值,但在Qh3c底部相对较高,可能说明有一暴露于地表的、湿热环境为主的间断时间;ba值在Qh3c为高,而Qp3a为低值,反映了流域物源中碱土元素进入沉积物的时段变化;Sa值与Saf值的变化相同,值高区多在砂层部位,主要反映沉积环境条件;从Qp3a到Qh3c,C值由高到低,及MWPI值由低至高,说明长江物源相对于亲铁元素、铁铝矿物而言,更富碱性、碱土性元素。

上述变化中最值得注意的是Qp3a与Qh3c之上、下段的变化明显,具有地层时段变化的指示意义,而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沉积物物源变化大,与ZK1有很好的一致性。

ZK2元素比值变化见图5-48。

图5-48 ZK2元素比值变化

CaO/MgO、Ca/Sr、Sr/Ba、Ca/Cd、Br/I、Ti/Si在Qp3a为低值,Qh3c为相对高值;Rb/Sr、K/Na、Al/Zr相反。TOC/N、TC/N在Qh3c中变化较大,在钻孔浅部(0~6m),由深至浅逐渐降低。

同样在Qp3a与Qh3c之分界面上各比值有较明显的高低变化,应与长江物源的大量进入、及相应的气候变化有关系。由于各地区接受沉积时间的差异,沉积物在组成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故对应的同一时段内的不同期次仍有气候环境和沉积物物相的变化,微量元素间的相对变化能更好地反映之。

ZK2孔Qp3a与Qh3c因两个时段的气候差异较大,故其地化指标变化较大,Qp3a是下热上冷,而Qh3c则为相对温湿。

哦,并不是。

更新世的气候是寒暖交替剧烈波动的,欧洲的地质都可查出至少有5次交替。不全是寒冷恶劣。

而气候变冷的阶段,寒冷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甚至多因素的。归结起来大概有下面这些:

生物碳循环。这是史前气候最重要的因子!植物繁茂的时候空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含量下降,冰室气体氧气反而上升,这就会促成气候变冷;而气候变冷又会反过来令植物趋于枯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氧气下降,结果是气候变暖。这种负反馈机制使得气候能周期性大幅区间波动。

客观上更新世起,大量大陆移动到了高纬度地区,而高比热容的水却集中于赤道附近,这使得地球接受太阳热量的“容量”变大了,大地暖大气的能力变低了。所以实际上,忽略掉近百年碳排放,整体上地球就没特别暖过。更新世开始就一直偏冷,到了后面全新世初期也就稍微返回到了“适宜”罢了(结果大概唐朝之后又变成偏冷)

更新世开始继续持续造山运动,使得更多岩石暴露于吸收二氧化碳的风化过程中,在风和水的作用下,一部分二氧化碳会因化学变化固定为碳酸盐。

地球轨道众所周知是近似椭圆的,现在对北半球是冬半年略短(运动快)夏半年略长(运动慢),但是实际上地球的地轴不是固定不动的,他是会进动的(所以我们现在能查到人类历史最早记载的北极星可不是现在的北极星,而是织女星)。这个由于地轴进动导致的轨道变化大概11万年1个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夏季长短,到底是陆地半球夏季长,还是海洋半球的夏季长,地球气温当然不一样。

(特指新仙女木事件)在一次极热升温事件后,冰川大规模融化,淡水大规模扩散,可能会阻碍洋流尤其是暖流向中高纬度输送热量。

火山不定期喷发,二氧化硫等冰室气体释放。

1史家沟组

分布于无棣大山一带,厚度一般50~150m。南部较厚,无2井、无3井,地层厚度150~200m;向北(无5井)地层很快变薄至30m左右。在大山剖面上观察,可分为四大层:第一层为致密状、粒状玄武岩,以黑灰色为主,次为紫红、褐灰色;第二层为灰绿、紫红色气孔状玄武岩;第三层为暗绿、绿灰色致密块状玄武岩;第四层为灰绿、紫红色砾状及气孔状玄武岩,见有火山弹、火山豆和火山灰。在无棣大山测玄武岩的K-Ar同位素年龄为073 Ma。

2大站组

为黄土堆积,主要由黄褐色粉砂、砂质黏土及砂砾石层组成,分布于鲁西隆起北缘山前地带及冲沟中。

3平原组

以棕**粉砂质黏土为主夹不等粒砂层,为更新世黄河冲积物,在黄河冲积平原区皆有分布。

更新世亦称洪积世,是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地球历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相当。根据动物群的性质、堆积物的特点和其他环境变化的因素,1932年国际第四纪会议确定将更新世划分为早、中、晚3期。更新世开始于1806000年(±5000年)前,结束于11550年前,是构成地球历史的第四世纪冰川的两个世中较长的第一个世,占第四纪的大部分,即占第四纪约200万年中除去最后1万年(全新世)外的所有部分。更新世正是处于大冰河时期,即把从冰河期开始到终了算为更新世,但实际上确定其界限是有许多困难的,其地层称更新统,下限迄今尚无一致意见。

[编辑本段]更新世定义

更新世亦称洪积世,开始于1806000年(±5000年)前,结束于11550年前,是构成地球历史的第四纪冰川的两个世中较长的第一个世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冰川期和间冰川期气候回旋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绝大部分属于现有种类更新世中期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气候周期转型,全球冰量增加,海平面下降,哺乳动物迁徙或灭绝

更新世占第四纪的大部分,即占第四纪约200万年中除去最后1万年(全新世)外的所有部分正是处于大冰河时期即把从冰河期开始到终了算为更新世,但实际上确定其界限是有许多困难的在生物界最显著和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繁盛很早以来,人们就认为人类出现在这个更新世之初,旧石器时代也大体上在此世终了时结束因为反复经历了六次冰期和五次间冰期,所以寒纪和暖纪的生物群的消长甚为明显,而现在的生物地理区的起源也被认为始于这个时代当时生物界的大部分与现生的无大差别,但到更新世末,哺乳类中的长鼻类、贫齿类和其他大形兽类已显著地趋于绝灭

[编辑本段]更新世年代

1932年国际第四纪会议确定将更新世划分为早、中、晚3期其地层称更新统,下限迄今尚无一致意见1948年国际地质学大会建议以意大利维拉弗朗层(villafronchian)作为更新统与上新统的分界中国以泥河湾层为更新统底界经绝对年龄测定,维拉弗朗层的年龄为160~180万年1977年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又建议以意大利弗利卡(Vrica)剖面为更新统下限,其绝对年龄为250万年左右,相当于中国第四纪黄土开始堆积的年代此外,也有参照古地磁的高斯正极性世和吉尔伯特倒转极性世的分界,将更新统下限年代定为距今330~350万年的方案

[编辑本段]更新世气候

更新世是地球上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北半球的高、中纬度地区以及低纬度地区的一些高山,在这时期出现过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冰川的前进和退缩,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的多次交替,并导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气候带的转移和动、植物的迁徙或绝灭这些事件对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主张采用冰期序列作为更新世分期的主要标准

欧洲的冰川研究基础较好,19世纪已在欧洲形成多冰期的概念1877年英国学者盖克(GGeikie)在东英吉利(East Anglia)发现四次冰川作用1909年德国地貌学家彭克(APenck)和布吕克纳(EBrunckner)根据阿尔卑斯山北坡冰碛地层和相应的阶地地貌,建立了以多瑙河的支流命名,在阿尔卑斯山建立了由老到新的贡兹(Günz)、民德(Mindel)、里斯(Riss)、武木(Würm)等4个冰期1930年埃伯尔(BEberl)又发现了贡兹冰期之前的冰川作用遗迹,划为多瑙冰期(Donau),并将各个冰期划分成若干亚期第四纪的四次冰期说,被广泛接受,北美相应有内布拉斯加(Nebraska)、堪萨斯(Kansas)、伊利诺(Illinios)和威斯康辛(Wisconsin)等4个冰期;苏联欧洲部分也划分了敖德萨、白俄罗斯、中俄罗斯、瓦尔代等4个冰期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开创,并以庐山冰川研究为基础,于1934年划分了鄱阳、大姑、庐山、大理等4个冰期

▲西太平洋气候变化

来自西太平洋“暖池”的关于“更新世”气候变化的第一个高分辨率记录,为该地区的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它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气候是怎样进入持续了80万年的冰期模式的将具有参考价值该记录采用浮游生物有孔虫类体内的Mg/Ca比例作为过去175万年间海洋表面温度的一种代理指标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有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稳定期,这与大气中CO2浓度逐渐减少是冰川融化的诱因的观点是不一致的相反,通过区域环流的变化实现的太平洋表面温度的重新分布有可能影响全球气候这个结论支持了科学家对热带地区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担忧

[编辑本段]更新世冰川

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跃的时期,1846年福布斯(EForbes)又把更新世称为冰川世(Glacial Epoch)在更新世几次冰期的最高峰,全球陆地面积的30%以上都有冰川覆盖着现在,被冰川覆盖的只有10%,而且大部分都在较高的纬度上间冰川期的情况有大致一样

1934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建立了可以和阿尔卑斯冰期对比的中国东部冰期序列,依次为鄱阳、大姑、庐山、大理等4个冰期,每两个冰期之间同样为间冰期

此时,欧洲发生过五大冰期:依次由老到新的多瑙(Donau)、贡兹(Günz)、民德(Mindel)、里斯(Riss)、武木(Würm)等5个冰期

北美相应有内布拉斯加(Nebraska)、堪萨斯(Kansas)、伊利诺(Illinios)和威斯康辛(Wisconsin)等4个冰期;苏联欧洲部分则分为敖德萨、白俄罗斯、中俄罗斯、瓦尔代等4个冰期

[编辑本段]更新世物种

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动、植物属种与现代相似显著特征为气候变冷、有冰期与间冰期的明显交替人类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更新世的植物

更新世的植物开始同现代的植物相似,被子植物特别是落叶的种类在温和的和较冷的区域中迅速繁殖热带森林缩小,草原在酷寒的北方高纬度地区发展,繁殖出现地衣、苔藓、侏儒菅茅以及小型柳树和桦木等适应酷寒的植物群落

更新世的动物

▲陆栖动物

寒冷的冰川气候迫使北半球的蜥蜴、蛇类和滑体两栖动物向南迁徙,并发展出多种有皮毛、更能适应寒冷气候的大型哺乳动物,其中包括新的猛犸象、巨型犀等而新的人种也在今天的非洲、欧洲和亚洲出现,并开始影响大型动物的多样性

那时,猛犸、骆驼、马、巨型河狸、狼和短面熊等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在整个冰期都生活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大陆 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万年前,现代人类经白令海峡进入美洲最新理论认为,人类带到美洲大陆的疾病导致猛犸等大型哺乳动物灭亡,而人类猎手也可能使这一过程加速

在整个更新世,化石亚种大熊猫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布中国东部和南部,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台湾岛及缅甸、越南、泰国北部当时的大熊猫与剑齿虎、剑齿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构成典型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群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岭及其以南山脉出现大面积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在距今约1万8千年前的第四纪冰期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大部分动物灭绝,仅留下无数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存在北方的大熊猫绝迹,南方的大熊猫分布区也骤然缩小,进入历史的衰退期

▲海洋动物

更新世时,由于海平面下降,珊瑚和其它造礁动物都受到影响,并且由于全球的气温较低,寒带水鸟和海洋哺乳动物的分布范围比现在要大得多如今这类动物仅见于极地水域

人类

据生命演化的历史,第四纪是人类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阶段,进入迅速发展的时代在更新世晚期,大约2万年前现代人类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更新世的几个人属种类中,智人适应能力最高,也是进化最成功的一种它们可能已经具有了比较复杂的语言和文化现代人类所属的人种就是智人

[编辑本段]更新世与旧石器

地球历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相当根据动物群的性质、堆积物的特点和其他环境变化的因素,可以把更新世再划分为早、中、晚3期一些学者将早更新世的起迄,定在距今300万至100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最早阶段;中更新世定在距今100万至10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后阶段;晚更新世定在距今10万至1万年,包括了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在中国又以距今4万年作为晚期的起点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出,更新世大约从距今240万年开始;早、中更新世的界限为距今约73万年;中、晚更新世的界限为距今约128万年或晚一些

以上就是关于地球地质年代的划分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地球地质年代的划分有哪些、新生代距今有多少年、(二)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的变化特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8889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