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

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第1张

一,有个女性朋友发给我一张图。

这是她在微博上看到的。

她说,半夜刷到这张图时,笑得整个人都在颤,可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出来。

我知道她想要表达什么。

她就是那只猫,猫的孤独与焦虑,就是她“内在的关系模式”。

同事还跟我讲了个小故事。

她和前男友分手的时候,是在广州白云机场。

在过安检机之前,前男友深情地盯着她眼睛说:

“只要你叫我留下,我立马把机票撕了。”

那个瞬间,两人大概凝视了三四秒。

那几秒钟,她内心不断地自我暗示:

快,去抱住他,你不能让他走,他出国就不会再回来了!

可是,她就像中了魔似的,缓缓举起右手,摆了摆,然后,目送他离去。

我闭上眼也能想象得出,在男友背影消失后,她是怎样的泪如雨下……

尽管同事叙述这事时,显得是那么云淡风轻、毫不在意。

闲聊一会后,她俏皮地说:

“好巧哦,为什么每次谈恋爱我都这样?”

我说:

“听过回避型依恋人格吗?你就是。”

二,如果说孤独是幸福的天敌,那依恋就是孤独的救星。

人若没有依恋,爱就无法联结,一切情感要么流向死亡,要么攻击自我。

也就是说,每个人渴望有一个依恋对象。

但我们知道,“想法”和“行动”是两回事。

而回避型依恋人格,就是在亲密关系里,你明明很渴望依恋对方,可在关键时候,总是做出相反的举措。

我把回避型依恋人格,大致分为2个等级。

一个是轻量级:能形成亲密关系,但关系无法深入。

举个例子。

在公开场合,有些人会刻意打压伴侣,用语言贬低伴侣。

比如我问你,你男朋友怎么样?

你可能会当着男友面说:

“他蠢死了,什么都不会。”

男友一脸丧气,结果,你还要踩上一脚:

“怎么,还不服气?”

但真相呢?

你心里非常在乎他,但你就是无法低头,你想用这种打压对方的方式,来证明“他爱你”。

再比如,对方伤害了你,但你就是憋着不开口,既不说出自己感受,也不说出自己需求,永远一句“没事”挂在嘴边。

情感需求和真实表达总是相反,这自然无法形成依恋。

三,一个是重量级:无法进入正常的亲密关系。

**《在云端》里的瑞恩,简直完美演绎出了这一点。

在经济大萧条时代,瑞恩的职责就是全球各地飞,帮公司处理裁员问题。

用瑞恩的话来说,他去年有322天都在飞来飞去,剩余的43天犹如噩梦,因为要待在家。

年过40的瑞恩,没有谈过一场正式的恋爱,没有一个知心朋友,甚至连和家人的相处,也是能避就避。

飞机成了他的家,努力积累飞行1000万英里,也成了他逃避亲密关系的慰藉。

后来他有了一个稳定的炮友。

对方很美,人也善良。

瑞恩同事问:

“她很喜欢你,你就不希望和她有未来吗?”

他说:

“你还小,以后你对关系的理解会改变的。”

同事怒斥他:

“不,这只是你自甘堕落的借口,你这样的生活方式,几乎不可能拥有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

是的,回避依恋严重的人,别说拥有正常亲密关系,他们常常连个关系够深的朋友都没有。

因为任何情感,一旦进入到彼此心灵的深处,就不可避免的会形成依恋。

四,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形成是多因素的。

可能是你的小时候,父母没有跟你形成依恋关系,从而导致你“内在的关系模式”,就是回避依恋。

也可能是你曾受过很大情感挫折,比如失恋,被亲密的人背叛等等。

但不管诱发因素是什么,回避依恋的人有一个共性就是:自我界限僵硬,内心很少敞开。

你是不是极少会对一个人敞开心扉,暴露痛苦与孤独?

你是不是经常压抑自己的情感,即使是面对喜欢的人,也不敢流露出来?

你是不是经常感到孤独,但当跨出孤独时,你又害怕被伤害?

没错,这就是自我界限过于僵硬。

在职场、社交场,你看起来彬彬有礼、侃侃而谈,给人感觉很知礼。

但也止于“知礼”,因为一旦沟通进入到心灵层面,你就会本能的抗拒——尽管,你其实非常渴望。

曾奇峰曾说,99%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创伤,在糟糕的人际关系中形成;创伤,也在好的人际关系中疗愈。

而解决回避型依恋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让自我界限变得不那么僵硬,使“界限”柔软起来。

通俗来讲,就是学会低头,慢慢敞开内心。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段有深度联结的关系。

如果从亲密关系开始比较困难的话,那我们可以从朋友,或者家人开始。

当然,如果找个心理咨询师,那效果肯定更棒。

就以“朋友”做个例子。

你可以拿张白纸,写下你目前所有还在联系的朋友。

接着,选出2个你觉得最可能,愿意听你倾诉的朋友。

最后,在你最最最孤独的时候,打电话给ta。

说什么呢?

说什么都可以,只要不是太正确、太礼貌的话。

比如我很孤独、我害怕一个人、我做过哪些蠢事······

不要害怕伤害,试着示弱,试着低头,试着承认自己弱小和无助。

**《绿皮书》里,托尼对唐说:

“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踏出第一步。”

当你建立了这样一段敢肆意表达内心脆弱的关系时,你就等于迈出了“第一步”。

因为你自我界限不再那么僵硬,能允许让别人靠近你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终究还是要靠有深度链接的亲密关系,来疗愈曾经受过的所有伤害。

就像一位网友对瑞恩的评价:

“就算你飞了1000万英里又怎样?人生终究还是需要一个副驾驶。”

说到底,我们回避的一切依恋,其实都是对自我生命的摧残和打压。

人生的底色或许是孤独,但幸福的底色,是示弱,是坦诚,是明知伤害不可测,但仍然会低下头——我需要你。

亦舒说,请给我很多很多的爱。

而我想说,请先把你的心打开。

五,如果你是回避型依恋,你该怎么办?

01,要对别人抱有合理的期待

有人说:我们不要对别人抱有期待,没有期待就没有受伤。

这一点很难,我们最怕的不是愤怒,而是冷漠,哀莫大于心死。没有期待了,生活就没有了希望。

谁都希望自己可以被爱、可以被人捧在手心,希望自己一有事情就会有人帮自己解决掉。

每个人都会有这个期望,这是无法否认的。但是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个问题。

过高的期待,是没有人可以实现的。

例如《河东狮吼》里:

要宠我,不能骗我;

答应我的每一件事情,你都要做到;

对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要是真心。

不许骗我、骂我,要关心我;

别人欺负我时,你要在第一时间出来帮我;

我开心时,你要陪我开心;

我不开心时,你要哄我开心;

永远都要觉得我是最漂亮的;

梦里你也要见到我;在你心里只有我……

因为真实世界里面,总有一些始料不及的事情出现,把过高的期待当成目标,是一定会受伤的。

能做到十有八九就可以了。

02,多点好奇心

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有太多的未知,抱有好奇心,多问为什么,而不是管中窥豹。

有一对新婚的夫妇,丈夫很爱自己的妻子。每天早上起来,就会做好早餐,非常开心的将早餐端到餐厅,然后很兴奋地喊自己的妻子起床吃饭。

可是妻子却非常反感这样的行为,觉得丈夫很没教养,怎么可以“大呼小叫”喊自己起床呢?

后来两个人抱着对对方的好奇,深入探讨才发现两个人的家庭背景截然相反。

丈夫出生在农村,家庭兄弟姐妹众多,妈妈一个人忙里忙外,早上做好早饭之后,就会大声招呼大家围坐桌边吃饭,长大后的他,自然也是习惯了这样的方式。

而妻子是家里的独生女,书香门第,爸爸早晨会精心挑选轻柔的音乐,她自然就是在音乐声中起床。

事情到此,妻子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真的是错怪丈夫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习惯,让丈夫惯性的使用这样的方式来爱自己。

所以,我们有多少次是给对方“定了罪状,判了死刑”?

对对方没有好奇,就容易给对方下定义,从而让自己觉得这段关系不靠谱,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03,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是了解自己的开始

不安全型的人,通常会被复杂的情绪所困扰着,这些情绪错综复杂,就像是一团乱了的线球,理也理不清。

想趋于安全型的人,就要理清楚,自己的身体里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当然情绪来的是很快的,一瞬间就启动了。我们有时候根本来不及注意到它。

比如我们刚进入一个陌生的会场,也许我们还没有弄明白这里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会心跳加速,手脚出汗,心里就会有一种紧张的感觉。

情绪的反应,要比认知的反应快太多。

有时候,伴侣说了一句话,我们可能甚至还没有去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是不是事实,但不管,就是不爽了。对不对?

情绪的反应实在是太快了,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所以有时候,我们的表现就会很“无脑”。

焦虑型的人,给别人一种压迫式的、要窒息的感觉,就是因为情绪在推动着。

我们要学会一个技能,就是对自己“喊暂停”。

并且问自己4个问题:

1、我这个是什么反应?紧张吗?愤怒吗?羞耻吗?

2、我为什么有这种反应?哪个点触动了我?

3、我的需求是什么?

4、我希望对方怎么做或者我要怎么做呢

举个例子,假使有一天,对方约好看**,但是迟迟没有出现。

1、我的反应是什么?生气的、不受尊重的;

2、我为什么有这种反应?因为说好的事情,没有通知,突然就没有音讯了,不知道对方来还是不来;

3、我的需求是什么?想要他告诉我发生了什么,需要一个解释;

4、希望对方怎么做?希望对方下次可以提前告知。

用这样的方式,代替了对对方的责难和冷漠,我们自然就从焦虑性或者回避型慢慢转变成了安全型的人。

躲避依恋也叫回避型依恋,是婴儿依恋类型之一。

母亲在场或者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情感联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占少数。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的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有足够的安全感;反抗型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于消极依恋,是不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AVD),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患者有很大的社会不安感,在那些需要大量接触他人的工作面前常常因羞怯而逃避。

生物学因素: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出生时就表现了难以抚慰的脾气或人格特征;对社会中的负面情感刺激高度敏感的儿童易于患上这种障碍。

焦虑型依恋人格是社会心理学依恋理论里的一种观点,归属于非安全型依恋,是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是社交间在感情上颇为贴近而又彼此之间依附于的情况,是个人在性命过程中与关键别人创建的明显、长久和亲密无间的感情结合。理论的依赖目标包含情侣、另一半、伙伴等,时长包含幼儿阶段、童年期、青少年儿童期、成人期等人生道路全部发展阶段。依赖的显著特点是个人与依赖目标在一起时觉得安全性、愉快,但在遭遇分离出来时往往会造成分离焦虑症。在她们当中,有的人有可能是被广泛的社会发展性焦虑和恐谈恋爱、恐婚恐育的观念所影响了。

只需她们能理智地对待谈恋爱和婚姻生活,他的焦虑感是可以被恢复的。另一种则与她们本身的性情有关系,这种人里的一些人有可能是焦虑型依恋得人。从恋爱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焦虑型依恋不是安全型依恋里的一种,焦虑型依恋得人极其渴望被爱,向往是指一种比较稳定的归属感;一旦她们体会到被抛弃的害怕,便会十分的焦虑情绪、躁动不安,从而采用一些偏执的方法去确定另一半是否爱自身。回避型人格的产生与儿时遭到到家长的感情忽略息息相关。父母对孩子的来临没有期待感,乃至后悔莫及和心寒。

冷淡看待,忽略小孩的情感需求,小孩心里很痛苦,长此以往便采用逃避一切婚姻关系的方法,并摆成一副“并不需要”的心态。她们一般都听话,不会主动规定大量,并不会在意别人是不是在意自身。她们看上去很单独,事实上仅仅在自我欺骗,不愿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逃避很有可能产生的难受。除此之外,生理缺陷、胎儿性别、出生、经济条件、工作中这些都是有很有可能造成自卑感,时间一长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导致个人行为的胆怯和做事逃避的心态,产生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又被称之为躲避型人格,身患该类人格障碍的群体最大的特点是个人行为胆怯及其心理状态不自信。特别是在在重大问题和考验眼前,会采用逃避的心态,乃至可能因为觉得软弱无能解决而同时舍弃。一个擅长人际交往得人怎么能够切身感受到一个内向的人在应对路人情况下的那类情绪状态,而去重视他们的念头和个人行为呢?这些心情好的人,最愿意跟开心得人相伴,如果你觉得抑郁的时,一个身强体壮得人,可能使你觉得更糟糕,这类对比效果会让一个其貌不扬得人在与漂亮的人共处时感觉自身的相貌更加一般,也使伤心的人在与开心的人共处是甚感苍凉。

如何和回避型依恋型的恋人相处?回避型,依恋型的恋人往往意味着他们对于一些事情上的处理,以及对你的依赖性太高。你这样的恋人相处会导致一个会发现对方的很多缺点。这些缺点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就会想要去改造他。当然,回避型依恋型人格的恋人也有的很多的好处。比如说对于你的依恋性高,不容易背叛,以及很容易表现出可爱的样子养眼等等。那么如何与回避型,依恋型的人格恋人相处呢?我认为与回避型依恋型的恋人相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个就是对他的依恋进行一个有效的规划。如果这个恋人对生活上的所有事情都很依赖着你,比如饮食起居,或者刷牙洗脸等等方面都很依恋你。这样的依恋网往往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困扰,这样的困扰是我们不想要的。所以我们要对他的依恋进行一个有效的管理。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比较重大事件,它可以依恋让你做决定,但是对于生活中的很小的事情,你可以多对他进行一个引导,让他不那么的依恋你。毕竟我们也想要一个有着人格独立的恋人,这样子两人之间的感情才会进步,两人之间的成长才会提高。

对于回避型的恋人,回避型就意味着他对于很多事情往往是以一个逃避的状态,而不是一个直面的状态去进行。这样的恋人,我们往往会认为他缺乏对于自己生活的一个自信心,才会导致回避的现象出现。所以对于这类的恋人,应当去对她自信心进行一个提高。可以多让他做一些有自信的事情,比如他擅长的事情去在自信心上面引导他进行成长。也可以多对他进行一个鼓励的话语,让他自己去做出一些选择,从而逃避这样回避型的人格。

1、因为害怕批评、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际接触较多的职业活动;

2、不愿与人打交道,除非确定能被喜欢;

3、因为害羞或怕被嘲弄而在亲密关系中表现拘谨;

4、有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的先占观念;

5、因为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际关系情况下受抑制;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个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

7、因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愿冒个人风险或参加任何新的活动。

形成原因

一些理论学家认为,生物化学方面的异常、易患病的基因、习得性恐惧(learned fears)、令人不安的思维方式(upsetting thought processes)是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原因。

但在这些原因和这种障碍之间的直接因果联系是否存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性研究的检验(Barlow,2001)。

许多学者认为,有这种障碍的人所具有的羞耻感,是由于童年时期的内心经历和父母训斥造成的。他们发现,如果经常遭受父母的嘲笑,孩子就会将这种屈辱的经历内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也不相信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

在一项研究中,具有这种障碍的病人比控制组的被试更多地回忆起在童年时使自己感到受挫的家庭气氛,以及不会认为父母爱自己或为自己感到骄傲(Barlow,1995)。

但对这个研究结果的解释需小心,因为这是一个回溯性的研究,是依靠被试的回忆报告所得到的结果。也许病人正是由于对他人如何对待自己非常敏感,所以其回忆报告的情况可能距实际情况有较大的距离。但这个研究结果对于我们今后更多地了解这种障碍的原因还是有意义的。

扩展资料:

摆脱“回避型人格”

在宋广文看来,有关“回避型人格”的话题被刷上热搜,说明不少人关注到或者想摆脱此类不甚理想的人际交往生活状态。对父母而言,应该从小引导孩子学会如何恰当表达情感,形成比较正确的自我认知。

“如果觉得自己的‘回避倾向’很严重,就要及早寻求心理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针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心理自卑等问题,也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彭凯平提出,第一,面对自卑感,可以通过对自身天赋和独特魅力的发掘,去战胜它。

“第二,克服懦弱胆怯的心理,有一些技巧可以利用,比如主动打招呼、第一个发言等等。”彭凯平认为,勇气是可以被塑造、培养出来的。

爱是人类具有的一种积极心理,对消弭内心的孤独感有重要作用。他说,培养美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社交网络,并能从中获得支持和愉悦感,也是战胜“回避”行为的重要方法。

不要过多在意别人的负面评价,有价值的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种。彭凯平认为,社会需要具有各种天赋的人才,我们要相信,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具有足够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当我们获得足够的爱和支持,“回避”这种行为,自然会消散大半。

参考资料:

新华网-“回避型人格”,因何害怕与别人打交道?

百度百科-回避型人格障碍

焦虑型依恋人格是一种非常渴望亲密关系和别人关注的一类人格。焦虑型依恋人格者在社交关系中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对自己的伴侣和亲密关系的朋友没有足够的信任,他们渴望依赖,但是又患得患失。

希望自己能够融入对方的生活圈,工作圈,朋友圈,但现实往往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类人会感到非常的焦虑,稍有风吹草动便害怕被抛弃。所以,这类人往往也十分多疑。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变得特别的粘人。

焦虑型依恋人格者非常没有安全感,特别是在恋爱关系中,常常怀疑自己即将被抛弃,也非常害怕被抛弃。为了弥补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他们会过度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限制对方的人身自由,用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来换取自己的安全感,他们害怕与伴侣之间隔有距离,希望伴侣和自己能够一直待在一起,亲密无间,这样也避免了对方有被其他人占用的时间。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型人格什么意思、什么是焦虑型依恋人格这样的人适合谈恋爱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8811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