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钟山风雨起苍黄》的赏析

《破阵子·钟山风雨起苍黄》的赏析,第1张

1双关 ,“苍黄 ”同仓皇,这里是修辞上的双关。“钟山风雨起苍黄”苍黄是急剧变化的意思。天是苍色,地是**,引申为天翻地覆。是说革命的形势如暴风骤雨,南京城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用典, 全文多次用典,“虎踞龙盘”出自〈〈太平御览〉〉,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的地势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宜将剩勇追穷寇,”引自〈〈后汉书望甫嵩传〉〉:“兵法,穷寇莫追。”这里改变了这个用法。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则借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诗句。

3结构对仗工整,气势不凡,严格按照律诗的章法,使诗歌文句非常优美。从而使得整首诗气势磅礴,立意高远,格局恢弘。全诗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七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译文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割据长江南岸,建立割据势力的霸王项羽。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注释

钟山:《江南通志》:“钟山在江宁府东北,一曰金陵山,一曰蒋山,一名北山,一名元武山,俗名紫金山。周围六十里,高一百五十丈。诸葛亮对吴大帝云:钟山龙蟠,指此。”此处用作南京的代语。

苍黄:两解:一、同仓皇,慌张,匆忙,急遽失措貌。二、变化翻覆的意思。《墨子·所染篇》:“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此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并引申为天翻地覆。此苍黄就是仓皇,即突然的意思。

虎踞(jù)龙盘:形容地势优异。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见《太平御览》引《吴录》)石头即石头山,在今南京市西。

慨(kǎi)而慷:感慨而激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剩勇,形容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反动派部队后)过剩的勇气。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法(指《司马兵法》),穷寇勿追。”这里反其意而为之,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

沽(gū)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霸王:霸王指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原诗说的是汉武帝时制作的极贵重的宝物金铜仙人像,在三国时被魏明帝由长安迁往洛阳的传说。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是说,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古代神话: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见葛洪《神仙传》)。

渡江战役。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出自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全文为: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翻译: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1949年4月20日,全面内战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扩展资料:

1949年3月23日,刘伯承司令员在商丘先后起草了《渡江作战之研究》、《敌前渡河战术指导》两本渡江教材后,又下达了《关于渡江战术注意事项》的指导性文件,对实施渡江作战规定了十项重要的战术原则,对渡江部队提出了具体的、详尽的要求。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

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市,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接着,各路大军向南挺进,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

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上海,上海就此解放。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于5月14日南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和汉阳。

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渡江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出自现代诗人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赏析

1949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强渡长江,占领了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完全崩溃。接着,解放军又以破竹之势,解放华东、中南和西南的大片土地。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神州大地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在这历史巨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写下了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南京古称建业、金陵,依山傍水,地势险要,不仅历来为兵家所争,而且亦是好几个封建王朝的帝都。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又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统治的中心。本诗一开头就写出了革命风暴席卷南京的磅礴气势。“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对麾下百万雄兵那种自豪心情溢于字里行间,过大江的“过”字,有几层心境复合在一起,其一,蒋军曾说千里江防牢不可破,但江防再严,也难于抵挡百余万精兵强将,这个“过”字,既反映毛泽东对革命军事力量的自豪自信,也含有对敌军江防的不屑。其二,长江一过,南京就在岸边,过大江即意味着攻城隅府,南京政府就此休矣,这个过字,是解放军为中止国民党中央政权反动统治而打上的句号。其三,毛泽东解答了一个设问,钟山风雨为何竟敢令大地苍黄变化?依靠的是百万雄师,依靠的是雄师百万过大江,毛泽东用首联两句诗再次论证了一个著名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当然,这里并不是再用理论演绎来论证这个论断,而是以改天换地的历史巨变事实来论证,如此的印证怎不令毛泽东豪情升腾。

在诗的二联中,毛泽东继续升腾历史豪情。南京历来被形容为虎踞龙盘之地,是建立帝业的好地方。汉末孙吴政权,明代朱氏朝廷,太平天国,以及孙中山的临时民国政府均立都于此。尽管蒋介石也看重这块地方的帝王景象,但终因反历史进步而被人民铲除。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当年曾被蒋介石军队追赶于穷山恶水之间,奔走二万五千余里才摆脱被消灭的困境。如今,毛泽东率领的百万正义之师铲除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毛泽东对比历史情境的变迁,既自豪,又激动。他看着南京市民欢迎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捷报,为人民欢呼解放而动情,为人民的欢呼而高兴。

南京虽然解放了,但全国还有一大片土地仍在国民党统治下。国民党军队虽元气大伤,仍有残兵百万,如得以喘息,势必卷土重来,那是危险的。因此,毛泽东写下了非常著名的三联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洁学霸王”。当年,项羽为博得“仁慈”的虚名,宽大为怀,没有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的军队,结果反被重新壮大势力后的刘邦消灭。历史的教训必须吸取,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曾引用寓言故事,强调不要怜惜蛇一样的恶人,不要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坚持革命到底,才能争取革命的全胜。这两句诗广为人们引用。而不仅表明了中国***人的战略思想,而且表达了***为中国人民千秋万代幸福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成为中国***人的座右铭。

诗的末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二句,包含着毛泽东对历史的慨叹。天是自然之物,然日夜闻睹历史变迁,自然的天亦会对人类社会性的发展产生感情反应。老,通常是指自然之物进入衰败期,也可喻为社会态势渐入迟钝之境,然而“老”字有时可指代一种成熟的境地。全句意思是说,天地若是通人类情性,那它们耳闻目睹人类是如何在反压迫、反剥削斗争中发展以后,天地亦会同情为自身解放奋斗不息的人类进步力量的。这种同情怎么表现呢,毛泽东笔调一转,证明人类历史尽管几遭兵火战乱,然而大的趋势总是沧海变桑田。沧海变桑田才是人间正道。虽然沧海变化是人类所为,但毛泽东巧妙地在诗中写成似乎是宇宙所为。这二句诗是对全诗的升华,一是表现了这样的一种想法,别看当年蒋介石政权穷凶极恶镇压人民解放事业,历史进步终究是阻挡不了的。二是有些人指责解放军理胜不饶人,穷追狂打国民党残余势力。这样做是向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负责。战争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中国***人最终的目的还是和平、建设,把沧海变成桑田。正如毛泽东当时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洗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这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深刻涵义,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人民取得了胜利,人民更懂得如何巩固这胜利,如何建设光辉灿烂的新中国。

以上就是关于《破阵子·钟山风雨起苍黄》的赏析全部的内容,包括:《破阵子·钟山风雨起苍黄》的赏析、钟山风雨起苍黄 全诗注释详解、毛泽东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的“过大江”指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8716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