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的资料

江姐的资料,第1张

江竹筠,又名江竹君、江志伟,1920年旧历八月二十生于四川自贡。在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后来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

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她最崇拜苏联女英雄“丹娘”;狱中难友则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员的意志是钢的。”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1944年暑假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假夫妻,终于结成了真伴侣。唯一的爱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绝育手术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一时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

1943年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党重庆市委***之一的彭咏梧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他们二人只有夫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老彭十分关心江竹筠的安全。为了躲避重庆特务的跟踪,翌年,老彭让她报考成都的四川大学——那里号称民主堡垒,比较安全。江竹筠只读过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证:“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愿意拼命!”经过3个月的复习,她终于考上了四川大学,老彭则经常以丈夫的名义去看望并布置工作。

1945年,经组织批准,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彭咏梧和江竹筠结为夫妇。一年后,儿子彭云出世。夫妇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江竹筠为了在地下斗争中轻装上阵,毅然做了绝育手术。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夫妇奉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赴川东打游击。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出镇定。此后,她继续战斗在川东的门户万县。

江竹筠被捕后仍时时惦念着自己的儿子。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员的哥哥江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毛泽东看到江姐牺牲那场戏时,曾动感情地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几十年来,“江姐”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线背心的服装样式也曾被人称为“江姐式”。这虽然要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迹感人。

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在一本小册子中发表了《江竹筠烈士小传》。罗广斌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他被关入“渣滓洞”监狱后,江姐通知狱中的难友“此人可靠”。1951年纪念建党30周年时,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杨益言所写的《圣洁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为题材的。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万册的《在烈火中永生》。此后,罗广斌、杨益言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红岩》。此书仅国内就先后发行800多万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烈士的事迹不仅被作为长篇小说的素材,而且还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以能够扮演江姐为荣。如歌剧《江姐》,是1964年由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度排练和演出的,公演后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在风风雨雨的35年间,她经三代演员四度复排,前后共演出460余场,被赞誉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的唱段如《绣红旗》、《红梅赞》等脍炙人口,被广为传唱。

老一辈革命家也深深为江姐的英雄事迹所折服。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泽东观看空政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江竹筠。善于通过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作,传神地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比如,江姐见到丈夫头颅后,强压下悲痛和华为重新赶路她脚步越来越急,行李在她手上仿佛失去了重量提着箱子伴随她的华为渐渐跟不上了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对敌人的千仇万恨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决心化悲愤为力量前仆后继投入战斗一句话。

红岩

江姐内心的巨大波澜以及她的高山仰止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通过越来越急的脚步,凝炼而形象地传达给读者,作品还通过出色的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如江姐意外见到丈夫被杀时剧烈的心理活动刘思扬初入狱时,因没有和战友们一样立即遭受酷刑的折磨而内疚的心理活动都是极好的例子。

江姐名字又叫江竹筠,她是《烈火中永生》这部**中的主人公。《烈火中永生》是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讲述的是女英雄江姐伟大的一生。江姐早已经成为了大家的榜样。

江姐是四川人,她十九岁的时候就考入了重庆中国工学附属中学,同一年中她加入了中国***。

江姐二十三岁的时候接到任务,她要和彭咏梧假扮夫妻,掩护彭咏梧开战地下工作。

timg_(1)jpg

江姐和彭咏梧在一起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了真感情,他们俩假戏真做了。后来江姐和彭咏梧结成了真夫妻,并且还生下了儿子彭云。

彭咏梧一直都负责川东的武装斗争,江姐则负责联络工作。后来彭咏梧不幸牺牲,江姐就接下了丈夫的工作。后来江姐被出卖,她被逮捕了。

江姐的扮演者是于蓝,她将江姐这个角色演的非常好,几乎提到江姐就能想到于蓝,于蓝已经成为了江姐的代名词。1948年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对***人和进步人士进行疯狂的镇压。***员江姐的丈夫被敌人杀害,她怀着满腔悲愤,去华蓥山区参加农村武装斗争。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和重庆地下党组织***许云峰被捕了。敌人企图用威胁利诱的手段动摇许云峰遭到失败,又妄想用种种酷刑从江姐身上得到线索。然而,江姐以顽强的意志击破了敌人的梦想。在集中营中,许云峰和江姐带领难友们同敌人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次年4月,我解放大军渡过长江,重庆即将解放,营中的党组织在积极策划越狱行动,并通过在营中装疯15年的华蓥山区党委书记华子良与外面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在越狱前夕,许云峰和江姐被敌人杀害。华子良率领难友越狱突围,与前来接应的解放军先遣部队及华蓥山游击队员们会师。华子良也与分别15年的老伴、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团聚。

1948年,中共重庆地下组织在敌人的心脏和反动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和重庆地下党组织***许云峰被捕。特务头子徐鹏飞企图用威胁利诱的手段动摇许云峰遭到失败,又妄想从江姐身上得到重庆地下组织的线索。在敌人种种酷刑面前,江姐以顽强的意志击破了敌人的梦想。

1949年初,重庆即将解放时,许云峰、江姐被敌人杀害,在狱中装疯十五载的华子良与外面取得联系,率领难友越狱突围,与前来接应的同志们会合

读jun(一声)。

江姐刚出生时取的小名叫雪琴,从5岁发蒙读书始,父亲给她取的学名叫“江竹君”,到她被捕入狱之前就再没改变过。至今存世的1940年中华职业学校发给她的修业证书和她随后考入国立四川大学的入学登记表上,都写的是这个名字。

后来换了一个字的“江竹筠”,是她被捕入狱后临时取的化名。但这个化名并没有改变她名字的读音,只是用了一个同音字而已。

江竹筠,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人,中国***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为中国***追认的女烈士。1939年加入中国***。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

扩展资料:

“线儿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绣出一片春消息。”一曲《绣红旗》唱遍大江南北,江姐带着姐妹们在牢狱中绣红旗的情节生动细致,感人至深。

绣红旗的牢房如今已经辟为展室,就在白公馆平二室。一面“五星红旗”摆在橱窗里。这可能是共和国历史上最独特的“五星红旗”:一颗大五角星居中,四颗略小些的星分列四角。

在《红岩》和之后的文艺作品中,绣红旗的都是江姐。事实上,真正“绣”红旗的是《红岩》的作者罗广斌。1949年的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时重庆尚未解放,白公馆里的地下党员们在7天后才得到消息。

罗广斌提出做一面五星红旗。于是,他扯下他的红花被面,同牢房的陈然拿出一件旧白布衬衫。谁也并不知道五星的颜色以及排列方式,认为星光是白色的,五星也应该是白色,并一致认为应当把五星放在国旗中央,形成圆圈。

由于牢房条件极差,狱友们只能靠用铁片磨成的小雕刀当剪刀,剩饭当浆糊,经过通宵奋战,完成了这面珍贵的“五星红旗”。

红旗制作好后,狱友们把牢房的楼板撬开一块,将红旗藏在里面。重庆解放的第三天,众人在罗广斌的带领下,重新回到白公馆,从木板里取出了那面“五星红旗”。这面红旗后来交给了组织,至今还保存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在创作小说《红岩》时,罗广斌没有把自己写进去,而是把这个情节安到了江姐的身上。江姐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又是女性,让她绣红旗更有象征意味。真实历史中的江竹筠,虽然没有绣红旗,却是狱中斗争的一面旗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竹筠

本名江竹筠,银行高级职员,实为重庆地下党。因甫志高的出卖被捕。在狱中,她经受住敌人无数次的审讯和酷刑,反击了敌人,保卫了党组织,还与许云峰带领难友们同敌人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她发现狱中的疯子华子良是自己的同志,通过他向许云峰传递了消息。解放前在监狱里壮烈牺牲。

该片改编自小说《红岩》,讲述在重庆解放前夕,江姐在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去华蓥山区参加农村武装斗争,由于甫志高的出卖,她和许云峰被捕,他们在狱中保守党组织秘密,同敌人展开顽强斗争的故事。

创作背景

1961年底,于蓝因病住院时,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长篇小说《红岩》的连载,受到感动,认为应当将它搬上银幕。导演欧阳红英以及水华先后给于蓝打来电话,邀请于蓝与自己合作将这部小说拍成**。

水华、于蓝、欧阳红英花了一年多时间,多次到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收集资料, 并写下了30 多万字的笔记,还采访了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以及小说中原型及与原型接触过的许多人。

他们前后写了三稿, 都不满意,就找到了剧作家夏衍来帮忙。夏衍当即答应,并建议以江姐做主线来贯穿。四天以后,夏衍就拿出了《红岩》的**文学剧本。

江竹筠。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位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军统渣滓洞集中营,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军统所要的情报。

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壮烈牺牲于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牺牲时年仅29岁。

人物生平

1920年8月20日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 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

1940年秋天考入中华职业学校会计训练班。经过艰苦的努力,掌握了会计专业。同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

百度百科-江竹筠

以上就是关于江姐的资料全部的内容,包括:江姐的资料、《红岩》江姐的原名是什么、烈火中永生江姐亦称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8689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