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老师是谁

康熙的老师是谁,第1张

傅以渐(1609~1665) 字于磐,号星岩。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祖籍江西永丰县。 清第一位状元。知名学者、史学家。

熊赐履(1635年-1709年),字青岳,又字敬修,号素九,别号愚斋,现孝感市闵集乡人,世籍南昌。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授庶吉士。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授庶吉士。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年—1688年),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人,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

陈廷敬后人

陈廷敬为清朝名士,曾为康熙皇帝器重,在官位数十载,严守克己,尽心尽力,深受好评。陈廷敬十分有才华,还对能人十分重视,常举荐有识之士。康熙帝对陈廷敬的评价是“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逝世时,康熙甚感悲哀,可见其对他的重视。

陈斌饰演的陈廷敬剧照

陈廷敬的妻子是明代政治家王国光之玄孙女,随时间推移,陈廷敬故居本在山西省,他的后人移居至四川省,他们的邻居为郭沫若。

陈恩田乃是大清陈廷敬的后人,是当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在他十二岁的时候便以一首《耕田命》出名,加上是翰林学士陈廷敬后人,更是倍受关注,而他一直在国学领域成果卓著,加上很少露脸,致使外界一直认为他是一名八旬老人,却不想是一名少年,少年得志,甚是令人敬佩。

陈恩田的名字还是郭沫若亲自为其而取的,陈恩田的祖父是近代名士陈光美,在70年代的时候,陈光美前往拜访郭沫若,两人说说家乡变化叙叙旧,后谈起让其为自己未出世的孙子(就是陈恩田)起名。

郭沫若便以国之栋梁为其取名,但是却不得陈光美喜爱,因为政治纠纷,争夺名利并非他们所追求的,还不如耕田种地,与世无争,过着太平盛世令人向往,遂郭沫若以“陈霖降露,恩泽于田”之意,取名为“恩田”。陈光美愈觉此名甚有深意,很是喜欢。

清朝陈廷敬

陈廷敬原名陈敬,以弱冠之年得科举进士,获朝廷重视。因与同年科考士子顺天通州陈敬同名,顺治赐名廷敬,并授以庶吉士一职委以重用。庶吉士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书,除此以外更是对天子有授业解惑之责,将来有极大的几率入选内阁辅臣,前途无可 。可以说在陈廷敬出任庶吉士一职的同时,就注定了他日后位极人臣的非凡人生。

陈廷敬画像

康熙年间,陈廷敬康熙帝竭力主张推行戒奢靡,尚清廉的政治主张,深得康熙帝赞赏。陈廷敬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维护百姓福祉为己任,清廉官员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其任官期间勇于弹劾各级贪官,拔除朝政存在的毒瘤危患,整肃朝廷风纪,为当时百官表率。正因陈廷敬的大公为民之心,使得康熙帝对其依赖信任至极,在陈廷敬病痛逝世之时,康熙帝更是亲作挽诗以作悼念,并赐谥号文贞。

陈廷敬不仅仅是一名清廉优秀的好官,更是编著了多部书籍和国家典籍史志,其中以《康熙字典》最为著名。《康熙字典》作为古代汉字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瑰宝,其价值不可估量。另外,陈廷敬也很爱写诗,他的诗深获康熙帝欣赏,康熙帝本就是历代皇帝之中算得上懂诗、擅诗的佼佼者。陈廷敬一生可以受到贤明君主的赏识和知心的诗文挚友,也算是不枉此生了罢。

陈廷敬书法

陈廷敬是清朝皇帝康熙的老师,也是当朝的宰相,一生为官做出不少贡献,甚有作为,曾任四部尚书,为官数十载,升迁次数达到二十八次,为清朝发展有很重要的辅佐作用,立下不少显赫功勋。

陈廷敬书法作品《静明子寿序》局部图

陈廷敬不仅政绩卓越,而且才华横溢,擅长诗文,书法也很是精通,后人评价陈廷敬的书法笔墨是具有书卷气,字形等十分潇洒的晋人行书,从他的笔法和结构中都能看出陈廷敬的书法是参考前人的综合运用,没有过多创造性。

陈廷敬是清代初文字功底较深的书法家,从他的书法结构来看他综合前人的笔法参考运用,可见他是一个善于融会贯通之人,正是如此他的书法却略显不足的是缺乏创作性。

诗人对他的书法评价如下,陈廷敬是一位杰出的功力型书法家,他没有选择馆阁体的书写风格,而是根据自己的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之路,这样的书法风格更有利于他平时的运用,能够快速的批阅和记录大量的文稿,提高他的效率。

《静明子寿序》便是陈廷敬书法的代表性作品,后人评价这个作品,慈宁宫书法笔法可以看出有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息,摒弃无用之处,吸收有利的地方,巧妙的运用以此为己用。这个作品中融合了众家之法,可以呈现出轻松洒脱之感,笔法甚是精熟,可知陈廷敬为书法下过很大的功夫。

怎么评价陈廷敬这个人

陈廷敬是平和时期为官的典范,他自由才华过人,五岁时便开始读书,九岁时便能作诗,十九岁时中举人,二十岁时中进士,开始他为期长达五十多年的从政生活,多大二十八次的升迁,历任工、户、礼、刑四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经筵讲官等职位,为康熙出谋划策,为国为民。

陈廷敬浮雕

关于陈廷敬的评价,康熙在陈廷敬逝世后对他的挽诗如下:“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所讲述的便是陈廷敬功名之大,文学诗赋精通,康熙对失去这名大臣甚感悲哀之类的。

其中康熙帝对陈廷敬更广为人知的评价便是这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康熙帝认为陈廷敬为人宽厚,老成谨慎,不论是处理朝政之事或是文学方面超凡卓越,可见陈廷敬在康熙帝心中所占分量之达。

而王跃文在《大清相国》中对陈廷敬的评价是“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王跃文很好的概括了陈廷敬的一生和品性,在他写陈廷敬这个人物之前,他并没有很大幅度走进公众视野,这部小说使更多人开始了解他。

陈廷敬具有超凡智慧而且精明能干,为政清廉,杜绝贪污,尤其注重举荐贤人,一心为国为民。

大清相国陈廷敬

陈廷敬为政清廉,为官时深受康熙重任,不仅博览群书甚有远见,于朝政之事颇有见解,久居官场,甚知隐忍之重。在文学上具有多部书籍和写过很多诗,对文学有一定的影响,且在政治事业上颇有成就,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陈廷敬画像

关于陈廷敬这样一个传奇人物,成为众多文人学士笔下的灵魂人物,当代作家王跃文所著的《大清相国》中便塑造了陈廷敬为代表的大臣群相,书籍中反映的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官场中的人物面对眼前之事所作出的决定,再现了历史官场中的斗争和矛盾。

而陈廷敬作为身居官场五十载的人,曾任工、户、礼、刑四部尚书,就算辞官也会被重新召回任职,可见其贡献之大。因而作者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从他的身份描写清朝官场的风云变化,在那个残忍的官场中,一位清廉能干的陈廷敬是如何将政治风气转向清明,又是如何凭借其精明不懦弱的品性捍卫自己的权力,保障着百姓的利益。

此书描写了陈廷敬的一生,从初出茅庐到官场的青涩和被人陷害,到认识到官场黑暗腐败,竖立改变和惩治贪官的决心,展现了陈廷敬在官场洗礼下性格的变化,但这些变化的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便是为国尽忠和为民服务。

此书展现的是一个历经种种不安,但终不该初心,为国尽忠的陈廷敬,深受后世人的敬仰和佩服。

陈廷敬 张廷玉

陈廷敬和张廷玉均为清朝文臣,深受器重,两人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陈廷敬生平勤于写作,所写诗体清雅醇厚甚得康熙夸赞;张廷玉文思敏捷常能将文谕写的十分有有条理,非一般人能企及,还参与编史之事。

王彪饰演张廷玉剧照

陈廷敬和张廷玉两人最大的相似点便是清正廉洁,忠国爱民,十分抵触贪官污吏,在整顿官吏清楚朝政不良风气上煞费苦心。

陈廷敬认为朝廷官员贪污的源泉是因为奢侈,要使官员能够廉洁必须要让他们养成节俭的良好品质,正是因为奢侈之风的盛行,使得大家竞相攀比,成为一种不良风气,遂贪污、犯法的行为日趋严峻。遂向皇帝提出此谏,得到康熙帝认同,遂行。

张廷玉也是一个十分痛恨贪官污吏之人,虽是个生性宽厚之人,但面对官员却十分严厉,不允许有和差池,更不允许有徇私舞弊的行为。当时他为吏部主管时,得知有张姓官员老奸巨猾,人称“张老虎”,杖权弄势,使好多官员和百姓受到伤害,因此张廷玉不顾众人的阻拦,严厉惩罚“张老虎”,于是张廷玉一时之间被大家称为“伏虎侍郎”。

张廷玉在康熙和雍正时期倍受器重,曾任户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晚年较为坎坷,欲告病还乡但不被允许,乾隆帝执意挽留,且多次告辞惹怒皇帝,多次被降旨切责,最后病逝于宅中,仍配享太庙,他也是清朝中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历史上,康熙皇帝的老师,有汤若望、陈廷敬、彭而述、南怀仁等,苏麻喇姑公认的是康熙帝的满文启蒙老师,其中汤若望还曾担任过顺治帝的老师。至于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魏承谟(范承谟)、济世(谢济世),史上确实有这两个人,前者当过浙江省巡抚,后者当过康熙朝的庶吉士,但这两个人都没有当过康熙帝的老师。

以上就是关于康熙的老师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康熙的老师是谁、清朝康熙帝的导师陈廷敬后人有谁、康熙帝师是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8504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