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字是如何取的 什么时候取的

古人的字是如何取的 什么时候取的,第1张

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名与字在意义上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意义相同,有的意义相近,有的意义相反,有的意义相延。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意思是男子在20岁行冠礼时加字,女子在15岁行笄礼时取字。

扩展资料:

周人取名的五个原则和六条禁忌:

申繻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人“字”中学问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中国古人如何起名 有五个原则六条禁忌

1、古代人的字大多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辈、师长或者长辈取的,一般是指在本名以外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通常与名形成表里的形式,故又称表字。

2、古时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所以一般会再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3、古人有姓、名、字、号等称呼,各有用途,刚出生时就起名,成人后取字,号一般是尊重别人的称呼,与名和字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4、古人的字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例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孔明意思相近,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意思相近。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成人礼)时取字,女子在十五岁行笄礼(许嫁)时取字。名和字往往有着意义上的关联。比如题主所举的杜甫,甫的本意就是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如《诗经﹒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更多的例子则如:宰予,字字我;端木赐,字子贡。有的人名和字是同义词,比如屈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有的人名和字则是反义词,比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有些时候名与字之间的关联并不只是近义反义那么简单。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父母“祷于尼丘”,遂生孔子,因此名丘,字仲尼。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字的意义发生了变迁,而许多故事也淹没在风尘,一些人的字与他们的名的关联,我们或许永远也不得而知了。

还有一种常见男子的字的构成,是常常在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在字的后面加上“父”或者“甫”表示排行。这是周代贵族男子的做法,如此男子字的全称有三个字,如伯禽父,还有之前提过的仲山甫。也有只以排行为字的,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但少见。

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的时候,都是先称字,后称名。例如孔子的父亲叔梁(字)纥(名)。汉代以后,则先称名后称字。比如《游褒禅山记》最后记载同游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名)君玉(字),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上古尊卑等级森严,尊对卑称命,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对父母)。

古人的字是尊辈取得,但他们还有很多别号,别号就可以自己取了。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后人更多称他们的号而非字。当然对人称字和称号都是表达了极大的尊敬。不过古人对一个人最尊敬的称呼是既不称字也不称号,如杜工部(官名),王临川(出生地),韩昌黎(郡望)等。

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表字。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扩展资料:

古时怎样称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避讳”制度。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字

以上就是关于古人的字是如何取的 什么时候取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人的字是如何取的 什么时候取的、古代人的字都是怎么取的 古代人的字都是如何取的、古人的字号是怎样取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8450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