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佛学有哪些流派

南北朝时期佛学有哪些流派,第1张

南北朝时期较有影响的佛教学派主要有:

1.毗昙学派和俱舍宗。毗昙学派是专门研习并弘传小乘说一切有部论书《阿毗昙》的佛教学派,南朝末年真谛初译《俱舍论》,由于此论的体系在诸阿毗昙中特别完整,名相解说最为简明,因而受到欢迎,毗昙学派的一些学者也逐渐转向对《俱舍论》的研究,成为俱舍师。

2.涅槃学派。涅槃学派是以研习并弘传大乘《涅槃经》而得名的佛教学派。《涅槃经》的主要思想是“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3.摄论学派。摄论学派是以研习弘传真谛所译的《摄大乘论》而得名的佛教学派。《摄大乘论》为古印度无著所造,是瑜伽行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瑜伽行派所主张的唯识学说,特别是对三性说和阿赖耶识说等作了细致的论述,奠定了大乘瑜伽行派的理论基础

4.成实学派。成实学派是研习并弘传《成实论》的佛教学派。《成实论》的作者诃梨跋摩,原为印度说一切有部的僧人,后受大众部的影响而著此论批判有部的理论。“成实”,意为成立“四谛”真实的道理,主张人法两空,反对说一切有部“诸法实有”的观点,并在有部对世界万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位八十四法”。此论被认为是由小乘向大乘空宗过渡的重要著作。

5.地论学派。地论学派是研习并弘传《十地经论》的佛教学派,为北朝所特有,且对北朝佛教影响最大。

6.三论学派。三论学派是以《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这“三论”为理论依据而成就的学派。“三论”虽由后秦鸠摩罗什译出,由僧肇等人加以阐释发挥,但三论学的兴起却始于梁代的僧朗。僧朗之后有僧诠、法朗等继续弘传三论之学。 

7.十诵律学派。十诵律学派所研习的《十诵律》为小乘说一切有部的根本戒律,是传人中土的四部广律中最早译出并得以弘传的一部律书。

8.四论学派。北方的四论之学是将《大智度论》与“三论”并重的一个学派。龙树所著的《大智度论》为论释《大品般若经》的重要论书,该论全面阐发了《般若经》的“性空假有”思想,有“论中之王”之称。著名的四论学者有北齐的道长、东魏的昙鸾和北周的静蔼等人。昙鸾等后又归宗净土。

9.四分律学派。四分律学派研习弘传的《四分律》原为印度部派佛教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所传的戒律,在佛教诸部戒律中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最大,后成为唐代律宗所依据的基本典籍。

10.楞伽学派。在北方有一批专以四卷本《楞伽经》为印证并递相传授的禅师,始倡者为中国禅宗奉为东土初祖的菩提达摩,传其禅者有慧可等。慧可的弟子有那禅师、璨禅师等,那禅师及其弟子慧满等都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此系禅学后演化为中国禅宗。

11.净土学派。随着宣扬净土思想的佛经相继译出,当时北方也出现了一批专事弘传阿弥陀净土信仰的僧人,代表人物有昙鸾,倡导称名念佛法门,开净土信仰的一代风气,对中国净土宗的形成影响极大。他的著作《往生论注》等奠定了中国净土宗的理论基础,其倡导的修行方法也为净土宗所继承和发展。

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1,浙江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又是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济公“活佛”的故乡而闻名于世。 隋开皇十八年(598)创建。智 于天台山开创我国佛教天台宗,此寺为我国天台宗根本道场。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莲宗均以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还有很多佛教宗派均与我国天台宗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 唐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义真来寺,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观,并依道邃受菩萨戒。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莲宗,奉国清寺为祖庭。大中七年(853),该宗五祖圆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该国临济宗初祖荣西等,都曾先后来此巡礼求法。近年来,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绝于途。 2,南京栖霞寺是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 南齐永明七年(489)创建。隋吉藏在此创立我国佛教三论宗。为国内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栖霞寺历史上几易其名。最初称栖霞精舍,唐时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国时改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崇报寺、虎穴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1919年重建。 3,山西玄中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为净土宗的发源地。日本佛教净土宗及其系统各宗派均奉为祖庭。国内外影响甚大。 寺内所存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32年)《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铭记载,“时大魏第六王孝文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石壁峪昙鸾祖师初建寺,至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寺方成就”。昙鸾是北魏时雁门(今代县)人,于此讲经说法,广布净土宗教义,并撰《天亲净土论》两卷,名重一时,影响极大,被誉为“肉身菩萨”。隋末道绰、唐初善导二大师相继在此弘扬净土宗风,拓修寺院,使古刹达到其中史以来的鼎盛期。 4, 陕西西安大慈恩寺(法相宗祖庭)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为唐玄奘三藏法师翻译佛经的译场。玄奘创立我国佛教法相宗,此寺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为祖庭。 5, 陕西长安县净业寺(律宗祖庭), 建于隋代(581━618)。为创立我国佛教律宗(南山律)的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律师的道场。历代尊道宣为律宗开祖。 6, 河南嵩山少林寺(禅宗祖庭), 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我国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此创立禅宗,为我国禅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 成都文殊院(于新都宝光寺、邗江高旻寺、镇江金山寺合称禅宗四大丛林)。 7, 陕西长安县华严寺(华严宗祖庭)位于陕西长安县少陵原半坡的华严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实际创始人,葬于华严寺南、华严寺始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现仅存砖塔两座,东为初祖杜顺禅师塔,西为四祖清凉国师塔。四祖法名澄观,于三祖法藏殁后私淑其学,住五台山清凉寺,撰新译《华严经疏》等,后世称之“清凉大师”。 8, 陕西西安城南大兴善寺(密宗祖庭)创建于晋泰始至太康年间(265━289)隋唐盛时为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场。其中,以唐开元年间来华的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翻译了大量佛教密典,贡献最大,称开元三大士,盛宏密教。日本高僧弘法大师空海师事不空弟子惠果,回国后建立真言宗。该寺是有中外影响的重要古刹。西安佛教协会所在地。

一、佛

前世佛:燃灯佛 ;

现世佛:释迦佛 ;

未来佛:弥勒佛 。

二、菩萨

观音菩萨:道场在普陀山,本已成佛,但为普渡众生,甘愿示现成菩萨身。千眼遍观世间,千手遍护众生,法座莲花。

文殊菩萨:道场在五台山,乃智慧之佛,协助释迦传教,按教规二尊不能并立,故示现菩萨相,坐骑青狮或孔雀。

普贤菩萨:道场在峨眉山,具有候补佛的资格,职责在把佛教加以普及,遍及到一切所在,坐骑白象。

地藏菩萨:道场在九华山,职责于二佛中间(释迦灭、弥勒生期间)无佛世界教化六道众生,代行佛位,坐骑啼听。

三、罗汉

修得此果为最高境界,功德圆满,永无烦恼,不再受轮回之苦。但不能涅盘,须作佛在人间的代理,弘扬佛法。目前共有500罗汉。

四、不还果

修得此果能超脱人界进入天界。

五、一来果

修得此果轮回时只转生一次。

六、预留果

修得此果不致下地狱或转生为畜类。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涅槃(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相传 东汉 明帝 时传入我国。或说 西汉 哀帝 元寿 元年(公元前二年)时即已传入。见《三国志·魏志·乌凡鲜卑东夷传》 裴松之 注引《魏略·西戎传》。

至 魏 、 晋 、 南北朝 时得到发展, 隋 、 唐 时达到鼎盛,形成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以及三阶教等 中国 佛教宗派,对我国的文学、艺术、哲学以至社会的风俗习惯等,都有较大影响。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参考资料:

佛教_百度百科

八闽佛教——福建佛教介绍 本性法师一、福建佛教发展简史佛教入闽在三国的吴晋之际,至梁代呈迅速发展之势。表现在:信徒舍宅为寺;兴寺建塔;女性出家人及尼庵相继出现。五代,王潮、王审知兄弟统治福建45年,大建寺塔,大兴佛教,于治下5州34县共添建寺院517座。王审知本人是福州开元寺等的大护法。宋代,佛教在闽达到全盛。表现在:寺院大量发展,据《三山志》载,庆历年间,仅福州地区佛寺就达1625座;大量刻经,如福州开元寺刻就《毗卢藏》;士大夫与佛教界关系密切。福州太守谢泌曾赋诗曰:湖田种稻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宋史·地理志》亦云:福建其俗,尚浮屠之教。《八闽通志》则感叹:佛寺至于宋极矣。及明代,福建佛教归于平淡。至清代,有复兴之势。士大夫与佛教界交往甚密,如官僚李馥、孟超然、诗人黄任经常与鼓山涌泉寺僧为友,林则徐公余手书《金刚经》为日课,闽浙总督左宗棠买牛于鼓山涌泉寺放生等。民国时期,一批名僧尊宿在福建弘法,如圆瑛法师曾任福州鼓山涌泉寺、雪峰崇圣寺、北峰林阳寺、泉州开元寺住持;太虚法师住持厦门南普陀寺、创办闽南佛学院;弘一法师弘律于闽南。从三国吴晋到民国时期,八闽大地,高僧辈出,创宗立派的巨匠亦不乏见,他们如祖藉福清的希运禅师,创立了黄檗宗;祖藉霞浦的灵祐禅师,创立了沩仰宗;祖藉长乐的怀海律师,定立了禅门清规,使佛教律制中国化;祖藉莆田的本寂禅师为曹洞宗的创宗人;祖藉南安的义存禅师,更是禅宗巨擘,嗣法门人遍天下。福建还是中国古代刻经中心之一。宋代,福州东禅寺刻就《崇宁藏》,福州开元寺刻就《毗卢藏》。二、福建佛教界的对外交往由于地缘等原因,自古以来,福建佛教界对外交往频繁,与日本、东南亚及台湾地区的交往尤为密切。如:唐代泉州超功寺僧昙静,随鉴真赴日,担任戒师;明代漳州名僧觉海赴日任福济寺住持;福州高僧赴日创崇福寺。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僧隐元东渡,不仅带去了中国佛教,创日本黄檗宗,也带去了中国文化。日本僧人来闽的亦不少,著名者如空海从霞浦赤岸入唐,参礼霞浦建善寺,又经福州住开元寺,后转诣长安,留学回国后,创日本真言宗。又如:福州西禅寺微妙法师赴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弘法;鼓山涌泉寺妙莲法师到南洋弘法,并在马来西亚槟城创极乐寺;惠安僧贤慧赴新加坡创双林寺。民国时,闽僧转道赴新加坡创普陀寺;南安人性愿赴菲律宾,先创大乘信愿寺后建华藏寺。福州西禅寺永心、醒觉到越南将二府庙、观音庙合并为西禅寺下院,以后西禅下院寺僧又在越南创南普陀寺。印尼广化寺、西禅寺与莆田广化寺、福州西禅寺是廨院与祖庭的关系。三、当代福建佛教略述对福建佛教而言,现在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现有省级佛教团体一个,即福建省佛教协会。地区级佛协9个,市县级佛协58个。有寺院4185座,其中14座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第一批重点寺院。居士林20多所。全省共有僧尼12万人左右。福州、宁德、莆田、厦门、泉州的佛教较为兴旺。有中级佛学院两所,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由省佛教协会主办,男众部设在莆田广化寺,女众部设在福州崇福寺。16年来,共培养男女学僧一千多名。闽南佛学院为厦门南普陀寺主办,由太虚大师于1925年创办,培养出大批佛门精英,如当代佛学泰斗印顺法师等。1984年复办,男众部设在南普陀寺,女众部在紫竹林寺。有6所慈善类基金会(委员会),以福建省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规模为最大,每年在慈善方面作了不少的工作。四、福建省佛教协会概况福建省佛教界四众弟子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是福建省佛教协会。1958年5月,中国佛教协会福建省分会筹备组组成。经二年,正式成立中国佛教协会福建省分会,公推福慧法师为会长。1990年,根据中国佛教协会有关精神,中国佛教协会福建省分 会改名为福建省佛教协会,第二、三届会长为普雨法师,第四、五届会长为妙湛法师。1994年,福建省佛教协会召开第六届代表会议,推选界诠法师为会长,传常、学诚、理文、妙果、净慧、如妙、陈珍珍为副会长。同时,礼聘圆拙、妙湛为名誉会长。福建省佛教协会第七届代表会议于1998年10月在福州召开,151名代表出席会议,为历届代表最多的一次。会议推选学诚法师为会长、理文、普法、道元、如妙、心亮、本性为副会长,秘书长由本性兼任。会议还礼请圣辉法师为名誉会长。本届领导班子呈现年轻化、知识化的特点。在组织结构上,福建省佛教协会下设秘书处、教务处、院校处、办公室、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现会址设在福州市法海路1号法海寺。第一章 八闽龙象闽山苍苍,闽海泱泱;八闽佛教,源远流长。如果说,东南沿海的福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戚继光荡倭之威名,并使郑成功据此收复台湾而得以名垂青史的话。那么,在岁月的长河中,福建以其寺院之多、僧尼之众和民风之纯和,同样令人仰慕起敬,万世瞩目。佛教自三国吴、晋之际传入福建,在其后的一千七百多年中,虽曾兴衰莫定几度沉浮,也曾劫难重重历尽沧桑。但菩提之种一经播入这块二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灵人杰的八闽山川,便已再难泯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慧种慧根了。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泉州时,曾发过这样的感慨,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而与其同一时代的诗 人谢泌,在福州则吟出这样的诗句:“湖田种稻重收谷,路上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支灯”。“路上逢人半是僧”,虽不免有诗人艺术夸张的成 份,在某种程度上,却也形象地概述了福建佛教法 轮常转、龙象辈出的历史因由。从百丈怀海到沩山灵祐,从雪峰义存到曹山本寂……自古以来,福建多僧,福建多高僧。翻开《五灯会元》或《景德传灯录》,我们赫然发现,仅自晚唐至北宋的二百多年间,名列其中与福建有关的著名高僧,竟有近二百人,居同期全国各省份之首。可以说,从初祖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大师一脉承袭的佛教禅宗,乃是印度佛教完成其中国化最为重要的法门。因而和中国所有盛行汉传佛教的其它地区一样,禅宗,一直是福建佛教的主流。六祖慧能法嗣众多,最著名的,当推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这两大支系,分别开创了沩仰宗、临济宗与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后来临济宗又下传黄龙派和杨岐派,这就是中国禅宗史上最为著名的“五宗七派”。而这盛传的五宗,却无一不与福建有着深厚的渊源。这里是福建建阳佛迹岭,南岳怀让最著名的弟子、被后世尊称为马祖的道一禅师,曾到此地弘法。后人仰感其德,撰写这样的联句赞叹:“绍六祖宗风,明心见性;肇七闽禅学,振锡传灯”。“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万语不如一言,短短十字,已足表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不朽功德。福建长乐是怀海禅师的出生地,而莲花山龙泉寺,则是百丈怀海当年落发出家之所。五宗七派中的沩仰宗,其创始人之一的沩山灵祐,是福建霞浦人,他十五岁出家于家乡的建善寺,曾到江西参谒百丈怀海,大受赞许,位居参学之首。他长期弘法于湖南沩山,并得到大安禅师的大力辅佐,而大安禅师,则成为福州怡山西禅寺的开山始祖。百丈怀海的另一法嗣黄檗希运,也是福建福清人,出家于本土黄檗山,其入室弟子义玄禅师,后来独创了临济宗一脉。这里是曹山本寂最初的出家之地,本寂禅师是福建莆田人,出家修行得道后,与其师洞山良价合创了曹洞宗。出生于福建南安的义存禅师,在中国佛教禅宗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十二岁到莆田玉涧寺为童侍,十七岁披剃受戒,后参德山宣鉴而得法,创建雪峰寺,并住持弘法达四十年之久。雪峰崇圣寺广霖法师访谈:义存祖师是我们雪峰寺的开山祖师,他来到雪峰寺枯木庵,在枯木头里打坐,后来就来兴建雪峰崇圣禅寺。这个塔就是闽王王审知给他做的纪念塔,也是义存祖师的肉身塔,又叫难提塔。义存禅师的嗣法弟子文偃禅师,晚年在广东乳源云门山弘法,创建了云门宗。雪峰义存的另一法嗣玄沙师备,令其徒桂琛在漳州罗汉院大阐法要,桂琛之徒文益禅师,才学卓著,得法后离闽到南京清净寺弘扬佛法,弟子众多,一时称盛,世称法眼宗。五宗七派之创建,与福建均有莫大因缘,纵誉八闽为佛国,只怕也不为过。即若宋、元、明、清诸朝,无论战火硝烟四起,还是外族入主中原,福建佛教,始终禅灯不灭,龙象辈出。及至近代,享誉最隆的“近代四大高僧”虚云、太虚、弘一和圆瑛法师,却无一例外地在八闽大地,留下了他们的道踪法影。虚云长老 1840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十九岁时在福州鼓山涌泉寺依常开禅师出家,次年从妙莲和尚受具足戒。曾遍参金山、高旻、天童、天宁等名刹朝礼佛教四大名山,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一身兼祧禅宗五脉,重振佛门家风,平生百城烟水,重兴云南鸡足山、江西云居山和福建鼓山等名山名刹共达八十余处。虚云长老驻锡鼓山时,除整肃寺规、重振宗风和修建丛林外,他还讲经弘法,办学传戒。这本《鼓山涌泉禅寺经版目录》,便是虚云长老嘱其弟子观本法师收集整理而成的。而这本《增校鼓山列祖联芳集》,更凝聚着虚老的一片心血。

以上就是关于南北朝时期佛学有哪些流派全部的内容,包括:南北朝时期佛学有哪些流派、佛教有几个流派现在中国有几个流派、佛教分为哪几个派别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8081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