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什么意思

”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什么意思,第1张

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原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

出处:《礼记·中庸》——战国·子思

扩展资料

《中庸》要人们不固守废弃之事理,要因时而宜,又不要丢掉了基本遵循,即不要失去中庸之道。要包纳多元思想,要宽容道不同者。这才是中庸之为大,得到君子胸怀之为广。

《中庸》是儒家经典,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书”次位,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释义]

学习就像在逆水中行船一样,不前进就势必后退。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

出自《增广贤文》。《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意思是不会就学,不懂就问。

出处:《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译文:不知道的就要问,不会做的就要学,即使能做也要谦让,这样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

示例:《韩诗外传》六:“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

作品简介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全句是“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出自 《荀子·非十二子》。

意思是:遇到不懂的事就去问,碰到不会做的事就去学,即使知道如何做,也一定要谦虚,这样才能成为有德之人。

以上就是关于”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什么意思、学如逆水行舟,不什么则什么、不知则什么,不能则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767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