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 举人 进士 三鼎甲各有什么待遇古代科举的

古代秀才 举人 进士 三鼎甲各有什么待遇古代科举的,第1张

一、秀才 首先参加入学考试,入学后称为秀才。秀才分三等,只有一等者可获得国家每月发给的粮食和银两,称为食饩(类似现代的奖学金)。凡取得秀才资格的就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生员长久不能中举,便逐步由附生升增生,由增生升廪生,由廪生选贡生。贡生分拔贡(每 12年考选1次)、岁贡(每年选 1次,按在学时间依次选补)、恩贡(无定期)、优贡(无定期)、副贡(每3年举选1次,由乡试取得副榜的生员中选送)。顾名思义,贡生系贡举到国子监成为太学生。实际贡生并不入监读书,不过取得太学生的资格,一方面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一方面可以通过"诠选"出任官职,主要是担任地方学校的教官。

举人(解元、大挑):第1名举人称为解元。举人名额, 各省不等,大省有百余名,中、小省七、八十名或四、五十名,向有定数,不能任意增减,大抵按一省人口、物产、财赋等确定。

士(贡士、中式进士、会元、状元、榜眼、探花、翰林):举人可于中举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考试。中央考试的第一步为在礼部举行的“会试”,逢辰、戌、丑、未年的三月举行,共试 3场,每场 3日,3场所试项目同样是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及策问。会试取中者称"贡士"或" 中式进士", 第 1名称“会元”。清代会试中式,并无定额, 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详情看这里

>

进士前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考试次序从小到大:秀才,举人,进士。

1、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2、榜眼:“榜眼”,是指全国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所选拔出来的进士第二人。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3、探花:"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4、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5、举人:举人,为一种士人的身份,等级在“生员”之上。雅称为“孝廉”,俗称“老爷”。对入京师参与会试的举人雅称为“公车”。举人有时也被称为乡进士。

6、秀才:秀才别称茂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0、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考试

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时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1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状元刘春霖,1300年来共计状元504人(若包括辽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国(张献忠)1人、太平天国14人,共计552人)

另外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状元这名称跟榜眼、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的称呼在官方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之为“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和“一甲第三名”

2

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榜眼这名称跟状元、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3

探花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三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出现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以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探花这名称跟状元、榜眼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4

科举有分几科,类似现在的文理科,而举是汉朝推荐官员的方式,清朝时代当举人了就是科举的正式第一步科举的名字应该是这么来的

汉代取士用人无考试之法,皆令郡国守相荐举,被荐举者称为举人唐、宋时称可以应进士考试的人为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两京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5

科举(605年—1905年)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持续了整整1300年科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隋唐

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在整个隋朝的三十八年内,总共举行了四至五次科考,总共取秀才、进士十二人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通过朝庭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

唐朝初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26年),以郎官地位太轻,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进士一般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明经一般试帖经、经义、策论所以进士和明经的区别主要在于辞章和经义当时人重进士和轻明经进士每年录取名额不过三十人,加上明经也只有百人左右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叫制科唐代制科的科目见于记载的就有百种,如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参加制科的人不仅有白身,也包括有出身和官职的人应试者可以由他人举荐,也可自荐开元以后,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所以“所收百才有一”考试以策论为主,也考经史和诗赋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制举以开元时期为最盛,唐文宗太和以后就很少举行了

武则天主政时,曾首创了由皇帝主持,覆核进士资格的殿试;和取武将的武科举但是,二者在唐朝时并未有成为定例

唐代的科举仍然留有一定的举察制影子例如:士子在应试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会名流,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荐除了武则天主政的一段时间外,唐代的科举没有糊名的习惯考官在评卷时,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这样做的原意跟举察一样,是希望可以兼顾人材在试场外的表现但同时这亦无可避免造成了不公平,出现士子与考官之间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败坏时,弊病更甚

整个唐朝的科举取士约一万人唐代的宰相中,百份之八十是进士出身,可见科举的成效但科举亦并非唐代政府招纳人材的唯一方法,门荫入仕和杂色入流也是唐代重要的入仕途径到了唐代后期,出身寒门由科举入仕者渐多,与世族门荫入仕者形成两大官僚派系集团,互相倾轧,史称“牛李党争”

唐朝的新科进士仅授予的官职远较后代进士低微例如,唐朝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职,明经科的上上第授从八品下官职而进士、明法两科,甲第授从九品上;乙第只能当最小的官从九品下著名诗人王维考中状元后当的太乐丞,就是从八品下的小官因此,唐朝的科举类似于现代的基层公务员招考

唐代科举考试的实质只是上层社会内部的权力再分配,是上层社会中的庶族从豪族手里分权,远不是真正的“广开才路”,在全会社范围内挑选人才所谓“为国选才”几乎只是一句空话 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选拔人才, 中层的都很少,更不用说下层了

清朝科举基本承袭明制清开国初时曾在顺治年间两次分满汉两榜取士;之后改为只有一榜,但不鼓励满人、蒙古人参加,把科举入士之途留给汉人,即所谓“旗人不占鼎甲”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间开科一百一十二次,进士二万六千人;进士前三名中只有三人是满人,其中两人是顺治分榜时所取,蒙古族只有一位阿鲁忒·崇绮在同治乙丑(1865年)考中状元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两京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京城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三元及第”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仅有13人能够三元及第,在唐朝有二人、宋朝有五人,在元代只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年间的八十九位状元中,只有商辂一人,清代则有两人

明清的惯例,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曾发生南北榜之争当年春天杏榜取录的五十二名进士全部为南方人,引起北方举人的不满朱元璋大怒,亲自查问后,把三名主考处死,在夏天再发榜,所取的进士全为北方人之后在明仁宗时确定,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在会试的试卷中加上“南”、“北”等字,按“南六十”、“北四十”的规定录取进士之后比例偶有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这种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省份(如甘肃、贵州、云南等)每界科举会试有一定数量的举人成为会士、进士,进入政界的中高层,有利于保持国家的统一与政治安定

探花。

古代科举考试流程:先参加院试考秀才,成为秀才后参加乡试考举人,考上举人参加会试成为贡士,成为贡士后参加殿试。

明、清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

第三名是探花。

探花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三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探花”名称跟状元、榜眼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扩展资料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如北宋前期宰相寇准就是探花。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秀才 举人 进士 三鼎甲各有什么待遇古代科举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秀才 举人 进士 三鼎甲各有什么待遇古代科举的、古代三鼎甲是指、进士前三名依次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7382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