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逸先生《古窑器论》谈之大食窑

静逸先生《古窑器论》谈之大食窑,第1张

文/朱思宇

        大食窑,是以铜骨镶嵌胎体,用药料填充烧制而成。其呈现五色花纹的,和拂郎嵌相类似。经常见到的器物主要是香炉、花瓶、合儿、盏子之类的。这些都是女士闺房妆阁用得比较多,不是士大夫文房清供雅玩之物,当地又称其为鬼国窑。现大明云南的工匠师们在北京多以制作酒器盏杯,通俗称呼鬼国嵌。内府制作的器物,细腻莹润,十分可爱,值得收藏。
大食由来

大食,从唐代起,我国史籍以它称阿拉伯帝国。也作大石、大窟、多氏,都是大食的异译。一则波斯语(Tay)的音译。原为一 伊朗部族之称。唐以来,我国用以称阿拉伯帝国 。 唐 杜环 《经行记·大食国》:“ 大食 一名 亚俱罗 。其 大食 王号 暮门 ,都此处。其士女瓌伟长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新唐书·西域传下·大食》:“ 大食 ,本波斯地。男子鼻高,黑而髯。女子白晳,出辄鄣面。日五拜天神。”《宋史·外国传六·大食》:“ 唐 永徽以后,﹝ 大食 ﹞屡来朝贡。其王 盆泥末换 之前谓之 白衣大食 , 阿蒲罗拔 之后谓之 黑衣大食 。”
二则我国古代对南海某一地之称。《新唐书·南蛮传下·诃陵》:“ 上元间,国人推女子为王,号‘悉莫’,威令整肃,道不举遗。 大食君闻之,齎金一囊置其郊,行者辄避。”《宋史·外国传五·闍婆》:“西至海四十五日,南至海三日,泛海五日至 大食国 。”按, 马来语称海为tajik,又转而为Tumasik,即新加坡与今马来西亚柔佛州之合称, 大食可能指这一地区。参阅冯承钧 《西域地名》。
大食,即指“国家”又指“民族”而且还是“姓氏”(以国名汉化的姓氏之一)。大食,即唐、宋时期所称之阿拉伯地区诸王朝的统称,为古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最早是汉朝中叶对原古安息国(今伊朗)的部族之称。自公元七世纪中叶起,唐朝文献已将阿拉伯地区各族人统称为大食、多食、多氏、大寔,到公元十世纪中叶以后的宋朝文献中,多称作大食。部分史籍中称其为塔什、塔孜、塔兹。至元朝中叶,大部分大食氏族人逐渐融合于汉族、蒙古族、回族,多改称谐音汉字姓氏分别为大氏、答氏、达氏、石氏、时氏、食氏、史氏、塔氏等等。
大食国

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穆斯林的泛称。早自 7世纪中叶起,唐代文献已将阿拉伯人称为多食、多氏、大寔;10世纪中叶以后的宋代文献多作大食。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向东扩张,使伊朗、中亚地区讲伊朗语的人逐渐改奉伊斯兰教。讲伊朗语的穆斯林也被视为阿拉伯人,并被某些相邻的民族称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义随之扩大。大食西南二千里有国,山谷间,树枝上生花如人首,但不语,人借问,笑而已,频笑辄落。(出《酉阳杂俎》)
大食窑

明人文物鉴赏家曹昭及格古学问家王佐所著《格古要论》中云:“大食窑,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拂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合儿、盏子之类。但可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呼曰鬼国嵌。内府作者,细润可爱。”从此段得知,大食窑,是以铜骨镶嵌胎体,用药料填充烧制而成。其呈现五色花纹的,和拂郎嵌相类似。经常见到的器物主要是香炉、花瓶、合儿、盏子之类的。这些都是女士闺房妆阁用得比较多,不是士大夫文房清供雅玩之物,当地又称其为鬼国窑。现大明云南的工匠师们在北京多以制作酒器盏杯,通俗称呼鬼国嵌。内府制作的器物,细腻莹润,十分可爱,值得收藏。
据明代万历年间,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记载:“元时下大理,选其工匠最者入禁中,至我国初,收为郡县,滇工布满内府,今御用监供应库诸役,皆其子孙也。”从此段印证了临安知府王佐在《格古要论》大食窑条中新增补著的“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呼曰鬼国嵌。内府作者,细润可爱。”由此也说明了大食窑,在元朝就在云南大理选其最好的工匠,进入朝廷内府制作大食窑器,整个内府全是云南工匠,并且是作为御用即皇帝专用制作,可想而知大食窑在此朝的重要地位及云南工匠的超凡技艺!
再据《周礼·天官·内府》:"内府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内府"就是皇宫内负责监管制造器具的部门,又称内务府。从此段加上述得知,大食窑是具有官民两重性的中国元代古窑。
明高濂《遵生八笺》古窑论云:有大食窑,铜身,用药料烧成五色,有香炉、花瓶、盒子之类,窑之至下者也。清代王棠《知新录》:“大食窑器,以铜骨为身,起线填五采药料烧成,俗称珐琅是也。宋官窑色鲜菁可爱,明官窑亦佳。又谓鬼国窑。”梁同书《古窑器考》:“大食窑,出大食国。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与佛郎嵌相似”;“从两广来者,世称洋磁,亦以铜作骨,嵌瓷烧成”。傅振伦《(陶说)译注》:“大食窑是指阿拉伯的金属掐丝珐琅。”民国《历代古瓷考畧》中云:大食窑,为回教国在阿拉伯所创制之器物,称珐琅嵌。日本谓之七宝烧,其法以铜为骨,嵌以磁粉即珐琅,烧成五色之花纹。元代始传其制法入中国,至正年间造者往往遗传至今也。《简明陶瓷词典》:大食窑,我国自唐以后,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大食窑可能是泛指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嵌掐丝珐琅器皿。此段是各个时代对大食窑的考古及论证,大多是在曹昭及王佐所著《格古要论》中论述的大食窑变来变去,没有更新的考证成果,并且多数有曲解与不妥之处,甚至错误的认为大食窑就是阿拉伯即大食国的窑口,也有部分认为大食窑就是铜胎掐丝珐琅,这些认知都是狭隘而不准确的,大家要有正知正见的认识,以下会有比较深入的认证,以供大家参考。
大食窑与珐琅彩

要谈大食窑,首先要提到珐琅器,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一种多用来涂在铜质、银质、金质等金属器物表面的釉料(因工艺难度、造价等因素,金属以铜质最为常见)。表面附着了珐琅釉料的器物,就称之为珐琅器。点蓝烧蓝,铜胎填嵌,珐琅彩在中国有悠久历史,春秋时越王剑柄上嵌有珐琅釉料装饰;汉代中山靖王铜壶也有珐琅装饰;唐代铜镜(日本正仓院藏),有涂各色珐琅为花纹的装饰。根据制作和加工工艺的不同,珐琅器又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zàn)胎珐琅器、画珐琅器、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其中又以掐丝珐琅器最具代表性。掐丝珐琅成熟于5至6世纪,从波斯传到阿拉伯及东罗马帝国。
“拂郎嵌”传入我国,与蒙古的军事行动有关,很可能是“蒙哥西征”时将欧洲錾胎珐琅工匠虏至我国进行生产并传授技术。估计“拂郎嵌”传入我国的时间可能是在十三世纪中叶以前,或略早于掐丝珐琅而传入我国。珐琅艺术起源于欧洲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现知最早的标准珐琅器就是出土于公元前13世纪墓葬的六枚迈锡尼金戒指。虽然时代久远导致珐琅质已经腐蚀,但从戒指的细部掐丝还是看得很清晰。
还有其十二世纪早期,亚历山大大帝驾驭天马升天盘,是铜胎掐丝珐琅盘,盘沿有阿拉伯文记载
据考古发现,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3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是最原始的掐丝珐琅器。历史记载,早在唐宋时期,掐丝珐琅器就由于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一般番货(旧称进口的物品为“番货”)传入我国,但是直到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国(唐宋时期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总称),俘回了大食的掐丝珐琅器制作工匠,掐丝珐琅的制作技艺才正式传入中国,从而诞生了具有中西文化与中外工艺和官民两重性的大食窑器。
大食窑与景泰蓝

在古代,大凡一种工艺技术的传播,除了依靠正常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之外,另一个途径就是跟军事行动有密切关系。比如,我国造纸术传入西方,就是由于唐代高仙芝军中造纸匠出身的军士,被大食军队俘虏后,乃将造纸术传授到撒马儿罕,再由撒马儿罕传到其它阿拉伯国家,远至西欧。12世纪下半叶,蒙古大军西征,横扫欧亚大陆。1219年,蒙军攻打“大食国”(即唐宋时期对阿拉伯地区的统称),并于1258年占领首都巴格达。据《元典章》中亦见“惟工得免”之政策,蒙古铁骑攻城之后,唯有身怀技艺的工匠得以免杀,“取工随军”或“取工匠分于各营”等。
1253年,蒙古军队攻云南,在蒙军俘虏的工匠中,就有来自阿拉伯地区、身怀掐丝珐琅技艺的工匠。由此得知大食工艺技术传入我国在很大程度上与蒙古远征欧亚大陆的军事活动也有着密切联系。基本可以肯定大食掐丝珐琅工匠是在蒙古旭烈兀部的军事行动中被虏随军来到我国,播下了大食工艺技术的种子。具体传入的时间很难说得准确,估计在十三世纪中期前后或者再稍许晚一些时候。当然,大食工匠不一定直接来到“大都”(北京)传授技术,从以上曹昭王佐所著《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之大食窑中提到的“今云南人在京多做酒盏,俗呼曰鬼国嵌”的著录判断,大食工匠先被俘至云南,为蒙古贵族继续制造掐丝珐琅,同时也把技术传授给了云南人,由"元跨革囊”先定云南之元朝历史可以得到印证。当时人们叫掐丝珐琅器是“大食窑”,也是在中国特有的称谓,在大食及其它国家并无此称谓,此乃运用大食工艺技术,而且中国化了的专用窑器名,也可以说是大食金属工艺和中国陶瓷工艺结合搭配改良而成的中国古代名窑,至少是将大食掐丝珐琅工艺与中国商代铜镶嵌技术及汉唐珐琅工艺做了完美的结合和提升。
元大都是否有大食工匠,不得而知。但是,明初至天顺以前明朝内府已有掐丝珐琅之制作,也就是大食窑器制作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在市面上也流传有云南工匠制作的掐丝珐琅酒盏之类的东西,这种云南人制造的“大食窑”器物已经有了“鬼国窑”或“鬼国嵌”的别名了,其中这样的称谓,大多跟色目人及云南的回回人和土族人有直接与间接的关系,也不排除《格古要论》作者之一的王佐,在任临安知府期间也曾发动工匠制作过大食窑器,为其后来建水窑在清代及民国制作白泥与红泥细陶镶嵌刻填技艺奠定了坚实的工艺技术基础和历史文化内涵,也成就了我们当今建水陶独特的书画刊刻、镶嵌填制与打磨抛光的文化工艺品及人文艺术陶。早在明朝建国以前,明太祖朱元璋政权内府“监、局、司、库、仓、门”等机构已相当完备,其中内府的造办处就曾经作为官窑而大量制作大食窑器,其明朝景泰年间的大食窑器已达致顶峰,故后来又被狭义的称之谓景泰蓝,可以说大食窑是景泰蓝的祖宗,而景泰蓝仅仅是大食窑系延传创作的一朵绚丽东方奇葩。据明末清初,孙承泽在《天府广记》中记载:“至内造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永乐果园厂之髹器(即漆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精巧远迈前古,四方好事者,亦于市内重价购之。”从而又可得知大食窑在明朝景泰年间,曾经将掐丝珐琅作为御窑制作过,也就是说大食窑有官御窑的历史,所以也难怪到了清代,景泰珐琅器更是备受历任帝王喜爱,成为最高等级的宫廷专用奢侈品。
大食窑与鬼国嵌

1206年(丙寅年),铁木真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军事奴隶制的蒙古汗国。蒙古贵族采取先征服西南诸番,而后形成南北夹攻南宋的战略。为此,他们率先征服大理。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直指云南。中路由忽必列亲自率领,南下过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丽江东部,再南攻大理。是年9月,忽必烈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用做渡江之用(地点在现在的长江第一湾),渡江后入丽江,大败大理守军。元军将被俘的段兴、高兴智送到北方见蒙古汗蒙哥,段见到蒙哥即表示归顺。蒙哥任其为"大理总管",让其回云南与元军共同治理云南。1260年忽必烈继位,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是为元世祖。1279年元灭南宋。元世祖忽必列对云南的统治若从1253年算起就比内地早了26年。当然蒙古军蒙古灭大理国之后,对云南先实行了20年的军事管制。行省建立之前,蒙古先在大理立"元帅府",总制大理国旧地,后改为"大理善阐都元帅府",再后改为"云南诸路宣慰司",下辖万户、千户、百户府。1274年,忽必烈在云南设立行省,任命赛典赤为平章政事,改万户、千户、百户府为路、府、州、县,云南从军事管制时期进入正常的行政管理阶段。云南行省建立时,将首府由大理迁至中庆(今昆明),结束了大理作为云南首府536年的历史。
元王朝虽然在云南建立行省,但为了限制行省的权力,又分封蒙古亲王镇守云南,划给他们管辖范围和领地,不受行省约束。大理国段氏则"世袭大理总管",管辖大理、善阐、威楚、统矢、会川、建昌、腾越等城,并划定滇西为其辖地。云南形成了蒙古亲王、行省及段氏总管三家统治的格局。段氏总管时期,洱海地区仍较多地保留着大理国时期的传统。据考证蒙古亲王所辖区域,就是当时的临安路治范围。由现今建水指林禅寺中所保存的明代重修指林禅寺碑记中所提:“遇难,古鄯阐国也,隔越中夏万有余里,而临安尤极要荒之外。密迩交广南,向望元江、车里、八百诸夷。骑驰不半日即为绝境,鸟言鬼面之徒带刀箭弩矢散处山谷,喜则人,怒则兽,声音气味与华夏迥异。抚之以恩,顽冥而不知怀;临之以威,愚騃而不知畏,此所以号称难理者也。”此段所描绘绝境之地,鸟言鬼面之徒,就是当地所称鬼国的地方,因为当时的大食窑工匠,大多是色目人、回回人和当地的土族人,相貌及说话极像临安绝境之域的鸟言鬼面之徒,故而把大食窑又俗称为鬼国窑和鬼国嵌。
综上所述,大食窑,起源于元代云南,具体古窑遗址地及烧制中心,可能在建水、也可能在大理,还有可能在丽江,更有可能在通海石屏华宁及其它地方等等,其王佐格古学课题组正在进一步考古论证中。大食窑并不是从大食国转入中国的金属器血,而是大食工匠和中国工匠首先在云南区域,运用掐丝珐琅工艺、铜胎镶嵌技术和陶瓷戗金工艺,在中国制作烧成的以金属胎和陶炻瓷胎的掐丝珐琅器,明景泰年间还曾作为御官窑,是本土化了的中国古代名窑之一,其制作的器物,都统称为大食窑。也不仅是我们当今狭义称谓的铜胎掐丝珐琅和景泰蓝,从古到今已经繁洐出饶州五色花戗金瓷器、山西珐华釉陶、诛山窑嵌多宝陶瓷、景德镇瓷胎珐琅彩、北京景泰蓝、广州珐琅彩、扬州珐琅彩、宜兴紫砂珐琅彩、日本七宝烧、云南乌铜走银嵌珐琅、通海铜胎嵌珐琅、建水紫陶、华宁窑铜红蓝绿彩、丽江银胎嵌珐琅、昆明斑铜嵌珐琅等等,都是经过先进技术改良过的大食窑系工艺品和艺术品,它们仍然继承有大食窑的基因和血统,是中西合璧官民两用的中国惟一国际古代窑口,其子孙后代现今都繁荣昌盛,而且仍然是名门望族。
编写于此,吾已深深感到大食窑作为中西文化及中外工艺交融的强大生命力与无限创意力,是中国惟一具有国际混血儿的古代名窑,现正蓬勃发展,迈向世界大舞台。即兴诗性叹曰:蒙跨革囊定云南,首入元朝腹地滇,大食窑器此生诞,历经五朝正辉煌。

以上就是关于静逸先生《古窑器论》谈之大食窑全部的内容,包括:静逸先生《古窑器论》谈之大食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7303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