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临终歌》

解析《临终歌》,第1张

浅析《临终歌》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在这首诗里,李白自比为大鹏,振起双翼意欲飞向遥远的天边。然而,尚未抵达最后的终点,就遭遇重大的挫折而气力不济,内心的痛苦、愤恨一览无余。

        虽然被摧折,但他鼓起的余风仍可激扬万世,游于扶桑却又被挂住左袂。扶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大树,可以理解为皇帝,也可以理解为心中最高的理想,挂住左袂意即被小人陷害,或者壮志未酬的艺术化表达。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李白仍然是充满自信的,他坚信自己是可以与孔仲尼相提并论的圣人。所以,仲尼已死,谁还会为我哭泣呢?

        这首《临终歌》采用了悲剧性最强的骚体,极好的表现了李白内心深沉而博大的情感,如黄钟大吕,缓慢而沉重的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声声含悲,字字带血。

        世人多喧嚣于李白那些意气风发、奇诡明快的作品,孰不知在他放荡不羁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痛苦、愤怒的灵魂,他的那些悲剧气息浓厚的作品才更能读出他一生的孤独与抗争,生命力的强悍在悲剧里才愈发惊心动魄。

        李白,生如利剑,一往无前,逝如鲲鹏,声闻于天。

      李白过后再无李白,我们为什么喜欢李白的诗?只是因为豪爽,洒脱,不羁,明快,我想更好一个字可以去概括,那就是顺,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酣畅淋漓。前后衔接处理趋于臻化,一首诗下来,往往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思考的空间。或许是李白太过于自信,以至于强烈的主观色彩非常的浓厚,其实有时候人真的很需要自信,没有自信就没有把事情做成功的魄力。

        诗仙李白的一生,传奇的一生,正如一句话说的好,哥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传说,江湖没有哥从此武林很寂寞啊!的确就连诗史大诗人杜甫,也是其崇拜者,因才华而成为真正的好朋友,也可谓是一段诗缘。两种火花的碰撞究竟会怎样?是逐渐风格渐近,还是坚持自我,求同存异。就这样文坛两颗巨星变得更加成熟,各自成就自己的独特风格,有些人是别人模仿不来的有形无神,毫无灵性,就像李白那样,后人再想模仿他,无奈在气势上已经输给了他。而杜甫的诗的创新的构造模式,以及打破传统的词汇的作用,再加上其直至人心的爱国情怀,对中国后来的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些人死了,没有人会记得他,而有些人走了,无数的人缅怀他,纪念他。就连逝去,李白也带有梦幻的传奇色彩。醉酒捉月不幸溺亡,这或许是人们最希望的那样,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月”梦幻的离去。

      正如一首歌所说的那样: 要遇多少风浪?心不再摇晃。在这里李白给了我们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真心祝福每个人都能冲破逆境,直面挫折,绽放属于自己的风采。

                                              向日葵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出犊儿不怕虎的锐气。

上李邕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⑵。

假令风歇时下来⑶,犹能簸却沧溟水⑷。

时人见我恒殊调⑸,闻余大言皆冷笑⑹。

宣父犹能畏后生⑺,丈夫未可轻年少⑻。

注释

⑴上:呈上。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⑵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

⑸沧溟:大海。恒:常常。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余:我。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见《新唐书·礼乐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译文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1]

作品鉴赏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jié ào],显示出少年锐气。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作品介绍

《临路歌》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6卷第13首。题名可能是《临终歌》之误。此诗当是李白在疾亟之后精力不支情况下的最后作品。

原文

临路歌

作者:唐·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注释

〔1〕临路歌:“临终歌”之误。李白绝笔。

〔2〕八裔:八方荒原之地。

〔3〕中天:半空。

〔4〕摧:摧折。

〔5〕馀风:遗风。

〔6〕激:激荡。

〔7〕万世:千秋万世。

〔8〕扶桑:古代神话中的神树,是太阳出来的地方。古代将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暗喻到了皇帝的身边。

〔9〕挂:喻腐朽势力阻挠。

〔10〕石袂:当作左袂,即左袖。

〔11〕得:知大鹏夭折半空。

〔12〕仲尼句:指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哀公十四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

翻译

大鹏奋飞啊振动八极,中天摧折啊力所不济。虽被摧折,其余风啊仍可激扬万世,游于扶桑啊又挂住左翼;力虽不济,后人得此余风而可传此事迹,然而世无孔子,谁能为我的摧折而哭泣。

赏析

这首诗题中的“路”字,可能有误。根据诗的内容,联系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说:“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则“临路歌”的“路”字当与“终”字因形近而致误,“临路歌”即“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可能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他在《上李邕》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也是以大鹏自比的。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象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但现在,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歌的头两句是说:大鹏展翅远举啊,振动了四面八方;飞到半空啊,翅膀摧折,无力翱翔。两句诗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大鹏飞兮振八裔”,可能隐含有李白受诏入京一类事情在里面。“中天摧兮”则指他在长安受到挫折,等于飞到半空伤了翅膀。结合诗人的实际遭遇去理解,这两句就显得既有形象和气魄,又不空泛。它给人的感觉,有点象项羽《垓下歌》开头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那无限苍凉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实震撼人心。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激”是激荡、激励,意谓大鹏虽然中天摧折,但其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万世。这实质是指理想虽然幻灭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会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巨大的影响。扶桑,是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边。“挂石袂”的“石”当是“左”字之误。严忌《哀时命》中有“左袪(袖)挂于扶桑”的话,李白此句在造语上可能受了严忌的启发。不过,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让衣袖给树高千丈的扶桑挂住。而大鹏又只应是左翅,而不是“左袂”。挂住的究竟是谁呢?在李白的意识中,大鹏和自己有时原是不分的,正因为如此,才有这样的'奇句。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前一句说后人得到大鹏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传。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异兽。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猎获,非常难受。但如今孔子已经死了,谁也不会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这两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对此将无限惋惜,一方面慨叹当今之世没有知音,含意和杜甫总结李白一生时说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非常相近。

《临终歌》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这首《临终歌》让读者看到,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读完此诗,掩卷而思,恍惚间会觉得诗人好像真化成了一只大鹏在九天奋飞,那渺小的树杈,终究是挂不住它的,它将在永恒的天幕上翱翔,为后人所瞻仰。

李白严评本载明人批:“是何等语耶?殆不可晓。”朱本云:“此章词意不可强解,以俟知者。”

胡本曰:“拟《琴操》。仲尼适赵,闻简子杀鸣犊,临河不济而叹作《临河歌》。此临路或河字之误。”

奚禄诒曰:“盖自叹也,必拟《临河操》无疑。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云:“《临终歌》今存集中,刊本误作《临路歌》,简短四十二字,照样自比大鹏,自负之心至死不变。然而自叹‘力不济’,这和《古风五十九首》的第一首‘吾衰竟谁陈?’是有一脉相通的。在那首《古风》里,他想到了孔仲尼泣麟:‘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在这首《临终歌》里,他又想到了孔仲尼泣麟。他一方面在自比仲尼,一方面又在叹息时无仲尼,而却寄希望于‘后人’。实际上如果仲尼还在,未必肯为他‘出涕’;而‘后人’是没有辜负他的。”

裴斐《李白〈临路歌〉试析》:“全诗六句,可分三解。一、二言鹏之奋飞振动八裔,奈何中天摧折力不济矣。八裔即八极、八荒,极言其远。三、四紧承二句,言力虽不济,若得余风之助,犹能激扬万世而游于扶桑。余风,乃相对从下而上之扶摇(飚)而言;……李白此歌托鹏言志,左袂即左袪、左袖,应指鹏翼。激万世、游扶桑与挂左袂,皆虚拟假设之辞。要言雄心尚在,余勇可贾也。五、六亦接二句,言大鹏摧于中天,为后人——实指当今世人——所得,而世无孔子,故无人怜惜。按孔子因西狩获麟而出涕,伤其‘非出其时而见害’,事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及《孔子家语·辨物》;又按李白《大鹏赋》,不特赞大鹏之旷荡纵适而不拘守常,亦赞其‘不矜大而暴猛’,此正可与麟之为仁并提。‘仲尼亡乎’,难道世上孔子之徒都死光了吗?‘谁为出涕’,无人为之出涕!结语悲凉,悲凉中仍见慷慨。上边说的都是言内意。另外还有言外之意,……”(载大型画册《李白》,国际展望出版社)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繁体对照

全唐诗卷167_13临路歌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後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应该是762年12月在东南当涂县写下的。理由:《临路歌》又叫《临终歌》,是李白临死前留下的绝笔。李白是公元762年12月逝世的。安史之乱第二年,李白参加了永王的幕府,后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兵败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在当涂县病逝。

在李白的诗集当中,有一首《临终歌》,相传是李白临终前写下的最后的绝笔:《临终歌》唐·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意思大概是:说自己想要想大鹏鸟一样展翅飞翔去天涯海角,但是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就被道中所折翅。虽然翅膀被折断,但是残留下来的一腔热血可以激励后生,我遨游在扶桑树旁不幸被挂住衣服,但是在我死了之后,人们会像对待孔子一样将我的实际口口相传,但是孔子已经死了,谁又能为我哭泣呢?

想要理解这首诗的真正思想和情感,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李白晚年时候的生活状况:李白一生都挥金如土,到了晚年即使腰缠万贯,但是也被他自己挥霍的差不多了,最后生活窘困,只能去投靠自己的叔叔李阳冰,让他帮自己完场自己最后的遗愿。

李白诗中的扶桑指的是天子,李白在朝中时因为直言不讳,口无遮拦而常常遭到小人陷害,最后即使唐王十分喜欢李白也只能被驱逐出朝廷,使得自己无法向皇帝进谏金玉良言,无法报效国家让他陷入深深的自责,别看李白平时活得逍遥快活,感觉超凡脱俗,但是他内心之中时时最想要报效国家的,为了国家燃烧了自己最后的激情,但是此时的大唐已经被安史之乱动摇了根基,李白报国无门。

最后总结一下,《临终歌》表面上十分慷慨激昂壮志豪情,但是实际上表达了李白晚年之后依旧无法报效国家的后悔和自责。

以上就是关于解析《临终歌》全部的内容,包括:解析《临终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诗 文言文翻译、《临路歌》古诗原文及赏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7274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