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弹琵琶的名人

历史上弹琵琶的名人,第1张

1历史上有哪些人会弹琵琶

琵琶是外来乐器,其发展是在唐朝才开始的,在民国以前的中华民族历史中,这种表演是娱乐大众的,都是写低贱的人从事的谋生手段,这些在中国古代是被达官显贵瞧不起的,其社会地位决定这方面的人基本没有能流传下来的历史。

陈音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弹拨乐琵琶首席

赵聪 CCTV民族器乐大赛评委

张强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

蒋彦 “喜洋洋”室内乐团琵琶独奏演员

李晖 中央音乐学院琵琶专业副教授

兰维薇 2001年全国琵琶大赛三等奖

缪晓琴 中国广播艺术团民乐团一级演奏员

马琳 武警文工团青年琵琶演奏家

古代唐明皇杨贵妃都会琵琶哦,还有王昭君,听说姜子牙也会的

2古代著名琵琶的名称有哪些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时期出现的。“琵琶”这个名称来自所谓“推手为枇,引手为杷”(最基本的弹拨技巧)所以名为“枇杷”(琵琶)。

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扩展资料 琵琶的构造: 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头部, 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 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

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 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 称作“纳音”或“出音孔”。 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 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 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因为紫檀、红木等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琵琶。

3古代著名琵琶的名称有哪些

琵琶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古老弹拨乐器。许多人认为琵琶是外国传入中国的。王沛纶先生所编音乐辞典称:“琵琶之传入中国,早在周汉之时。”甚至有的著作称:“秦琵琶(直项琵琶)也是从外国传入的。”笔者认为现代琵琶是秦琵琶和西域传入的曲项琵琶经唐宋以来不断融合、改制而成的中西音乐文化“混血儿”。

首先来看秦琵琶(直项琵琶),它是土生土长的由我国人民创造的一种园体、直项、四弦,因以手推却乐器,进而成为所有弹拨乐器的总称。此时的园体、直项、四弦琵琶,无论长柄、短柄,体大、体小,弦多、弦少,一律称“琵琶”、“直项琵琶”或“秦琵琶”。传说琵琶产生于乌孙公主下嫁时。汉武帝为了联络乌孙共同抗击匈奴,于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嫁给乌孙昆弥,念其途中思念之苦,令知音的工人参照了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乐,制成了琵琶。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秦筑长城时,劳动人民远离家乡,为解除劳役之苦,劳动之余在鼗鼓上系上弦而制成琵琶。东汉刘熙乃称“琵琶本出胡”,这里的胡是指“匈奴”居住的地方,即现在的内蒙狼山、大青山一带地区。从秦琵琶的形制来分析,东汉名士应劭(曾任泰山太守),在《风俗通义》中曾记载:“以手批把,因以为名,长三尺五寸(旧时尺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魏晋作家傅云在《琵琶赋??序》里写道:“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园柄直,阴阳叙也。柱有十二,配吕也,四弦象四时也。”两位古代文人对秦琵琶的描写,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神秘的阴阳五行文化。可见秦琵琶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乐器。

我们再来看一看“曲项琵琶”的来由。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横抱用拨子弹奏。这种琵琶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叫“乌德”,后经龟兹(新疆库车地区)传入中原。乌德,传到西方后渐渐演变成吉它、曼多林、琉特琴等乐器。而传入中国后是另外一种面貌。这种外来乐器受到了中国悠久的古老文化的浸润,它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音乐的滋养。《隋书??音乐志》有下列记载:“先是周武帝〔在位公元561年—577年〕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公元568年〕,周武帝公元568年聘突厥阿史邮氏为皇后,随从皇后来了大批乐工,苏祗婆善弹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

中国的民族音乐柔丽、含蓄、怡静、内涵、婉约。曲项琵琶的潜移默化和土生土长的秦琵琶互相融合,取长补短,迅猛地向“中国化”的方向锲进。唐代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大,同时采取了强有力的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音乐文化,取得了极大的繁荣昌盛。唐朝时期的琵琶也在演奏艺术上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 。

这一时期的琵琶演奏家层出不穷,如苏祗婆、曹好达、康昆仑、曹善才等;涌现的琵琶曲如《霓裳曲》、《六么》、《明妃曲》、《杨柳枝》等等更是多如繁星,特别是唐代留下的浩如烟海、辉煌灿烂的诗篇歌章,有幸使我们从中能够充分领略到唐代琵琶那绚丽多彩的艺术硕果。

4谁能告诉我有关琵琶的所有历史

琵琶的历史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

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

“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

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 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

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

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

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

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两个系统: 一、轮指系统,二、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两个系统:一、按指系统, 二、推拉系统。

到了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 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 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

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

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 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 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

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 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

弹弦乐器。刘熙的《释名》称其为“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

批把后改写为琵琶。由此来看,琵琶是从象声字而得。

约公元四世纪,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柱(今谓相或品)、四弦,用拨子演奏的弹弦乐器由印度通过西域地区传入北方,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区别于当时流传的直颈圆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项琵琶。《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

又因其经过龟兹传来,又称龟兹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后迳称琵琶。

至现代,旧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

琵琶背板用紫檀、红木、花梨木制作,腹内置两条横音梁和三个音柱,与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红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内侧开出音孔,又称“纳音”。

琴头雕有寿字、乐字、蝙蝠、如意,凤尾等样式,有的嵌翡翠宝石。琴颈称凤颈,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属,背面有凤枕(又称凤凰台)附属。

相用牛角、红木、象牙或玉石制。品,竹、、红木、牛角、象牙制,是音位的标志。

全长约96厘米。 。

5历史上真的有冯小怜这个人吗

的确是有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冯小怜是北齐后主的淑妃,“慧黠能弹琵琶,工歌舞”。这位美丽聪慧的女子尽管出身卑微,曾经是后主皇后穆邪利的侍女。冯小怜与后主“坐则同席,出则并马,愿得生死一处。”。这个历史上多情的天子,唯独对这位冯小怜感情深厚。

无论何处,后主总是与冯小怜在一起,或者出征、狩猎。

后主被宇文泰所杀后,冯小怜尽管被赐予嫁给代王宇文达,还是很想念这位昔日的爱人。

她轻抚着琵琶,作了一首诗“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

6历史中有周娥皇这个人吗

五代末年南唐国主李煜的皇后,姓周,名:宪,字:娥皇。

娥皇娴静聪慧,气质高雅;她长得花容月貌,肤白似雪;眉弯似月,唇小似樱,腰细如柳,以天仙般的容貌压倒群芳;她诗画双绝,能歌善舞。她的歌喉,她的舞姿,她的一手好琵琶,都使六宫粉黛望尘莫及。

不仅如此,她还通晓史书,精谙音律,采戏弈棋,靡不妙绝,真可谓蕙质兰心。史称“晓书史,善歌舞,精音律,尤以弹琵琶见长。”

南唐宫中珍藏有『烧槽琵琶』,视为国宝,中主特赏赐给娥皇。 人物资料 姓:周 名:宪 字:娥皇 入宫年龄:18岁(公元九四六年) 封后年龄:26岁(公元九六一年) 死亡年龄:29岁(公元九 年) 父亲:南唐宰相周宗 丈夫:南唐后主李煜 妹妹:周嘉敏(小周后) 相貌:娥皇娴静聪慧,气质高雅;她长得花容月貌,肤白似雪;眉弯似月,唇小似樱,腰细如柳,以天仙般的容貌压倒群芳。

国色天香,生的花容月貌,清丽秀美而又典雅高贵,举止谈吐无不集天地之灵气于一身,令人见之忘俗,我见犹怜。凤眼星眸,朱唇皓齿,冰肌玉肤,骨清神秀。

明珠美玉一般俊极无俦的人品。有如江南水月的秀美,温润如玉,清澈如水。

如姣花软玉一般惹人怜惜。容色照人,明艳不可方物,天女下凡莫过于此。

气质:高贵典雅,洁若百合,秀若粉荷,雅若幽兰,清丽脱俗,淡雅超群,气度清华,娇美却又不失典雅,清秀却又不失柔美。高贵不可方物,秀雅绝伦,姣美无双,俊极无俦,典雅似玉。

肌肤:肤如凝脂,白里透红,温婉如玉,晶莹剔透。比最洁白的羊脂玉还要纯白无瑕;比最温和的软玉还要温软晶莹;比最娇美的玫瑰花瓣还要娇嫩鲜艳;比最清澈的水晶还要秀美水灵。

艺术创作:『高髻纤裳及首翘鬓朵』的宫装,《邀醉舞破调》,《恨来迟破调》, 收藏:『烧槽琵琶』 娥皇生平1 说到五代十国,必说南唐;提及南唐,自然而然就想到在诗词上颇有造诣的后主李煜。至于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历史不会忘记他;作为诗人,文学界不会遗弃他。

不论他的一生是功是过,总而言之,他在中国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对于他那容貌惊为天人、才学无人能及、英年早逝的皇后周娥皇,人们了解的又有多少呢? 才貌双全技压群芳 周娥皇生于公元936年,比李煜大一岁。

她的本名已经不可考,“娥皇”其实只是她的字。她出身南唐世家,父亲周宗早在“徐知诰”任刺史的年月,就已经跟随在未来南唐烈祖的左右,是不折不扣的元勋功臣。

出身名门的周娥皇娴静聪慧,气质高雅;她长得花容月貌,肤白似雪;眉弯似月,唇小似樱,腰细如柳,以天仙般的容貌压倒群芳;她诗画双绝,能歌善舞。她的歌喉,她的舞姿,她的一手好琵琶,都使六宫粉黛望尘莫及。

不仅如此,她还通晓史书,精谙音律,采戏弈棋,靡不妙绝,真可谓蕙质兰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

盛唐时有一部著名的大曲《霓裳羽衣曲》,自从唐世乱离之后世间就再没有人能够恢复它的悠扬之音。李煜费尽力气终于弄到了这部大曲的乐谱。

但是这部大曲在流传过程中才出现了许多变异,乐谱本身又不够完整,专业的乐工也没法弄出个头绪来。周娥皇知道后加以钻研,她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创作,进行一系列增删调整。

通过努力,最终竟然能用琵琶弹出全曲,使得这支几乎失传的曲子得以重现,开元、天宝之音得以重回人间,赢得一片称羡之声。由此可见其才气之一斑。

周娥皇本是李煜父亲李璟的宠姬,因为她不仅容貌美丽,能书善文,而且深谙音律,弹得一手好琵琶。中主李璟觉得她与第六子李煜很般配,就把她赐给了儿子。

周娥皇由于琵琶演奏技艺很高,一时在后宫名气很大。一次,李璟听了周娥皇弹奏的琵琶后,大为赞赏,叹其灵巧,当即就将他收藏的一把上好琵琶赏给了她。

“元宗叹其工,以烧槽琵琶赐之”。“烧槽琵琶”是中主最钟爱的宝物。

由此可见,对于这个亲自选定的儿媳妇,李璟是非常满意的。 当一身文人气质的李璟为这对小儿女系上红线的时候,所能想到的恐怕只是二人情投意合这一点,也许绝对没有想到命运竟会将这对只适合做“富贵闲人”的小夫妻推上帝后的位置。

娥皇生平2 周娥皇,南唐宰相周宗的长女。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有『国色』,通音乐。

娥皇十八入宫,晓书史,善歌舞,精音律,尤以弹琵琶见长。有一次, 入宫表演,她抱起琵琶,纤指拨动,以娴熟演技,使深谙音乐的李中主,也叹为观止。

南唐宫中珍藏有『烧槽琵琶』,视为国宝,中主李环特赏赐给娥皇。 公元九六一年,李煜继位,史称李后主,立周娥皇为『国后』。

李后主工书、善画、擅音律、精诗词。周后创造一件『高髻纤裳及首翘鬓朵』的宫装,纤丽袅娜,很能表现出女性的体态美,宫中争相仿效。

南唐后主李煜十八岁那年就结了婚,妻子是南唐开国老臣周宗的长女、十九岁的娥皇。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善诗词、精书画、知音律,十分富有艺术天赋。

娥皇凤眼星眸,朱唇皓齿,冰肌玉肤,骨清神秀,她通书史、能歌舞、工琵琶,与李煜有着相同的志趣和执着的追求。两人曾经一起合作完成了残缺不全的< >两人婚后恩爱无比,。

1)在弹奏时,手指击弦速度要快,减少指甲与弦的撞击次数。每弹一下,能减少到一次撞击后还没有等第二次撞击时,指甲已离开琴弦了。接触面要小,速度快一触即发,不在弦上停留。手指力度要均匀,弹性要好。

(2)指甲入弦要浅,这样可以减少指甲对弦的摩擦时间,减少弦对指甲的撞击次数。入弦浅还可以使指甲本身的振动减少,因为弦与指甲接触的面积越少产生摩擦的声音越小。当然,运用时要适度,不能过浅,否则容易弹空或声音发薄。入弦浅可以避免胶布对弦的摩擦声。

(3)弹弦力度要适中,不要超过弦本身所能承受的负荷。用力过大时振幅易过大,会使整个弦打在品或相位上,发出噼啪的噪音来。在演奏中为了变化音色,常要弹到琴弦的上部去,这就要控制得非常好,不能用力过大。一般在弹弦上部时,都是表现乐曲轻、弱、慢、柔的部分,在这时弹奏不宜使用太大的力度,这样弦的振幅就不会过大,弦撞击指甲的力度就会减小,噪音也就小了。快速弹挑和轮指时,击弦点要离覆手稍近一些,因为近覆手处弦的振幅小,发出的噪音也小。当然,

弹弦位置的高低应根据乐曲的需要进行选择。

(4)弹轮指时,首先要注意轮指的位置,特别是大指的触弦点与小指的触弦点不能相距太远。一般来说,作轮时要求食、中、无名、小指、大指最好经过弦上同一点(大约两公分宽),才能保证音色相对统一,轮弹时大指的入弦角度应与其它四个手指的入弦角度相同,不要≥90°。无名指与小指在过弦时不要在弦上停留,一触即出,不要使指甲接触弦的时间过长,要注意训练无名指与小指的独立性与弹弦力度,达到有控制的弹弦。

(5)从初学弹琴时,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与正确的弹奏方法。可用"手形灵活、放松、自然"来检验自己,不能表面、机械地追求手形而不究其道理,要找到指甲与弦接触的最佳点与面,以及入弦的角度和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弹奏。触弦角度的对与否、接触面的对与否,是直接产生噪音的原因,在弹奏时要用指甲的正面接触琴弦,而不能用侧边。而作轮指时则用指甲中锋偏下方来触弦。

(6)左手按音部位应按在品峰或相峰略偏上一些的部位。大约离品峰或相峰1毫米左右。不要按在正峰上,也不要离峰太远。太远按音不实,弦撞击品或相而发出噪音。按在正峰上,弦的振动不好,声音发木而闷,影响音质音色。

(7)左手按音要紧,按弦的力量一定要超过弦的弹跳力,使弦不能任意在品或相上撞击,力点要集中。手指抬起落下的速度要快。用指尖按弦,第一关节必须立起,这样可以减小手指与弦的碰撞力,也就减少了碰撞所产生的噪音。

(8)指甲入弦深浅要掌握好,胶布不宜过宽,宽了易碰到振动着的弦产生噪音。弹奏前要保证指甲的光滑度及指甲的质量。质量是指指甲的材质、硬度与弹性。在使用指甲时要修整,不要让指甲面发毛,要根据自身手形的大小、宽窄来调整指甲的形状,假甲的大小要与手指相符,才能运用自如。

(9)在选择琴时,应注意琴的质量与品位的排列状况,不要使下一品高于上一品,使弹奏时出现"刹品"的现象。

一说到琵琶大家都会想到那句著名的诗句“犹抱琵琶半遮面”,美人如画,歌声似仙,让人亦幻亦真。然而在古代给犯人们说到“弹琵琶”就有可能让他们听其变色,瞬间大小便各种失禁。今天就来说说,这个痛苦程度和残忍手段,完全不亚于史上任何一种酷刑,号称十大酷刑之一的弹琵琶。

据说“弹琵琶”之刑始创于明朝,是锦衣卫和东厂等特务组织用于言行逼供的一种手段,由于该刑罚过于残忍,史书记录也过于隐晦,但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个相关记载:

据《明史》卷七十三《刑法志》载:“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百骨尽脱,汗如雨下,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每次用刑下来,囚犯哀声震壁,血肉溃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惨毒难言。所以,当时人一下诏狱,就魂飞汤火,而一旦能从诏狱转送法司,竞觉得不啻天堂之乐。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施刑方式是将人犯按倒在地上,控制住其手脚,掀去其上衣,露出肋骨。用尖刀用力在人的肋骨上来回“弹拨”。犯人皮肉慢慢绽开,划裂,既痒又疼,生不如死。要知道每次行刑完毕以后,犯人血肉模糊,痛苦不堪,但不至于断气,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种绝望的心情,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别说审讯逼供了,一场刑罚下来,任何罪过都会乖乖的承认。

我们还原下这种场景—

首先把犯人当乌龟一样按在那里,把四肢都给固定绑住,(这样犯人才不会乱跑乱动。)然后再把犯人跟剥洋葱一样剥去外衣(这时候杨宗纬的洋葱有点不适合这样的场景。),接着就是放大招了。找到犯人的肋骨,利用尖刀弹拨犯人的肋骨部位,就跟弹琵琶一样。刮。。啊。。。刮。。。

要知道肋排处仅有一层皮和神经组织,只要轻轻的一刮,被施刑者往往白骨显现,血肉模糊,关键在你感受到痛的同时,你还可以清楚的看见自己是如何被施刑的。可此时你也只能看着而已,毕竟在施刑之前你肯定被牢狱们各种固定绑死。想逃脱是不可能的,想挣扎是不存在的。其痛苦程度宛如挖心,最后皮肉慢慢绽开,划裂,既痒又疼。

这里还要补充一个细节,虽然史书上上没有提到。就是估计犯人在服刑前要被饿上一段时间。为什么呢要知道肥头大耳怎么好招肋骨,只有瘦骨嶙峋才好被弹琵琶,外加这种刑罚肯定是最后犯人实在不肯招供才会用上的,不会一开始就放大招。犯人之前就被折磨的不行,自然不可能是肥头大耳了。

就比如说,天启五年,杨涟因弹劾魏忠贤,给其列了24大罪,却反被魏忠贤诬陷“受贿一万两”,下了诏狱。之后,铁骨铮铮的杨涟在狱中被施刑“弹琵琶”等各种酷刑,坚持了数天,供词依旧空白。最后锦衣卫没办法,用一根大铁钉从杨涟头上钉下,这才结束了这个忠臣的性命。

也就是说,如果这种刑罚还是不管用的话,那么衙役们就会放弃了,直接给你去阎王爷那儿交代了。

大家看完我的介绍,会不会有点毛骨悚然?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身在一个法制的社会。但大家还是不要以身试法哦!!!!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下面是我整理的寡欲琵琶的演奏姿势,欢迎阅读。

        演奏姿势

坐的姿势

琵琶演奏姿势分为两种:一种是两腿平放,琵琶放在两腿之间,琴面板与人体正面的夹角为45度。另一种是架腿式,既把左腿架在右腿上,右脚在地上,左脚悬空。琵琶也同样放在两腿之间,这样看起来既美观又大方。练习时要身体端正,腰要直。肩膀、手臂要放松。注意,不要养成扭曲身体,拱腰,驼背等一些坏毛病。

左手演奏姿势

左手演奏时成空心握拳状,大指抵住琵琶背面,左臂自然下垂,肩、肘放松。手指按音的位置在品的略上一些。直接按在品上这样声音会发闷。离品太远声音又会不结实。按音时,左手四个指关节要凸起,用指尖按音,不要离弦太远否则会影响按音的速度。

右手演奏姿势

右手臂自然下垂,手背朝外,手臂与面板平行。弹弦时右手腕略朝面板弯曲。掌指关节要隆起,虎口张开,手指不要并拢,好象握着一个鸡蛋。五个手指触弦的位置一般在3——9公分处。

琵琶的护理

(1)不用时放入琴盒或琴套中,置于通风阴凉干燥处,以防止受潮或落灰。

(2)临时把琵琶放在台子上时,要养成将琵琶平放在台子中央的习惯,不宜将琵琶直立或斜靠在墙壁中央的地方,万一需要可斜靠在墙壁转角处。

(3)练琴后宜用软布擦拭琴弦及琴身,缚弦下面常会有木屑及灰尘积存,应经常清理。

(4)若掉品脱相应及时用胶水补上,遇“沙品”需及时修理或换品。

问题一:弹琵琶的英语怎么写? paly the pipa

问题二:弹琵琶的英文怎么写 play the lute

望采纳

问题三:2005年4月山东自考日语试题及答案 10分 梦旅到此

问题四:弹琵琶用英语怎么缩写? play the pipa(友情提示:做球类运动是play直接跟球的名字,如果是乐器必须要play加the再加乐器名)

问题五:她会弹琵琶的英语和怎么读 英文原文:

She can play the pipa

英式音标:

[i] [kn] [ple] [e] pipa

美式音标:

[i] [kn] [ple] [e] pipa

问题六:弹琵琶的英语是什么 弹琵琶的----play the pipa

问题七:弹琵琶用英语怎么表示 play 琵琶

问题八:正在弹琵琶 英语怎么说 is playing Pipa

问题九:我会弹琵琶翻译成英文 I can play the pipa

为你解答,如有帮助请采纳,

如对本题有疑问可追问,Good luck!

弹琵琶的手法动作之一弹挑动作。

1、弹挑是琵琶最基本的一个指法。弹挑练习的方法要在指力和腕力加强练习,要做到两个手指弹出来的音量大小相同,也就是指力相同。平时可在指力与腕力间不分主次或主次交替的合力运动。

具体方法:弹挑弹,弹弹挑,挑谈谈,弹挑弹,挑挑弹等。以此加强两指的独立性和腕力指力强度。

2、食指与大指两指相碰以小交叉角度为宜,即大指在上方食指在下方,弹挑与弦的接触点为两个点。接触点越小,杂音越小,而音色也就越集中,悠长。

弹琵琶的手法

弹琵琶的手法主要包括指法和泛音技巧。指法是指用琵琶指甲和指尖按弦的方式。泛音技巧则是用手掌和右手拇指轻轻弹打琵琶面部,让琵琶产生出特殊的音响效果。这些手法是琵琶演奏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弹琵琶的指法和泛音技巧在琵琶演奏中非常重要,能够让琵琶发出各种不同、丰富的音响效果。指法主要分为按、挑、拨、滑、轮等多种技巧,可以根据不同的曲目内容和表现要求灵活运用。泛音技巧则是通过琵琶面部的弹击,让琵琶发出惊人的音响效果,十分奇妙和神奇。

play the pipa。词汇分析:pipa琵琶;个人信息保护评价(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ssessment);国际政策态度项目(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Policy Attitudes)例句:Only after a thousand entreaties does she appear, her face half hidden behind the pipa in her arms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扩展资料:

其他类似:拉小提琴英文:Play the violin小提琴英文:violin; violin instrument; [俗] fiddle ;She has toiled away at the violin for years她多年来苦练小提琴。He has acquired a reputation as this country's premier solo violinist他已经赢得了该国首席小提琴独奏家的名誉。

Play the pipa绝对的,我学过,就是这个。

play the pipa对,琵琶的英文就是pipa

play the pipa

Play the pipa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上弹琵琶的名人全部的内容,包括:历史上弹琵琶的名人、怎样弹琵琶、十大酷刑之弹琵琶,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7149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