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土楼田螺坑,居然有个拾光依旧民宿,走进去,捡拾沉淀的记忆

南靖土楼田螺坑,居然有个拾光依旧民宿,走进去,捡拾沉淀的记忆,第1张

土楼是客家特有的一种建筑。土楼不仅可以抵御山林野兽,强盗和他族的进攻。还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这种浑然一体的建筑体现了儒家思想下大家共同生活的理想。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沿海客家族群居的地方。最有特色的当属南靖地区的土楼,特别是塔下村。

塔下村是首批中国景观村落、 历史 文化名村,这里环境优美,有着“太极水乡“闽南周庄”之美誉。

拾光依旧民宿,就位于南靖土楼田螺坑景区——塔下村。

拾光依旧民宿位于村中心的大水车对面,周边是公园,民宿两边是村里的停车场,它是村里少数拥有私人停车场的民宿,景区摆渡车就从民宿门口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民宿老板为一对返乡创业的青年,一个是对土楼 历史 和当地文化颇有研究的 历史 老师,一个是由土楼丰富的 旅游 接待经验并擅长民谣弹唱的文艺青年。

拾光依旧,岁月如初,生命是一场华丽的烟火,走进拾光依旧,仿佛在捡拾那些过去,滚滚的流年,流走了岁月,沉淀下记忆。

凭窗依栏,站在回忆里怀念,或深或浅,亦浓亦淡。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花,绚烂也罢,黯然也罢,都曾经沐浴过阳光的璀璨,都被岁月厚待过,温暖过。绚烂与繁华,不过是烟花落地前的刹那,终究抵不过光阴的荏苒。

莲花开尽,便是清欢。

你若静好,便是安然。

拾光依旧有客房20间,能同时接纳35位客人入住。餐厅可以接待200人同时就餐。可以接待会议,年会培训等。

如此完美的软硬件配备,定能让您的土楼之行收获美景、 美食 、文化音乐。闲暇之余携手家人朋友落座拾光依旧,抚琴品茗、对酒当歌,放下一切执念,素心如简。

地理坐标: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

路线:导航塔下村,拾光依旧位于村南头

塔下村观赏的重点有:

德远堂

村中的“德远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5世纪) ,至今已有五百多年 历史 。它坐北朝南,面向溪流。整体山脉犹如下山猛虎,德远堂正座落于于虎头之位。张氏家庙德远堂,是目前全国唯一被国务院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家庙。

德远堂前竖立着24根石龙旗杆,阴镌姓名、 世次、功名、 年代科次、官衔品位爵位及立石龙旗杆的年代等文字。文官的石龙旗杆顶端饰物多雕毛笔锋,武官则镌坐狮,给人以静穆、严肃、荣耀的感觉,成为一道稀世罕见的文化绝观,身临其中,就能领略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

太极水乡

有水则有灵性,塔下村即是如此,不大的一个村子,一条小溪悠悠地人人村中穿过……

在中国的“风水”学中,从村中穿过流淌的小溪分为阴阳两仪,坐落在南北的两座圆形土楼是太极的两眼,这就是“太极水乡”的由来。

周边(几公里内)值得观赏的景点有:

田螺坑土楼,俗称为“四菜一汤”:

田螺坑土楼群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布局,被人们戏称为“四菜一汤”。

裕昌楼:

裕昌楼是福建土楼现存最古老的土楼,俗称“东歪西斜”楼 。这座土楼建成后不久,楼内回廊木柱至二层起便开始往左右倾斜,摇摇欲坠 。尽管歪斜,但已经经受了六百多年的风雨和无数次的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 ,有惊无险,斜而不倒,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奇迹 。

南靖土楼随笔1

赴厦门前的十来天,开始琢磨顺道去哪转转。先一个目标是武夷山,那是列于中国最美名册中的,只是媳妇两年前去过。于是改为土楼--那是列于遗产名录的。提前在淘宝网上预订了“四菜一汤”中的小晖客栈,希望这个小有名气的家庭旅馆不会让我们失望。8号一早赶到滨南路长客站,乘大巴开赴南靖。

福建土楼以南靖、永定为代表,尤以和贵楼等为最。其实一路过来,窗外闪过了太多大大小小方方圆圆的土楼,每一个都让我哇哇一番。导游兴致似乎不算太高,但还是很努力地坚持着对土楼作了介绍。和贵楼是我们的第一个参观地。虽然知道晚上就将入住土楼,还是在某妇的劝诱和自己的好奇心趋使下,10元登土楼一游。然后便明了这是一个相当不明智的决策。与这些名气远播的名楼相比,一旁的土楼略显落寞,但更多的原生风貌,别有迷人风韵。传闻土楼景区是**《云水谣》的拍摄外景地。

这次预习有点扫兴。想不到号称天下奇观的土楼群竟没给当地足够的信心与胆气,居然还要靠一部难称一流的**来提振声望,实是有点舍本逐末。恰便如山东不强调自己是多少先泰诸子的故里,反要特特说明是西门庆的故乡。云水谣小路现在是个重要的景点,修得精致细腻,宛如园林步道。如果不是周围老楼参差、远山在望,真容易误以为穿越到了江南水乡。 然后是同样著名的怀远楼。在怀远楼中发现了奇怪可爱的“兔鼠”,楼内居民用来吃肉。

四菜一汤是南靖土楼当仁不让的标志,客栈就在其中。茶毕离席,有乐声歌声入耳,却原来所谓的“玩”,乃是家庭民乐队的联欢。与我们同来的女生先行入伙,正努力地独唱。我们马上将之更正为合唱。这是此行中极重头的情节,我们倾情演唱了数首老歌,几位乐手对我们忽高忽低或哑或喑的歌声给予了高度肯定。从未经历过乐队伴奏、一向卡拉OK的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歌手的艰辛与愉悦。

曲终人散,夜爬观景台,一睹景观灯下的土楼夜色。土楼就象一个忽然间急切想嫁出去的俊俏村姑,拼了命地涂脂抹粉穿红挂绿,还将最销魂的辫子烫了波浪焗了油。 当晚月圆,买了两瓶啤酒,坐在客栈所在的文昌楼下,望着土楼圈出的空中明月,大有坐井观天之喜。气温舒适,空气清新,看着一圈圈宁静的灯光,啤酒的味道一口胜过一口。

南靖土楼随笔2

在南靖土楼旅游B线上,还有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怀远楼”和“和贵楼”。当顺着“云水谣”的小溪向下游漫步,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大的方形土楼,和贵楼。这和贵楼的主要特色是它有着当地土楼最高的高度记录,又是建造在小溪边上的沼泽地上的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五层土楼。和贵楼的主楼外面,还有一个称作厝的建筑物群,好像是拱卫主楼的卫兵。在术语上叫作厝包楼。进得第一道门,才能看到正式的楼门。正在用5米长的钢筋条轻松地插入楼基的缝隙,以显示此楼是建在通长五米以上的竖着的木桩上的,所以能在沼泽地上经久矗立而不坍塌。楼内又有一座方形的厝,上悬一块进士牌匾,说明此楼的文化内涵。厝内有一鹅卵石铺就的下沉式平地,人走在上面犹如走在弹簧地板上,据简楼长介绍,这也是因为建在沼泽地上的缘故。

还有两块匾,“兴学敬教”和“兴学利侨”都是前民国政要的褒奖,能保存到今天,可能也是由于天高皇帝远的恩赐吧。这个厝里以前是办过私塾的,据说住在楼里面的简氏家族,现在出的大学生比例在南靖也是名列前茅的。沿着小溪继续下行,几乎看不到什么高大的房子,狐疑之中,遂向邑人问讯,答曰,最多200米,你就可以看到怀远楼了。果然,小路拐了一个弯,怀远楼的英姿就出现了。怀远楼建于晚清,几乎一造好就是辛亥年的革命了。但总算还是沾了清朝的年代的光,毕竟有了历史上的说头。楼的外面,设立了形同虚设的检票栅栏。其实里面的路四通八达,没有阻拦的。只是大多游客早就在旅游服务中心买了套票,乐得给他们检一下罢了。

南靖土楼随笔3

山路弯弯,上坡又下坡,穿过书洋镇的土楼接待中心,绕过尚在建设中的土台,跌跌冲冲开过了2公里小道,前面又有一个停车场,又是招呼停车。游人一律须乘免费电瓶车进入景区。停好车,再去乘电瓶车,不料车小人多,一次九人,还要等下一趟。又向管理人员打听,得知,所谓云水谣,就是长教村,因为拍了一部**叫《云水谣》,为了提高知名度,索性改了村名。联想到以前去过地处湘西的王村,因为拍了一部**《芙蓉镇》改王村为芙蓉镇,都是一样道理。不过,这电瓶车等了良久还没有到,倒是真的毫无道理。又得知乘车入内,是从那里为起点,溯溪而上,游览到停车场。那么,从停车场顺水而下,走到那边的起点也是一样的。于是,再来了一次逆行。

徒步前行,果然渐入佳境。近处的土楼和远处的梯田好像是一幅幅粉彩山水,令人养眼。 再看土楼,到这里才显现出它的防御功能。那土墙上的标语,还在显示着数十年前的遗风。 只是老说是“云水”,怎么只见到天上的云,没看到地面的水?且不要着急,水就在眼前了。 转了一个弯,只见小桥流水,成了令多少人流连忘返的好景致。那水清澈见底。土楼就座落在小溪边,那楼外的房子被称为“厝”,这个字我也是在闽南呆久了才理解的。

土楼前有十几棵大榕树,听说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虽说是南方的榕树长得快,但是,同一个村子有如此多的古榕树聚集,也是罕见了。下面的这房子,可能因为拍**拆了一间,正常的标语应该是“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小镇原来是有些货物集散地的味道的,下面的堆栈说明了问题。小溪里的滚水堰,溪水在夕阳下泛着好看的光,但是不刺眼。很想走到中间去戏水,无奈年事渐高,危险举动就免了罢。

南靖土楼随笔4

作家张承志曾这样写道:“世上有许多地方,人若是无心则一生都对它们不置一顾;而对其钟情者,它们如强力的磁石,引人千里远投。”初读此句,我没有特别感受,而当我从千里荒漠,万顷戈壁的大西北,来到江南胜地福州,又绕过数不清的山路,在漳州南靖土楼前停住脚步时,发现世上真有这样的地方,它的魅力诱惑你千辛万苦地奔向那里,又花费大把的时间来咀嚼和回味。

造物主无所不能,创造了人间,创造了万物,而造物主似乎又是偏心的,它格外眷顾南靖这个地方,为它费尽心思地安排了壮观秀丽的山川,富饶丰腴的土地,绶予了上万种野生物种。一路上看不尽的竹林、香蕉林、柚子树、茶树,以及满树黄澄澄的苹果柿,像五彩纷呈的画卷让人目不暇给。虽已是深秋,然而道路两边的山岭仍被厚重的亚热带植被掩压得密不透缝。在苍茫的绿野中,你会看见一种不知名的树种,笔直、光滑、高昂的树杆不生长一根枝桠和一片树叶,它们在枝干低矮、叶片肥厚的亚热带植被的重重包围下,像新疆的白杨树般力争上游,使劲窜起,待高出所有树木时,才开枝散叶,长成葳蕤庞大的树冠,骄傲独秀,俨然就是大自然的骄子。

也许正是山的灵秀赋予了客家人独特的智慧,树的坚韧馈赠了客家人顽强不屈的精神。这支原居中原的汉人因逃避战争、灾荒和饥饿,迁徒到南靖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筚路蓝楼,颠沛流离,以顽强的生命力扎根于此,兴旺于斯。南靖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但是优美动听的鸟叫往往伴随毒蛇的嘶嘶声,美丽景观的背后猛兽毒蛇猖獗,土匪盗贼出没,他们只有依靠自己人的团结一心才能共渡难关。于是,本家本姓人居住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共御天灾人祸。生存条件恶劣,建筑材料匮乏,就用当地的黄土,运用从中原带来的建筑工艺,用生土夯筑墙壁,建成居住和防卫合二为一的大型民居——客家土楼。

在南靖书洋镇,随处可见圆形、方形、长形的土楼,似花瓣一样洒落在山坳间、梯田上,古朴典雅,有的土楼则隐身于苍茫的青山苍翠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答答露出楼檐一角。当地的土楼均多层,以生土为主,土里渗进沙子、碎石、竹片(墙骨),有些会在土里再混些石灰、红糖、糯米饭,夯筑成高大的城堡,楼顶覆盖鳞瓦。一楼、二楼不设窗,做为厨房和粮仓,三楼以上依墙而筑分隔成居室,往往居住同一家族五伏之内的人。居家楼层临院侧有走廊贯通全层,每层有楼梯对称、错位上下。土楼仅有一坚固大门进出,内有卵石铺地的大庭院,有水井可汲水食用,顶楼有瞭望窗孔,具备完善的居住、防御功能。

勤劳的客家人用清香的茶树做围墙,以繁茂的果树作篱笆,形似土楼的天然屏障。四周的道路曲径通幽,光滑的鹅卵石道纵横交错。遮天蔽日的百年老榕,蝉声糟切,鸟鸣清啾,古老朴拙的土楼,愈发优美而超然,令人有恍若隔世之感。

与土楼气势威严的外表迥异的是,土楼的院内,那些被岁月熏得黑黢黢的木板门窗,高悬着的红灯笼,烫金的红对联,陈旧和喜庆交融,令人心生暖意。挂在楼道和木柱上的蓑衣、竹筐、腌菜干,或相依,或列队,或相望,无意中成了土楼人家古朴的装饰。如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五A级景区,各地摩肩接踵的游客早已挠乱了这方静土的安宁,使这里商业味渐浓。土楼的院落中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金线莲、冬笋、茶树菇、柿饼等土特产,当地居民早已转换成小商贩,见有人来,立刻围拢叫卖。更有照相的,在你未留意,或友人为你留影,摆出POSS时,他们已抢先按下快门,瞬间把照片递给你,你本不情愿买下,又不舍照片中的神奇土楼,手就不由自主伸向了腰包。

土楼的繁华和嘈杂让我想起了一位客家网友,他曾和我聊起他童年时居住的土楼。土楼里住着许多小家庭,因建筑格局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并无多少私人空间,居民之间很难有隐私,加上圆楼容易产生噪音聚焦效应,一家吵架全楼人都听得清清楚楚,这种生活形态对家庭生活和个人行为是有些钳制的。尤其一些有违客家生活常态和伦理关系的行为,更会被侧目和孤立。然而,在昔日荒山寂野的生存环境中,土楼内部的迥响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气息,更是让作客于他乡的游子们排除孤独感和陌生感的一剂良药。

也许现代文明和外来游客的侵入,土楼内的生活形态、伦理关系和烟火气已灰飞烟灭,客家人在客居地早已反客为主,成为当地的主人之一,可是在时过境迁的千百年之后,他们仍固执自称为客家人,乡音不改,执拗地讲客家方言。他们慎终追远,敬重崇拜祖先,将家族的祠堂置于土楼的中心。在田螺坑土楼群的祖祠里,至今还供奉着黄氏一世祖百三郎灵位。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凡百三郎派下裔孙要到祖祠焚香敬拜,并于清明节前一日,用猪、羊、水果到百三郎墓前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此时,相隔再远的人都要跋山涉水的归来,哪怕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坐拥上亿资产的企业家,还是在外苦苦打拼的务工者,祭拜和仰望祖先的目光都一样虔诚、神圣,充满敬畏。

南靖土楼随笔5

南靖土楼周围是高山峡谷,满目青翠,水声喧哗,溪水奔流。两岸二条平直的水泥路,上覆鲜茶叶,农妇执竹耙翻晾。路边山坡,土楼一栋挨一栋,圆楼高大雄伟,方楼小巧秀气。姑娘们蹲上溪石,面若桃花,伸出食指和中指象握剪刀,她们的白马王子持照相机拍照。茶香阵阵,循香而走,土楼里正在加工半成品茶。农人热情,烧水沏茶。茶香扑鼻,茶味浓醇,惹人醉。论茶,夸土楼。这里已是南靖县地界,村名塔下,属书洋镇管辖。村外,家庙广场,古老的石杆林立,每杆记载一功名,人才辈出。

沿溪边上行,彼岸有一栋以“东歪西斜,就是不倒”而出名的土楼。在通往小桥的路上,一条大蛇横穿路面,吓坏众人。这是圆楼,进院看,本来应该竖直的木立柱,四楼的一律往左倾斜,三楼的反过来,依层交错。

然后上山。层层梯田,恐怕有几百级,水稻油绿。这里是因“四菜一汤”而著名的土楼村。村子建在山窝,站在快到山顶的某处路旁朝下望,村里的四座圆楼似乎环绕着一座方楼。前些年,此景被拍成相片,到处宣传,我因此认识了土楼。村民担心游客找不到最佳观察位置,把它用木栏围起来,派几名壮汉引路。我在指定区域,屈膝踮足,没看出个门道,请教工作人员,他们没空和我讲话。同行的汽车司机,探脑袋张望被劝退,自嘲,只有斜视眼的人,才能看出来。

翻过山头,下行,抵书洋镇,换乘二轮摩托车。

到“和贵楼”,这是方楼。院内有两口相距较远的圆池,右边的称“阴井”,供住户倾倒污水;左边的称“阳井”,冒清水,摩托车司机舀起水“咕、咕”喝个够,把瓢子递给我。我看到池里金鲤游弋,不敢取水。楼民劝我饮用吉祥、走运水,说,鱼活着,证明井水没被坏人投毒。我担心触犯禁忌,硬着头皮抿一小口。这条鱼靠什么食物存活呢?土楼的十八代老祖宗保佑啊,我肚子不敢有浮游生物!

到“怀远楼”。这是圆楼,最大卖点是,里面的墙上写了一些文字,如“助我义师”之类,卖票的人解释半天,也没讲出个所以然来。

回到书洋镇,前往县城。季节未到,小李子青涩,水果贩子功夫独到,把它给砸变形了,拌以捣成絮状的生姜,撒上白糖,清香四溢,竟然引来蜜蜂。我试吃一颗,咂嘴回味,再吃一颗,胃口大开。天黑,防洪堤外,浮桥上,遍摆香蕉,便宜不说,又香又甜。浮桥尽头,草坪公园,凉风习习,不禁躺下,星光灿烂。晨起,吃卤面,厨师操不锈钢大剪刀,往碗里剪卤菜,有卤笋、卤蛋、卤鸭、卤豆腐、卤香干、卤猪皮、卤猪耳、卤猪舌、卤墨鱼干等,依肚量选择。城中心的河里,浣衣妇众多,水质清澈,水草摆动。

        为了避免路上拥堵,清晨7点,洗漱毕,即从云水谣出发,赶往田螺坑,一路蜿蜒而上,沿路散落着星星点点的土楼,点缀在山林绿水间,在这寂静的山路上,顿觉有了生活的气息,心生暖意。

      车行二十几分钟,经过田螺坑购票亭,停车购票(票价九十元),再行驶几分钟,便到了田螺坑土楼观景台,此时游客鲜少,车停靠在马路右侧,下车过马路便是观景台。

      夫君选好机位,架好三脚架,待到一缕阳光射向梯田和土楼群时,抓拍了几张宛如蘑菇亦似花朵的土楼建筑群,就见一大片乌云遮压过来,我嚷嚷道:用手机,用手机拍摄(那几天发微信朋友圈的照片,多来自他手机拍摄,发的照片,也是如此)。

      感谢老天爷,感谢土楼,念着我们空腹而来且虔诚的态度,在柔和的晨曦中,土楼彼此相拥,以最美的姿态,为我们呈上一桌“四菜一汤”的美味佳肴,聊慰一路风尘。

      所谓“四菜一汤”,从上往下俯视田螺坑,五座土楼的屋顶像盘似碗,四座圆楼簇拥着一方楼,因形似而戏称。当地人说他们餐桌上的菜是用圆盘,汤用方碗。   

      早餐后,我们拾阶而下,进入五座土楼中参观,先来到中间方形的“步云楼”。

      “步云楼”高三层,78个房间,建于1796年,己是223岁的高寿,取名“步云”,应是寓意子孙平步青云,果然,“步云楼”还在建中,家族财富通顺,又在右上方动建一座66间房,圆形的“和昌楼”。

      1930年,1936年分别在“步云楼”左下方、右下方建起同是78间房,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

    1966年在“步云楼”前方又建成有96间房的“文昌楼”,“文昌楼”实际是椭圆形的,是因受限于地形而为,却成了南靖独一无二的椭圆形土楼。

      五座土楼都是三层高,在外形上与云水谣的“和贵楼”、“怀远楼”可媲美,但内饰工艺却大为逊色。

    从云水谣到田螺坑,旅游开发己非常成熟,住吃行一应俱全,土楼内一楼基本是用于经营之用,摆买烟、茶、菇、笋土特产品和旅游景点皆雷同的劣质工艺品,而田螺坑土楼则增加了餐饮,天井摆满餐桌,刚跨入天井,以为土楼人家办家宴,问明方知是招揽游客的商业饮食。

      走过的土楼皆有楼名,蕴含着美好的愿望,客家人重教育,土楼内均设学堂,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原贵族的后裔,不忘先祖耕读传家、读书入仕的追求,因此,培养孩子读书便成了一种责任。

      每一座土楼都是客家人用智慧夯筑而成,正是他们善于利用自然,巧用易经八卦,在闽西南大地升腾起一座座建筑奇葩,成为中华乃至世界的瑰宝。

      我以为土楼的美在于它雄浑粗犷的外形,安卧群山环抱中,尤如大地绽开的一朵朵蘑菇;在于乌瓦铺设的屋顶风光,或圆或方流畅的线条,宛如跳动的音符,永远吟唱着客家人悠远的历史。

      为避战乱和灾荒,客家人先祖,先后五次大规模南迁,历经艰辛,一部份人迁居闽西南,住进大山深处,被当地人称为“客人”,因此,有了“客家人”的称谓,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为防当地人欺凌,防御盗匪,集群而居,众志成城,象鸟一样筑巢,用泥土、糯米、稻草、贝壳调和夯筑围楼,没有用根铁钉,完全就地取材,这种楼具有坚固耐用、易守难攻、冬暖夏凉、防风抗震的功能。

      客家的先人或许从未想过,他们因戒备而建的防御性土楼,却创造了建筑史的奇迹,他们曾经生活的土地成了旅游的佳境,并且持续不断为子孙创造财富。

   

都很不错呀,四菜一汤还有东倒西歪楼,很有特色的一座,有七百年历史了还有塔下村,一个东南水乡,云水谣有云水谣,一个非常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村庄,还有两座世界文化遗产,四方形土楼和贵楼,最高建在沼泽地上一座怀远楼,圆形,最精致的如果选择住宿建议住在云水谣,地方大点,风景好点耐看,适合休闲

以上就是关于南靖土楼田螺坑,居然有个拾光依旧民宿,走进去,捡拾沉淀的记忆全部的内容,包括:南靖土楼田螺坑,居然有个拾光依旧民宿,走进去,捡拾沉淀的记忆、南靖土楼随笔、走进田螺坑,品味“四菜一汤”的独特韵味。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6965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