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捧杀”——别让身边人的“赞扬”毁了你

警惕“捧杀”——别让身边人的“赞扬”毁了你,第1张

古时候,有个人叫方仲永,先天聪慧,5岁时就展露出诗歌方面的才华。方仲永的诗很快被同县的人传送,还有人用钱和礼物求仲永写诗。父亲认为有利可图,每天都带着他东家进西家出,四处走访。在大家的口口相传中,方仲永坐实了“神童”的美誉。可当方仲永成年后,他写诗的才能竟然消失了,当年天赋异禀的方仲永不复存在,而是变成了资质平庸的“伤仲永”。

成年后的方仲永之所以才华消失,一方面因为他每天随父亲走访而荒废了学业。更重要的原因是,儿时的方仲永被外界的赞誉、吹捧声音所迷惑,失去了判断,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最后遗憾地跌下神坛。

方仲永的故事,是非常典型的“捧杀”典故。以古喻今,我们生活在充满竞争与内卷的时代,“捧杀”现象随处可见。

当你处于“高光时刻”,身边的人仿佛众星捧月一般,对你赞不绝口。甚至在口口相传中,故意夸大事实,将你“神化”。但往往被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很多人常常鄙视商业互捧,但商业互捧并非无用之举。因为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被捧”犹如陷阱,随即见招拆招,立马捧回去。

在工作中,受到同事夸奖也是常有的事。同事的夸奖,不乏由衷地赞美,但更多是违心的恭维。就好比当你听到“你瘦了”时,不要太当真。“你瘦了”这句话,在女人之间,就像碰面时相互问好一样平常。脱口而出,毫不走心。

如果你接收到由衷的赞美,就真诚地回赞。若听到的是违心的恭维,就记住这几个字:欣然接受、很快忘掉、记得回捧。

昨天,同事因为接手新任务而有求于我,当我帮她完成时,她故意夸张地奉承到:“这些同事里,还是你最厉害啊!乐于助人不说,什么事都做到最好。公司里我最看好你,竞聘部门经理,绝对非你莫属!”。我听后配合地笑了一下,说到:“你这么认可我,那可太感谢你了!不过话说回来,还是你执行力最好,拿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就找我来帮忙,这雷厉风行的性格,有当领导的潜质啊!”。

同事听后,用眼神解读了我大概两秒钟,同样配合地笑了起来。她没再进一步恭维,应该是领略到棋逢对手了,莫不如知难而退。

“捧杀”顾名思义,过度的吹捧、奉承,犹如一把匕首,很可能将人重伤。当一个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外界的赞美与褒奖就会随之而来。这纷纷的赞美声,难免会发酵成夸大与吹捧。人往往在这些声音中,不知不觉地膨胀起来,变得骄傲自满。

此时沉浸在赞美声中的你,似乎登峰造极,无与伦比。而实际上的你,因贪图眼前的赞美而忘却提升自己,开始止步不前,甚至慢慢陨落。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被捧到一定程度时,你的实际能力和你的名声很难相称。所以,警惕身边夸大的赞美,回击身边恶意的吹捧。小心“捧杀”这把匕首,将你重伤。

要让商业互吹更加高级,那应该就要在细节上夸对方,让对方如沐春风又不觉得尴尬,针对对方夸你的那个角度,你再原地反弹,夸人于有形之中。

其实商业互吹原本是一个贬义词,本来就是讽刺一些人虚伪的面孔,但是后来演变成为一个调侃的词汇。商业互吹可以让聊天的双方都觉得开心,心情得到放松,但有时候不合适的商业互吹也会导致气氛非常尴尬。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一点技巧,让我们的商业互吹更加高级。

比如说你想夸一个人今天很好看,你可以具体到某个方面,夸她的皮肤肤质好,或者说口红色号选得不错,很适合她的气质。反正就是要用心去夸,不可以让对方觉得你是在敷衍,不然你在她心目中就是一个虚伪的形象。你这么夸她,姑娘也会很高兴啊,她也会夸回去,那么这一波商业互吹就愉快地开始了。

现在的夸夸群不是很流行嘛,如果不知道如何夸别人,可以进群学习一下。而且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有一大波人来夸你,想想那心情应该会瞬间好很多吧。

商业互吹其实也没什么难的,我们就照着别人夸我们的角度,就这么加大程度地夸回去,相信对方一定会感到和你商业互吹也是挺有趣的。比如有人夸你今天画的眉毛,你也可以夸她的眉毛、妆容很合适等等,这些都是女生会比较关注的问题。

其实明末书上明军野战击败清军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奴酋攻克清河”的当天,驰援清河的参将贺世贤“自叆阳驰赴遇贼剿其一栅斩首一百五十一颗”,而“奴酋攻陷铁岭”,总兵李如桢、贺世贤等“闻报驰援比至铁岭已失乘奴惰归斩获虏首一百七十六级”。

不是不能打,但无一例外的是,都是小规模冲突。也就是说,只要明朝那边摆出阵势,聚个万儿八千的打,那就必败无疑。

这种诡异的事,说明什么呢?说明明军的组织度已经弱化到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了,说明明军已经快不知道如何指挥八万十万人的大阵仗了,从战略到后勤,再到整个战役的把控调度,都是一坨浆糊,只有千把人这种连小规模战役都算不上,只能称为“战斗”的情况下,明军才能得胜。

有句话叫“人多了乱,龙多了旱”,明军到最后就出现了这种诡异的事。所谓堂堂一亿多人口、百十万兵马的的国家,没有了这种调度能力,那就没有丝毫的战争潜力,正如历史上辽事那样,添油战术,葬送进去十万,再填补十万新的,再次葬送,再填补……

你说明军不能打吗?不一定,但明军没有了靠谱的指挥体系,没有了组织能力,那种“将十万兵,横行朔漠”的能力消失了。

这种情况下,“虽关、岳束手”。

用家丁打仗,是明朝战争趋于小规模的现状而发展出现的。明朝最后一次集结数万精锐兵马开动,差不多是成化年间干建州吧,从那之后虽然北边、两广也是连年用兵,但都是小规模冲突,对付内地叛乱比如刘六刘七等人,也不需要集结几十万军队精锐。

因为人数增多,对于将领的后勤及指挥的协调能力是个非常大的考验,而现实又是明军用不着一次出动十几万的部队,甚至五万人都不需要,千把人就足够,那么明军将领自然更擅长带着千把人的精锐来打,因为这样指挥调度的难度低,而且也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而同时,作为明军主要兵源地的各地卫所,也渐渐出现“阶级固化”,各军镇的总兵基本上就是九边那几个军镇的将门家族来回换防,这导致将领对于自己家族的旧部渐渐产生一种依赖关系——毕竟打仗这事熟人用着更放心。

反映在现实中就是,指挥层面,明军开始出现“将门”现象,父子承袭、兄弟相援;作战层面,家丁作为绝对主力,地位越来越重要。而这两个使得明军更加趋于内敛和小众化——将门拢共就那些,家丁也不可能成千上万。

大抵从中期时期开始,这种事就越来越普遍了,到了五十多年后万历时期,我们发现明朝似乎突然出现了一波“名将”潮,还是家族性质的,所谓西麻东李也开始在这个时候名声大噪,而榆林尤家、榆林王家、延安杜家、大同王家、马家、西宁柴家也逐步兴起,并在万历末期开始到南明,互相交织出一张军界的脉络网,几乎垄断了明朝的军事将领。

这很难说是一个好事,家族之间子承父业,兄弟之间互为倚援,甚至家丁都是父子世袭的,打来打去,就是一群人系统内部的自嗨,花花轿子人人抬,你西宁柴家的人来我榆林当副总兵了,我们好说好商量,因为我榆林尤家也有个侄子在西宁当参将,大家都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商业吹捧一下好早日谋个左都督才是正事。至于潜下心来研究研究如何“将十万兵横行朔漠”,第一我用不着,第二我没地方用,第三别人也不会让我用。

循环往复下,小规模明军能打,大规模明军就是渣的诡异事情,应运而生。面对着组织度高处好几个档次的新兴军事集团八旗的时候,明军将领才感受到了什么叫力不从心。

前两天看连续剧《神话》,有一句台词突然觉得非常地有哲理“我醉没醉那是在别人眼里,我醒没醒那是在我心里”。这几天我越咀嚼越觉它有味道,甚至觉得非常契合我这些年的感悟。

我醉没醉那是人的一个外在表现,人们通常是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来感知和评价一个人,比如评价一个人聪明或是蠢笨,因为你表现的不同或是观察你的人不同,结果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也许在这个人眼里你是个人才,在另一个人眼里说不定你就是人渣。一个低智商的人在一个高智商的群体中固然会被认作傻瓜,但一个高智商的人在一个低智商或是平庸的群体中未尝就不会被认作是傻瓜。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可以想象成镜子中的影像,你的行为表现是外在的物,人们的判断标准就是那镜子,而评价的结果就是镜子中的影像。世上有无数的镜子,有凹的,凸的,宽的,扁的;而生活在这个世上的人不论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也竞可以摆出各种POSE。

所以这个社会认定你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全在别人眼里,你想让别人觉得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则全在你摆的POSE如何,不论是你有意摆出来的还是无意摆出来的,而真实的自我,只有你心里有可能清楚。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迷失了,将镜中的人当成真实的自己,丧失了解自我的智慧,将外在的评价或看法当成了判断自己和他人的主要标准。这造成两种悲哀:一方面你丧失自我,另一方面很多人包括你的至亲宁愿相信别人对你的评价,也不愿去了解真实的情况,即使你自己的是清醒的。

醒没醒那是在我心里,因此不管别人对你的评价如何,你心里应该清楚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不清楚的话,那就多多拷问灵魂吧,哪怕自己最丑陋愚蠢安脏的一面,有勇气直面自己的灵魂,智慧才会显现。

以上就是关于警惕“捧杀”——别让身边人的“赞扬”毁了你全部的内容,包括:警惕“捧杀”——别让身边人的“赞扬”毁了你、如何让商业互吹显得更高级、有人说明朝火器比八国联军还强,那为什么打不过冷冰器的八旗军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6915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