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三司使与明朝的三司是否相同

宋朝的三司使与明朝的三司是否相同,第1张

宋朝的三司使与明朝的三司不相同。

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职权是总管全国各地之贡赋和国家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其权位之重,与执政无殊,号称“计相”。

明朝的“三司“是: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督指挥使司主要是加强皇权。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明朝时,承宣布政使司为国家一级行政区,是承宣布政使的辖区,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简称“按察使”,为正三品。“按察使”一名始见于唐朝。原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近于御史,后逐渐偏向司法官。

三司——布政使司、都指挥司、提刑按察使司。

布政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级管理系统,主管民政。

都指挥使司相当于古代的太守或镇守,主管军事行动,也可以解释为国防部XX省分部。

提刑按察使司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法律援助中心,主管司法。

古代三司会审的起源于

我们都说现在的法律是越来越严格了。现在都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时代了,不管犯了什么罪,在法律面前都是一律平等的。那么,在古代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我们都说古代的明朝是一个等级制度很严格的朝代,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明朝,说到明朝大家都是知道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民建立的朝代,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当时的朱元璋其实疑心是很重的,说到原因也是因为朱元璋小时候的成长背景决定的,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朱元璋生活在农村,从小便经历了很多的辛酸和贫穷。而在当时甚至要活不下去的时候朱元璋去当了和尚,后来参见红巾军,最后顺利的推翻了元朝成立了明朝。上位后的朱元璋也是做出了很多的改革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皇权。

三司会审指的是什么

那么,当时的明朝对于犯人惩治还是很严格的,在明朝也是有相应的法律对一些犯罪进行了约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古时候的三司会审是指哪三司?建立三司的目的是什么?说到三司会审其实最早的时候是出现在明朝。当时的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巩固自己的皇权,同时,为了让法律更加的有威严,更加的能够得到人心,是下令由三大司法机构共同的来处理一些案件,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少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那么,三司主要就是包括首先是刑部了,是中央的一级审判机构。第二是大理寺,是专门审核刑部的案件的。而最后一个就是都察院了,都察院主要负责监管和弹劾的权利。

三司会审的目的

三司会审主要也就是体现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特点,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要设置三司会审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为了减少一些冤假错案。在古代并不像现在这样,有权威的法官加上律师的辩护,不过在古代还是有很多的冤案出现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相比大家都知道,虽然说这是一个传说,但是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当时人们心中的不满。和对当时社会的腐败而又无能为力的一种呼唤。

总而言之,当时的三司会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也从另一方面加强了当时皇帝的权利的。不过,三司会审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于皇帝,所以还是很难做到全面的。

太祖首先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原先地方设行中书省,它始创于元朝,统管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分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包括财政)、军事和司法。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政务,最后均归皇帝领导,彼此不相统辖。稍晚又进行中央机构的改革。原先中央的大部分权力掌握在丞相手中,他既是皇帝的助手,又起着限制君权的作用。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罢除丞相,取消了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中央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皇帝的权力更大了。经过改革,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地加强了。六部分理朝政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后,由六部分理中央政务,分工如下: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考课之政令;户部尚书“掌天下户口、田赋之政令”;礼部尚书“掌天下礼议、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兵部尚书“掌天下武卫军官选授、简(选)练之政令”;刑部尚书“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工部尚书“掌天下百官、山泽之政令”(《明史·职官志》)。内阁制度的形成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君权空前加强,全国政务最后都丛集到他身上,弄得他十分繁忙,遇到重大问题又无处商量。于是便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置四辅官以协赞政务。不久,四辅官因年老致仕或病死,未再设置。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又仿效宋朝制度,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秩皆五品。不过,当时重大政务仍由明太祖“自操威柄”,大学士“鲜所参决”(《明史·职官志》序)。明成祖即位后,选拔一批亲信的大臣“并直文渊阁,预机务”(《明史·解缙传》),阁臣的设置从此成为常制,内阁制度基本形成。但阁臣的官阶远不及六部尚书,且不置官属,不得专制各部、院,实权仍很有限。明仁宗、宣宗以后,阁臣官阶骤升至从一品或正二品,兼任六部尚书,并有代皇帝草拟批答臣僚章奏的“票拟”权,逐渐形成阁权重于部权的局面。阁臣往往利用票拟和皇帝召见的机会,干预朝政,近似丞相。明世宗嘉靖年间,阁权进一步膨胀,直接控制了部、院。阁臣之中,又分出首辅、次辅和群辅,首辅更是权压六卿,已是“赫然真相”了。锦衣卫据《明史·兵志》记载,朱元璋即吴王位,设“拱卫司”;洪武二年(1369年),改名“亲军都尉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名“锦衣卫”。锦衣卫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是时方用重刑,有罪者往往下锦衣卫鞠实(审讯)”。明太祖虽曾一度把他亲自过问的案件交给身边的锦衣卫来审讯,但洪武二十年(1387年)就废除了,一切案件仍归司法部门处理。明成祖时候,把锦衣卫作为他的心腹,又在锦衣卫内增设了一个专门审讯皇帝下交案件的“北镇抚司”。明代的科举考试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童生(即未入学的士子)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或生员,进入府州县学读书。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做“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亦称殿试。考中的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当时,民间又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一般来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八股文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型。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此后一直沿用,直到近代戊戌变法,才随着科举制度的改革而废除。这种文体,每篇文章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用两个句子说破题目要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的重心。在这四股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这种八股文专讲形式,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空洞无物,没有什么内容。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这段文字出自顾炎武所著《日知录·拟题》,原句全文为:“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载书自随。所至垦田度地,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明太祖分封众多的子孙做藩王</b>明太祖为了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在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削弱地方官吏的权力,扩大君权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将他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的各军事要地,想要他们来“夹辅王室”。这些藩王,都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大权,他们的“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明史·诸王传》序),不仅有自己的护卫兵,而且可以指挥驻扎当地的镇守兵。其中,以镇守大宁(在今内蒙古宁城)的宁王、镇守太原的晋王及镇守北平的燕王势力最为雄厚。明太祖还亲定《祖训》,规定藩王有起兵“清君侧”的权力:“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侍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众兵讨平之”(《皇明祖训·法律篇》)。

明朝的地方官制

明代地方区域的划分,除南、北两京外,还有十三个布政司,明之布政使司是由元代行中书省演化而来的,《明史•职官志四》载: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省俱为承宣布政使司,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云南市政司……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以北平布政司为北京……十一年(公元1413年)置贵州布政司……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除两京外,定为十三布政司。

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无定员(从四品。参政、参议因事而添设,各省不等)。经历司,经历1人(从六品),都事1人(从七品)。照磨所,照磨1人(从八品)、检校1人(正九品)。理问所,理问1人(从六品)、副理问1人(从七品)、提控案牍1人。司狱司,司狱1人(从九品),库大使1人(从九品),副使1人、仓大使1人(从九品)、副使1人。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各大使1人(从九品)、副使1人。

布政使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下达于有司。凡僚属满秩,负责考察其称职与不称职,上报达吏部、都察院。每三年则率其府、州、县正官,朝觐京师,以听察典。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及派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等事。经历、都事负责文书往来。照磨、检校、典勘理卷宗,理问典刑名。

明初置提刑按察司,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于各道置按察分司。十五年(公元1382年),又在府州县置按察分司。建文时,改为十三道肃政按察司,每司设按察使1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无定员(正五品)。经历司,设经历1人(正七品),知事1人(正八品)。照磨所,照磨1人(正九品)、检校1人(从九品)。司狱司,司狱1人(从九品)。

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副使、佥事,分道巡察,《明史•职官志四》载,洪武十五年,以儒士王存中等531人为试佥事,每人按察二县,“凡官吏贤否,军民利病,皆得廉问纠举。”

又有都指挥使司,掌各省之军事。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为“三司”。都、布、按三司鼎立之制,虽能防止地方权力之扩大,但又不免酿成运用不灵之弊。所以明中央又派遣监察御史或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巡按各差,以驾凌于三司之上。《明史•职官志二》说:

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历、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员。“巡抚”之名即起于明代,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辛未,太祖令皇太子(即懿文太子)巡抚陕西地方,巡抚之名,始见于此。”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遣尚书蹇义等26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此后,逐渐派一些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去巡抚各处的边境腹地,办完事情就回朝廷复命。这样的官员,当时称为“巡抚”,或名“镇守”。巡抚兼军务的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而事务重者加总督。以尚书、侍郎任总督军务的,皆兼都御史,以便行事。由于总兵、宦官也可称为“镇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后来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就一律称为“巡抚”,以与“镇守”相区别。此外,明代还

派监察御史巡视各省,以资监察,称为“巡按”。“巡抚”、“巡按”略有不同,但这些都是明代才设置的差务。由于这些官职是临时性的,所以各处名称都不同。比较经常设置的,有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1员,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1员,总督陕西三边军务1员,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一员,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1员,巡抚顺天等府地方兼整饬蓟州等处边备1员,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兼管河道1员,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1员。巡抚偏沅地方赞理军务1员,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1员。这些官员设置都是以边防或镇压人民为主要任务的。日久之后,便变成定制,到清代才将督抚看作一省的最高长官。总督在明代有称总制的,所以清代一般还称总督为制台。而督抚仍用钦差官的体制,不给印绶而给关防,称部堂、部院,而不单称总督,巡抚。

布政使属下的参政、参议分司诸道的有督粮道,督册道、各处分守道。按察使下之副使、佥事分司诸道则有提督学道、清军道、驿传道、各处分巡道。两直隶无布、按两司,故北直隶各道寄衔于山东、山西;南直隶各道寄衔于山东、浙江、江西、湖广。至清代北直隶成立直隶一省,南直隶成立江苏、安徽二省,均设布、按两司,省制就比较合理而完整了。

明代初年,改诸路为府。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分天下府为三等;粮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知府秩从三品;二十万石以下为中府,知府正四品;十万以下为下府,知府从四品。后来一律定为正四品。全国之府共有159个。每府设知府一人,同知(正五品)、通判无定员(正六品),推官一人(洪武三年始设,正七品)。下属有经历司,设经历一人(正八品)、知事一人(正九品)。照磨所,设照磨一人(从九品),检校一人。司狱司,设司狱一人。《明史•职官志四》说:“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每三岁,察属吏之贤否,上下其考,以达于省,上吏部”。同知、通判分掌军纪、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事。推官理刑名,赞计典。经历、照磨,检校,受发上下有关文书,磨勘六房宗卷。</P明初选任府州县官时都先赐给布疋、银两,称为“养廉”,使其到任时能奉公守法,不致敲榨人民。《明会要•职官十三》引郑晓《今言》载,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诏中书省:“自今除府州县官,赐银十二两,布六疋”。明太祖、明成祖都很重视地方官吏的选授,据《世法录》记载: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谕吏部曰:古称:“任官惟贤才”。凡郡得一贤守,县得一贤今,如颖川之黄■、中牟之鲁恭,何忧不治?今北方郡县有民稀事简者,而设官与繁剧同,禄入供给未免疲民,可量减之。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上谓吏部都察院曰:“为国牧守,莫切于守令。守令贤,则一郡一邑之民有所恃,而不得其所者寡矣,如其不贤,当速去之。然吏部选授之时,出于仓猝,未能尽其才。其令巡按监察御史及按察使,凡府州县到任半岁之上者,察其能否廉贪之实,具奏。

明成祖还特谕吏部,府州县官必须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更换、抽调或额外增加杂务,使他们能够专心理民。

州有二种,即属州和直隶州。属州的待遇与县同等,直隶州的待遇与府同等,但品秩相同。据《大政记》载,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八月,“诏州民户不满三千者皆改为县,凡三十七州。”此外,全国尚有234个州。每州设知州一人(从五品),掌一州之政令,同知(从六品),判官无定员(从七品),视其州事之繁简以供其职。凡面积不到30平方里的州,又无属县,不设同知、判官。有属县的,不设同知而置判官。州之属吏还有吏目一人(从九品)。

吴元年定天下县为三等: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知县从六品;六万石以下为中县,知县正七品;三万石以下为下县,知县从七品。后来全部改为正七品。明代分全国县共1,171个。每县设知县一人,掌一县之政,《明史•职官志四》说:

凡赋役,岁会实征,十年造黄册,以丁产为差。赋有金谷、布帛及诸货物之赋。役有力役、雇役、借倩不时之役,皆视天时休咎,地利丰耗,人力贫富,调剂而均节之。岁歉则请于府,若省蠲减之。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表善良、恤穷乏、稽保甲、严缉捕、听狱讼,皆躬亲厥职而勤慎焉。若山海泽薮之产,足以资国用者,则按籍而致贡。</P知县之下有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分掌娘马、巡捕之事。其属吏还有典史一人,管文书收发。若无县丞,或无主簿,则分领丞簿之职(凡编户不及二十里者,并裁丞簿)。

阴中期以前,州县首官多从监生中选任。监生坐监后到吏部听选,前后经二十多年,方得出身,至除授之时,年已五十以上,神志昏倦。又自认为在任不久便将黜退,升任的可能性很少,故受命之后,惟图私利,没有治民之心。从《明臣奏议》所见,当时有不少大臣上疏,建议改从进士、举人中选拔年富力强、资质英俊者任地方官,但皆未能实行。据《梦余录》所载,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穆宗才同意大学士高拱建议,从举人中选任,就选者必稽其年貌。凡五十以上者,授以杂官,不得为州县之长。

府县的杂职尚有医学,阴阳学,僧网司,道纪司。这些都是有官而无禄,是明代创制而为清代相沿不革。

三司:通常是指代明朝地方设置的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

1指三公,即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

《后汉书·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 李贤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

晋 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渊明从父太常夔(陶夔)尝问耽:‘君若在,当已作公不?’答云:‘此本三司人。’”

唐 张说《和丽妃神道碑铭》:“故坐而论教,则位比三司;动而具赡,则仪型六列者矣。”。

2 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自永禅以后,武则天当政,以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杂按,谓之‘三司’。

《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

《新唐书·刑法志》:“自永禅以后,武氏已得志,而刑滥矣。当时大狱,以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杂按,谓之‘三司’。”

3 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佑三年》:“[三月]戊寅,以朱全忠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于此。”

《续通志·职官四》:“三司起于唐末,五代特重其职,至宋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

4 宋代于广州 、明州 、杭州置市舶司,主对外贸易,合称三司。

《宋史·食货志下八》:“[熙宁]九年, 集贤殿修撰程师孟请罢杭、明州市舶,诸舶皆隶广州一司。令师孟与三司详议之。”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二节:“九七一年, 太宗灭南汉 ,即在广州设置市舶司。以后又在杭州 、 明州置市舶司,与广州合称‘三司’,是北宋主要的对外贸易港。”

5 金代以户部之劝农、盐铁、度支为三司,贞佑时废。

6 明代各省设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

《明史·职官志一》:“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7 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学使司合称三司。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中央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在地方,废除元朝的行省,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别掌管民政、财政、刑狱和军事。

六部

六部,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及工部。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

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

南北朝亦有六部,然名称因王朝而异。

隋初六部名为吏部、礼部、兵部、度支、都官及工部。

至唐代改度支为户部,改都官为刑部,遂成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统於尚书省。

宋代因之。元代改统於中书省。

明代废中书省,六部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尚书之副。

清代於天聪五年(1631)仿明制设六部。初以贝勒(亲王、郡王)分别总理各部部务;各设满洲、蒙古及汉承政、参政、启心郎、额哲库等官。顺治元年(1644),停贝勒总理部务;并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启心郎未改,至顺治十五年裁。雍正元年(1723)以后常以大学士兼管各部,尚书以下各官时有增减。据光绪朝《大清会典》及《历代职官表》记载,清代各部职官设有:尚书(从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以及堂主事、司务、笔帖式、七品小京官等。六部职掌,明清略同,各部下辖诸司及官属,则有出入。

(1)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2)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明太祖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扩展资料:

此举为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其历史作用是: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想必大家都喜爱看古装电视剧,相比于清朝的宫廷剧,明朝的古装电视剧也别具一番特色,就比如三司会审,我们从电视剧中常常听到一旦朝廷涉及到大事,就会三司会审,那么三司会审是怎么由来的?又代表着什么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三司会审制度

三司会审是明朝的一种审判制度。"三司"是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源于战国时期的太尉、司空、司徒三法官,后世也称三法司。三司会审制度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制度,一般审理的案件非常重要,涉及到国家主权、重大刑事案件等等,这也体现了当时古代朝廷政权的高度集中。

二、三司会审详细内容

三司会审制度从明代时制定,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如果遇到特大案件,则由三法司会同各部尚书、通政使进行"圆审";皇帝亲自交办的案件,由三法司会同锦衣卫审理。说起锦衣卫,我们大家一定并不陌生,明朝的锦衣卫时期,分为东厂与西厂,是皇帝的重要探子,有先斩后奏的权利。三法司严格遵照皇帝的旨意来审判案件,皇帝最终有裁判权。

三、三司会审的意义

在“三司会审”中,对一些重大的案件首先由大理寺提请会审或者皇帝直接下旨,会审之前由锦衣卫负责押送案犯,并进行调查取证,如果遇到非常难办的案件,就会报告给皇帝,由皇帝直接下令裁决。皇帝会根据案件事实,第一亲自断定裁决,第二,会审结果重新审判。第三,在三司会审的案件上进行修改。三司会审制度可以说避免了单一部门权利的过度集中,有利于案件的公平,避免了冤假错案的发生。

以上就是关于宋朝的三司使与明朝的三司是否相同全部的内容,包括:宋朝的三司使与明朝的三司是否相同、三司分别掌管什么、古时候的三司会审是指哪三司建立三司的目的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6665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