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香歌词

苹果香歌词,第1张

《苹果香》歌词如下:

红嘴雁啊飞回芦苇随风摆。

河对面的莎吾烈泰,今天在不在。

那年我饮马来到了,你的白毡房。

我曾看到你弹着冬布拉,听过你把歌唱。

单纯的相逢,平凡的晚上。

我就在那个时候啊,傻傻的等到了天亮。

月亮作证,你毡帽上的羽毛。

亲吻着晚风飘啊飘,啊飘到了我的心上。

六星街里还传来,巴扬琴声吗。

阿力克桑德拉的面包房,列巴出炉了吗。

南苑卤香是舌尖上的故事啊。

你让浪迹天涯的孩子啊,梦中回家吧。

儿时的万花筒里,有野鸽在飞翔。

这让我想起二哥,和他心爱的弹弓叉。

湖蓝色的院墙,我生命里的院落

我的妈妈在那里给我的爱,叫我永生不忘啊。

心中有个地方,刻进了你的名字

草原,河谷,月季花香,都是我的歌。

儿时离开你,正逢花开时。

如今往事,远了,模糊了,我却忘不了苹果香。

如今往事,远了,模糊了,我却忘不了苹果香。

歌手简介:

狼戈,草原之子,博尔塔拉名片式的人物,新疆文化传播使者,新疆民族艺术交融的典范,原生态词曲作者,原生态音乐艺术家,新疆著名诙谐、幽默、机智娱乐主持人。狼戈出生在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结合的家庭,从小受哈萨克族文化熏陶,热爱运动,喜爱唱歌。

17岁那年,他独自一人远赴他乡学习绘画,长年在外漂泊的生活,难免对母亲、家乡格外思念。行进在哈尔滨夜晚的风雪路上,想起家乡的青色草原,他不由自主的哼唱内心歌曲,随后记录下来这首带回家乡,这首歌叫《青色草原》。

《苹果香》歌曲原唱是狼戈。

《苹果香》是狼戈创作演唱的歌曲,于2021年2月26日发行。苹果香歌曲包含的意义是平凡生活中的美好。

狼戈从小受各民族文化熏陶,热爱运动,喜爱唱歌。17岁那年,他独自一人远赴他乡学习绘画,长年在外漂泊的生活,难免对母亲、家乡格外思念。2021年,狼戈又为家乡伊犁写下优美的旋律——《苹果香》。

歌曲歌词:

红嘴雁啊飞回芦苇随风摆,河对面的莎吾烈泰。

今天在不在,那年我饮马来到了。

你的白毡房,我曾看到你弹着冬布拉。

听过你把歌唱,单纯的相逢。

平凡的晚上,我就在那个时候啊。

傻傻的等到了天亮,月亮作证。

你毡帽上的羽毛,亲吻着晚风飘啊飘。

啊飘到了我的心上,六星街里还传来。

巴扬琴声吗,阿力克桑德拉的面包房。

列巴出炉了吗,南苑卤香是舌尖上的故事啊。

你让浪迹天涯的孩子啊,梦中回家吧。

有一种地方,风景在路上

有一种旅行,叫公路旅行

如果你还在向往国道318

希望在川藏线上邂逅最美的风景

然而

新疆有条天路

比川藏线更美更壮观,更险更独特

那就是独库公路!

独库公路之美

从火焰到海水 只隔一座山

在拥有草原冰川雪山沙漠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的新疆,公路是一种别样风景,没有亲自走过的人,不会领略到它的美,特别是独库公路!

独库公路,宛如一条巨龙盘卧天山。然而只隔这一座山,却是从火焰到海水的冰火两重天体验!

它连接南北疆,横亘崇山峻岭、穿越深山峡谷

南端起始于星罗棋布的喀斯特地貌。紧接着是山体被风蚀得千疮百孔玲珑剔透、宛如巨大的浮雕艺术馆的盐水沟地貌。被高耸的红褐色山峰朝拜般环抱着的“布达拉宫山地景观”,险峻陡峭,如火焰喷发般大气磅礴。

沿途有风光旖旎的茫茫草原,也有参天蔽日的云山雪岭。

有百里冰封的防雪长廊,也有温柔如寂,青碧似海的大小龙池。

一路冒险

沿途看不尽美景

这不是一条平凡的路,而是一条冒险之路。任何去这条路的人都不会后悔!因为冒险的背后是无限美景!从南疆出发,一路向北,穿越火焰与海水,体验冰与火之歌!

火红的克孜利亚 天山神秘大峡谷

天山神秘大峡谷地处天山山脉南麓、库车县城以北64公里的山区,大峡谷由红褐色的巨型山体群组成,当地人们称之为克孜利亚(维吾尔语意“红色的山崖”)。

峡谷南北走向,末端稍向东弯曲,全长5000多米,经亿万年的风雨剥蚀、山洪冲刷而成,是我国罕见的自然风景奇观。傍晚时分,美丽的红崖更是光彩炫目,火红石林风姿绰约,这时的大峡谷看起来就像是《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一般。

天山明珠 大小龙池

从库车出发大约120公里的天山深处,有两个高山湖泊。他们被称作大龙池、小龙池,景色十分秀丽迷人。山下云杉翠柏,绿草如茵,牧民的毡房点缀其间,偶尔还可见到雪鸡、黄羊和雪豹。

一片碧蓝纯净的湖水,倒映着星星点点的白羊、黄牦、枣红马……

这里的山体,东西延伸,宛如呼啸而来的千军万马,又如惊涛奔涌……

大小龙池犹如两颗晶莹的宝石,相映生辉。在这里,可以感受悠闲安静,带给你远离尘嚣的圣洁……

独山子大峡谷

独山子大峡谷位于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境内,城区南28千米处,有便道可行驶车辆到其处。

峡谷是从山脚下开始,在草原上形成层次分明土壤层。但颜色主要还是以灰色、黑色为主。 峡谷的雪水很大,但是经过这些土壤的时候,携带着泥沙水变得很混浊。

百里画廊 唐布拉

唐布拉风景区是新疆315省道最美路段,自乔尔玛至尼勒克县城沿途风光有“百里画廊”之称。

这里有草原、温泉、雪峰、河流,这里芳草萋萋,流水滔滔。

这里有雪岭云杉相辉映,高山白云相依相伴,胜似人间仙景的唐布拉大草原;有一步一景,如诗如画,蕴涵出19条溪流的孟克特草原;有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素有“小天池”之称的高山湖泊等等。

而温凉宜人的气候更使唐布拉成为全疆闻名的避暑胜地。

不能忘却的纪念 乔尔玛烈士陵园

乔尔玛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天山深处217国道旁的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乔尔玛。是为了纪念为了修建天山独库公路而牺牲并安葬在这里的168名烈士而建的国家革命烈士陵园。

乔尔玛地区风景优美,乔尔玛南北都有依连哈比尔尕山和阿布热勒山的冰川纵横交错,盖于山顶的是平原冰川,填满山谷的是山谷冰川,还有冰斗、冰碛、冰垅、冰丘、冰舌、冰峰、冰湖、冰谷、冰珠等,在冰岩畔有雪莲竟相怒放,更显得雪莲的高贵光洁。

八月飞雪 铁力买提达坂

2013年,铁力买提隧道的一场“八月飞雪”,让很多人知道了这个地方。由于海拔高达3700米,即便在夏季,铁力买提达坂的气温也很低。

九曲十八弯 巴音布鲁克草原

巴音布鲁克草原,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天山山脉中部的山间盆地中,四周为雪山环抱。

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地势平坦,水草丰盛,虽没有呼伦贝尔一望无际的辽阔,但有着延绵的雪山背景、九曲十八弯的美丽日落。

不但有雪山环抱下的世外桃源,更有优雅迷人的天鹅湖。

绿色谷地 巩乃斯森林公园

巩乃斯,蒙古语,意为“绿色的谷地”,位于伊犁河谷东端,主要为巩乃斯森林草原,地势跌宕起伏,气象万千。

有人说,这是北疆最美的一段路,一路驶来皆是林密草绿,山峦延绵,幽静而诗意。云山雪岭,遮天蔽日。

如果是冬季的话,整个公园被白雪覆盖,更是美得像童话!

那提拉草原

哈萨克族的白毡房,让人尽知了这片草原的厚重。原来这里的 历史 很久远,已有几千年。蓝天伴着白云,映衬着骏马的驰骋和牛羊欢快,草原遗韵代代相传。冬布拉的旋律,让人沉醉后苏醒,苏醒后沉醉,那宽厚的腔调让这里的山水扬起自信。

那拉提草原最佳 旅游 季节在7-10月,这个时候的草已经很茂密了。最好是有四五个同伴一起结伴前往比较好,这样大家可以租住一个帐篷。还有就是别忘了带外套哦,因为这里的早晚温差很大。

独库公路之险

翻山越岭的奇迹道路

这是一条翻山越岭的奇迹道路,跨越了天山近10条主要河流,翻越了4个终年积雪的达坂。

这是一条六月飞雪的神奇天路,踏过了3700米的铁力买提达坂(达坂:意为冰雪蔟拥的高山),穿过了3390米的哈希勒根达坂隧道。其中280多公里的路段都是在海拔2000米以上,其中4座达坂海拔在3000米以上。拥有世界惟一的防雪长廊,全国海拔最高的哈希勒根公路隧道。

这是一条千沟万壑的险峻山路,三分之一的路段四周是万丈悬崖,五分之一的路段底下是高山永冻层!

由于地域特殊,每年11月初到次年5月实行冬季交通管制,只有夏季才能前去领略它的美!

然而,今天的独库公路的险峻而绝美,是一代修路人的奉献!我们在欣赏世界公路奇迹的时候,不能忘了他们筚路蓝缕的建造!

老照片—凿冰。当年的筑路官兵,硬生生地在“不通”的达坂上凿通了隧道,在黄羊都望而却步的达坂上一锤一锤修建了通途,跨越了不可逾越的山峰……

老照片—攀崖。天堑变通途,都是这些英雄们飞檐走壁,拿命换来的!

老照片—挖隧道。那时候可没现代化的各种机器,只有一双又一双英雄的手奋力凿破一座座大山!

独库公路建造于1974年到1984年,十年间,13000多人在这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2000名官兵受伤致残,168名战士长眠于此,在这里,平均每3公里多就有一名战士牺牲!

在乔尔玛的烈士陵园,刻着这些可爱战士们的名字。他们中,最大的只有31岁,而最小的才16岁!

今天我们脚下的神奇天路,是前人用血与汗铺就的生命之路!独库公路,且行且珍惜!

独库公路之自驾攻略

危险路段K590路段(限速30公里)

主要危险:路面有鸡蛋般大的尖角碎石,常出现车辆轮胎被扎、爆胎现象。

要点提示: “美”与“险”赋予这条路不同的景象,从山下到山上,能依次领略到“夏”、“春”、“秋”、“冬”不同的景象。

K602路段(限速30公里)

主要危险:受雨水侵蚀,常出现路基下沉、塌陷,虽定期修补,仍会出现20-50cm的“台阶”,如不减速会发生“跳车”危险。

要点提示: 可以欣赏到巴音沟景区,山下绿草茂盛,山上松树成林。

K609路段(限速40公里)

主要危险:此路段有“老虎口”字样,为塌方高发路段,一定要快速通过,严禁停车逗留。

要点提示: 该路段一边是呈垂直状的山体,一边是悬崖,头顶处山体往外凸,像“老虎嘴”的形状。风刮过时,有碎石滑落,在此处停车拍照实在不妥。

K626-K627路段(限速40公里)

主要危险:此段为严重塌方路段,防撞墙、山体柔性防护网均已被落石砸坏。

要点提示: 行经此处若听到前方有打雷般巨响,须赶紧往回返,因为这预示着前方不是塌方就是雪崩。前行约1 公里有家“老回民饭馆”,路过的游客能在此稍歇。

K630/K636-K637路段 (限速40公里)

主要危险:此处两座大山相连,雨水在山顶上形成堰塞湖,积到一定量会从山上夹杂着泥石流滑下来。

要点提示: 不远处有一处养护、便民、应急三位一体区域,3000 平米的停车位,可同时停下几十辆车,游客可在此区域休息。

K648路段(限速30公里)

主要危险:此路段为积雪路段,路面沉降,高低不平,道路严重扭曲变形,是砂石路。

要点提示: 路面坑洼,且有积水,有几段道路像扭麻花一样,车辆易打滑,尤其早晚路面有薄冰,非常危险。

K653路段 (限速40公里)

主要危险:山体上设置的水泥方格网护坡也被破坏,破损的水泥块七零八碎地倒在一旁。

要点提示: 此处气温低,路面易结冰,时有雪崩。蓝蓝的天空,连绵的雪山,景色宜人。

K722、K765路段(限速30公里)

主要危险:此路段雪崩严重高发,其中积雪最厚达5米。

要点提示: 这里有著名的乔尔玛风景区,景色优美。四周的赛横得勒湖、乌勒肯萨湖、博尔阔拉湖好似颗颗明珠,碧绿晶莹。

K795-K798路段(限速30公里)

主要危险:此路段为山区盘山路,各种地质灾害混杂,虽不严重但经过仍需小心。

要点提示: 途经此路段会来到那拉提草原及巴音布鲁克天鹅湖,水流静谧,天鹅 游戏 其间,景色十分醉人。

K932-K935路(限速30公里)

主要危险:此路段是独库公路翻越天山南北最险峻的路段,进出隧道前后都是急弯。同时,在北洞口还容易出现泥石流、雪崩,途经需小心。

要点提示: 途中的大小龙池景区,有毡房、童话般小房、草原。天山神秘大峡谷位于独库公路旁,是天山支脉克孜利亚山中的一条峡谷。

独库公路

中国最险峻壮美的英雄之路

一生一定要去一次

锡伯,是我国北部少数民族中较早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清初,锡伯族便开始种植水稻,清代文献中称为“锡伯米”。1766年部分西迁至察布查尔地区,至19世纪初察布查尔渠修通,锡伯营八个牛录扩垦耕地78700余亩。东北的锡伯族至清朝中后期,也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麦、胡麻、油菜籽、谷子、葵花、烟草等。

在锡伯族生产活动中,牧副业也占一定的比例。农民大多蓄养马、牛、羊等牲畜,不仅供自食自用,而且其蓄养规模也越来越扩大,出现了不少专业户。锡伯族的副业主要有园艺、渔业,还有少量狩猎业。园艺有蔬菜和果树种植,也有榆木、杨树等木材树木种植。渔业是重要的副业生产之一。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有在伊犁河捕鱼的良好条件。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主要分布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霍城、塔城、巩留、伊宁,乌鲁木齐等地。 与同语支的满语相比,80%以上词汇都借用于满语。据史料记载,清代以前,锡伯族使用一种“非清非蒙”的语言。很多人认为,此语言叫“吉甫西”语,锡伯族被满族征服、编入满洲八旗之后,被满族强行同化,才逐渐改用了满语。在没有确切史料的情况下,对这种观点,当然不可轻下定论。1764年,一部分锡伯族军民迁到新疆伊犁,使锡伯语口语得到新的发展,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元音有26个,分为单元音和复合元音,单元音有:j、ε、a、y、oe、u、o,复合元音有:i、ai、ui、oi、u、au、ou、ia、iu、io、y、ya、ua、uo。辅音有44个。锡伯语有自己的特点,即元音不分长短,复合元音较多,有元音和谐现象,但不严整,体词有数、格的范畴,名词有第三人称的反身领属附加成分,动词有态、体、式的范畴,虚词比较丰富。当今的锡伯语言文字乃满语满文的继续。

锡伯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创制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而完善于崇祯五年(1632年)后来在满文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的。但应注意,锡伯语并不等同于满语。

锡伯文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字母的基本笔画有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字尾,以及各种方向不同的撇和连接字母的竖线。书写顺序为从上到下,行款为从左至右,使用一般文字通用的标点符号。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锡伯族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因此,伊犁的锡伯族被誉为“天才翻译”。

《察布查尔报》是中国目前惟一出版的锡伯文报纸。 锡伯族饮食习惯有独到之处。因其居住地区不同而有一些差异。锡伯族男子一般都有吸烟和饮酒的嗜好。据传说,从前家家户户都做黄酒。家家户户都养猪、鸡、鸭、牛、马、羊,肉食自给自足。同时,也喜欢野味,每逢冬雪融化都外出打猎捕鱼。

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为主,过去食用高粱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受维吾尔族影响还吃抓饭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吃肉时,习惯每人随身携带一把刀子,将肉煮熟后,放入大盘中,自行用刀子切割,然后蘸盐和葱蒜拌成的佐料。习惯做猪血灌肠。也喜食用煮熟的猪血,拌成酱状,并配以蒜泥或葱花单独做成菜肴。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锡伯族还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调味。

东北的锡伯族多食稻米、高粱和小米等,新疆的锡伯族则食小麦,其中发面饼是新疆锡伯族几乎一日三餐之必备食品,称“发拉哈额分”,又称“锡伯大饼”,锡伯族人几乎每天都要吃。这种饼用面粉、碱面和水制成,在锅中烙出来,一般直径在三四十厘米,厚度约一厘米,带有烙制花纹的叫做“天”,另一面则是“地”。这种饼的吃法很讲究,食用时必须“天”朝上、“地”朝下,掰成四块,体现了锡伯族的天地观念和民族习惯。

除了“锡伯大饼”,全羊席是锡伯族最具特色的肉类菜肴。全羊席的锡伯语为“莫尔雪克”,意为“盛在碗里的菜肴”。 2009年,全羊席作为传统技艺类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主要用料为羊的心、肝、肺、大肠、舌、血等,共12道菜,做法考究,风味独特。如有尊贵客人来访,锡伯族杀羊做成丰盛的全羊席来款待。

此外,锡伯族食品还有二汤面、韭菜饼、萨斯坦(杂烩菜)等,样式丰富,口味特殊。 锡伯族的早期服饰衣料是以鹿、猪犴等兽皮为主,比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 锡伯族的服饰,因时代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相互间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和变化。 传统的锡伯族服饰曾吸收过蒙、满、汉等民族服饰的优点。锡伯族男子喜欢着蓝、青、灰、棕色长袍,外面套上青马褂,头戴圆顶帽,腰系青布带,脚蹬厚底鞋。为了便于骑马,男子的长袍和马褂,都左右开叉。锡伯人的长袍,系大半截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夹套裤”,冬季则穿“棉套裤”。

锡伯族女子的服饰式样较多。喜欢穿各色花布和方格布旗袍(多滚边)、绣花鞋、坎肩等。 大襟长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爱套穿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的活力。媳妇的服饰与姑娘无大差别但比姑娘穿着要鲜艳。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梳成双辫或两“抓髻”,合起成为一个大“疙瘩髻”。头发抹头油,没有头油的,用榆树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涂粉,口可以涂口红,可以染指甲等。头部髻上插着金簪,腕上佩带金(银、玉)手镯。

锡伯族老人的服饰又有不同,一般老年男子内穿对襟小白褂,外穿长袍(冬天为棉的),个别人还套马褂,脚穿白袜、布鞋(春、夏、秋穿圆口黑布鞋,冬天穿毡棉黑布鞋,其鞋腰以春夏的稍高一些,锡伯语称“扎布萨布”),扎裤脚,头戴礼帽;妇女的装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起变化。老年妇女多穿青、蓝黑色旗袍,长及脚面,扎裤脚,穿白袜,春、夏、秋穿绣花黑布鞋(冬季为棉高腰的),冬天穿棉袍,戴棉帽,与汉族坤秋帽相似。 上年纪的妇女出门时,手里还要拿个烟袋,串门时互相装烟进礼。

辛亥革命后锡伯族服饰变化受汉、维吾尔等族影响较大。年轻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裙子、衬衫和翻领、高领短大衣、靴子等。男青年喜穿西服、运动服、夹克衫、皮鞋等,只有八九十岁的男女老人偶尔穿长袍马褂、礼帽、坤秋帽、绣花鞋。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锅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某些节日时间虽然与汉族相同,但过法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在过节形式上均与汉族有差别。

春节多走亲串门、祭祖及娱乐活动。农历三月间的以鱼为祭供品的“鱼清明”、农历七月间以瓜果为祭供品的“瓜清明”、“孙扎拜义车孙扎”(端午节)和中秋节。欢度这些节日的方式,均以本民族的习俗方式进行祭奠、饮食和娱乐。民族化节日有“四一八”西迁节和正月十六“抹黑节”。

西迁节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锡伯语叫杜因拜扎昆节。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东北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当前也有部分民族学者认为应该叫“西征节”更为准确。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种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

抹黑节

农历的正月十六,是锡伯族的抹黑节。这一天,人们清早就起来,把昨晚准备好的抹黑布或毡片带上,上街去相互往脸上抹黑,在这一天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相互往脸上抹黑。但见了老人一定要先请安,然后才能往脸上抹黑,但只能少抹一点,以示尊重。

锡伯族的抹黑节,有相当长的历史。相传,过去因为有一个年轻的媳妇,把烙糊了的发面饼喂了狗,而得罪了巡天神。因此,巡天神要惩罚一下不珍惜粮食的人。第二年,巡天神就施展法术,使锡伯族种的庄稼都变黑了。结果到了秋天收的全是黑籽。这下人们都慌了神,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全村人一起向巡天神请罪,并发誓宁愿将自己的脸抹忧黑,也不叫麦子生病,庄稼结黑籽。巡天神被人们的诚心所感动,收回了法术。所以后来人们就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把自己的脸抹黑,来代替庄稼受惩罚。

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抹黑节这一天,都不怕别人把脸抹黑,因为他们都是在为自己的庄稼受惩罚。 早在清代,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地的锡伯族均形成了村镇。西迁的锡伯族在察布查尔渠凿通后,便基本形成了现8个牛录(亦称嘎善)的聚落形式。牛录既是经济单位,也是作战单位。最初每个牛录均围以高大的围墙,开东西南北四大门,有二三百户不等。

每户庭院大小不等,少者二三亩,多者四五亩。庭院多呈南北长方形,四周植有各种树木。庭院都用矮墙围成,分南北两院,南院多种果蔬,北院修棚圈、种树木及谷物等。住房多为人字形土坯斜顶房或木架结构斜顶房,多南北向。卧室均起火炕,多是南西北“三环炕”。西屋多由长辈住,东屋则为晚辈起居,中间多为隔成过道的厨房。锡伯族历来崇尚多世同堂,分家须由父母操办盖房另立门户。

锡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相结合的房屋发展。过去的那种从清代遗留下来的人字形大屋顶房,已被淘汰。个别村庄只是作为文物保留。这种房屋的造型是从满族学来的,它的造价较高,用工、用料较多。当今的住房,逐渐趋向砖木结构与“来兰皮”结构相结合的房屋。有许多房屋,钢窗、钢门取代了木窗、木门。个别农户还盖了楼房。

锡伯族的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住宅和庙宇的建筑上。锡伯族的住宅,“人”字形大屋顶房,宽敞大方,屋檐宽出半米左右,窗户很大,有的一间房子就有四五个窗户,窗户格木形状都很精致,小而多曲、几乎和雕刻的一样,如果没有精细的技艺是做不出来的。而且在门框、窗、屏风上都有精雕细刻的图案。 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妈麽歌》等。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儿歌

此类歌曲曲调简明,多是教育儿童努力学习、学唱字母、射箭口诀等内容。是本民族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的体现。正是这种传统才促使这个西迁时只有3000余人的民族,虽然与其他民族杂居了漫长的200多年,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艺术。

叙事歌

叙事歌多是记述锡伯族1764年西迁来新疆的历史事件的歌曲。这与锡伯族人所担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及由此构成的特定生活内容有极大关系。一般旋律极精练,比较完整的有五部:《喀什戈尔之歌》、《拉西贤图》、《叶钦娜》、《海兰格格》、和《三国之歌》。《喀什戈尔之歌》是记述了伊犁四营部分官兵于19世纪20年代奉命赴南疆平定英、俄唆使的张格尔之乱的历史过程。《拉西贤图》全诗近千行,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口语化的特点增强了民间音乐的色彩。《叶钦娜》是一部古老的反映锡伯族渔猎生活的叙事歌。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诗歌的每一句都以“叶钦娜”一词起头,并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使上下节联成一体。《海兰格格》是一部对情人的追恋歌,也称为悼恋歌。“格格”是旧时锡伯族对少女的美称,也可作为丈夫对妻子的昵称。“海兰格格”意为“可惜的姐姐(或可惜的**)”。《三国歌》是根据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三国演义”编唱的,已流传有百余年历史,是汉锡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现存锡伯族民间歌曲为数不多,但其调式却十分复杂。四声、五声、六声、七声等不下二十余种。其中不乏有罕见的特殊调式。

田野歌

也被称为“街头歌”,锡伯语称“塔拉依舞春”。这是锡伯族最富特色的民间歌曲,而且又为广大锡伯族群众认为是本民族固有的民间歌曲。它咏唱的对象包罗万象,从天、地到日、月,从人类到禽兽。这类歌曲无固定的歌词,多在节假日亲朋聚会或田间劳动时由男女即兴编词对唱。它的特点在其曲调发展手法、曲式结构和歌词格律等诸方面。它几乎全部是由两个不对称的乐句构成,下句后半部的下方严格五度(或四度)模仿;两乐句终止均由其结音下方二度或三度上行级进至结音而终止,终止式的五度模仿尤其严格。 蝴蝶琴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也是几年来开发出来的乐器。在西迁节的文艺表演中,我们看到了两把外形一模一样的蝴蝶形状的琴,走近看才发现一把是拉弦乐器,一把是弹拨乐器,都是四根弦,都是蝴蝶的琴身,蝴蝶琴的颜色仿佛红木家具的颜色,古色古香。还有一位艺人手中握着一只40厘米长左右的“蝴蝶”,这是一种打击乐器,两根铁丝制成的蝴蝶装饰触角,木制的蝴蝶外形,里面有四根并列的木棍,一排是20个铁环,一排是6个羊髀骨,交替组成,演奏者手握蝴蝶木制外形,一边有节奏的晃动即可。

东布尔

东布尔是锡伯族的弹拨乐器。一说源于哈萨克族的冬布拉,一般认为是在满族的大三弦和哈萨克族的冬布拉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琴柄和弦轴类似汉族三弦,共鸣箱和两弦又近似哈萨克族的冬布拉。长约110厘米,以山羊肠作弦,无品位琴头有两个琴珍,两条丝弦。演奏时,将琴抱于怀侧,肘右手指弹拨。音色介于三弦和冬不拉之间,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绰伦

绰伦外形酷似葫芦,因此也叫葫芦琴。锡伯族先民用刀将葫芦一劈为二,将猪膀胱套上去,两根羊肠线作弦。到了现代,绰伦由最初研制的2根弦发展到今天的4根弦。琴弦的声音仿佛马头琴的柔美,音色优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乐器。 锡伯族的传统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射箭、摔跤、赛马、角力、滑冰、等活动,此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棋类(卡塔)、嘎尔出克(髀石)游戏等。

打瓦尔

打瓦尔是锡伯族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它起源于锡伯族的狩猎时代,不仅可以锻炼臂力、眼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集体观念。打瓦,人多人少均可以。每人手中拿一方形厚木块叫做“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组,打瓦之前先赌出立瓦组和打瓦组,输者立瓦,赢者打瓦。具体方法是:双方在规定好的距离线上,打瓦者用瓦将立瓦者的瓦打倒就算通过。打不着或是打不倒都算“烧死”。第一次打称打头面,打时打瓦者口中也要喊头面,喊错了或是不喊,都算“烧死”。“烧死”者,允许别人来救,救活后可以继续打,救不活的,就要变成立瓦者,而原来的立瓦者就变成了打瓦者。头面瓦打完了,再打二面、三面,一步比一步难度大。如果有一个人完不成,就全体“烧死”,由打瓦变成立瓦。

摔跤

摔跤是一种比赛力量和技巧的对抗性很强运动,是锡伯族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每逢婚嫁、节日等吉庆日子都要举行,对获得胜利者给予奖励。摔跤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国际式摔跤与中国式摔跤外,还有本民族的摔跤形式。古典式摔跤、摔跤手的年龄、体重要差不多,摔跤时也没有固定的程序,只要一方的双手、膝盖或背脊一着地,就算输了。一种是自由式摔跤,参加比赛的选手不分体重、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只要一跤把对手摔倒就算胜利。锡伯族还有一种摔跤形式,将摔跤手的双腿用一条麻袋装起来,麻袋口扎在腰间系紧,双方只能用上肢的力量和技巧摔倒对方。还有一种马上角力,也叫马上摔跤。比赛时,骑手一手执辔,一手抓、拉、推、搡、扭对方,或则把辔压在坐鞍上,马鞭叼在嘴中,当两马相交之际,双方交手较量都力图把对方拉下马来,拉下马就算赢了。争斗中两骑往往左右盘旋,骑手扭在一起,拼力摔拉,斗智斗勇,险象丛生,惊心动魄。

以上就是关于苹果香歌词全部的内容,包括:苹果香歌词、苹果香歌曲原唱、有一种旅行,叫公路旅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6535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