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劝学 《说苑·建本》 翻译

孔子劝学 《说苑·建本》 翻译,第1张

春秋时,有一个人叫子路,他为人豪爽,善于击剑。他听说鲁国孔子招收了许多学习礼仪文化,就去见孔子。但他又不知道自己还能从孔子那儿学到些什么,就问孔子:“先生,我心中有个疑问,似乎有些人天生就有才能,不用学习就会做许多事情。比如山上的竹子吧,砍下来就能做成竹箭,用它可以射犀牛皮。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也能像竹子一样成材,那人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呢?”

孔子一听,知道子路是个爽直而自负的人,就诚恳地劝他道:“你知道竹子可以做成箭,可以射穿犀牛皮,难道你不知道一旦给竹箭前端安上铜箭头,后端安上羽毛,箭就能射得更快更准确更有力了吗?用它来射犀牛,不是射得更深入吗?学习就是这个道理,让一个人在原有的能力上再增添更好的能力,才能不断进步呀!”

子路听了,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诚心诚意地跟随孔子学习,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了不起的人物。

寓意:人不能光凭天资,还要勤奋学习,多加实践,才能提高自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说苑·建本》)

注: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安。

思考:晋平公为什么要称赞“善哉”?

译文:有一天,晋平公同著名的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叹了口气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笑着说:“你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沉下了脸,不高兴的说:“哪有身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连忙起身下拜,谢罪道:“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像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平公一听,连连点头称赞:“说得好。”

点析:学习是为了照亮人的行程,指导人的行动。这里,师矿用“日出”、“日中”、“炳烛”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生学习的三个阶段,是十分形象的。

人与动物的区别,恐怕就在于人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学习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捷径,学与不学是根本不同的,什么时候学习都不迟。人到老年,精力和记忆力都大大衰退,比起青年人来,学习上的确存在更大的困难。但是,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困难再大也是能够克服的。

在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当一个知识盲、科技盲已经行不通了,随着我国加入WTO,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我们是否因为岁数大一点就不学习了呢?这里应该问自己一声:“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原文:晋平公②问于③师旷④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⑤有为人臣而戏⑥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⑦好⑧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⑨乎?”平公曰:“善哉!”

2、翻译: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龄七十岁了,想要(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作为别人的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君主的啊?”师旷回答:“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啊!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如同早上升起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年老时喜欢学习,如同点燃蜡烛的明亮。点燃蜡烛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的好啊!”

一、炳烛夜读出处:《说苑·建本》

二、作者人物简介: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原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 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 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三、所属文学时期:秦汉文学

四、所属朝代:汉代

五、作品体裁:记叙文

六、含义:

读书学习无论对什么人来说都有益的。

读书不在于年龄,而在于有没有心

要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

活到老学到老。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好学不倦的精神是人人都需要的。

七、寓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师旷的分析告诉我们: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学习的状态是有所不同的,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但他的分析同样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学习对人总是有好处的,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1,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            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呼?臣闻之:‘少而好学,如        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2,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我已七十岁,还想读书,恐怕已经太迟了。”

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蜡烛?”

平公说:“哪里有做人臣的开人主的玩笑?”

师旷说:“我这个愚昧的臣子怎敢开主上的玩笑呢?我听说,少年好学,好像早晨的朝阳;      壮年好学,如日中天;老年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亮,在烛光下行走与在黑暗      中行走相比,哪个更好?“

平公说:“说的好呀!”

1,作者: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年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      州)人,祖籍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刘向     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   《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曾奉命领     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著《九叹》等辞    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  《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   人辑为《刘中垒集》。

2,启发:好学,总不嫌晚。如今,世界发展很快,变化很大,过去学会学精的东西,今天并不      一定适用、贴合;今天出现的新事物,还需要继续学习、理解。社会在不断进步,竞争尤其      剧烈,要迎头赶上,与时俱进,除了学习,增添新知识,增进新技能,没有别的再佳的选        择。少年如此,壮年如此,老年也不能例外。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

3,鉴赏:

(1)《说苑》中“师旷论学”的故事里,七十高龄的晋平公还想学习,以提高个人素质,提    升执政能力,但他又担心岁数太大,为时已晚,便向著名乐师师旷请教,师旷劝国君炳烛而  学,并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的学习分别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  烛之光。

这三个比喻里就蕴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在内,尤其是烛光精神对人们的启迪更大。可见终身学习的理念古已有之,并非今人独创,学习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活动,是积极消费人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少壮”要努力,“老大”不伤悲,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谁不学习谁就会跟不上时代步伐,成为落伍者,终被社会所淘汰。

(2)学习是为了照亮人的行程,指导人的行动。这里,师矿用“日出”、“日中”、“炳烛”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生学习的三个阶段,是十分形象的。

人与动物的区别,恐怕就在于人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学习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捷径,学与不学是根本不同的,什么时候学习都不迟。人到老年,精力和记忆力都大大衰退,比起青年人来,学习上的确存在更大的困难。但是,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困难再大也是能够克服的。 在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当一个知识盲、科技盲已经行不通了,随着我国加入WTO,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我们是否因为岁数大一点就不学习了呢?这里应该问自己一声:“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在对应社区建档。立本建档就是怀孕期间到社区医院建立孕期档案,获得《天津市孕产妇保健手册》,俗称立本。这个档案,会记载孕妈的个人信息,以及在孕期的各种信息,档案上还会有孕妈孕检的项目、时间等信息。有了这本《手册》,孕产妇就被纳入了天津市的孕产妇保健体系,将获得孕期保健、产前检查(含产前追访)、28周转诊、产后访视和宝宝的预防接种等相应的保健服务。其中包含孕期产检时间提醒,孕期体重管理和高危妊娠管理等。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人君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这段文言文大体的意思是:齐桓公问管仲道:“当君

孔子家语·六本 第十五

原文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①,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②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迩③,君子之道也。”

注释

①行己:立身处世。本:根本。

②嗣:子孙,这里指选定继位之君。

③反本修迩:返回到事物的根本,从近处做起。

译文

孔子说:“立身行事有六个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立身有仁义,孝道是根本;举办丧事有礼节,哀痛是根本;交战布阵有行列,勇敢是根本;治理国家有条理,农业是根本;掌管天下有原则,选定继位人是根本;创造财富有时机,肯下力气是根本。根本不巩固,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桑;不能让亲戚高兴,就不要进行人事交往;办事不能有始有终,就不要经营多种产业;道听途说的话,就不要多说;不能让近处安定,就不要去安定远方。因此返回到事物的根本,从近处做起,是君子遵循的途径。”

原文

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①而昌,桀纣以唯唯②而亡。君无争③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注释

①谔谔:直言进谏的样子。

②唯唯:恭敬顺从的应答声。

③争:通“诤”,直言劝谏。

译文

孔子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商汤和周武王因为能听取进谏的直言而使国家昌盛,夏桀和商纣因为只听随声附和的话而国破身亡。国君没有直言敢谏的大臣,父亲没有直言敢谏的儿子,兄长没有直言敢劝的弟弟,士人没有直言敢劝的朋友,要想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国君有失误,臣子来补救;父亲有失误,儿子来补救;哥哥有失误,弟弟来补救;自己有失误,朋友来补救。’这样,国家就没有灭亡的危险,家庭就没有悖逆的坏事,父子兄弟之间不会失和,朋友也不会断绝来往。”

原文

孔子在齐,舍于外馆,景公造①焉。宾主之辞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适至,言先王庙灾。”景公覆问:“灾何王之庙也?”孔子曰:“此必釐②王之庙。”公曰:“何以知之?”

孔子曰:“《》③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④。’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祸亦如之。夫釐王变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崇峻,舆马奢侈,而弗可振⑤也。故天殃所宜加其庙焉。以是占⑥之为然。”

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罚其庙也?”

孔子曰:“盖以文武故也。若殃其身,则文武之嗣,无乃殄⑦乎?故当殃其庙以彰其过。”

俄顷,左右报曰:“所灾者,釐王庙也。”

景公惊起,再拜曰:“善哉!圣人之智,过人远矣。”

注释

①造:造访,访问。

②釐王:东周国君,周庄王之子,名胡。

③《诗》:此诗已佚,今本《诗经》无。旧注:“此逸诗也。皇皇,美貌也。忒,差也。”

④忒:变更,差错。

⑤振:救。

⑥占:预测,推测。

⑦殄:断绝,灭绝。

译文

孔子在齐国,住在旅馆里,齐景公到旅馆来看他。宾主刚互致问候,景公身边的人就报告说:“周国的使者刚到,说先王的宗庙遭了火灾。”景公追问:“哪个君王的庙被烧了?”孔子说:“这一定是釐王的庙。”景公问:“怎么知道的呢?”

孔子说:“《诗经》说:‘伟大的上天啊,它所给予的不会有差错。上天降下的好事,一定回报给有美德的人,灾祸也是如此。釐王改变了文王和武王的制度,而且制作色彩华丽的装饰,宫室高耸,车马奢侈,而无可救药。所以上天把灾祸降在他的庙上。我以此作了这样的推测。”

景公说:“上天为什么不降祸到他的身上,而要惩罚他的宗庙呢?”

孔子说:“大概是因为文王和武王的缘故吧。如果降到他身上,文王和武王的后代不是灭绝了吗?所以降灾到他的庙上来彰显他的过错。”

一小会儿,有人报告:“受灾的是釐王的庙。”

景公吃惊地站起来,再次向孔子行礼说:“好啊!圣人的智慧,超过一般人太多了。”

评析

这篇也是由诸多篇章组成,先择其要者介绍。“行己有六本”章,指立身、丧纪、战阵、治政、居国、生财六个方面都要立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是流传甚广的两句话。本章也是讲谏诤的。“孔子在齐”章,孔子根据“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祸亦如之”的格言,推断出周釐王庙的火灾。事情虽属巧合,对奢侈者也有警戒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孔子劝学 《说苑·建本》 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孔子劝学 《说苑·建本》 翻译、说苑 建本 求翻译、炳烛夜读是谁说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6529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