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淞沪会战

如何评价淞沪会战,第1张

淞沪会战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的下级士兵和军官的英勇,却反应了当时整个国民政府和***的无能,以及整个国军上层将官的无能,下层士兵和军官的英勇牺牲却根本无力扭转整个战局,当时换中共上去打,都未必打的如此惨烈。

而官方的评价是:淞沪会战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1938年11月11日,上海市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上海沦陷。

至此,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落下帷幕。

在淞沪会战的3个月中,全中国上下团结一心,达成了“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的共识。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

中国坚持抗击日寇达到百日之久,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

淞沪会战的意义更在于,打破了日军“三个月 ”的妄言,将中日战争拖入持久战。

一旦日军无法速战速决,也就决定了它最后失败的命运。

牺牲人员:第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第67师师长负重伤(未死),第201旅旅长蔡炳炎及两个团长阵亡,第11师和第67师营连长大半牺牲,陈诚集团半月减员半数,税警团第四团团长孙立人重伤,第18师师长朱耀华因阵地被攻破拔枪自杀。

第88师第524团2营800余人奉命守卫四行仓库,即后来的“八百壮士”,坚持奋战三天三夜,未全军覆没,在租借各国请求下退回租借之内。

淞沪会战中,中方兵力最高达70个师,70余万人,包括蒋介石的近卫军、各地军阀、各地正规军等;日方27万人,包括驻守在台湾、华北、东北的精锐部队及最初参战部队。

同时有海空军支援,人少力量强大。

很多中国参战部队未开到前线就遭到日军空袭,损失惨重。

问题一:为什么说日本侵略者没有达到他们发动淞沪会战的目的 没能有效占领、控制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区,尤其华东海岸线憨这条线,北去可以攻华北、南下可取华南、东南亚。

问题二: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 的幻想

问题三:淞沪战役的意义 淞沪战役: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即加强了对经济重心上海的挑衅。1937年8月9日,日军侵入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滋事,藉此集中多艘战舰,并以海军陆战队登陆,要求我撤退驻沪保安队,经我严词拒绝。其后,日军长谷清师团企图重演“七七事变”,于8月13日上午9时15分,集结驻沪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约万余人,向我保安队进攻,淞沪战事拉开揭幕。中国军队第9集团军于次日完成围攻准备,15日晨攻击据守上海市区约15万日军,重点指向日海军陆战队主力所在的海军营房,但因日海空军实力远超中国军队,故我军损失惨重,多次攻击亦未能成功。

此战坚定了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振奋了全国同胞的爱国热情,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三个月 的白日梦宣告破灭,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而中国军队的牺牲精神和战斗能力也获得了各国军事观察家的高度评价。拥有强大作战潜力的中国遂在艰苦战争磨炼之下,慢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上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问题四:在中华民族的抗战中淞沪会战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 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中日的淞沪大会战规模空前,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当时蒋介石决定将主力东调,寻求上海决战的策略是否适当,引起了诸多争论。

总体评价

就大战略而言,因内战刚结束不久,中国国民经济正逐渐恢复(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战前最高峰),陈诚本人也正在负责利用进口武器装备50个国防师的计划(如与德国合作,用江西大余的钨矿石换取德国武器),在上海与日军大战则势必终止中国的抗战准备而仓促与日军决战。

实际当时日本决策机构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对是否全面侵略中国摇摆不定,以参谋次长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不扩大派”暂时占了上风。石原为当时实力派人物,因当时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为皇族只是挂名,军部实权在参谋次长石原手里。石原甚至主张:“可以将我华北全部驻军一举撤至山海关满州国界,然后由近卫首相亲自飞往南京与蒋介石促膝交谈,以解决日华间根本问题。”日本这个方案,是通过回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换取国民 对东北伪满洲国的正式承认。国民 本可利用此次谈判与日本周旋,尽量赢得更多时间,然而当高宗武返回南京时,“八一三事变”正好爆发,中国军队进攻上海日军后,石原莞尔被迫辞职,日本统帅机构决定全面侵华,可见陈诚主动挑起上海战事的失策。另京沪一体,上海既为前线,国民 首都南京就直接暴露在日军兵锋之下,日军增兵上海后很快就直捣南京,对中国抗战震动极大。

正面评价

中国部队机动性极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势作战,将会无法取得战略主动,日军若是掌握全面战略上的主动――一旦它在华北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迟早会对长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发动攻击,这时蒋介石将根本无法两面兼顾。因此不如由中国主动在上海发动攻势,强迫日军改变战略决战地点,对于中国更为有利。

所以中国放弃在华北的决战,以及在华东果断形成决战,是掌握战略主动的正当决策,一旦由日军控制战略主动,华军将更会首尾难以兼顾。从日军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的组成,即可显示日本对于在华北决战的准备十分迅速与完整,假如华军真的以主力反攻华北,蒋介石更是鞭长莫及无法有效指挥,而漫长的补给线,也将会发生无法支持一百个师作战的严重后勤问题,因此日军将会在华北更为轻易地大获全胜。此外,日军仍是可以以海空优势,随时威胁上海地区,中国无法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布防。

负面评价

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不能被视为是战略上的成功。”

蒋介石虽然早有作战计划并决定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但是对于日本方面对中>>

问题五:淞沪会战的作用,意义,影响拜托了各位 谢谢 凇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其惨烈程度为现代战争史上之少见。中国军队人数虽多,但武器装备极其落后,后来的西方军史家说,凇沪战役就象一次落后武器装备的展览会;日军装备优良,加上有空军及沿江舰队的炮火支援取,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力顶得上国军的十个师。日军参战达9个师团22万余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参战6个集团军约70个师共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淞沪战役得到了全国人民特别是上海人民的有力支持,70万国军的浴血奋战,使日军被迫改变由北向南占领中国的战略部署,打破其三个月 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其对中国后来的抗战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麻烦采纳,谢谢!

问题六:淞沪抗战与淞沪会战的有什么区别,还是意义一样的。 两个战役发生的时间不同,将领也不同淞沪抗战:时间:1932年1月28日~3月3日主要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为掩护炮制伪满洲国傀儡 的阴谋,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谋在上海制造事端。1月27日夜,日军步兵在浪人的掩护下前进,遭到中方警察例行询问,当浪人辩解时,其后的步兵突然开枪。4名警察迅速进入掩体还击,淞沪抗战正式爆发。盐泽幸一扬言三天占领上海。 上海军民义愤填膺,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第19路军3个师共3万余人,第60、第61师分驻苏州、南京一带,第78师2个旅驻守上海,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抗战。结果:5月5日,中日在英、美、法、意各国调停之下签署《淞沪停战协定》。日军返回战前防区(上海公共租界北区、东区及其越界筑路地带),中国军队暂留现驻地(沪宁铁路上的安亭镇至长江边的浒浦一线),交战区划为非武装地区。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等经过:1937年8月9日,驻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斋藤要藏,驾军用汽车强行冲击虹桥中国军用机场,被机场卫兵击毙。事件发生后,中国上海当局当即与日方交涉,要求以外交方式解决。但日军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拆除军事设施,同时,向上海增派军队。8月13日, 日军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黄埔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上海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抗战。结果:11月5日拂晓,日军利用大雾、大潮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陆,对淞沪实施迂回包围。中国右翼军部分沿海守备部队已抽调支援市区作战,猝不及防,阵地相继失守,战局急转直下。日军第10集团军于11月6日占领金山,力图与上海派遣军达成合围。蒋介石被迫于11月8日下令全线撤退,日军于11月9日占淞江、11月12占上海。至此,战役结束。

问题七: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1938年11月11日,上海市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上海沦陷。至此,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落下帷幕。在淞沪会战的3个月中,全中国上下团结一心,达成了“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的共识。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中国坚持抗击日寇达到百日之久,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淞沪会战的意义更在于,打破了日军“三个月 ”的妄言,将中日战争拖入持久战。一旦日军无法速战速决,也就决定了它最后失败的偿运。

牺牲人员:第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第67师师长负重伤(未死),第201旅旅长蔡炳炎及两个团长阵亡,第11师和第67师营连长大半牺牲,陈诚集团半月减员半数,税警团第四团团长孙立人重伤,第18师师长朱耀华因阵地被攻破拔枪自杀。

第88师第524团2营800余人奉命守卫四行仓库,即后来的“八百壮士”,坚持奋战三天三夜,未全军覆没,在租借各国请求下退回租借之内。

淞沪会战中,中方兵力最高达70个师,70余万人,包括蒋介石的近卫军、各地军阀、各地正规军等;日方27万人,包括驻守在台湾、华北、东北的精锐部队及最初参战部队。同时有海空军支援,人少力量强大。很多中国参战部队未开到前线就遭到日军空袭,损失惨重。

问题八:淞沪会战是胜利还是失败 失败了。 组织的三次会战全部失败。虽然签了淞沪停战协议,还是打了。

问题九:日本全面侵华,为什么要先在上海打淞沪会战,然后再打南京。是必然还是偶然。 首先在打淞沪会战之前,日军在上海驻有海军陆战队的3000人,而且上海离南京实在是太近了,为了首都的安全,国民 也不可能容忍日本人在上海有这么一支部队的,而且当时蒋光头手里有着刚组建的3个德械师,这可都是中央军精锐中的精锐。况且当时七七事变刚过,民众一致要求 抗日。

看待一个历史事件既有他的必然因素也有他的偶然因素,必然因素是日军的大战略,攻陷南京逼迫国民 投降,来达到他三个月内 的野心。偶然因素是就在八一三淞沪抗战前夕的8月9日,日本驻上海丰田纱厂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藤驾车要求强行进入虹桥机场,被守卫机场的中国宪兵制止,随后事件逐渐升级,这两人被击毙,日本人认为是中国方面的有意挑衅。这就是上海虹桥机场事件,也叫虹桥事变。

最终就是中日双方都不断增兵上海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达20万人,而国军方面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

虽然说八一三淞沪抗战我们是失败了,最后南京沦陷,但是其意义是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 的立场,绝不向日军投降。

求采纳!!!!

问题十:淞沪会战为什么会战败,75万军队输给了日本30万?! 其实你可以参考一下淞沪会战的百度百科,好好看看战史对你会很有帮助。

我个人的观点如下:

1,从战略上看,国民 打淞沪会战是个“面子”问题,说实话,也是可怜的一个选择。因为自“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以后,国内的民情已经不可能容忍 进一步退让。而以当时中国国力和中国的地理特征,结合日本本身的部队数量,最合适的战略做法就是以中国巨大的战略纵深拖垮日本。但是很可惜,蒋介石当时已经没有别的选择,“西安事变”后,国民 再进一步退让会被国民所弃,所以国军唯一的选择就是打。那么打哪里呢?蒋介石的考虑是,既然非要打,那就要选一个能够制造国际影响力的战场,这样可以争取更多的国际关注和援助,于是上海就成为了这次会战的主战场。

虽然国内也有人认为,由于当时在北方战场,国军的战斗不利,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迅速占领了华北地区,一旦退守,则武汉一线会被迅速北下的日军攻陷,而东南方新登陆部队此时在东南合力进攻,由于华中地区无险可守,一旦被南北分切,中国的军政中心又无法迅速退守至四川,历史上在中国,南方政权灭亡的路线基本是因为这套战略。

但是很可惜,日军当时的战略思想根本没这样想过,应该说是没办法做到,因为日军本身的军力有限,不可能迅速离开北方刚刚占领的辽阔区域,根据当时的日军参谋本部石原莞尔所做的对华战略:“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即: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东印”(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供应,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尽管日本30年代早期的计划中还有海陆军联合攻占武汉的计划,但在石原的这个计划中,鉴于中国 实力的已有所加强,日本已经放弃了一旦开战就攻占武汉的计划,因为那是日本国力所不允许的。

所以当时日军的想法是:攻下中国新建立的工业和军事中心,然后全面封锁中国沿海,就可以逼中国投降。可是也正是因为这个战略,中国才幸运的活下来了,当时国军所担心的“北下一举歼灭”的战略如果被当时的日军所选,则真的是万事休矣。直到6年以后,日军才用这套方案,但是时过境迁,这套战略后来就不中用了。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的作者黄仁宇认为,“从现在公布的蒋日记看来,淞沪地区作战并无全盘计划”。蒋介石虽然早有作战计划并决定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但是对于日本方面对中国军队进攻可能作出的反应,却“一切未经考虑”,“所以蒋介石在上海地区集结兵力迎战,可能出敌不意,而敌之对策亦出蒋之不意”。

2,从战术领域看,此战天时地利人和全不占,是中方的“必败之战”。

天时

战备期中国军队准备进攻上海的第一批部队是第87、88师,原为国民 的警卫部队,是德国顾问训练出的样板师,全制式德国武器装备,为国军精锐。秘密开到上海附近后,张治中又建议抽调正规军化装为保安队进驻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时,中国军队占了绝对优势,除2个精锐师外,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100毫米加农炮)和炮兵第8团(150毫米榴弹炮),加上坦克、空军助战,按理应具有压倒性优势。其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 夸大为1万人以上),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中国军队一直无法完成重大突破。

这期间,有个轶事,当时张治中建议抽调正规军时>>

淞沪会战之爆发原因和背景 日本扩大侵华 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从“九一八”侵占中国东北并向华北扩展的过程中,日本的得益,更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骤。30年代,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29年为100,1936年上升为150,1937年达169。8年平均每年递增68%,但日本工业生产的递增率不能用正常的国内生产来考察的。1930、1931年是处于经 济危机时期,那么在1932年开始就是以9%的年平均递增率发展,以1937年与1936 年相比,上升了127%,后几年的大幅度上升,无疑是从侵略中国得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侵华已经得到这样大的利益,大陆政策第一步的预想变为现实,就更加积极地扩大侵华。 1936年8月,日本广田内阁召开了首相、外相、藏相、陆相、海相的五相会议,决定了一个《国策大纲》,把“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根本国策”。《大纲》规定:对外应“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同时防备英、美,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体系”,“向南方海洋,特别是南洋方面(印度尼西亚方面)求日本民族的、经济的发展”;对内“必须采取指导统一国内舆论的措施……,和‘国民思想健全化’的措施”,以加强法西斯统治。按照这个计划,陆军制定了大规模扩充空军和在中国东北的兵力为中心的五年扩军计划;海军也制定了宏大的造舰计划,1937年,日本的军事预算,占全国家预算的60%以上。 1937年6月,近卫文任日本首相,采取了关东军参谋长、侵华狂热分子东条英机的主张:鉴于西安事变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渐形成,应立即扩大侵华战争。 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日本的宣传机器,大肆鼓吹侵略中国是为了解决“日本人口过剩”、“天然资源缺乏”、“捍卫主权线、生命线”的圣战,是“惩罚”中国军民的抗日与“扩战”的“不得已的行动”,甚至是为了“帮助开发中国的光荣”之举,等等。 另一方面,对外又不断制造“和平”的阴谋,鼓吹所谓“日中友好提携”。1937年3月,日本外相佐藤提出对华的“新认识”、“新政策”,诡称要“改变”日本对华关系,“协助中国的统一与复兴”;今后日中外交谈判,要以“促膝谈心态度”,“将过去一切付诸东流,而重新以平等地位精神谈判。” 在这种“和平外交”的烟幕下,日本大量增加其华北驻屯军的兵力,在北宁路屯驻重兵,并侵占丰台这个重要军事据点,大批日舰开到青岛、上海,并进入长江各埠。37年6月以后,驻丰台的日军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在外交上,日本在1933年5月发出退出国际联盟的通知,两年后生效。此后也就抛开了1922年在华盛顿签订的《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的《九国公约》,这是日本与美、英、法、意、比、荷、葡为了共同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完全机会均等”,“中国之门户开放”的条约,现在要独占中国了,不能再受九国公约的限制。又宣布废除与英国等签订的限制海军发展的海军协定。1936年11月,同希特勒纳粹德国签订了反共产主义和第三国际的协定,即《反共产国际公约》,以后又同意大利签订了同样的条约。在国际上与德意结成联盟,与英美法等国处于对立的地位。也就是说,对一切表面上还有一层反侵略、非战外衣的国际组织、限制其独占中国的条约,统统抛开,与正在进行侵略殖民地的意大利、德国组成联盟。 进入1937年,日本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军事上,已经全面进行了侵略战争的部署,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就要开始了。 对战局的影响 : 除了军队的耗损以外,淞沪会战后期毫无章法的总撤退使整个战线完全溃散,并让日军得以长趋直入,间接导致了南京保卫战提早开战。 以军事面来说,国民政府不但战败以外还让其军事实力大幅受创,使得多年建军付诸流水;但在政治面上却是成功的,淞沪会战将中日冲突成功的台面化宣传到国际媒体。也让世界清楚中华民国政府对日本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而战争导致的国外资产损失与日军的战争暴行有效的降低国外舆论对于日本的好感,也间接影响日后英美对中国战场的支持。 最后,日军原先希望借由有限度冲突取得在华利益的作法,在淞沪一战后开始无法收拾。淞沪会战的时间长达三个月,最终也只能在伤亡惨重下勉强夺得胜利,而国民政府在此战以后毫无对日本妥协的态度使日军无法回收战争成本,在一无所得下日军必须增兵以在这场战争获得利益,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使日本国力逐步拖入崩溃边缘,并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

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

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

这不能被视为是战略上的成功。”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评价淞沪会战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评价淞沪会战、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是什么、发动淞沪会战意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649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