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瑶简介及详细资料

童瑶简介及详细资料,第1张

早年经历

1996年,童瑶到北京中国歌舞团艺术学校学习。

1997年,童瑶回了昆明,考入昆明文艺学校,这是一所五年制的中专。一边上文化课一边学习舞蹈,童瑶学的是民间民族舞。在艺校上学时,她花了一年的时间学葫芦丝。舞蹈考试中,她选择了芭蕾舞《白毛女》。

2002年,童瑶同时报考了北京**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在中戏进行二试的时候,**学院三试的结果出来,童瑶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中戏专业课的考试。

演艺经历

2002年,由于《林海雪原》剧组原来演白茹的演员被换掉了,童瑶和其他几个备选的女孩去东北的外景地面试,童瑶被导演选中,主演了《林海雪原》。

2007年,为《男人装》拍封面,在**《不敢说爱你》中饰演了蓝馨。

2009年,童瑶、陈柏霖主演的、由霍建起执导的《台北飘雪》代表中国参加了东京**节。

2010年,主演电视剧《家常菜》获得第28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同年冬季,凭《桥隆飙》在电视剧网际网路盛典中荣获“年度最新人”奖。

2011年,主演的《最长的拥抱》获得第36届蒙特娄国际**节荣获最佳创意大奖。

2012年,童瑶与黄渤、高虎主演了电视剧《民兵葛二蛋》。 9月,在《优品》杂志6周年庆典上荣获“年度飞跃演员”奖项。

2013年初,童瑶与彭玉、尹航等主演了都市家庭情感剧《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3月29日,在“2012中国电视剧年度明星盛典”荣获“新锐女演员”奖。

童瑶

2013年,童瑶与周渝民联袂演绎《早见晚爱》,定档暑期7月19日全国公映。

2014年,童瑶、蒋欣、张歆艺联决主演的都市青春剧《新闺蜜时代》春节收获超高收视和口碑。

2014年,童瑶、黄晓明、范冰冰主演,张之亮执导**《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2014年7月31日全国公映。

2014年,童瑶、李晨主演的电视剧《爸爸快长大》播出在即。

2016年,出演路奇执导的年代情感剧《乔家大院之光明之路》;8月,童瑶还与霍建华、周迅合作出演了清装宫廷剧《如懿传》,并在剧中饰演才情并茂的后妃高晞月。

2017年,出演由杨阳执导的古装玄幻电视剧《将夜》,饰演李渔。

2018年,与王凯、杨烁、董子健合作出演孔笙,黄伟执导,侯鸿亮担任制片人的大型当代题材电视剧《大江大河》,在剧中饰演宋运萍一角。7月1日,主演的电视剧《诚忠堂》在央视八套播出。8月20日,主演的电视剧《如懿传》在腾讯视频播出。12月10日,参演的电视剧《大江大河》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全国首播。

2019年6月14日,凭借电视剧《大江大河》获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奖。7月12日,主演都市情感剧《三十而已》,在剧中饰演顾佳  。

主要作品 参演** 上映时间 剧名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2014 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 客娉婷 张之亮 范冰冰;黄晓明 2013 大掌门 沈芳 郭林 张桐; 姜超 2013 早见晚爱 周挺 刘国昌 周渝民;曹云金 2012 台北飘雪 五月/阿May 霍建起 陈柏霖;杨佑宁 2012 最长的拥抱 纤纤 杨亚洲 倪萍;刘伟 2011 巨额交易 陈妤 马俪文 韩彩英;蓝正龙;杜汶泽 2010 食人草 小白 钱路 金俊浩;许绍洋 2009 九龙佩/红楼二尤 尤二姐 喻瀚湫 姬晨牧;李婉僮;刘佳 2008 不敢说爱你 蓝馨 方军亮 林申;商忆沙 参演电视剧 首播时间 剧名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2020 我不是结不了婚 -- -- 潘粤明 2018-12-10 大江大河 宋运萍 孔笙;黄伟 王凯;杨烁;董子健 2018-8-20 如懿传 高晞月 汪俊 周迅;霍建华 2018-7-1 诚忠堂 莲花 路奇 张博;潘虹;乔欣 2017 将夜 李渔 杨阳 陈飞宇 2017 如懿传 高晞月 汪俊 周迅;霍建华 2016 定制幸福 田晓妮 谢律 乔任梁 2016 转身遇到你 万欣欣 常晓阳 于毅,;迟帅 2014 新闺蜜时代 周小北 潘镜承 张歆艺;蒋欣;朱宏嘉 2013 爸爸快长大 王珊珊 刘恺 李晨;秦丽;冯砾 2012 大河儿女 ---- 安建 陈宝国;赵奎娥;姜宏波 2012 民兵葛二蛋 孟喜子 韦大军 黄渤;高虎;阎娜 2012 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 ---- 丁黑 李健;彭玉;许娣 2011-04-02 家常菜 文远 安建 黄志忠;左小青;宋春丽 2011 雷锋 女主角 赵劲;高战 田亮;苗圃;王力可 2010-11-15 桥隆飙 小白龙(桥隆花) 金姝慧 邢佳栋;张博;梁诗冉 2009 伤情 章子萱 澄丰;林龙 曾黎;郭晓冬;张萌 2008 我想更懂你 ---- 王筱明 迟帅;王华英 2008 清风明月佳人 蔡楚楚 舍言 韩再芬;于洋;艾东 2008 军人荣誉 吴小丽 王连平 丁海峰;曾黎;邓英 2008 一错再错 方小蕊 王小康;王金声 汤镇宗;盖丽丽;赵鸿飞 2006 龙虎人生 方淑晴 郭靖宇 王志文;王志飞;吕凉 2006 少年杨家将 潘影 李国立 胡歌;彭于晏;何润东 2005 行走的鸡毛掸子 秀雨 梦继 寇世勋;潘虹;霍青 2003 林海雪原 白茹(小白鸽) 李文歧 王洛勇;于洋;马绍信 MV作品 时间 歌曲名称 歌手 2009年3月 《北京下雨了》 王啸坤 个人生活

2019年10月,演员童瑶与男友王冉在义大利罗马周边的一个古堡完婚。

社会活动

2007年,童瑶赴香港参与捐助关爱儿童组织的义卖活动。

2008年,童瑶与其他演艺人士共同录制了抗击南方雪灾的主题曲。同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等十余家国家级公益组织举办的第二届“慈善群星会”,童瑶与王宝强、韩雪等人一起合唱《雪中送暖》,关注灾情共抗风雪。

2010年4月9日,童瑶向云南旱区捐款10万元,其中6万元用于云南旱区援建20口水窖,4万元用于为旱区送上饮用水,并特意与剧组协调拍摄时间,连夜赶戏,亲自将饮用水送往旱区。

2012年4月,童瑶作为演艺圈中公益榜样的青年代表,与张嘉倪、舒畅共同获颁“爱心公益人物”殊荣,在现场童瑶倡导大家用真诚感恩的公益态度做善事,做好人,一起参与各项慈善和公益事业。5月,童瑶受邀成为了中华慈善总会I Do基金的爱心天使,并跟随I Do基金“爱心电脑教室”项目开展探访行动,走访了重庆合川区特教学校,为聋哑孩子们当了半天的音乐老师上了一堂手语音乐课。

2013年1月,童瑶出席了以关注和救助残障儿童的某基金在北京举行的公益盛典,呼吁大家一道为需要帮助的献出一份爱心。4月20日,童瑶参加福特E350湾流活动并宣布此次活动所得全部捐赠给雅安地震灾区。

2016年01月11日,出席了《瑞丽伊人风尚》15周年风尚盛典,童瑶作为受邀嘉宾斩获“年度公益明星奖。

所获荣誉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2019-6-14 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奖大江大河    (获奖) 2013-05-30    “MSN年度突破女演员奖”   (获奖) 2013-03-29    “2012中国电视剧年度明星盛典”荣获“新锐女演员”奖   (获奖) 2012-09    《优品》杂志6周年庆典荣获“年度飞跃演员”奖 (获奖) 2010    冬季电视剧网际网路盛典荣获“年度最新人”奖   桥隆飙   (获奖) 人物评价

她凭借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及清新自然的形象,被誉为“85后最具潜力的气质女生”,受到广泛关注。(网易新闻评价)。

生活中,童瑶是一个乐观的人,这是对许多关心爱护她的人最好的慰藉。她小女孩的天真、乖巧、俏皮、可爱经常显现出来。她清纯的形象也颇受好评,有一定的潜力(郑凯南评价)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她是安徽省汉族的主要地方戏剧种,发源于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皖江流域。

(一)严凤英

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

1930年4月13日

严凤英(1930~1968),原名严鸿六,安徽省桐城县罗岭(今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人。女,中共党员,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

严凤英10岁时开始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

历任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遭迫害致死,现骨灰安放在安庆市菱湖公园内黄梅阁中,安庆罗岭建有严凤英故居纪念馆,毛泽东为其题写“党的好儿女”。

严凤英的黄梅戏代表作有《打猪草》、《游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等。

(二)马兰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马兰,女,1962年4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是迄今为止国内既囊括了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又囊括了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的唯一人。

2007年,荣获美国纽约市文化局、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和美华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

职业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安徽艺术学校

代表作品

《红楼梦》、《龙女》、《严凤英》、《无事生非》、《梁祝》、《西游记》

主要成就

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

(三)吴琼

吴琼,女,1962年3月24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1980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后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1989年在全国黄梅戏大奖赛中获最佳表演奖。2008年于安徽合肥及北京成功举办了黄梅戏有史以来第一场个人演唱会。2012年获得中国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2013年由其主演的《贵妇还乡》获得“北京丹尼国际舞台表演艺术奖”。2014年出演话剧《我的妹妹,安娜》。

代表作品

《孟姜女》《红罗帕》《江姐》《严凤英》《贵妇还乡》《女驸马》

主要成就

国家一级演员

白玉兰戏剧主角奖

(四)吴亚玲

(中国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吴亚玲,1962年10月14日出生于安徽芜湖,中国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国家级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1] 。曾荣获全国青年演员黄梅戏电视大赛“十佳演员奖”。中国安庆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表演银奖”。她扮相俊美,气质温存,表演含蓄。她在**《龙女》中演珍姑;电视剧《狐女婴宁》中饰演婴宁,《遥指杏花村》中饰演桂芳、《家》中饰演梅表姐、舞台剧《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女驸马》中饰演公主;《游春》中饰演赵翠花、《红丝错》中饰演张榴花;《千秋架》中饰演公主、《长恨歌》中饰演梅妃。尤其在《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雷雨》中饰演繁漪,《墙头马上》中饰演的李千金更是生动的体现了她的表演风格,'梅花奖' '文华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曾获全国青年演员黄梅戏电视大赛'十佳演员奖'等很多大奖。

国家级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

代表作品

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墙头马上》

(五)袁玫

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与马兰、吴琼、吴亚玲、杨俊是著名的安徽黄梅戏“五朵金花”,1980年她从安徽艺术学院毕业后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次年赴香港演出,1983年即被央视选中进入《红楼梦》剧组扮演袭人一角。此后,她几乎再没回到黄梅戏舞台。1988年南下到广东电视界做演员,主演过《公关**》《赵氏孤儿》等影视作品。2004年起任电视连续剧《故乡的云》剧组执行制片人,从此走上了制片人的道路。现为广东省电视台制片人,广东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中国**家协会会员,中国表演艺术学会会员。

(六)杨俊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杨俊, 女,1963年11月出生于安徽当涂。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农工民主党党员,国务院终身津贴专家,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委员。

她曾被誉为“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曾获得全国电视剧“飞天奖”、湖北省首届牡丹花奖、湖北省第二届金凤青年文艺奖、湖北省第二届“翔麟”艺术奖励基金优秀人才奖、第二届全国黄梅戏艺术节表演金奖、湖北省第三届屈原文艺创作奖、湖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湖北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奖”、中共中央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奖”等。1996年,杨俊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7年,她主演的《未了情》,荣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表演奖”。

其代表剧目有:《孟姜女》《双下山》《未了情》《貂蝉》《夷陵好人》《和氏璧》《妹娃要过河》等。

代表作品

《孟姜女》《双下山》《未了情》《和氏璧》《妹娃要过河》等

(七)韩再芬

韩再芬[1] ,女,1968年3月20日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文联副主席、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五届全国戏剧家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常委。

现任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

1984年因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一举成名, 2013年开始,韩再芬主演的大型原创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往事》正在全国进行巡演。

《天仙配》、《女驸马》、《郑小娇》、《徽州往事》等

主要成就

白玉兰表演艺术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

华表奖最佳戏曲片奖

美国金猴奖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剧种,发源于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皖江流域(上至皖鄂交界的大别山地区,下至安徽安庆宿松、岳西、太湖、望江、潜山、怀宁、安庆市区、枞阳、桐城以及安徽池州在内的广大皖江流域),并最终以完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怀腔或府调等,现主要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 黄梅戏的最早源头可能是来自湖北与安徽交界的大别山地区(目前此观点较为普遍)。传说清朝乾隆时期,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目前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

编辑本段简介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 黄梅戏

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的一组小戏。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

编辑本段黄梅戏的定名与源头

(引自著名的黄梅戏理论家吴功敏先生的研究文章): 黄梅戏

黄梅戏有两大声腔体系———花腔体系、平词体系。花腔体系脱胎于民歌小调,属曲牌体;平词体系渊源于高腔、弹词、罗汉桩、道情、吹腔、徽调、京剧等声腔,属板腔体。这两大声腔体系,都植根于安庆地区的声腔土壤。黄梅戏表演形式,在学习借鉴昆曲、京剧、徽剧等大剧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早期黄梅戏从业人员中,有成就、且有史料记载的黄梅戏老艺人,都是安庆地区的人。例如蔡仲贤(望江县人),胡普伢(太湖县人)、洪海波(潜山县人)、叶炳池(东至县人)、咎双印(怀宁县人)、胡玉亭(望江县人)、龙昆玉(望江县人)、程积善(贵池县人)、查文艳(怀宁县人)、丁永泉(怀宁县人)、潘泽海(安庆市人)、严凤英(桐城罗岭人)等,他们之间都有师承关系。 建国前,黄梅戏没有文人介入,演出的百余本大小传统剧目,绝大部分都是移植于青阳腔、岳西高腔、京剧和徽剧。 通过以上对黄梅戏声腔形成的探讨,剧目积淀的溯源,演员师承关系的觅踪以及黄梅戏历史沿革发展的总体把握,我们对黄梅戏剧种的发展概貌,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黄梅戏的源头就在安庆地区,黄梅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声腔系统是一个剧种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剧种和隶属于这个剧种的声腔系统的形成,都有一个不断吸纳、借鉴、融会、扬弃、改造、流传、不断适应观众审美需求、艰难复杂的积累创造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与本剧种在文化背景、人文环境、审美趋向、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渊源关系的某一种或某几种音乐素材,是本剧种的重要养分,从而加速了这个剧种的形成。

编辑本段发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

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民国九年(1920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编辑本段发展

1安庆黄梅戏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 黄梅戏

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桐城市与安庆市的交汇处,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安庆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安庆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 黄梅戏

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2湖北黄梅戏

湖北黄梅戏今天的发展,与18年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句口号密不可分,这句口号就是“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在这一口号的指引下,湖北省围绕振兴黄梅戏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从安徽安庆聘请了部分黄梅戏演员;把黄冈地区的大部分楚剧、汉剧团纷纷改为黄梅戏剧团;成立了黄冈艺校,专门为黄梅戏培养后备人才。黄冈地区创作的两台剧目《於老四与张二女》、《银锁怨》先后在北京演出14场,得到观众好评;1995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未了情》和古装戏《双下山》,在安徽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上获得优秀演出奖,主演杨俊、张辉获表演金奖。《未了情》还获得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 为了提高黄梅戏的整体艺术水平,湖北省文化厅与黄冈市政府决定每三年举办一次黄梅戏艺术节。经过5届艺术节的推动与磨砺,创作出了《冬去春又回》、《请让我做你的新娘》、《春到江湾》、《春哥传》等优秀剧目,培养出了郭华阳、周洪年、段秋萍等一批黄梅戏新秀。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一个剧种。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那还是近代的事。在这段时间内,他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在谈说这个名剧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表演这个剧种的团体,同样经历了这么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他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完善起来的。也可以说,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他的表演团体的形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纵观黄梅戏的表演活动,从业余性到专业性,大略可分为四个阶段.

(1) 萌芽阶段的表演活动

只有表演者,没有表演团体。这时期的黄梅戏,在宿松、怀宁的皖江一带(现在的安庆地区),只是一些农民、手工业艺人如竹木匠、织工、裁缝等,用山歌、茶歌等结合旱船、龙舟民间歌舞形式,在庙会上或过年过节时演出、演唱,他们由一人牵头,把自愿者联络在一起,业余时间,自由结合,演唱完毕,各自散去,下次再演唱,重新组合。而这一次的组合,与上一次的人员,就不一定相同了。这种演出、演唱,纯粹是自娱自乐、与人同乐的性质,并不是以此为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所以说,早期的黄梅戏,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表演团体。

(2)早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相对固定、人员很少、形成业余或半职业的班社黄梅戏从山歌、茶歌、采茶灯、风阳花鼓调的演唱,发展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二小戏、三小戏的时候,演唱者们,便不能如先前那样随意演唱了。由于是戏的演出,必须有排练,有服装、道具等戏剧所需要的程序和要求,业余时间则不够,加之,这种演出可能变成表演者的职业或半职业,他们便自然结合成一个团体。这就有了早期相对固定的黄梅戏班子,即现在称之为表演团体的。这个时期的班子,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季节性的,基本是业余性或半职业性的。大多没有固定的班址,内部松散,组织结构不完整,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人员出入自由,因表演的内容不大,剧中的人物不多,只不过三两出二小戏(小生、小旦)和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所以班子的人员很少,七八个人即可,所谓“七忙八不忙”,这是黄梅戏班子里流行的一句俗浯,就是说,这个班子七个人,就忙些,有八个人就不忙了。 因此说,中期阶段的黄梅戏,已经有了一些相对固定的,人员很少的,但是业余或半职业性的表演团体。

(3)后期阶段的表演

班社迅速发展,走上正规、固定,剧目增多,行当全,从农村进入城市黄梅戏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除演二小戏、三小戏外,吸收了青阳腔、楚剧的大本戏。演大本戏,就要求班社要相对的稳定,要具备表演大戏的表现能力。因此这段时期,相继出现了固定的职业性的班社,这种职业性的表演团体,为了生计,为了营业,为了保证收入,剧目要经常翻新,表演也要有一定的质量,人员增加了,行当齐全了,舞台美术(衣箱、幕布、道具、刀枪把子)也有了发展。班子不那么松散了,组织管理上,有了班主,还有了联系演出和管理生活的专职人员,流动性也增大了(即所谓“跑码头”)。这种职业性的表演团体,大约在清咸丰年间就已出现,如在咸丰七年(1857年).清军多隆阿、鲍超曾在冬至这天.在宿松缄“为剧楼,演花鼓戏,邀各营队长洎众文吏聚观”。(宿松县志)这里说的花鼓戏就是黄梅戏。这个记述,说明两个问题:一、多隆阿和鲍超看的这个黄梅戏,可能是一个阵容不错,有一定演出质量的固定性职业班社。二、这个班社已进入剧场。可惜这个记述未记班社名字及其他活动情况,因此有人说,他也可能是一个非职业性的班子。但是在光绪年间之后,黄梅戏的职业班杜,在岳西、宿松、潜山、太湖、怀宁的皖西一带就相继大量出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桐城人瓦匠彭鸿华,人称彭小佬,组织了黄梅戏班子,在怀宁的乡间演出,称“彭小佬班”。又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王宏元在岳西组“同升班“。20年代到30年代,是黄梅戏职业班社发展比较多的时期,除长江以北皖西、长江以南的至德(今东至县)、青阳、贵池、铜陵乃至徽州地区均有黄梅戏班社的组建。民国十五年(1926年),张廷翰在岳西组建“张翰班“ (又称“良友班”)。民国十六年(1927年,檀槐珠在东至组建“同乐堂”,又名“槐珠班”、“檀家班”。王梓林于民因二十七年(1938年),在宿松组建“抗建班“,又叫“王梓林班“。时值抗战时期,这个班子到抗战后方演出,宣传抗日救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桂春柏、桂月娥,在铜陵组建“椿月堂班“。抗战胜利后,大江南北,此散彼聚,聚而又散,散而又聚,比较活跃。1932年,丁永泉与艺友们一起,带班子进入安庆市,结束了黄梅戏只在农村演出的历史。此后,其他班社:仿效,也纷纷进入安徽的市县演出。 总的说,后期的黄梅戏表演团体,比较正规和固定,演出剧目增多,行当比较齐全,流行地区扩大,并从农村进入城市。

(4)近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从职业班社转为政府管理的职业剧团黄梅戏于1932年进入城市,到全国解放,20多年间,从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到周围各县以及江南的铜陵、青阳、贵池等县镇,都有黄梅戏的班社活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的文化事业管理部门,通过对艺人组织学习、培训等方式,将他们重新组织起来,置于政府领导之下,使之更好的学习和演出。如在安庆市,以丁老六(丁永泉)和他的儿子丁紫成、女儿丁翠霞,还有潘泽海和他的女儿潘王景琍,及后来从京班转来的王少舫兄妹,组建了“民众剧场”(当时场团合一,其实为民众剧团)。不久,严风英回到安庆,参加了“群乐剧场” (后改为“胜利剧场”,迁至钱牌楼新址)。又如桂春柏、桂月娥组建的“一二三班”,在铜陵被政府改为“铜陵新民剧团”。在此前后,安庆地区所辖各县及江南各县,将流动的职业班社及零星艺人,组成职业性的黄梅戏剧团。如望江县艺人胡玉庭和怀宁艺人李桂兰等人,从江北流动到至德,被至德组建为“至德大众剧团”。桐城县的文化部门将黄梅戏艺人陈国荣等,和一些业余演唱积极分子严云林等人,组成“桐城人民剧团”。望江县则是把半专业性的“凉亭剧团“和业余活动骨干组成“望江流动剧社”。 这样的恢复和重建表演团体,使原本流动性很强的“跑码头”状况,都相对的稳定了下来,基本上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活动和演出,并且多有固定的剧场。演出条件大大改善,脱开了“草台”和“地滩”。最主要的是,有了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自己管理自己,经济收入也有了一定保证。

编辑本段黄梅戏鼻祖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

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不同于其他剧类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黄梅戏

“中国戏剧梅花奖”已开展二十多年,在中国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培养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戏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梅花奖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奖,甚至被人誉为“中国戏剧的奥斯卡奖”。

经过二十余年的评选,梅花奖至少在三方面对戏曲表演产生了积极作用。 奖项 获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四届获奖演员(1987)21人 戏曲 计镇华、华文漪、涂玲慧、汤玉英、马兰、田桂兰、蔡正仁、王凤芝

雷英、张寄蝶、岳美缇、华雯、王玉兰、王芝泉、李二娥 话剧 吕晓禾、王宇、梁冠华、张国立、温玉娟 歌剧 杨洪基 奖项 获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五届获奖演员(1988年)21人 戏曲 冯玉萍、石小梅、杨至芳、武俊英、马玉璋、宋丹菊、刘芸、蔡瑶铣

赵葆秀、霍俊萍、戴春荣、马少良、高翠英、刘秀荣、王奉梅 话剧 奚美娟、宋国锋、野芒、韩童生、张秋歌 歌剧 刘维维 奖项 获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六届获奖演员(1989年)23人 戏曲 王万梅、叶金援、左大玢、郭彩萍、冯刚毅、沈健瑾、雷保春、曾静萍

邓敏、陈美兰、古小琴、朱世慧、杨春霞、王清芬、沈铁梅 话剧 刘远、王巍、宋洁、李放、卢志启 歌剧 万山红、郭卫民 滑稽戏 张克勤 奖项 获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七届获奖演员(1990年)22人 戏曲 牛淑贤、黄孝慈、马淑华、许爱英、虎美玲、于魁智、辛宝达、陈智林

张静娴、言兴朋、李秀云、王树芳、李静文、周龙、张幼麟 话剧 贾占红、张志中、杨青、魏积安、谭宗尧 歌剧 张积民、陈素娥 奖项 获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八届获奖演员(1991年)23人 戏曲 白淑贤、胡小凤、杨乃彭、栗桂莲、薛亚萍、宋转转、胡和颜、李金枝、杨赤、林继凡、李喜华

谷秀荣、丁凡、胡锦芳、苏国璋、陈俐、王永光、邓宛霞、马文锦、王继珠、马忠琴、王海波 话剧 刘晓明 奖项 获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九届获奖演员(1992年)31人 戏曲 王玉珍、邓沐玮、田蔓莎、邢美珠、刘赵黔、杜玉梅、李惟铨、吴国华、邱玲

宋丽、张虹、张爱珍、陈瑜、陈巧茹、陈淑敏、黄小午、黄新德、崔连润 话剧 宁才、李琦、杨树田、吴珊珊、宋丹丹、钟浩、夏军、翟万臣、濮存昕 歌剧 金曼、顾欣、唐德君 滑稽戏 顾芗 奖项 获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届获奖演员(1993年)22人 戏曲 小香玉、马惠民、刘海波、关静兰、李经文、李树建、张凤莲

陈乃春、陈淑芳、杨仲义、周云娟、侯丹梅、贺小汉、倪同芳、章兰 话剧 王丽云、王学圻、王晓梅、刘燕、贾玲珍 歌剧 米东风、秦鲁锋 奖项 获奖 获奖演员19人二度梅1人 二度梅 白淑贤(1991年) 戏曲 陈霖苍、李萍、孟广禄、王芳、何玲、欧凯明、史佳花、张志红

陈韵红、张富光、王红丽、崔建华、景雪变、杨凤一 话剧含儿童剧 张九妹、赵亮、王丽华、蔡金萍 歌剧 雷岩 奖项 获奖 获奖演员22人二度梅2人 二度梅 尚长荣(1985年)、裴艳玲(1986年) 戏曲 彭蕙蘅、小王彬彬、李梅、崔彩彩、鞠小苏、萧德美、郭明娥、曹汝龙

吴凤花、朱巧云、梁国英、杨俊、周桦、刘静、李胜素、魏海敏 话剧、儿童剧 杨树泉、徐帆、夏志卿、杨念生、王彦波 歌剧 韩延文 奖项 获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四届获奖演员(1997年)22人 戏曲 唐元才、倪惠英、谢涛、成凤英、袁淑梅、翁国生、张艳玲

赵一青、胡新中、许娣、张建敏、窦凤琴、刘丹丽 话剧、儿童剧 尹铸胜、扎西顿珠、刘美华、吴京安、齐丽华 歌剧 车英、孙丽英、么红、张丹丹 奖项 获奖 获奖演员21人 二度梅2人 二度梅 陈霖苍(1995年)、黄孝慈(1990年) 戏曲 陶琪、姚志强、董翠娜、张保平、赵秀治、陈辉玲、曾昭娟、杨秀薇

张建琴、雷通霞、王振义、朱桂芹、李萍、赵秀君、周卫华、颜永江 话剧、儿童剧 李珊珊、杨春荣、李敬惠、何冰 歌剧 王静 奖项 获奖 获奖演员35人二度梅5人 二度梅 沈铁梅(1989年)、宋国锋(1988年)、冯玉萍(1988年)

丁嘉丽(1986年)、朱世慧(1989年) 戏曲 张火丁、钱惠丽、冯咏梅、单仰萍、金不换、蔡建庭、董柯娣、王阳娟、梁维玲、韩再芬

王少媛、吴国华、李雪梅、史红梅、张绍荣、张克、侯红琴、王向阳、高静、杨红丽、武凌云、孟科娟 话剧、儿童剧 倪大宏、吴军、孙红雷、孙海英、康爱石、王瑶、张治中、李岚、马小矛、萧虹 歌剧 孙毅、李海珍、陈淑敏 奖项 获奖 获奖演员 28人 二度梅4人 二度梅 任跟心(1984年)、李仙花(1994年)、崔连润(1992年)、梁冠华(1987年) 戏曲 李宏图、裴永杰、董圆圆、陈学希、赵永伟、胡嫦娥、李洁、刘萍、刘玉凤、燕凌

孙存蝶、彭艳琴、耿巧云、谭建勋、梁淑卿、李佩红、郑曼莉、舒锦霞、李娟、李鼎、苗文华 话剧、儿童剧 王虹、吴燕琳、殷延平、温丽琴、王卫国、张凯丽、冷佳华 奖项 获奖 获奖演员35人 二度梅6人 梅花大奖1人 梅花大奖 尚长荣(1996年二度梅) 二度梅 霍俊萍(1988年)、张静娴(1990年)、濮存昕(1992年

刘秀荣(1988年)、张 腾(1998年)、冯刚毅(1989年) 戏曲 宋昌林、吴亚玲、张建国、艾金梅、周东亮、章瑞虹、李莎、陈晓红、张树萍、赵海英、徐秀芳、曾慧、

武利平、林奋、韩剑光、汪荃珍、傅艺萍、柳萍、梁素梅、杨益琨、陈素琴、刘莉莎、张晓东、陈云霞 话剧、儿童剧 陈希光、强音、田水、肖雄、丁霄汉、王羊、高侠、贾雨岚、张璐 歌剧 王辉 音乐剧 郑强 奖项 获奖 获奖演员23人 二度梅3人 二度梅 王红丽(1995年)、田蔓莎(1992年)、刘玉玲(1984年) 戏曲 贾文龙、王书龙、王珍如、王洪玲、赖琼霞、孙勇波、张彩萍、彭青莲、崔光丽

王锦文、刘惠欣、陈春、徐金仙、王桂荣、李新花、李丹瑜、杨帅学 话剧、儿童剧 杨立新、张丰毅、朱衡、曾拥军、姚居德 歌剧 刘燕燕 奖项 获奖 获奖演员23人二度梅2人 二度梅 何 冰(1999年)、陈智林(1990年) 戏曲 赵志刚、张慧芳、陈澄、赵媛媛、石晓亮、吴晶晶、李淑勤、李政成、李小锋、杨红霞

李文、魏春荣、袁慧琴、赵立华、边肖、齐爱云、申小梅(河南省越调剧团)、黄美菊、吉有芳、王杭娟、萧雅 话剧 王晓英 歌剧 戴玉强 奖项 获奖 获奖演员23人二度梅2人 二度梅 王平(1998年)、王芳(1995年) 戏曲 柯军、孙普协、陈飞、陈洪翔、常东、杜镇杰、彭玲、黄荣华、方素珍、张小君

王晓红、刘薇、李玉梅、张慧敏、陈媛、赵斌 话剧、儿童剧 冯远征、郝平、王晓玲、侯冰玉 歌剧 孙健、刘丹丽 音乐剧 宋祖英 奖项获奖大奖冯玉萍二度梅景雪变(山西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

李东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柳萍(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

刘子微(武汉京剧院)

茅善玉(上海沪剧院)

张秋歌(中国国家话剧院) 一度梅董红(张家港市艺术中心)

郑国凤(杭州越剧院)

吕洋(天津京剧院)

周利(重庆市京剧团有限责任公司)

黎安(上海昆剧团)

赵杨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

方汝将(温州市瓯剧团)

王超(成都市川剧研究院)

刘露(成都市京剧研究院)

姜亦珊(北京京剧院)

刘建杰(山东省京剧院)

陈亚萍(云南省滇剧院)

孙劲梅(福建京剧院)

苏凤丽(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吕淑娥(山东省吕剧院)

屈连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

詹春尧(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

王琴(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

孙娟(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范乐新(南京市京剧团)

姚百青(浙江省绍剧团)

崔玉梅(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

王滨梅(浙江越剧团)

刘雯卉(河南省济源市戏剧艺术发展中心)

王红(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

贾菊兰(山西省运城市蒲剧团)

马力(中央戏剧学院)

雷玲(湖南省昆剧团)

边点旺久(西藏自治区藏剧团)

佟红梅(甘肃省陇剧院)

袁泉(中国国家话剧院)

张艳秋(天津人民艺术剧院)

王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陈小朵(中国歌剧舞剧院) 奖项获奖名单二度梅(5名)欧凯明: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

韩再芬:安庆再芬黄梅戏艺术剧院

华雯:上海宝山沪剧团

朱衡:甘肃省话剧院

许荷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 一度梅(32名)吴非凡: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

王荔:武汉汉剧院

侯岩松:中国国家话剧院

施洁净: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

张馨月:北京京剧院

马佳:黑龙江省京剧院

凌珂:天津京剧院

杨霞云: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

朱福:云南省京剧院

刘巍:北方昆曲剧院

万晓慧:湖北省京剧院

杜欢:江西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符传杰:海南省琼剧院

刘京: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

吴熙:重庆市川剧院

吴双:上海昆剧团

杨俊:江西赣南采茶歌舞剧院

陈明矿:江苏省淮剧团

王君安:福建省芳华越剧团

金喜全:上海京剧院

麦玉青:广东粤剧院

杜建萍:山西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

刘莉莉: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

郭广平: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

卫小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何云: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窦凤霞:甘肃省陇剧院

邱瑞德: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

张涛: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周雪峰:苏州昆剧院

唐妍: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张艳萍:郑州市豫剧院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专门网站:>

以上就是关于童瑶简介及详细资料全部的内容,包括:童瑶简介及详细资料、黄梅戏大师介绍、跪求黄梅戏介绍,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6416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