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太极拳先学什么基本功

学太极拳先学什么基本功,第1张

太极先学什么基本功

太极拳先学什么基本功,太极拳是一项对身心都大有裨益的健身运动。无论老少,都可以尝试打太极拳,长期锻炼能达到舒筋活血,通经活络的效果,那 么学太极拳先学什么基本功呢?

学太极拳先学什么基本功1

太极拳练习的基本功有哪些基本功一:前后摆拳基本功是将劲力从前臂出,经腹部(剑状穴处),到手掌,然后由指传拳,拳入掌,然后手掌出击,同时,气沉丹田,以剑气作力。不管是手摆拳,还是从头顶发出的摆拳,都要以剑状穴来施展,通过内部的气血和发劲时手发出的拳来配合使用。

这就是太极拳的第一种前摆拳基本功。太极拳的第二种前摆拳,也可以简单的把它想象成将前掌作用于拳头打出,同时,可将手形象想象成一个一对一的对打。

在这种前摆拳练习中,应该注意,手的前指不能完全伸直,同时不能有前臂弯曲。手心不能内扣,而是以拳心作用于拳头,来发力。前臂保持伸直状态。

基本功练习二:身体平衡如果在摆拳动作已经做好基本功训练的时候,还可以进行如身体平衡,前后摆拳训练,这一套组合拳是练习拳击最基础的一套动作,目的是锻炼前臂肌肉力量,不能以手心用力。

练习一步时要使手腕伸直,手指蜷紧不能屈曲,指甲在手掌正中心位置,手掌向前挥出。只要掌握了太极拳的这套技术,就可以练习下面这一步了。身体平衡做好以后,做好这一步,就能够打太极拳了。

要求不仅会用前摆拳练习身体平衡,还要会用后摆拳来练习,前摆拳练习身体平衡和后摆拳练习身体稳定。太极拳是一项身心协调性的体育运动,能够充分地刺激人体内部的气色,激发人体内在的潜能,锻炼人体的反应能力,使人体健康,是一项有利于人们健康和增强体质的体育运动。

而且练习太极拳不仅仅是在发挥出武术功能,并且还可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心境平和,身体健康是一项非常全面的体育运动。我最不忍心回答这样的问题。我学太极拳没有几年。也就能看懂三步崩拳四步崩拳三十六劲。就像那些练气功和养生那些都是真东西,可是很多人都没看懂。太极拳讲的是平衡。打发子力要分阴阳配合。手上阴一分正打发你的身体一分正。

学太极拳先学什么基本功2

第一、练好基本功

(1)采气:1、捧气通身;2、拉气进身;3、合气沉丹田;4、提气上丹田

(2)站桩、转丹田、静坐

(3)基本缠丝功法:1、正面缠丝;2、穿掌缠丝;3、侧面缠丝;4、横开步;5、前进步;6、倒步;7、独立步;8、小缠丝。

第二、套路

练好了基本功就好比盖大楼打好了地基,地基以上的部分就按照地基的框架去建造就是了。

当吃透了套路中的劲路,真正体现出轻灵圆活时,就可以加大套路练习的遍数,练习器械、抖大杆和推手乃至散手。

第三、基本缠丝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

基本缠丝功指的是太极拳的单式练习,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

太极拳的基本功包括:采气、站桩和一整套基本缠丝功法。

陈氏太极拳的传统练法是一个单式,一个单式地练,这个单式练不好就不能练下一个单式,最后才练套路。今天正宗的`陈式太极拳还是以站桩和一个单式的训练为基础的,只要这个单式里面的问题解决好了,套路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当今社会上练太极拳的人很少有人练习单式,或只是把单式作为发劲动作来练习,很少有人练习基本功,只练套路;甚至有不少人不知道太极拳还有基本功。然而世界的上任何事物都是由初级到高级逐级发展的,没有任何事物和任何人可以逾越的,基础的东西就是最根本的东西,无论任何事物、任何武术拳种都不能例外。

太极拳的懂劲过程细致入微,拳架和推手练习都少不了,但首先是练好基本功。必须吃透“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以及顺逆缠丝劲的运动规律;脚要有蹬地的感觉、身上要有节节贯串,螺旋走弧线的感觉,内劲催动的感觉,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传递,一丝一毫都不能含糊。

俗话说:“腰裆膝,发动机。”你能感觉到吗就是采气、站桩,看似简单,要想站好也不容易。基本功与套路的关系就好比制造一辆高级轿车,高级轿车的特点是速度快、噪音低、乘坐舒适。怎么生产出来的呢那就必须有精密、高档的零件和一流的生产线。零件加工不精确、材质不高,就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名牌轿车。

当你有了基础以后,套路中的问题就可以去粗求精,通过推手就可以去伪存真,我们就可以加大练习的强度,练器械、练炮捶(二路)、抖大杆,你的功夫会蒸蒸日上,向着太极的最高峰攀登。

任何事物都是要经过由简单到复杂这个过程的,练太极拳更要一步一步地走,要一层一层地练,没有牢固基础的奠定,没有每天持之以恒的数量,就没有正确质量的飞跃,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根基是前题;

想太极练成功,缠丝一手最为灵。

第四、练太极拳心理上(思想上)的要求可概括为“五字诀”,静、轻、慢、切、恒五个方面。

静: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适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轻: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暴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适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暴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

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绩。

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街接,所谓“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全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串,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一般来说,一套拳大约应控制在25-50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切:即是认真的意思。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车,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切的另一个意义是研究,练拳时不研究,练后要回忆,哪个拳式练错了,今后再练时要更正。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工夫则进步快矣。

恒:就是“定时”、“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无论是严寒或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各人体质和时间,制订相应的时间和运动量。时间舆运动和量均需逐步加强,才能逐渐提高水平。

总之,静、轻、慢、切、恒五个方面的要求,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练太极拳时,只能并存, 不能偏废。

学太极拳先学什么基本功3

首先要从简单的套路学起。比如24式简化太极拳就很好。它动作不多,时间短(4-5分钟),式子较全面。当时全国一些名家编这个套路时,还考虑到它的动作符合人的运动生理,既能得到锻练又不易造成运动伤害。然后再学些稍复杂一点的'套路。

再就是练过四、五套拳之前先不要急于练器械,有了扎实的功底,再去练刀剑枪棍就会简单一些,要循序渐进,不能着急。

再就是要方法正确。买一些教学碟和书看看。找个自己觉得练得不错的老师学练会更快一些。多看,看碟或老师练,注意手、足、身的运动状态、轨迹及起始位置。最重要还得多练。练拳,练拳,多练才能出拳。俗话说:“拳不离手”,就是这个道理。以前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叫人们耐心练习,所以武术又叫“功夫”。

不过现在用不了十年就能练就了。现在的师傅开放多了,不像以前怕徒弟抢自己的饭碗。再说还有那么多书。买张光碟,你叫他给你练几遍他就给你练几遍。很方便的。学拳时要学习一些基本功。如压腿,踢腿,蹲马步等拉韧带和增加腰腿力量的基本功。有道是"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松”。

学拳时一定要认真学习自我保护。练前做好功前准备;练后注意做一下整理放松活动;压踢腿时不要过猛,以免拉伤韧带;练拳过程中注意膝关节弯曲方向尽量和脚尖方向一致,并且注意膝盖前弯不要超过脚尖。

还有大家在做其他体育运动时的一些保护措施都可以借鉴。总之,要搞清楚我们练拳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而不是让自己再受到伤病的缠绕。

还得有恒心。有不少人练到半路放弃了,也不是不想练了,就是半路想偷个懒。可是放下时间长了就不太容易再拾起来。坚持练习,有空多练,没时间抽点小空琢磨一两个动作也可以。

学拳的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学一些太极理论。明白了拳式的用法和攻防意识,动作才会正确好看。并且越练兴趣越大。杨式太极拳谪传大师杨澄甫的"太极十要"是为多数习练太极拳者熟悉的。

既易记又比全面,其中讲述丁太极学习中必须掌握和熟悉的要领,包括必懂的立身中正、上下相随、连绵不断等要点。

关于太极拳的要点有各种提法,我体会重点要求四个字,它们既是要求同时注意的,又有由浅到深的顺序,即:正、圆、活、松。正是根基;圆、活是要领;松既是一种状态,又是意念,是练武者需要始终追求的东西。

“正”,是讲立身中正,太极十要中的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收腹敛等要领都含有这方面的意思。

“圆”,就是指拳式中,一举手一投足其动作轨迹须走圆弧形,不可直来直去。所以有人说太极拳是圆的运动。有时看到一些老拳家发拳出脚,其线路似乎不太圆。你仔细观察其实他们走的是旋劲。

在动作扎实熟的基础上,这个"圆"越走越小。这里有一个由生疏到熟练,由外圆到内旋的长期锻练修养过程,非一日之功,初练者一定得老老实实走圆。

“活”,是指动作要灵活,不可僵硬。头项要虚灵,腰胯得松灵,手足要灵动。有一处僵硬则影响全身。

“松”,要求全身放松,这种松是在意识控制中的,绝不是松懈软弱。松,既是初学者应注意的要点,又是习练太极拳的极高境界。很多大师们已经将拳修练到出神入化,仍不忘时常求松。

内功太极拳,有三个学练步骤:第一步骤,学练过程中反复体察神意气和形的关系,由开始的不能相融进入到阴阳互孕;第二步骤,通过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来感悟;第三步骤,感受含三为一,使套路招式、内功心法、太极思维融合一起。一开始不好融合,但到最后,必须融合到一起。

从水性太极拳的角度来看,亦有三个学练阶段:第一阶段,初级,小乘着熟阶段,即太极拳的有为法,世间法(智),强调为拳日益,一法生万法,明了太极拳的名和相——学架子、入架子。第二阶段,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二、中级,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即太极拳无为法,属于出世间法(智)。强调为道日损,万法归一法——悟架子,出架子。第三阶段,太极拳大乘神明阶段,明了流体、无力、无为、无根、无量、无形、无相、无住等太极思维——进入了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阶段。

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出为以下七个进步阶梯。

第一个进步阶梯:

打基础

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的时候,全日制学练时,最初的10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但是,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否则光顾得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这样学练太极拳几年、十几年,只能练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动筋骨的效用,而太极拳丰富的内涵之滋味就无从品尝。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融进行拳走架的过程中。

第二个进步阶梯:

内外相合

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

第三个进步阶梯:

上下相随

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在内功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就可求达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修炼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脉之说,其实,在太极拳修炼的过程中也有与此说法相类似的身中垂直线修炼的内容。在上下相随的进展阶梯阶段,此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衡量身中垂直线的修养水平标准有三:第一,垂直线软而活,自然而灵动;第二,把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融为一体,可上提下落自由旋转;第三,让身中垂直线粗而且膨胀力强,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不能使之混乱。以上三个标志不是传授出来招式方法,而是内功修为的自然体现。

第四个进步阶梯:

融进内功

许多人仅仅满足于演练拳架子套路,以为一门心思的天天演练就可以功夫上身;岂不知太极拳还必须经历修拳阶段的身心锤炼,这个阶段重要的内容就是拆开揉碎了,让每个动作姿势的运行与转换,都融入内功之术。

流行的太极拳主要是把每个式子的应用法作为此阶段的内容,比如,白鹤亮翅、高探马、扇通背等等是对付什么招式的;而内功太极拳此阶段的重点,必须放在每个分解动作都依赖相应的内功心法的催发下自动运行。虽然学内功太极拳之始就必须内功心法和拳架套路一起学练,但一般人并不容易出来内功,所以,此阶段一定要纠正并逐渐杜绝只运动形体的空架子现象。只有意识到太极拳必须使术与招相融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逐渐达到“招中有术,术由招出”,到此境界,便可体会与感悟太极拳架阴阳相合的奥妙,为下一步进入揉手的应用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如何做到融进内功呢关键是把每个拳架都拆开来默识揣摩,从而能从心所欲地把这个式子去僵硬而柔韧,去招法而内功劲法,去刻意烦琐而简洁明了。

第五个进步阶梯:

内在充实

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云手、下势、抱虎归山、肘底锤、十字手等等特定姿势的漂亮与否,练习者往往将之看得很重,也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思维关注姿势的弊病始终改不了,浑身僵硬也就很不容易去掉,进而形成自身神意气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有的人甚至会因之出现血压升高等病理现象。所以,必须从“松散通空”进入到“松空圆满”。

盘练太极拳架时,梢节的松开、松散、通空尤为重要。松开就是松开身体的各大关节,使之形成流体、弹簧状态。松与散能使手部内气在自身气势的外缘与大自然的外气自然交融;也便于实现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何实现与外界之气的交融使之与身体形成一团混元气呢关键的关键就是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心中、眼中、感觉中逐渐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终忘却双手,达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境界。一般来说,此阶段训练要重点体会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等动作。特别是单鞭中“一身背五弓”,关于“空四梢”的内在的训练等要反复进行。

“松散”之后必须要伴“通空”,“通空”之后必然要进入“松空圆满”——松沉、松净、松柔、松化,内在里像是充满内气的气球,充实饱满;好象旋转门、跷跷板,动作之间的转化、自然轻松,不露痕迹;继而周身内外成为混元整体,从而神意灵敏、元气充沛、延年益寿之实效自然展现。答案补充 第六个进步阶梯:

过河扔船

社会上练学太极拳,很多人往往越学越多。学会24式,学42式、48式、88式等等。结果,每天早晨练拳为了不忘记套路,则要把这些套路都打一遍。但是,这样学练的结果,往往精力付出得很大,效果却不理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拳架研习熟练后,往往抱着拳法套路不放,一辈子在拳套上下工夫,其实,拳架只是帮助理解太极拳真谛的一个渡河之舟,目的是抵达太极功夫的彼岸。过了河,船是要扔掉的。

为学日益,初学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学学,多练练,到了一定阶段,则必须“损之又损”,动作招法越来越自然随意,内功心法简洁明了,不复杂烦琐——脱离太极拳门派的特性和原有拳架子的束缚,进入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的阶段了。这个阶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了这个境界就能自然实现了。答案补充 第七个进步阶梯:

自然无为

传说杨式太极拳内功传承体系中,有一描述杨家祖孙功夫进阶的图画——“全图共十三层台阶,最高处绘着一座南天门,第八层台阶标志着师祖杨禄禅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层台阶上,班侯公排在第五层,少侯公排在第四层……”这图画中第一层的意思为懂劲,第二层是能用劲……,到第十三层才能达到出神入化之境。”这个是出神入化的境界,就是自然无为,全体透空,空中起妙有的境界。这和道家粉碎虚空和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自然无为的境界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境界。如果表述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来形容:此时,太极拳拳架中每一招、每一势、每一种内劲走法都已经没有了,太极拳的独特思维——“无根之根,无力之力,无中之中,无向之向”,已成为自觉意识,一身舒适、无我无为、无形无相、万法自通、圆融无碍的境界已经呈现。

学太极拳可以到公园、小树林、小溪边等适合晨练的地方看看有打太极拳就可以参加,一般是不需要拜师的,这是大众的晨练。还有什么太极拳培训班之类的,可以报名参加。如果想学传统的,就要费些功夫找师傅了,也要看有没有机会,高手在民间。

如果想报一些培训班的也可以,毕竟培训班有更专业的讲解,在自己家附近找一些太极拳的培训班可以学习,自己加油,认真学习,肯定可以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

扩展资料:

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太极拳内外兼修。内练意气劲力,运太极阴阳;外练拳势招式,显气势神态。

通俗说法:形体力量和精神气质同时锻炼。太极拳练身、心、意三家,合精、气、神三元的太极修炼功法。符合中西医学科学原理,具有神奇的疗疾健身、修性养生功效。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太极拳

问题一:初学者怎样练好太极拳 初学者怎样练好太极拳(1)关于太极拳的学习要点有各种提法,我体会重点要求四个字,它们既是要求同时注意的,又有由浅到深的顺序,即:正、圆、活、松。正是根基;圆、活是要领;松既是一种状态,又是意念,是练武者需要始终追求的东西。“正”,是讲立身中正,太极十要中的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收腹敛等要领都含有这方面的意思。“圆”,就是指拳式中,一举手一投足其动作轨迹须走圆弧形,不可直来直去。所以有人说太极拳是圆的运动。有时看到一些老拳家发拳出脚,其线路似乎不太圆。你仔细观察其实他们走的是旋劲。在动作扎实熟的基础上,这个圆越走越小。这里有一个由生疏到熟练,由外圆到内旋的长期锻练修养过程,非一日之功,初练者一定得老老实实走圆。“活”,是指动作要灵活,不可僵硬。头项要虚灵,腰胯得松灵,手足要灵动。有一处僵硬则影响全身。“松”,要求全身放松,这种松是在意识控制中的,绝不是松懈软弱。松,既是初学者应注意的要点,又是习练太极拳的极高境界。很多大师们已经将拳修练到出神入化,仍不忘时常求松。 总之,学习太极拳,要有信心,有恒心。本文摘自: 太极拳吧( taijiquan8) -多内容进去看看吧,定会有收获的。

问题二:毫无经验的初学者如何学习太极拳? 早晨早早起来出去溜达,肯定能找到练太极拳的人,现在太极拳这么普及。您可以先看看大师门的教学视频,现常网上一搜一大把。从中体会体会太极的含义。个人建议不要随便擅自练习,容易练坏。

跟盘学的话一定要注意膝盖不要过脚尖,膝盖方向和脚尖方向要一致,单腿承重时间不要太长,不要单腿勉力转体,弓步时前后脚不要踩在一条线上。要注意体会以腰为中轴,以腰带力的感觉。腰不动,周身不动;腰一动,周身相随。但不要猛力扭腰。个人觉得跟盘学能学好的人,要有足够的观察力和悟性,能在有限的视频和语言里,不放过大师们的每一个细节。

练太极拳之前,要打好基本功,最简单的就是柔韧性和力量性。就是要拔筋和锻炼腿部力量。这二者如果缺失的话,贸然学习太极会伤害身体的。可以通过练习瑜伽和易筋经达到目的。

我们初练太极的时候肯定不能像武打明星或者大师门一样下盘那么低,动作那么凌厉潇洒。所以不要过分的要求动作的难度,姿势可以放高,腿可以抬低,下仆可以不蹲下去。但有一点从初学的时候就应该保持好:身体中正。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刚开始就不能做到中正的话,练的越久,拳架就越走形。

再就是学太极一定要站桩,一般站 桩(双腿微屈,双手胸前抱球)。 桩站好了再尝试别的桩功。实际上桩功最好有人提点着练。一个的话,就注意膝盖不要承力,觉得大腿肌肉烧疼很正常,如果感觉膝盖疼,那一定是姿势不对,要停止练习。桩功方面的知识网上也一搜一大把,请根据自己的判断有选择的学习。

太极拳是个可以让人探索一生都不会厌烦的功夫,如果喜欢,请不要轻易放弃。太极需要交流,所以还是建议您继续寻找拳友和师傅。最后祝您能体会到太极的乐趣,身体健康。

问题三:如何才能练好太极拳 ―――个人体会之十二如何练好拳?这一问题始终捆扰着很多业余学拳人,尤其是初学者。如何才能练好拳呢?个人认为,要练好拳是有阶段性地,每个阶段练拳的步骤很重要,急不得。想练好拳就的经受时间的磨砺,大概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搭架子。起步阶段,不能对初学者谈拳的静、意、松、沉,讲了也听不明白,听不明白就是白讲,无意义。个人认为,起步阶段,一般学一、二个简单的套路,掌握两个要点即可。一是腰。凡动腰必领,腰要走在每个动作的前面。如果这时强调意念主宰动作行吗?不行的,初学者找不到拳意,但可以体会腰的运用,因为腰是实在的,也必须盘活的。二是颍蚴撬傻墓丶,对初学者说松有点难,但要求每个动作蚝镁捅冉先菀捉邮埽身背五弓、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上体中正是初学者的必修课。学拳的同时,对初学者要强调练腿功,腿功是练好拳的坚实地基础,所以想练好拳就的配套练基本功。基本功练不出来,腰胯松活不了,猫部也走不好,腿沉不了,劲力永远出不来。所以,学拳的人要苦练基本功,才有进一步的发展和体会,要不就是太极操。搭架子阶段少说也的三年的时间,因为初学者身体的每个零件都要在这个阶段得到洗礼矫正,要反复修正,才能真正盘活腰胯,正确运用腰胯;学好,掌握好虻淖饔煤鸵庖澹是学好太极十三式的关键,也是太极拳入门之关键。第二阶段是正架子。在这一阶段有了一定的腿功基础,拳的知识,就可以讲静、意、气、松、沉、神等。气,在这个阶段以自然呼吸为好,什么丹田之气,气沉丹田,是要在这个阶段中有意识渐渐地提练出来的,能在这个阶段的后期感悟体内的丹田之气,运用丹田之气的人,应当是刻苦学练的有心人。其实,第二阶段在巩固第一阶段基础上主要用在松、沉、神的练习上,以开合协调为基础,使每个动作达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相互呼应,相互协调。这就要求掌握好对拔劲,缠丝劲,同时要求动作连绵不断,不能象初学者那样脚收回可以点地、可以停顿,而是要讲究协调的行云流水的运动规律,要讲饱满、神韵;要消除拳的断点、平面、凹凸、直线与起伏;要清晰的掌握每个细小动作的拳法、拳理。第二阶段学的东西最多,练习的时间也相应的长,应反复学反复修反复练,才能把知道,变为做到,做到了就能体悟其意义,更好地巩固已掌握地知识。只有认真练拳,才能产生出正确的意念,才能逐渐体会静,只有真正意义上静下来练拳,才能集中意,而进入第三个阶段的练习。个人认为:一、二阶段的练习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专业的估计也要这么长时间,只是练习的内容更多些,累积的功力更厚实;专业太极拳全面,是真正的武术,而我们的太极拳属于武术的一部分――养身太极拳,有区别,这也是太极拳独有的魅力。第三阶段还是正架子。但注重于静、意和整劲的练习。意念的产生为打好一套拳奠定了基石,练拳讲究意在先,于意捣气,于意领身。意的产生,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静,静,心态的平和安详,心无杂念,静能使人全神贯注的练拳,拳意发挥地更好,有了拳意,拳就充实饱满。整劲是周身协调的对拔力,也是松活弹抖的爆发力。陈拳有些发力的动作就是要打出周身协调松活弹抖的爆发力;而杨拳表现的含蓄,体现在动作的开合、虚实的协调对拔力上。这个阶段还要注重静、意、气、沉的练习,气息以丹田之气,呼吸要以拳的开合、虚实相融一体;练拳要时时注意沉,逢转必沉,沉好就能加深身体内外的松,沉也是蓄力的关键,沉的好,蓄的就充分,发的才饱满。进入第三阶段,拳才会真正越打越好。第四阶段才是练太极拳(前面几个阶段是学拳)。主要练松,这时的松,不是局部而是内外具松的练习。这个阶段的拳出手就是好拳,练到这一层应该进入大师的行列,业余爱好者很难走进这层。第>>

问题四:怎么练好太极拳 内功太极拳,有三个学练步骤:第一步骤,学练过程中反复体察神意气和形的关系,由开始的不能相融进入到阴阳互孕;第二步骤,通过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来感悟;第三步骤,感受含三为一,使套路招式、内功心法、太极思维融合一起。一开始不好融合,但到最后,必须融合到一起。

从水性太极拳的角度来看,亦有三个学练阶段:第一阶段,初级,小乘着熟阶段,即太极拳的有为法,世间法(智),强调为拳日益,一法生万法,明了太极拳的名和相――学架子、入架子。第二阶段,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二、中级,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即太极拳无为法,属于出世间法(智)。强调为道日损,万法归一法――悟架子,出架子。第三阶段,太极拳大乘神明阶段,明了流体、无力、无为、无根、无量、无形、无相、无住等太极思维――进入了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阶段。

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出为以下七个进步阶梯。

第一个进步阶梯:

打基础

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的时候,全日制学练时,最初的10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但是,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否则光顾得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这样学练太极拳几年、十几年,只能练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动筋骨的效用,而太极拳丰富的内涵之滋味就无从品尝。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融进行拳走架的过程中。

第二个进步阶梯:

内外相合

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

第三个进步阶梯:

上下相随

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

问题五:[转]如何学好陈式小架太极拳 如何学好陈式小架太极拳,首选学好起式,我们的大师学了3个月,我们的老师学了8个月,才学好。难在它是用桩功去打,在行拳过程中,保持身体动态平衡。找到中轴。提起精神,注意意领,因为初学者的骨节闭合,支撑不了自己的身体,头垂、背弯、胯余、膝软。褪下没力,带来身体紧张,产生僵硬,软瘪,所以骨节都要启开,筋要松开,肉要沉,腰以上的劲往上,腰以下的劲往下。小架拳从第一练起的,除松外,就是顶劲,虚灵顶劲。这个很多人都不重视,上面能够虚灵、其目的就是让脊椎虚虚上提。才能真正的放松、领得起 放得下 裆里自会虚虚灵灵 自然而然就很灵活 各种转换劲就随心而欲 小架拳的灵活多变自然而成 。起式第一要做好四平,即顶平头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气正。还有一个要点,就是把轴找到,找不到就是白练。大家看看门扇,上下的轴是一条直线,有了这个轴,转动才会灵便。如果轴弯弯了,转动就有了障碍。转动是太极拳的一个基本的运动方式,转动就要找到轴。正是推手以至于以后的散打中,转轴的重要。然后开始,左脚轻轻提起,膝与胯平,向左自然跨出一步,左脚进入时尚保持轻踏地面,脚跟着地,两脚平行,与内肩同宽,内扣,开后裆,容易出现翘 ,这是初学者要注意的,裆部虚圆,两大腿根内侧有向后翻外撑之感,两膝里合,胯往里收,和肩内扣的道理是一样。两臂自然下垂,双肩、肘微微前卷,周身上下左右前后既要合住,又有向外膨涨之感,百会穴向上虚领顶劲,唇轻闭,齿轻合,下颌微内收,舌抵上鄂,尾闾中正,丹田内收,为打通任督二脉作准备,两脚向下五趾抓地,涌泉穴要虚,目平视前方,神态自然,精神内敛。使心气下降。沉肩坠肘,松胸竖脊,头容正直,两眼平视,收下额,两手掌心向后,姆指外侧轻贴缝处,开胯撑裆,圆腰竖脊,脚底踏平,成为平立状态。开始进入从无极到太极的状态。 从两仪到四向。然后,凝神静气片刻,吸一口气在廉泉穴,胸部含空开出一条气槽,气沉至丹田,停留一会儿。然后松左跨重心移至左边,走后弧,丹田提劲,同时左掌的小指领劲,右掌拇指领劲,眼看中指,双手划一个立圆,记住左手不能往后移,移重心走后弧,棚劲跟着后弧直达手指。出手与肩平,斜向左前方45度。重心移动,松右跨,扣左跨,左六,右四。移重心,松右胯,形成一个小圈的捋劲。右跨扣住,左四,右六。左腿往前提步落地,左脚跟轻轻的落地,左掌固定不能动。左掌对着左脚,右掌对着右脚。左肘右肘对着左膝右膝,两肩窝和两胯窝要垂直相对。基本达到外三合的要求,裆宜有圆撑,勿夹勿裹,两胯须有折叠放松,如坐胯然,尾闾中正,中心与两胯之间成垂直之关系,腹宜松实,不宜用力撑胀,腰宜圆松,有圆腰竖脊之势,如此才能利于气沉丹田,然后移重心走后裆扣前裆的同时,右掌划一个小圈,和后脚同时上提,膝关节与髋关节不可蹬直,从左掌前上绕握拳落在左掌心,拳心朝上。右脚同时落地,有如一根绳子拉着放下。练习时以身领手,达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右拳落于左掌心内,与落脚要协调一致,劲整、气下沉。小架拳不是保守。是难学难练。因为小架拳动作与细微之处之要领很多要求太严格。初学很难掌握。一是学拳者不完全理解。二是往往会被忽略。还有小架主要追求的内在的修练。短时间内难见成效(如三五年)这时会有学拳者感到练了这么长时间而没有学到东西从而打迟堂鼓。诸不知那些迟堂鼓之人。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自己没下功夫没流汗。还是自己没有学会。从而说出小架拳保守之言。3年才是开始。这是我深有体会。裆胯是人体下肢与躯干的中枢连接处。起始于足尖的缠丝劲,顺下肢向上传导,经裆胯才可传向躯干,走背缠丝,沿肩部传入上肢并导>>

问题六: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的内功 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的内劲 卫兆生如何才能练好太极拳的内劲呢?俗语:“要想拳练好,先把圈收小”在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并且练习时外形上达到形似和将外形的合住“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后,在转动时更要使右肩与左胯、右肘与左膝、右手与左足相合,手与身,手与头相合。在练拳时不要注重外形上是否标准,而是注重内心的变化。太极拳的功夫可分为五层:“一阴九阳跟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功夫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放松的程度,四卷中讲“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此是终身不尽之艺。”由此可见,太极拳先辈们把精神锻炼和身体锻炼看作同样重要,在经过一阶段的练习基本上掌握太极拳外形的基本要领、动作的方向和力度大小、轻重,外面的形迹看起来很想是太极拳,腹部也知道转动。就是身体在放松的程度上做的还不够,外形与腹内气息不合。因此,今后在练拳的过程中应注意将身体放松,也就是不将外形作为练习的重点,只注意精神锻炼和腹部的转动,以腹部为圆心进行转动,刚开始腹部转动不太明显、时有时无,只要时刻注意,并将腹部转动的方向与初学太极拳时的动作、方向一致,刚开始内劲转动不能与外形合住,只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内劲与外形合住,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包括五脏六腑”一静无有不静,这时候才可以称为太极拳。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阶段练拳时,要做到腹部动,外形才能动,腹部不折回,外形也不折回。此时腹部转动的方向也就是外形运转的方向,外形运动的方向也就是腹部转动的方向。在精神锻炼上,要用意不用力,处处以心意默默运动,练拳时当有人与你对练,并且前后左右都有人。用时当无人去打。如何才能做到用意不用力呢?在练拳时做每个动作时都要象在水里运动一样,受到一定的阻力,但是不要与这个阻力相对抗,用意念慢慢的转动,身体就象在水里而头在水面,水沟穴与水面平行,《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就能体会到练太极拳三步法歌诀境界,一、如站水中至颈深,身体正中气下沉。四肢动作有阻力,姿势变换要慢匀。二、如在水中身悬空,长江大河浮游中。腰如车轮精神涌,滔滔不断泅(qiú 游泳:泅渡。泅水。) 水行。 三、身体如在水上行,如临深渊履薄冰。精神合住神内敛,妙趣环生味无穷》。手上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感到发麻、发涨、手心发热、腹部就会肠鸣等感觉。如何才能更好的放松?在练拳时,将目光平视两手的前面,两耳侧听并提防背后有人侵,这样就能将思想集中、身体放的狠松,而且外面行迹带有儒雅之风,丝毫不带一点僵劲和霸气。练拳时出手不见手动作,身体上下浑然一体,丝毫不带一点牵挂之意,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浑身上下皆是拳,非世人以拳为拳可比。这样才能做到天、地、人三体合一,才能练成太极混元,方为人体正道。

问题七: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楼主你好;

1,首先是老师,最好不要一个人乱训练~ 最好有多人练习~,可以彼此看到自己的不足,一起练习也可以加强自己的练习兴趣,同时进步

2,坚持,一个星期最少练5天。是锻炼你的毅力。

3,如果你身体素质好,要注意循序渐进,戒急躁,如果之前有过基础,更要谦虚,学武不怕不会,就怕只会一点,最后练得会又不会的样子。 如果起点弱,练习的时候要放得开,不要怕失败,不要爱面子,动作大胆打出来。

4,勤学多问,可以多接触些相关的知识,练习了一定的时间要接触理论的东西,然后相互揣摩下

5,反思,练习结束后可以反思,切忌练习时候一边打一边瞎想,太过在意反而更不好,这就是练习时的专注,结束后的反思也是种修行

6,劳逸结合,相应的运动量可以看看自身条件,可以询问下师傅的意见

7,注意身体的保养!小心伤病,练习刻苦不怕皮肉伤不错,但是打基础的时候要注意,伤痛要早点处理不要遗留成大祸。

8,节奏自己迟早会体验到的。

9。兴趣:要自己真心爱好,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问题八:怎么能够学习好太极拳,太难练了。 先把基本功练好 如压腿 站桩。。。 找个好师傅 坚持

问题九:初学者怎样练好太极拳 ―――个人体会之十二如何练好拳?这一问题始终捆扰着很多业余学拳人,尤其是初学者。如何才能练好拳呢?个人认为,要练好拳是有阶段性地,每个阶段练拳的步骤很重要,急不得。想练好拳就的经受时间的磨砺,大概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搭架子。起步阶段,不能对初学者谈拳的静、意、松、沉,讲了也听不明白,听不明白就是白讲,无意义。个人认为,起步阶段,一般学一、二个简单的套路,掌握两个要点即可。一是腰。凡动腰必领,腰要走在每个动作的前面。如果这时强调意念主宰动作行吗?不行的,初学者找不到拳意,但可以体会腰的运用,因为腰是实在的,也必须盘活的。二是颍蚴撬傻墓丶,对初学者说松有点难,但要求每个动作蚝镁捅冉先菀捉邮埽身背五弓、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上体中正是初学者的必修课。学拳的同时,对初学者要强调练腿功,腿功是练好拳的坚实地基础,所以想练好拳就的配套练基本功。基本功练不出来,腰胯松活不了,猫部也走不好,腿沉不了,劲力永远出不来。所以,学拳的人要苦练基本功,才有进一步的发展和体会,要不就是太极操。搭架子阶段少说也的三年的时间,因为初学者身体的每个零件都要在这个阶段得到洗礼矫正,要反复修正,才能真正盘活腰胯,正确运用腰胯;学好,掌握好虻淖饔煤鸵庖澹是学好太极十三式的关键,也是太极拳入门之关键。第二阶段是正架子。在这一阶段有了一定的腿功基础,拳的知识,就可以讲静、意、气、松、沉、神等。气,在这个阶段以自然呼吸为好,什么丹田之气,气沉丹田,是要在这个阶段中有意识渐渐地提练出来的,能在这个阶段的后期感悟体内的丹田之气,运用丹田之气的人,应当是刻苦学练的有心人。其实,第二阶段在巩固第一阶段基础上主要用在松、沉、神的练习上,以开合协调为基础,使每个动作达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相互呼应,相互协调。这就要求掌握好对拔劲,缠丝劲,同时要求动作连绵不断,不能象初学者那样脚收回可以点地、可以停顿,而是要讲究协调的行云流水的运动规律,要讲饱满、神韵;要消除拳的断点、平面、凹凸、直线与起伏;要清晰的掌握每个细小动作的拳法、拳理。第二阶段学的东西最多,练习的时间也相应的长,应反复学反复修反复练,才能把知道,变为做到,做到了就能体悟其意义,更好地巩固已掌握地知识。只有认真练拳,才能产生出正确的意念,才能逐渐体会静,只有真正意义上静下来练拳,才能集中意,而进入第三个阶段的练习。个人认为:一、二阶段的练习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专业的估计也要这么长时间,只是练习的内容更多些,累积的功力更厚实;专业太极拳全面,是真正的武术,而我们的太极拳属于武术的一部分――养身太极拳,有区别,这也是太极拳独有的魅力。第三阶段还是正架子。但注重于静、意和整劲的练习。意念的产生为打好一套拳奠定了基石,练拳讲究意在先,于意捣气,于意领身。意的产生,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静,静,心态的平和安详,心无杂念,静能使人全神贯注的练拳,拳意发挥地更好,有了拳意,拳就充实饱满。整劲是周身协调的对拔力,也是松活弹抖的爆发力。陈拳有些发力的动作就是要打出周身协调松活弹抖的爆发力;而杨拳表现的含蓄,体现在动作的开合、虚实的协调对拔力上。这个阶段还要注重静、意、气、沉的练习,气息以丹田之气,呼吸要以拳的开合、虚实相融一体;练拳要时时注意沉,逢转必沉,沉好就能加深身体内外的松,沉也是蓄力的关键,沉的好,蓄的就充分,发的才饱满。进入第三阶段,拳才会真正越打越好。第四阶段才是练太极拳(前面几个阶段是学拳)。主要练松,这时的松,不是局部而是内外具松的练习。这个阶段的拳出手就是好拳,练到这一层应该进入大师的行列,业余爱好者很难走进这层。第五阶段反璞归真。拳从>>

以上就是关于学太极拳先学什么基本功全部的内容,包括:学太极拳先学什么基本功、怎么练好太极拳、哪里可以学太极拳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6304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