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周文王、周武王有什么关系

周公、周文王、周武王有什么关系,第1张

一、周公、周文王、周武王的关系: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周公和周武王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是周公的哥哥。

周武王是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

二、人物简介

1、周公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2、周文王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

周文王姬昌在位50年,实行许多正确的政策,国力逐渐强大,逝世时天下三分已得其二,为灭商奠定了基础。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姬昌为文王。

3、周武王

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姬姓,名发,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九年,父亲姬昌逝世,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其正妻为邑姜 ,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在位15年。

姬发继承父亲遗志,于前1046年消灭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王朝帝王顺序:

1、周文王姬昌:历史上一位名君

周文王姬昌简介:周文王,姓姬,名昌,季历之子,华夏族(汉族)人,西周奠基者。季历死后由他继承西伯之位,又称西伯昌。共在位50年。

2、周成王姬诵:开创成康之治的一代明君

周成王姬诵简介:周武王之子。武王克商后在位4年卒,“天下闻武王崩而扳”,成王即位时年少,由周公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等的不满,制造谣言说周公想谋篡王位,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召公奭也怀疑起来,史称“三监之乱”。

3、周武王姬发:周世祖武王西周王朝开国君主

周武王姬发简介:姬发继承其父遗志,推翻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姬发继任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南宫括为元帅,武吉为将军;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

4、周康王姬钊:周朝守住祖先基业的勤政皇帝

周康王姬钊,姓姬名钊,生卒年不详。汉族,成王子,成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葬于毕原。姬钊继位时,召公、毕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

5、周昭王姬瑕:三次攻楚失败而客死汉江的皇帝

周昭王姬瑕是西周第四代国王。周康王之子。《史记》称他为昭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卲王。

6、周穆王姬满:历史上最富于神话色彩的君王

周穆王姬满,在位55年。周朝第五代王。姬姓,名满。姬瑕之子。穆王致力于向四方发展,曾因游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进贡,两征犬戎,获其5王,并把部分戎人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

7、周共王姬繄扈:沉溺游玩致使国库空虚的皇帝

周共王姬繄扈,西周第六代国王,谥号共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龚王,有时又作恭王。周穆王之子。

周朝实施世袭制而非禅让制,因此不是由选拔而产生的君王。

周武王简介:

周武王,姬姓,名发,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是西伯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为邑姜,西周的创建者。

在位13年,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

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死后葬于陕西咸阳周陵。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

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 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可能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

夷人尽管善弓,但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

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

即便如此,牧野之战也打得惨烈非常,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奴隶与囚徒们临阵倒戈,周武王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赢得了胜利。

周公是周武王之弟,周文王第四子。

周公旦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时,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

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他后建成周雒邑,称为“东都”。

扩展资料

周公是周武王的母弟,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二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

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闻言,便对太公望和召公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

周公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成王命,率师东征。

经三年的艰苦作战,终于讨平了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姬旦

周武王姬发(约前1087年―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为邑姜,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在位13年。

姬发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姬发在伐纣的过程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1、周朝崛起

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是传说中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

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受到殷商猜忌,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

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姜子牙的辅佐下,为保全周国,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大力发展生产,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

姬昌在位50年,实行许多正确的政策,国力逐渐强大,逝世时天下三分已得其二,为灭商奠定了基础,九年,姬昌逝世,其子姬发继位。

姬发继位后,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即姜尚)为军师,并用弟弟周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壮大力量,此时,商纣王愈加荒*残暴,穷奢极欲,搞得众叛亲离 周武王简介 ,怨声四起。

2、孟津观兵

商朝在暴君纣王统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败,但军事上仍有较强实力,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姬发即位后,为便于进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将都城由丰(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西岸)迁至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

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县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

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有800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因时机还未完全成熟,还是班师回朝了,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

3、武王伐纣

周文王十五岁时生武王,武王即位后,继续用姜子牙为国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奭为助手,进一步整顿内政,增强军力,国力日益强盛。

受命九年(约前1048年)姬发在盟津(孟津)大会诸侯,前来会盟的诸侯有800个,一起举行伐商演习。

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商纣王穷兵黩武,持续发动征讨东南夷的战争,已把商朝弄得国困民乏,武王见时机己到,便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亲率战车300辆,虎贲3000、甲士45000人,进攻朝歌,在牧野大败商军后攻入朝歌。

武王探知纣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干、箕子忠言进谏,一个被杀,一个被囚;太师疵、少师强见纣王已不可救药,抱着商朝宗庙祭器出逃;百姓皆侧目而视,缄口不言。

武王同姜尚研究,认为灭商条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时至而勿疑”的遗嘱,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通告各诸侯国向朝歌进军,出发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见此不吉之兆,百官大惊失色。

武王决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车300乘、近卫武士3000人、甲士45万人向朝歌进发,大军到达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南),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纣王闻知周兵已到,调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共起兵17万(一说70万)相迎,双方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4、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史记》卷四〈周本纪〉记载: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

武王在战前向全军发表誓词,历数商纣的罪恶,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商纣的军队在周军凌厉攻势下一触即溃,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朝由此灭亡,周武王以钺砍纣王遗体,代表诛杀商纣,殷商正式灭亡,史称武王克殷。

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亲为文王 周武王简介 ,并分封诸侯。

5、分封诸侯

周武王得灭商后,为了巩固全国政权,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追封父亲为文王,另外作出一系列政策调整:

将枉死于纣王之手的比干改葬,释放被纣王禁锢的箕子。

对其他部落实行大分封:神农氏的后人封于焦,黄帝的后人封于祝(江苏赣榆),尧的后人封于蓟(天津蓟县),舜的后人封于陈(河南淮阳),夏朝的后人封于杞(河南杞县)。

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安放在商朝的首都殷,为了包围武庚的地盘,又分封了自己三个弟弟:管叔鲜于管(河南郑州),蔡叔度于蔡(河南上蔡),霍叔处于霍(山西霍州),是为三监。

为了加强对已经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对周的开国元老实行大分封,如将吕尚封于齐,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

据记载,周初总计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15个,同姓之国40余个,继而派兵征讨商朝各地残余力量以及东夷势力,据记载,当时共讨伐了九十九国,有六百五十二国向武王臣服,还封了一些前王之后,如焦、祝、蓟、陈、杞等。

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治理好国家,武王专门把箕子接来镐京,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根据箕子讲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议,决定将古时已有但还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确定下来,即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了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各诸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从天子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允许封侯世代承袭,并可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权过问。

毫无疑问,武王实行的封邦建国方略,相对于商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显然是一个进步,它确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的作用。

武王克殷二年年后(约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毕,由周公旦,召公奭和太公望辅佐继承人成王。

本文发布于世界历史网的文章,如有转载,请注明原文摘自于世界历史网:,注明网站地址;否则,禁止转载;谢谢配合!

以上就是关于周公、周文王、周武王有什么关系全部的内容,包括:周公、周文王、周武王有什么关系、周王朝帝王顺序、周武王是不是由选拔产生的君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6299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