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98岁因病去世,留下2个子女,如今怎样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98岁因病去世,留下2个子女,如今怎样,第1张

钱学森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在中国,如果提起“钱学森”这三个字,收获的一定是数之不尽的鲜花和掌声。这位从出生来就注定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伟人,是无数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伟人。

在外出留学的学子中,有一位叫钱学森的学子。他早在1935年就赴美留学,并且因为强悍的天赋很快大放异彩。甚至在毕业后,他先后担任加州理工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决定回国。

回到祖国的钱学森,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奠定了中国的科技发展。但是钱学森即便再伟大也是人,会有自己的私生活。因此除了拥有中国“航天之父”以及“中国导弹之父”等等的荣誉,他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俗话说得好,虎父无犬子,如果父母格外优秀,大家就会很关注他们的下一代,觉得既然父母成就这么高,那子女肯定也不会差。这样的观点虽然不算特别正确,但事实证明很多时候孩子真的会继承到父母的优良基因,表现也格外突出。要说到中国著名的科学家。

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钱学森,因为钱学森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受到了大家的赞扬和崇拜。耳濡目染之下,基本上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了他的名字,认为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钱学森的大儿子叫钱永刚,出生于建国前一年。身为钱学森的儿子,他自然是不缺好的教育资源的,毕竟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叫爹。因此在高中时,钱永刚没有在学业上死磕,在无法继续就读高中时,他决定了参军报国。

钱学森在知道钱永刚的想法后,表示相当的支持。因此在1969年,钱永刚参军入伍,在军中担任技术员。不过在那个年代,中国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知识分子的地位为我国历史最低,因此钱永刚在军队底层苦干9年才逐渐被提干。

钱先生卓越的科研能力也在此刻可见一斑——为了换取钱先生顺利回国,当时的总理甚至与美国方面进行了多年的交涉,最后以整整11名美国战俘作为交换,才让美国移民局发布了允许钱学森回国的通知。

事实证明,一切的牺牲都是有意义的。钱学森回国以后,甚至顾不上多做休息,立刻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去,为了国家能够早日研发出原子弹,在世界上重新站起来,他甚至不顾休息,终日泡在实验室,有时候甚至废寝忘食,衣不解带的研发资料。

在说到钱学森的一双儿女之前,我想大家也应该先了解一下他们的母亲,也就是钱学森的夫人蒋英。蒋英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实际上蒋英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蒋家过继给了钱家,那时候她管钱学森叫哥哥,不过后来蒋家又把蒋英要了回去。两人也是有缘,最终结为了一对夫妻,而且诞下了两个孩子,哥哥钱永刚以及妹妹钱永真。

钱永真是在1950年出生的,那时候新中国也刚成立没多久,本来钱学森是想等女儿满月以后,就带着一家人回到中国,蒋英也对他的决定表达了认可与支持。但因为美国的阻挠,钱学森一家没能及时回来,直到1955年他们才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轮船,这一年钱永刚7岁,而钱永真只有5岁。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与世长辞,举国哀痛。伟人虽然已经离去,他对国家、对世界乃至对全人类所做出的贡献却永远的书写在了世界航天史上。在英雄离去之后,他的家庭也逐渐浮现在国民眼中。

钱学森夫妇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国家的荣誉奋斗一生,俗话说虎父无犬子,随着英雄的长眠,英雄的后代也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众所周知,钱学森蒋英夫妇共育有一子一女

钱永真,出生于1950年的美国加州,从小就生在一个开放环境里的她,在对于童年的回忆中,更多出现的是关于母亲蒋英的部分。父亲工作忙碌,她虽然对父亲感情深厚,却并不能经常见到。

儿子钱永刚,努力换来了不菲的回报,他认真钻研,很快拿到了加州理工的硕士学位,2016年,钱永刚受聘担任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院院长,如同他的父母一样,在科研岗位上奋斗至今,活成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钱学森在美国有着很高的成就,也是当时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有着很高的待遇。但新中国成立之后钱学森就想回到中国,让钱学森下定决心的是在朝鲜战争中钱学森看到了美国对中国进行核威胁的情况之后,钱学森就决定要尽快回到中国去建设自己的祖国。

钱学森在走之前像自己的老师告别,当时钱学森的老师说:“中国什么都没有你会去能干什么?种苹果吗?”,钱学森是这样回答的:“就算那里什么都没有但是那是我的祖国,就算是回去种苹果我也愿意”。之后钱学森在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才回到了中国,钱学森一生为中国的工业建设以及航天工业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钱学森是中国的航天之父。

钱学森在回国的时候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回来的,钱学森有妻子蒋英以及一儿一女钱永刚和钱永真。钱学森在中国有着非常高的地位,那么他的子女现在怎么样呢?钱永真是钱学森的女儿,回到中国之后因为钱学森妻子蒋英的教育,钱永真成为了中国音乐领域中的一名大师级人物,在钱永真的人生中她任教过中央音乐学院的系主任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奉献着。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的一生就比较曲折了,作为钱学森的儿子和钱学森一起回国,当时的钱永刚才7岁,回国之后就面临着特殊时期。钱永刚在高中毕业之后就不得不参军放弃学业,参军退役之后钱永刚才上了大学,在加州理工大学钱永刚拿到了计算机科学系的硕士学位,回国之后成为了中国的高级工程师,现在成为了大学教授,在中国的计算机领域中带领中国的科技发展。

钱学森虽然在中国的地位很高,但是钱学森从来没有用自己的身份给子女走过后门,甚至不要求子女全拿满分,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凭自己的努力才取得了现在的成果,面对外界的质疑,钱永刚还说:一生不沾父亲“光”,家教靠身教!

1955年钱学森回国,那么国家究竟有多重视他呢?从葬礼规格就知道了。

2009年10月31日8时零6分,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当天,官方媒体向全 社会 发布了钱学森逝世的消息: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 科技 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为尖端武器研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被誉为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王”和“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这些头衔是举世公认的,其中任何一个都是无数科学家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

然而,钱学森却反对被冠以“之父”的头衔。早在1992年10月的一封信中,钱学森就写道:

“称我为‘导弹之父’,是不科学的。因为导弹卫星工作是‘大科学’,是千百万人大力协同才搞得出来,光算 科技 负责人就有几百,哪有什么‘之父’?我只不过是党所领导的、有千万 科技 工作者参加的伟大科研工程中的一粒小芝麻,算不上什么。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

钱学森逝世当天,位于北京阜成路8号航天大院的家中便布置了简单的灵堂。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钱学森一家就住在这里,除了门口有警卫外,他家跟普通老百姓家中没有任何区别,室内陈设朴素大方,家具、地板因为年代久远显得有些陈旧。

正如钱永刚所说的那样,即便是从没有到过钱学森家中的人,也很容易在航空大院这个很大的院子里,找到他们想去的地方。那几天,钱学森家所在的那栋老旧的红砖楼被花圈包围。很多外地人与钱学森没有任何交往,可听到消息后,自发前来吊唁。

根据葬礼流程,钱学森遗体告别仪式于11月6日举行,地点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那天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礼堂正上方悬挂横幅,上书“沉痛悼念钱学森同志”。横幅下面是钱学森的遗像,遗像正下方摆着两个花圈,一个钱学森儿女敬献,挽联上写着“爸爸,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另一个花圈是钱学森孙辈们敬献,上面写着“爷爷我们永远想念您”。

钱学森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中,身上盖着一面中国***党旗。遗体正前方则摆放着钱学森夫人蒋英送的花圈,挽联上写着“学森安心走好”。告别仪式开始后,党和国家***全部到场,他们先是朝钱学森遗体深深三鞠躬,然后向其家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在追悼会现场,蒋英看着钱学森的遗容,一度哭成了泪人。 大约上午10点,民众进入遗体告别仪式现场,向钱学森作最后的告别。据不完全统计,钱学森葬礼期间数十万人来到现场送别。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钱学森遗体入殓准备送去火化时,三军仪仗队为钱学森抬棺扶灵,而棺木上则覆盖着一面党旗。

毫无疑问,钱学森葬礼的规格极高,却又是实至名归。关于钱学森的贡献,可以长篇大论,不过在笔者看来有一段话评价最为到位。钱学森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评选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

对于父亲取得的丰功伟绩,钱永刚说:“他有中国知识分子的 历史 担当,他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要用自己的本事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去服务,他这个意识非常强。更重要的是要低调做人,对名对利永远保持低调。”

然而,钱学森当年为了回国效力历经艰辛,甚至冒着牺牲的准备。长久以来,很多人了解钱学森都源自美国人的一句评价:“ 我宁愿枪毙他,也不愿让他离开美国回到红色的中国去,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钱学森也来到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钱学森当时在美国科学界享有盛誉,38岁的他是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成员之一、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

更让人羡慕的是,钱学森的老师更是如雷贯耳,他就是世界级科学家冯·卡门。这样的身份,让钱学森能自由出入美国五角大楼,还能接触大量涉及军方尖端科研项目。冯·卡门就高度评价:“他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大大促进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的发展。人们都这样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不仅如此,钱学森当时新婚不久,夫人蒋英也是出身名门,父亲蒋百里是近代著名军事家。想象一下,钱学森婚姻美满,儿女双全,职业待遇让无数人羡慕,可他却渴望回到祖国效力,未曾想这给他带来了一场灾难。

随着新中国成立、苏联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美国对中国在美留学生的态度开始转变。1949年11月,美国高级外交官艾尔杰·希斯爆出一个惊天消息,称自己在美国国务院工作期间,曾是苏联***的一名间谍。

这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受到美国军方的调查。在调查前期,美国军方没有质疑钱学森对美国的“忠诚”,可钱学森不是美国国籍,最终他还是被吊销密研究许可证。

钱学森原本就准备回国效力,如今又受到不公正待遇,这让决定尽快回国。1950年6月16日,钱学森向加州理工学院提交了辞职信,开始收拾行李乘坐轮船回国。6月19日,钱学森和美国联邦调查局再次会面。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钱学森的行李被洛杉矶海关扣押,钱学森本人则于当年9月6日晚在家中被洛杉矶移民局带走。钱学森先是被关押在洛杉矶监狱,不久又转移到洛杉矶南边特米诺岛关押。

钱学森被关押后,蒋英向钱学森好友、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求助,还聘请了律师。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在缴纳15万美元保释金后,钱学森被关押15天后释放出狱。在这短短半个月时间里,钱学森受尽折磨,身体暴瘦30多斤,一度失声。

钱学森暂时获得自由,但他每月必须向洛杉矶移民局汇报行踪,随时还要参加军方听证会。不久,钱学森发现家中周围出现了联邦调查人员,电话也被24小时监听,这意味着回国遥遥无期。

钱学森在美国受到不公正待遇传回国内,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多次向美方表达抗议,而周总理更是多次指示相关人员,一定要想尽办法尽快争取钱学森回国。事情的转机是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1954年4月,周总理率领庞大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双方代表就侨民问题展开谈判。因为当时中美没有建交,双方多次唇枪舌剑,最终以中国释放11名美军飞行员俘虏为条件,美国同意释放钱学森回国。

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接到洛杉矶移民局通知,允许他回国。9月17日,钱学森全家在洛杉矶港口登上了开往香港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遭到非法扣押5年后终于能回国,钱学森无比激动。

10月8日钱学森一家从深圳罗湖桥进入大陆,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钱学森回国后不久,在周总理的鼓励下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中国接下来的火箭、导弹以及相关工业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

钱学森的报告受到中央高度重视,1956年4月中央军委批示由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组建导弹管理机构—国防部五局和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聂荣臻元帅宣布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当即被任命为院长。

这一天非常有意义,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也说明了中央军委对钱学森的重视。在钱学森的率领下,科研队伍攻破了数千个重大技术难关,直接参与组织指挥了多个型号导弹的研制发射工作:

1960年,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等。

关于钱学森对中国国防的贡献,可用官方的一段评价,“因为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仅用10多年时间,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就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达到了世界上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具备的实力和水平。”

在那段时间里,钱学森工作太忙了,根本难以兼顾两个孩子的教育。钱学森回国时,儿子钱永刚7岁,女儿钱永真5岁。事实上,钱学森对孩子教育没有想象中严格,有一次,钱永刚考试没有达到预期,有两门课只有4分(满分5分)老师留下他谈话。

钱永刚回到家后闷闷不乐,钱学森下班回来时发现儿子不高兴,便询问原因。钱永刚将自己最近一次考试成绩和老师找他谈话和盘托出,钱学森却没有一点不高兴,他告诉儿子只要有进步就很好了。

不久的一次考试中,钱永刚每门功课都是满分5分,他把这个消息立即告诉父亲。钱学森却只说了一句话,“我看你上次考了两个4分也非常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钱学森对孩子很宽容,不要求他们考试成绩很优异。

1982年,钱永刚从国防 科技 大学计算机系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钱永刚后来也去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获得了硕士学位。钱永刚学成归国后进入解放军总装部工作多年,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

钱学森逝世时,钱永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退休后先后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值得一提的是,钱永刚还是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并经常以首席志愿者的身份给来此参观者讲述钱学森的生平事迹。

相比钱永刚如今还能在一些场合能见到,钱永真就鲜为人知了。钱永真跟母亲蒋英一样,也颇有音乐天赋,80年代时她跟哥哥一样也出国留学。钱永真学成回国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工作直至退休,曾担任教研室主任、歌剧系副主任。

钱永真如今也已经退休。钱学森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科学家,尽管他已经逝世多年,可依旧被国人所铭记。正如网友口口相传的那样: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报效祖国的人!

谨以此文致敬钱学森!

钱钟书(年11月—年12月),字哲良,默存,槐聚,中国江苏无锡人,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学森(年12月—年11月)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之父。 (年1月—)生于天津,江苏嘉定人,苏联团校毕业,中国职业外交家。 他们除了都姓钱外,没有任何关系。

钱学森,钱学森回国前对记者说:“我将竭尽全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一个能令他们活得快乐而有尊严的国家。”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扩展资料

艰难归国

钱学森归国后的合影钱学森归国后的合影5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中国,中国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

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195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陈叔通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身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决定给这位父亲的好朋友写信求救。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

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

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1954年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

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

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1954年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

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

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1954年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

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钱学森和国家***在一起钱学森和国家***在一起(10张)中国作出的让步,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回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

钱学森与夫人蒋英从小就认识。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军事教育家,蒋英是蒋百里的三女儿。蒋百里与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同窗好友。钱学森与蒋英则是青梅竹马。

只有一个儿子的钱均夫仗着同蒋百里的特殊关系,直截了当地提出要5岁的蒋英到钱家做他的闺女。蒋英从蒋家过继到钱家是非常正式的,蒋钱两家请了亲朋好友,办了几桌酒席,将蒋英的名字也改为钱学英。

蒋英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说:“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非常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我要回去。钱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你们这个老三,现在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钱学森和蒋英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蒋英儿时喜爱唱歌,颇有音乐天赋。1935年,蒋英随父亲到欧洲考察期间,她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从此开始了她在欧洲学习音乐的漫长旅程。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钱学森和导师冯·卡门共同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从此,钱学森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身在异国他乡,钱学森与蒋英彼此有10多年没有来往。然而,当蒋百里赴美国考察把蒋英在欧洲的留影拿给钱学森看时,照片上那动人的微笑和儿时就依稀可见的美丽,在钱学森的心里掀起了微澜。钱学森终于下定决心,向蒋英求婚。1947年,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喜结良缘。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那些岁月中,家境状况很糟糕,作为大家闺秀的蒋英,毅然辞退了女佣,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从而也放下了她热爱的歌唱事业。正是这段时间,钱学森完成了他的著作《工程控制论》,这是他们的爱情结晶。

夫妻俩生活极有情趣

钱学森和蒋英婚姻美满,夫妻恩爱。在一般人印象里,搞科学技术的和搞艺术的,中间隔着很远的距离。但是,在钱学森的家里,情况则完全不同。

蒋英从小喜欢音乐,钱学森也自幼热衷于水墨丹青,中学时代他是有名的铜管乐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期间,钱学森曾多次驾驶着那二手货的老爷车,拉着三四个中国同学,到波士顿听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为了听音乐会,钱学森宁肯节衣缩食。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蒋英在中央实验歌剧院担任艺术指导。“为了满足广大工农兵的要求,我和演员们一起到大西北偏僻落后的地方巡回演出,并努力学唱中国民歌、昆曲、京韵大鼓,甚至京戏。”她穿上民族服装,扮作村姑,登台演唱,颇受群众欢迎。每当登台演唱时,蒋英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请他欣赏,请他评论。有时钱学森工作忙,不能去听,蒋英就录下音来,带回家,待他休息再放给他听。

后来,为了照顾钱学森的工作与生活,领导安排蒋英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歌剧系担任领导并任教。如今,蒋英教授已是造诣精深的音乐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讲授欧洲古典艺术歌曲的权威。到了晚年,夫妇两人依然生活得富有情趣,非常充实。

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生有一儿一女,儿子钱永刚、女儿钱永真。

钱永刚1948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长子,同时也是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的堂兄。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是高级工程师、上海交大兼职教授。钱永刚1969年入伍,曾任技师、技术助理员。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钱永刚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毕业,获硕士学位。钱永刚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高级工程师,上海交大的兼职教授。

钱永真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也是钱学森女儿,钱永真1955年随父母和哥哥钱永刚回国,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国内教育体系在钱学森的子女应该上大学时受到极大破坏,使钱学森的子女钱永刚、钱永真没有得到他们堂兄弟的发展环境。但最后钱永真还是成才了。

钱学森的子女也是很厉害的,个个都是高才生。钱学森对子女如何教育,钱学森的子女钱永刚的回答却有点出乎人们的意料:“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我们家几乎没有什么‘言传’,主要靠‘身教’”。

钱学森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为中国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身为他唯一的儿子钱永刚,也继承父亲聪慧的头脑。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钱永刚的一生并没有那么顺利。他曾2次辍学,直到30岁才上大学,到了40岁才完成学业,这是为何呢?

2008年10月26日,钱学森的侄孙女来到钱学森家里做客,问起钱永刚:“如果你的父亲当年没有回国,那么你和妹妹钱永真或许可以平顺成长,能和他们一样有卓越的成就。”

这里的他们,指的是钱永刚在美国的堂兄和堂弟,他们一个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一个是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他们的一生平顺,在适当的年纪苦学,取得卓越的成就。

而钱永刚的一生,却并没有那么顺利。他在30岁的年纪才上大学,这意味着人的思维和反应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延迟,也意味着,他或许失去了取得卓越成就的机会。

那么他为何会2次辍学,直到30岁才上大学呢?作为一代卓越科学家的后人,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携带妻子、儿女一起登上了回国的邮轮。等到邮轮开动了,钱永刚就在甲板上跑来跑去,异常兴奋。由于年纪还小,他什么都不懂,只关心邮轮什么时候开呢?这艘船开了这么久,怎么还没有离开海岸?

他眺望了海岸很久,最后都困了。一觉醒来,发现船开进大海里了,这才高兴起来。在他的印象里,他们一家人一开始住在三等舱。一个房间两个双人铺,他和妹妹睡在上铺,父亲和母亲睡在下铺。

房间里的空间很小,放了行李,就放不下什么东西了。别人给他们送行的花篮,只好放在走廊外面。结果船员来了,告诉他们不能这样放,会堵住别人的路。幸好没几天,他们在一位人士的帮助下,搬到了一等舱。

那时他才7岁,还不理解回国的意思,只知道跟着父亲的脚步。父亲去哪里,他就跟着去哪里。父亲带着他去的地方,一定很美好。父亲就像一棵大树,为他遮风挡雨,挡去世间的忧愁。

历经长途跋涉,他跟父亲来到北京饭店暂时住下,后来落户到中关村14号楼居住。那是他第一次接触中国,对中国的一切事物都很新奇。他们住在中国科学院最好的房子里,足足有五间房子,卫生间,厨房应有尽有。

可厨房里使用的既不是煤气,也不是电炉,而是烧炉。但他们一家人都很愉快,因为这是他们的祖国,这是他们的家。第一次喝牛奶,他还闹出一个笑话。那时在吃早餐,桌子上摆着热气腾腾的牛奶,大人们都叫他喝,可他不敢喝。

因为美国的牛奶都是冷冰冰的,这里的牛奶却是热的。他觉得,这里的热牛奶一定不是真的牛奶,因此一直不敢喝,偷偷和旁边的妹妹讨论着。这时旁边坐着的朱兆祥叔叔听到了,引起人们的一番大笑。

由于他在美国已经念完一年小学了,即将上二年级。然而就在他上二年级时,父母却告诉他不要去上学了,在家里玩吧。才刚刚上学,就要辍学,他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但看到父母一直在收拾行李,才知道他们要离开这里了。

果然不久,他们一家人登上邮轮,踏上中国的土地。等到安顿好后,父母安排他进中国的小学学校上二年级。但刚来到学校的他,并不是很适应。那时他对中国并不是很熟悉,也不会中文。

很多时候,他都只能用英文和老师,同学们交流。可当时小学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的英语水平都不高,他们之间的交流很困难。甚至上课,他都很难听懂。面对这些困难,他正是需要父亲带着他,陪着他前进,克服困难的时候。

可父亲却出乎常人的繁忙,他正在为组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而忙碌不已。看到父亲的繁忙,他只好振作精神,独自面对学习的挑战。幸好他的语言天赋不错,历经一段时间的苦学,基本掌握中文,能和同学们正常交流了,学习也步入正轨。

就在他的学习逐步变好时,父亲的事业也发展得很快。他领导的力学,在中国的土地上以超乎常人的速度迅速发展着。他还参加了《1967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给科学家们讲电子计算机和火箭,导弹的原理。

为了忙这些工作,父亲不仅要废寝忘食,还要经常出差。到哪里出差,去多长时间,多久回来,他都不知道,连妈妈也不知道。他们只能在背后,默默支持他。有时几个月后,他会突然穿着厚厚的大棉袄,大皮靴,忽然出现在他眼前。

那个时候,他只知道父亲是一名研究飞行器的科学家,具体做什么,一家人都不知道。甚至连关系亲密的妈妈,也不知道父亲在做什么。因为保密工作做得太好,有时邓颖超搞不清楚父亲的工作,会将他和钱三强的工作弄混。

那些时光,由于钱学森实在太忙,所以他都是在独自学习着。他们唯一能短暂交流的时间,就是吃早餐或者吃晚餐的时候。因为当时钱学森有个规定,他不喜欢留在办公室加班,喜欢独自在书房里看书。这段时间,他是绝对不让他人打扰的。

甚至为了不被打扰,他还特意和警卫员说好,只要是办公室打来的电话,都由他来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全部都放在明天上班处理。如果有紧急事件,让他再上楼来叫人。也有一些贸然的打扰,每次钱学森都会严厉批判。

所以每次在钱学森进入书房后,钱永刚从来不会进去,和父亲讨论些什么。如果有想说的话,也只能趁吃饭时间,才和父亲有个短暂的交流。

但在这样的日子里,冥冥之中,父亲又好像是一双隐形的手,指引他前进。首先是对书的热爱。钱学森是一个十分热爱读书的人,读书的范围非常广。

早在高中一年级,钱学森就读了介绍相对论的书籍,等到上大学,他就读了俄国马克思主义早期的书籍。所以从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就很重视培养他的读书爱好。在回国时,即使行李很多,父母还是带了很多各种各样精美的书籍回来。

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钱永刚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只要有喜欢阅读的书籍,不管有没有用,他都会买回来读,不考虑其他目的。没过多久,他就拥有了自己的小书架,书架上都是他阅读过的书籍。

其次是对成绩的态度。钱学森认为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培养一个人良好的爱好和兴趣,高远的眼界,才是最重要的。

钱学森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上中学时期,他学了理科,学业繁重,但到了放假时间,爷爷却不让他碰学习,而是让他学习画画,乐器,书法等,培养他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所以钱学森即使认为成绩重要,但也不会认为成绩是唯一的标准。

有一次,钱永刚的期末考试考了4分,满分是5分。他很满足,但老师却觉得,以他的资质和家庭环境,考5分不是问题,希望他能努力一下。钱永刚回到家,将事情讲给父亲听,父亲只是哈哈一笑。

等到下次,他拿到了5分,很开心地和父亲分享,父亲却只说了句,4分也挺好的。年纪还小的钱永刚,还不懂得父亲的意思。

可有一次,钱学森却很看重钱永刚的成绩。那是在刚上初一的时候,老师看他很喜欢在课堂上耍些小聪明,喜欢抢着回答别人不会做的题目,于是帮他报了北京市初中数学竞赛的预选课。

结果成绩出来,他才考了30分。自从上学以来,钱永刚就没有受过这种打击,心情很沮丧。在饭桌上,钱学森看出儿子不对劲,询问他是怎么回事?当时钱永刚很不服气,就说对于考试内容很不满意。

因为内容有初二和初三的题目,他还没有学过,这算什么成绩?钱学森听后,笑了笑:“本来想告诉你,参不参加竞赛都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你是这种想法,那么我倒觉得你考个30多分是有好处的。”

长大后,钱永刚才明白,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要面对来自生活的各种挑战。成绩也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尽力就行。

时光流转,钱永刚一直在高中学校认真学习,到了就要上大学的年纪。如果不出意外,按照他的成绩,上一个名牌大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可偏偏没有那么顺利,那个时期的高中学校,已经学不到什么东西了。

钱永刚不甘心浪费光阴,正好部队来学校征兵,他萌生辍学去当兵的想法。钱学森得知后,沉默了会,说:“如果这是你的选择,那就好好干,闯一闯。”就这样,钱永刚再次辍学,投身军队,成为一名军人。

人生有很多个选择,有时一个选择,就改变了一生。

进入部队后,钱永刚很积极,很认真,不怕吃苦。他从来没有想过要靠父亲的名望,去谋求什么东西,或者特殊照顾,只是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地训练着,靠自己的本领去获得荣誉。

但当兵的生活,苦也是真的苦,但是正是钱学森的那一句话,好好干,成为钱永刚的支柱,让他度过那段不平静的时光。因为种种原因,钱永刚没能发展成入党积极分子。但他也明白父亲的难处,从不向父亲说些什么,只是默默忍受,做好当下的事情。

一转眼过去十年,命运的转折点再次降临,高考恢复了。距离当年从学校出来,已经过去十年了,钱永刚学的很多东西都还给老师了。特别是外语能力,因为长期没有学习训练,他早已经生疏了。他翻出念书时买的俄语课外读物,竟发现自己只能读个标题。

如此一来,他参加高考,能不能考上大学,真的不能确定,很没有把握。但他又想到,父亲的一生都在坚持不断学习,不断从知识中 汲 取营养,他又忍不住想试一试。

于是尽管他已经29岁了,他还是秉持不服老的精神,靠常年做技术工作的数理化底子,加上从小热爱读书的积累,终于在30岁这年,考上国防 科技 大学。

虽然这不能和父亲18岁考上大学相比,但是钱学森还是很为他高兴。就在钱永刚满怀美好憧憬进入大学学校时,却发现他比周围的同学都要大上一轮。其中的滋味,怎一句苦涩了得!

好在长期的部队锻炼,钱永刚已经成为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不轻易被外在环境所感染。他始终秉持勤学苦学的习惯,终于在四年后拿到大学毕业证书。

从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着急投入工作,而是想继续攻读硕士,丰富自己。1986年,他自费公派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这一年,他已经38岁了,是一个大龄青年。出发前,他不断想着,这所学校会不会收下他呢?他们会出什么样的题目来考他?

对于这些,钱永刚的心里真的很没底,毕竟相对于父亲那样的卓越人物,如今的他顶多只能算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可没想到,他来到学校,学校根本没有让他考试,直接让他免试入学了。

想来想去,他心里有了答案,大概是源于父亲的缘故,意外地受到他的庇护。当年,父亲钱学森在38岁的年纪,就担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兼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和这个学校的众多人物有着深刻的友谊。

据说,在30多年前,钱学森刚刚从美国的拘留所出来,瘦了几十斤,精神受到严重创伤,整个人萎靡不振。学院的校长赶来,安慰他:“不要再消沉下去了,工作吧。就算不为政府,也要为了孩子。等到孩子将来上加州理工学院,给他免试。”

等到钱学森回国那年,校长又说:“我当时说过的那句话,还是管用的。”时隔30多年后,学院果真给钱永刚免试入学,其中两者之间有没有关联,说没有,大概是没有多少人相信的。很大可能,这就是钱永刚免试的原因。

好不容易得到这个机会,钱永刚很珍惜。读书期间,他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实验室上,做研究,学习新知识。他就像一块海绵,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吸取知识,徜徉在知识的海洋。1988年,钱永刚已经40岁了,从学校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毕业后,钱永刚回到国防 科技 大学,成为一名教授。他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参与研究很多重要项目。虽然不足以名扬天下,但是也是一个领域内的佼佼者,颇有成就。

21世纪后,钱永刚被评为高级工程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他不仅在计算机领域,为国防 科技 作出贡献,还在为培养下一代人才作出贡献。

在普通人眼中,钱永刚已经取得卓越成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然而在钱家这样的世代高知识分子家庭中,他的成就并不显眼。毕竟他的父亲钱学森是家喻户晓的伟大科学家,一个堂兄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对比中,钱永刚真的不算显眼。

在钱学森晚年时,有一次对钱永刚说:“你小的时候,我实在太忙了,就顾不上你了。如果我们在一起一个星期就做一道题,不管是哪门学科,这样坚持下来,等到你上高中毕业,相信全国的大学都任你挑。”

可惜时光不能倒流,已经无法改变。其实钱永刚的心里是清楚的,不管时光是否倒流,父亲都不会这么做。他还是会忙碌于国家的事业,不会有时间和他一起做题。他这么说,只是说明心里始终关心他罢了。

虽然时光逝去,钱学森的年纪大了,腰也弯了,手也不是那么有力气了。但是钱永刚始终能从父亲身上,得到生生不息的力量。很多时候,父亲就好像用一双无形的手,一直牵引他前进,教导他要勇于面对人生的困境,始终对学习充满热情。

这一点,在退出一线的钱学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钱学森退出一线,但他仍以饱满的精神,面对生活,甚至爆发更强烈的青春活力。首先他阅读的书籍,范围更广了,更深了。他不仅涉及音乐,文学,绘画,现代农业,生命科学,技术美学等,而且每个专业都颇有心得,有自己的创见。

他积极倡导中国研究信息技术,大大推动军队的信息化管理。他提出的知识密集型大农业,已经在西部地区成为现实。那些一直被认为是一毛之地的沙漠,都变成盛产荆棘,沙枣等特产的沃土。

他就像一颗太阳,即使已至晚年,但仍绽放出强烈的光彩。可惜时光流转,钱学森的身体不可避免地衰老了,不得不常年卧床。他的听力也衰减得厉害,再也不能每天收听科学知识和新闻联播节目。

无奈他只能对家人说:“我们买一个电视吧。”就算不能听见,他也能看到,能了解到很多东西。很快钱永刚在他的房间支起一个电视,让他观看。钱学森问:“这个多少钱?”钱永刚没有说,只是回答:“这是我作为儿子孝敬您的。”

钱学森一向是个节俭的人,用公款买的东西,他都要严格审查,看下是否符合规定。如果不符合规定,或者太贵,他就会拒绝使用。因此他才会询问电视的价格。在得知这是他个人买的,又不知道具体价格,才欣然接受。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钱学森的身体休息了,但是他的头脑一直未曾休息。反而他有大量时间,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是中国的教育,他认为中国的学校还没有形成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机制,提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理念。

多年后,为了给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西安交通大学成立钱学森实验班,以钱学森提出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有时候,钱永刚有时间,也会去帮忙。他很希望,父亲的愿望能够实现。

或许正是由于钱学森始终坚持学习,勇于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让钱永刚在三四十岁的年纪,仍然勇于去追寻知识,不断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去获得更高的成就。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离开人世。他再也不能牵着钱永刚的手,继续走下去,再也不能用语言教会他人生的道理。但是他始终是钱永刚世界里的一颗恒星,一棵大树,给予他无穷无尽的指引。

在某个瞬间,钱永刚会忍不住想,如果父亲当年没有回国,那么他的生活会不会顺利一些。可是他很清楚,人生是没有如果的。这些假想,也只是说说而已。他觉得现在的生活,也没有那么不好,过得挺好的。

从回国的旅程,到学习中文,进入部队锻炼,再到30岁上大学,继续做研究,到后来的建馆,出书,拍片,办展等,多年来的丰富经历,他结交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都给予他不少鼓励和帮助,让他觉得,自己每一年都有进步。

但自始至终,钱学森身上的一切美好品质,都在引导钱永刚前进,引导他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虽然成为钱学森的儿子,他没有得到什么特殊照顾,但是能有钱学森这个父亲,他还是十分自豪的。

即使钱学森去世了,钱永刚终生都在怀念他。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98岁因病去世,留下2个子女,如今怎样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98岁因病去世,留下2个子女,如今怎样、钱学森有几个子女、钱学森葬礼:病逝次日降大雪,三军仪仗队为他抬棺,数十万人送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616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