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怎么死了得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怎么死了得,第1张

这个说法很多了,因为红楼梦结局不定的原因,后人有多种看法:

1。沉湖而死,刘心武说,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黛玉的仙人身份。宝玉本是天上赤霞宫的神英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个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 下凡后,绛珠草化为林黛玉,要用一生的眼泪,还神瑛侍者化做的贾宝玉的灌溉之恩。

2。忧郁而死。在高鹗续书中,林黛玉因宝玉和宝钗成婚气郁而死,据说这一结局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3。死于谋杀。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曹雪芹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百年来,人们对红楼角色众说纷纭,有爱林憎薛者,也有拥薛贬林派,对林黛玉的死更是有多个版本,高鄂的版本是气病交加而亡,而红学专家研究曹雪芹的原稿得出的结论是自杀,但我细读红楼,且通过认真的反思后,认为林黛玉是死于谋杀!

4。性格缺陷造成的。“性格决定命运”,人一生的际遇和一个人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联,要了解林黛玉的死因首先要分析一下她的性格特点。细看《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篇幅,我发现林黛玉固然有闭月羞花、伶俐娇俏等让人心生怜惜的一面,但性格上却有三大致命的弱点:一是小性多疑,二是冷漠,三是自恋。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得她在贾府内不受大多数人欢迎,也是导致她早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冷月葬花魂”林黛玉的结局

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她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托生为人,“还泪而来,泪尽而逝”。那么?谁是她应该报答的人?你一定会说:贾宝玉,他们不是“木石前盟”吗?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贾宝玉是谁的化身?是“神瑛侍者”么?答案是“否”,贾宝玉的前身是大荒山下,青垠峰中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他并不是侍奉绛珠仙草的侍者,他是随一僧一道来游历人间,体会繁华的。所以,黛玉和宝玉之间,可以说是“木石前盟”绛珠草与顽石的缘分,但决不是以泪报答的关系。

明白这一点,也就明白了,黛玉与宝玉实则无缘,有的只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开始的错误的爱情。黛玉真正应该还泪的,是神瑛侍者化作的“甄(真)宝玉”,而不是与他面貌相同的“贾(假)宝玉”,这可以说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也是全书的真谛“假作真时真亦假!”

黛玉一生实际与真宝玉无缘。错误的与“腹内草莽人轻浮”的假宝玉结缘,只是因为在投胎转世中的错误,绛珠仙子误把“似曾相识”的贾宝玉当作了神瑛侍者,而来人世历经感情之旅的顽石,也将错就错的成为了替身,开始了这场一僧一道导演的苦戏。直至最后被僧道带走,结束游历,完成一场哀金悼玉的红楼梦。

黛玉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了宝玉,忍受着“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特别是,宝玉外出离开大观园后(应该八十回后的故事,宝玉因为某些突发事件去了外省),黛玉惟一的希望就是等他回来。当传回的消息说宝玉遇难了之后,黛玉无法忍受这一打击,病情加重。这时,贾府岌岌可危,为了挽救全家于水火,当家的一批人(应该有王夫人作主谋,应为黛玉的替身晴雯就是她害死的,是个暗示)为了自救,把外姓的穷亲戚林黛玉当做交易,很可能是许配给了北静王,以求稳固势力。

这从四春的命运就可以映射出来:元春皇妃,被选入宫,年纪轻轻就到了见不得人的地方,与亲人生离死别。此处暗示黛玉也是作了王妃之类的,与亲人生离别;迎春没有亲生母亲,无人怜爱,误嫁中山狼,一枕赴黄梁。此处暗示黛玉同样在婚后不久就悲惨的死去;探春空有男儿志,远嫁番邦和亲,分骨肉。在庆祝生日的一次酒席上,探春和黛玉都摇到了与桃花有关的诗签,好像是什么“瑶池仙品”预示两人都是王妃;惜春看破红尘,遁入空门,锱衣乞食,此处暗示黛玉的另一个影子妙玉,另成系列,这里不再赘述。这四个女人,特别是前三个,都是与宝玉亲密的姐妹,结局都是贾府巴结权势的牺牲品,暗示了黛玉的命运走向,也就是大观园中大多数薄命的归宿!

大胆的推测,有力证据:宝玉曾经去祭奠过金钏,托词是“北静王的一个爱妃没了”,去的是水仙庵,黛玉如果嫁给北静王后投水自尽(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应该也就是水仙庵中洛神的化身吧?不也就是北静王的爱妾吗?(洛神是曹植的爱妃,被当皇帝的哥哥曹丕夺走。)黛玉被宝玉的好朋友北静王爷夺走,也是有前缘的,记得吗: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时,把北静王给的一串珠子给了黛玉,黛玉当时就翻脸了。这可是一个伏笔?如同宝玉把蒋玉菡的汗巾给了袭人,所不同的是,袭人被骗收下了,也就和蒋玉菡结了缘,成了夫妻;但黛玉坚决反对,没有留下。还有,那个唱戏的小旦,貌似黛玉,湘云为此还得罪了黛玉,所唱的《离魂》这部戏,也就是影射黛玉的结局。

大概可以这样归纳一下:三春的命运大概预示着黛玉这个同样与宝玉亲密的女性,也是与亲人生离死别,嫁入王府,后短命而死。判词中的“玉带林中挂”,金钏的跳井,和黛玉与湘云的联句,预示着黛玉的自沉。北静王的香罗串预示着他与黛玉的“婚姻”,当然还因为是在秦可卿(宝玉的另一个情人的化身)的葬礼上发生的,也即预示着北静王的出现是宝玉爱人走向死亡的结局。小旦演员酷似黛玉,晴雯长得似黛玉,她们或唱戏,或真的被人迫害(王夫人之于晴雯),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也都是预演着黛玉的下场。

结论就是:宝玉外出,久久不归,传来噩耗,举家震惊。元春死于政变(对外是病逝),贾府面临政局的考验,风雨飘摇。当权者王夫人(多好的名字!“王”夫人,真是一语双关,耐人寻味)之流,为攀节权势,以黛玉和探春等为筹码,将她们或许给北静王为妾,或远嫁番邦和亲。黛玉无力抗争,也为回报贾母的养育之恩,只得同意,替贾府暂时找到一棵大树,以解灭顶之灾,但在她从北静王那里得知宝玉未死,且贾府终将获罪倾覆之后,终于在绝望中投湖自沉。紧接着,宝玉回家,与宝钗完婚。正是: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再回到开始的观点,黛玉与宝玉并与缘分,只是一场误会“镜中花、水中月”。记得宝玉梦中照镜子的情节吗?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宝玉在镜子里,两个一模一样的宝玉,一真一假,一个是绛珠还泪的侍者,另一个只是顽石。这两人就是镜中花,一虚一实,互为映衬。而投水自沉的黛玉不就正是水中一轮清净洁白的明月吗?但是他们之间阴错阳差,才展开了这样的“误会”:一个要还泪,找错了对象;一个徒有其表,游历人间,是“银样蜡枪头”;一个虚虚实实,总不露面;三人之间演绎一场“哀金悼玉的红楼大梦”

《红楼梦》中每个人物最后结局如下:

1、贾宝玉

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贾宝玉中了举人,又留下儿子贾桂重振家业,自己则飘然而去出家当了和尚,还被皇帝封了“文妙真人”。

2、林黛玉

林黛玉的结局是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3、薛宝钗

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4、王熙凤

王熙凤曾经因为一次小产落下的病根,在八十回以后王熙凤的病情复发以至于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再加上失去了荣国府的管家权力和荣国府因为衰败被抄家的打击,使得王熙凤一病不起。

最后因为荣国府的衰败王熙凤被打进牢里,一天平儿说到少奶奶雪崩,也就是例假大出血,使得王熙凤在监狱里面病死,在王熙凤死后被人用一个破旧的草席卷了出去。

5、李纨

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 ”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

在八十回以后,贾兰最后将会极有出息。但对于李纨来讲,也不过"枉与他人作笑谈"和"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而已了。

6、贾元春

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7、贾迎春

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 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8、贾探春

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9、贾惜春

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

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10、秦可卿

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11、贾巧姐

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她乔装打扮带出大观园。后嫁给一个姓周的地主。

12、史湘云

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大概是这样的:

林黛玉死,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贾宝玉第一次出家,贾府败落的前夕贾宝玉的玉消失了。

消失了的通灵宝玉回到一僧一道二仙手中,由二仙转交给甄宝玉,以甄宝玉做为贾宝玉的度化人送玉给他,以点醒贾宝玉,使他最终彻悟

贾府败落,贾宝玉流落成乞丐,见到了甄宝玉送还玉给他

甄宝玉还告诉他,这不是一块美玉,而是青埂峰下一块顽石,一切都是幻像

甄宝玉告诉贾宝玉,他自己是不存在的,他只是假宝玉,仅仅是风月宝鉴中的一个影子,而他只不过是之前甄宝玉做的一场梦里的梦中人在风月宝鉴中的虚影。

贾宝玉在得知真相以后,第二次正式出家后跟随甄宝玉回到太虚幻境证盟后,悬崖撒手,化灰化烟随风飘散,神瑛侍者回到太虚幻境与早前归天的绛珠仙草证了前缘。

留下的是出家人甄宝玉,甄宝玉乘坐着木居士撑篙灰居士掌舵的木筏渡过迷津,到达了彼岸,彻底了悟人生如梦,万境归空后在智通寺修行一直到老。

甄宝玉老年时,又聋又昏,一天他煮粥时遇见了无意间看到智通寺门口的对联而踏入寺中的贾雨村,贾雨村见他所问非所答,十分的不耐烦,遂转身出寺离去……

林黛玉的结局是泪尽而逝。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1]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为主线,刻画了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小说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同时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内容介绍:

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经过该地,施法使其有了灵性,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

书中故事起于甄士隐。元宵之夜,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被拐走;不久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甄带妻子投奔岳父,岳父卑鄙贪财,甄士隐贫病交攻,走投无路;后遇一跛足道人,听其《好了歌》后,为《好了歌》解注。经道人指点,士隐醒悟随道人出家。

红楼未完,关于林黛玉真实结局,一直众说纷纭,目前存在几种说法,有说黛玉最终自缢而亡的,有说沉湖自尽的,有说泪尽夭亡的,到底哪种说法更靠谱呢?

其实我们多读几遍红楼就会发现,红楼梦虽然流传后世的只有前八十回,后数十回曹公虽写完,但却因各种原因未能传世,但即便如此,对于擅长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红楼梦来说,很多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其实在前八十回中早已多次暗示,只是未曾言明而已。

我们首先必须要明确一个事实,曹雪芹虽然写了闺阁中的许多优秀女子,如钗黛湘等人,无一不是才貌双全的脂粉英雄,是男子万不及一的,但同时她们也都是入了薄命司的人物。

薄命司是曹公的独创,顾名思义,即都是薄命人。薄命从广义上说,并不单指年轻早亡,如香菱这样命途坎坷的女子,如李纨这样独守空闺的女子,只要是没有过上真正幸福的世俗生活,都称得上是薄命。

弄清了这一点,我们再来分析黛玉的真实结局就比较容易了。我们不妨用排除法,黛玉的真实结局无外乎上面说的几种可能性。

黛玉有可能沉湖自尽吗?有人根据黛玉和湘云中秋联诗的“冷月葬花魂”,以及黛玉号“潇湘妃子”的典故,推断黛玉结局可能是沉湖,但我们知道,大观园里虽有池塘,但黛玉早就说过“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

也就是说,冰清玉洁的她不可能采用沉湖这种不干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且沉湖这种方式,本身并不符合曹公对黛玉之死的文学设定。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黛玉有可能自缢而亡吗?持此种观点的人,可能是因黛玉判词里的“玉带林中挂”一句推断而来,甚至还有人受到坊间传闻的癸酉本石头记后二十八回的影响。

我们先不论黛玉会不会这么做,我们先思考曹雪芹会不会这么写。我们知道,前八十回里写到了几个自缢而亡的女子,如秦可卿,张金哥,鲍二家的,这三个女子自缢是因被逼上了绝路,没有了退路。

作为曹雪芹笔下的最钟爱的女主,从创作角度来说,他会给黛玉安排这么一个非常俗套的死法吗?我想可能性不大,且此前已有两人这么做了,极少犯重笔的曹公,怎么可能又“故技重施”呢?

再从黛玉主观上来分析,体弱多病的她,最后可能连起身下床都困难,又如何能悬梁自缢呢?更不要说像《孔雀东南飞》里那样“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样的决绝死法了。聪明清秀的她,又怎么会选择这样一种残忍的方式呢?

排除了这两种可能,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林黛玉的真实结局,只可能是“泪尽夭亡”,这四个字也是脂砚斋在二十二回里对黛玉真实结局的透露。

我们知道,脂砚斋是少数看过红楼梦全本且与曹雪芹关系极为密切的人之一,他不仅知道黛玉结局,还透露了八十回后的不少内容,如王熙凤知命强英雄,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等。

因此,泪尽而逝才是林黛玉的真实结局。为什么这么说?其实一开始曹雪芹就已经在铺这条线了。

你看黛玉下世之前,她的前身绛珠仙子是怎么说的: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个伏笔很明显了,也就是说,黛玉泪尽的那一天,也是她魂归太虚的那一天。她下世没有别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报恩,以眼泪偿还罢了。

为了不让读者迷路,曹公在前八十回里不止一次写到黛玉病情加重,比较明显的是二十八回,正文中提到黛玉吃药之事。而甲戌本、庚辰本批语中都写道:自“闻曲”回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也。

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草蛇灰线,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林黛玉的病是在逐渐加重的。而她的病与眼泪快流干了有直接关系。

说到这,忍不住插一句,有人将黛玉真实结局与贾菖、贾菱两人联系起来,认为是他们在药里做了手脚,致使黛玉病情加重,最终身亡。

因为黛玉初进贾府时,贾母说到要给黛玉配药,脂砚斋有一句非常奇怪的批语:为后菖、菱伏脉。

结合原文和批语,我们知道,贾菖、贾菱也都是贾府子孙,且是草字辈,与贾蓉、贾蔷等人属于同一代,他们应该是负责贾府采购药物甚至熬煮药物等差事的。

这种可能性并不大,我们知道,黛玉的病,很大程度上并非生理上的病症,而是心病。即便日后菖、菱等人在药里做手脚,也不可能直接要了黛玉的命。贾府这样的门第,主子们直接吃的食物,药物,怎么可能不经过是否被投毒的检查这一关呢?

甚至还有人说宝钗在送黛玉的燕窝里做了手脚,这个更是离谱。作为红楼梦里与黛玉平分秋色的女主,怎么可能腹黑歹毒到这种地步?无论是剧毒还是慢性毒,宝钗都不可能这么做。曹公更不可能这么写。

因此投毒说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证据,完全不可信。我们言归正传,作为红楼梦里的女一,曹雪芹在设计黛玉结局时,其实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方综合影响刺激的结局。

前面我们说黛玉真实结局是泪尽而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曹公在最开始的伏笔对上号,也只有这样,也才符合绛珠仙子下世还泪的前因,这样木石前盟的故事才成立,否则都是进入了世俗解读的死胡同。

我们知道,黛玉不仅体弱多病,她下世最主要的“任务”是流泪还泪,且为宝玉而流。她初进贾府时,就因宝玉摔玉而流泪。后文还无数次因为各种宝黛矛盾而泪流不止。

也正因此,到第四十九回时,曹公通过黛玉之口交代了她流泪的真实状况,而且正是对宝玉说的: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

枉凝眉曲子里也唱到: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说的不正是黛玉的真实结局吗?三十六回里,贾宝玉情悟梨香院时,得出一个结论:昨夜说你们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得各人眼泪罢了。

他得的正是黛玉的眼泪,而林黛玉下世偿恩,正是以眼泪流尽的方式,牺牲了尘世中的肉身,最终魂归太虚。

加上她天生体弱多病,且病情越来越重,春秋还犯嗽疾,又因宝黛爱情的捉摸不定而时常愁闷,因自身命运的漂泊无依而伤春悲秋,如此几下里交攻,最终泪尽夭亡。

以上就是关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怎么死了得全部的内容,包括: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怎么死了得、请自编一个黛玉的结局、《红楼梦》中每个人物最后结局怎样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5863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